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起 > 神将皇甫嵩上—大兵未出而立不世之功

汉起 神将皇甫嵩上—大兵未出而立不世之功

作者:赤血萌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16:59

神将皇甫嵩上—大兵未出而立不世之功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雁门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灵帝公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一、不畏强权——深谋远虑的第一次政治表态

“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

皇甫嵩家世二千石,允文允武。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是外戚与党人的领袖,连番征辟不去,无异于政治表态:皇甫嵩不和外戚、党人一伙,不参合你们的事情,也不看好你们的前景。

太尉和大将军征辟都不去,皇甫嵩是不是太嚣张呢?不担心以后给穿小鞋么?

两汉时期,西北凉州、雍州,北方并州、东北幽州的一些郡,因为靠近边疆,国家特地选拔有武才、文才的良家子,向治军方面发展。作为西北边郡的良家子,除了孝廉和被高官征辟的条大路之外,还有一条军功得官职、爵位之路。董卓曾经当过羽林郎,也是其中代表之一。

“灵帝公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

皇帝公车征,马上就去了,是进一步的政治表态,皇甫嵩忠诚于皇帝,忠于大汉。

相比与董卓,段颎、皇甫嵩也类似,作为家世二千石,起点要高许多一些,上来直接600石的议郎。

这次选择的难度,犹如现代人上清华还是上民办大学,从国企辞职下海创业一样,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现在,我们都知道,皇甫嵩选对了,窦武、陈藩之后死于党锢之乱,大批的党人被禁锢。如果皇甫嵩当时选择被窦武、陈藩征辟,或许已经被禁锢,很可能没有之后的和连之死拉。

二、擎天巨功——和连之死与鲜卑大乱。

《资治通鉴》:“光和四年(公元181)冬。鲜卑寇幽、并二州。檀石槐死,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父而贪淫,后出攻北地,北地人射杀之。”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春。灵帝召群臣会议。北地太守皇甫嵩以为宜解党禁。”

184年春皇甫嵩为北地太守,到181年冬只有短短2年半不到,可以推断,181年,北地太守也应为皇甫嵩。

和连之弟与子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导致鲜卑陷入了长时间混乱。“其子骞曼尚幼,兄子魁头立。后骞曼长大,与魁头争国,众遂离散。魁头死,弟步度根立。”

和连之死的后果,对鲜卑来说是极其严重的,对风雨飘摇,即将陷入战乱的汉末三国却是极好的消息。

如此强大的民族,以及其他草原民族,竟然在190年到199年间,中原地区黄河以北十年乱战过程中,未大规模南下。不得不说和连之死,导致了草原长时间的混乱,救了汉族和曹魏一把。要知道在袁绍统一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之前,此处有公孙瓒、刘虞、袁绍、黑山军、青徐黄巾、乌桓等势力,单独哪一方都无足够兵力和地盘对抗控弦十万以上的统一鲜卑。

三、解除党锢——冒杀生之祸的第二次政治表态

《资治通鉴》记载: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灵帝召群臣会议。北地太守皇甫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嵩,规之兄子也。上问计于中常侍吕强,对曰:“党锢久积,人情怨愤,若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今请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党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则盗无不平矣。”帝惧而从之。壬子,赦天下党人,还诸徙者;唯张角不赦。发天下精兵,遣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讨颍川黄巾。

为什么说皇甫嵩认为应当解除党锢,是冒了杀生之祸?

公元176年(熹平五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要求解除禁锢。灵帝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收捕并处死曹鸾。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

曹鸾是曹操家族的,也就是大宦官曹节的族人。其本身即使不算宦官一党,也不能算士大夫一党,算是一个比较中立的人物。估计曹鸾自己都没想到灵帝这么狠,宦官这么狠,非要弄死他。

有了曹鸾前车之鉴,皇甫嵩表态解除党锢的危险程度,可就非同寻常了,不仅把个人生命和政治前途为抵押,还或许会将家族陷进去!

然而,灵帝却考虑了。

现在估计,灵帝考虑的原因有主要五点。

一是皇甫嵩第一次政治表态站在灵帝一边,并且对宦官不仇视,宦官当然也不仇视皇甫嵩。

二是皇上问计于中常侍吕强,对曰:“党锢久积,人情怨愤,若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今请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党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则盗无不平矣。”

三是帝惧而从之,面对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宦官怕了,皇帝也怕了。

四是皇帝的老师杨赐应该也这么说过。“黄巾贼起,赐被召会议诣省,切谏忤旨,因以寇贼免。”杨赐不仅是灵帝的老师,还有拥立之功,也能被免!

五是皇帝担心军队不听指挥。皇甫嵩本人是关西人的代表,太尉杨赐也是关西人代表,不同的是皇甫嵩是军方代表,杨赐是士大夫代表。即使半个关东都被黄巾席卷了,只要有军队和关西士大夫支持,皇帝都不怕。可这次皇帝真的怕了,前面关西人太尉段颎,被关东士大夫搞死了,之后董卓等段颎的部下,就不那么听指挥了。这次要是皇甫嵩再不听指挥,灵帝怕真的指挥不动关西的部队,即使听从了命令,很有可能也不会奋力杀敌。所以灵帝“惧之”。

那么多中常侍,比吕强更加亲近灵帝的多了去,难道灵帝不会问张让、赵忠,一定要听吕强的?

所以,在问吕强之前,灵帝其实早已动摇了,解除党锢的关键在皇甫嵩,而不是吕强。

皇甫嵩和杨赐在解除党锢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