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651节 落脚

旅明 第651节 落脚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2:13

第651节 落脚

任何大型行动,事先肯定会有探路尖兵,这是常识。

之前虽然没有武汉站,但是情报总局既然在南京设了甲种大站,那么上游重镇也不可能放任不管。

黄忠和房延孝,一个是洞庭人,一个是岳阳人,都属于湖北土著。他们二人组,早在两年前就被当作尖兵派去了武汉。

此二人在武汉驻点,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驻外记者站。平日里他们不需要出任务,只需要在当地搜集公开情报,然后隔段时间将情报捎回南京算完事。

半年前,增设武汉站的消息确认,黄忠组重要性增加。他们随即得到南京站资金支持,开始在武汉当地购置产业,发展下级情报网络。

紧接着,正主南望到了。

所以说,南望带领的先头团队,其实是第二拨。真正的先头部队,是黄忠二人。

和南望在船舱见面的第一时间,黄忠二人煞是激动。孤军奋战这么久,终于等来大部队,云开月明。

甫一见面,南望对二人也是连连温言嘉许,毫不见外地拉着手勉励一番。

南望态度当然要好。

这其一:能在两年前被派出去单独工作的人,肯定是情报系统初建时就招募的老队员。大家彼此间其实都认识,属于老同事,不能乱摆架子。

其二:黄忠组现在不但是地头蛇,在当地还发展了一个袖珍情报网。再加上他们掌握的实时情报,这些都是南望这个站长现在需要的。

接下来,在今天剩下的时间,二人组需要给新站长大人做口头汇报。

沟通是双向的。报告本地情报之余,在“前线”日久的二人,同样对“后方”的情况很关心。

于是南望在消化情报之余,也让一旁的周乙,抽空给两位前辈讲一讲后方的日新月异。

周乙于是随便说了一些后方的消息。

譬如海军最新的战列舰下水,舰炮口径几多;钢厂大钢炉点火,年产铁水几多;“高速路”已经连通了几多乡镇,台南平原稻米又一季大丰收产量几多等等。

以上消息大多在后方是公开的。只是周乙口中说出来的具体数据更详细,只有相关部门才能掌握。

二人组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平时信息传递不便,他们这几年间很少能得到后方的信息。

事实上,别看是老家,但是这几年支持二人组在遥远的“敌占区”奋斗的原动力,就是这些充满着力量的信息——穿越众这些年来的努力,成功使自己的土著追随者,明白了真正的力量所在。

就这样,直到掌灯时分,船舱里依旧在传出细密的交谈声,时不时还会爆发一阵笑声,夜半时分都未停歇。

——————————————————————————————

第二日一早,雇佣的2辆马车停在了码头。

说雇佣其实不大合适,因为这2辆马车本来就是自家的。

黄忠和房延孝二人,在本地的掩护身份,就是一家车行的主人。房延孝是东主,黄忠是掌柜。

车行是个很好的掩护职业。毕竟车行随时都有人和物流动,方便传递信息和运载物资。

不过囿于二人组的规模,以及不引人瞩目的行事方针,这家车行规模很小,拢共只有4辆马车。

2辆马车到码头后,准备妥当的南望和周乙几人就上了马车。

接下来马车启动,一路不停。沿江岸走了有一段路,拐进一条繁华的青石街。

这条街叫做鼓街,是码头区的街道之一。

事实上,这里就是后世有名的汉正街前身。

早在明朝成化年间,河口码头这一片,就已经有了“河街”。再往后,随着商贸活跃,河街陆续扩展了正街、内街、夹街及里巷。

正街也叫官街,1926年改名为汉正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在明末这个时间段,汉正街前身的“官街”,就已经是北中国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这里活跃着淮盐富户、山陕巨贾、江浙豪客、本帮商人等等各地商贾。

“货到汉口活”这个说法,指的就是汉正官街。

南望他们今天停车的“鼓街”,和正街只隔了3条夹街。在密如蛛网的正街商业地块,算是夏口镇的核心地段了。

而马车现在停驻的这一家门面,门楣高大,黑漆门匾上有着四个大字:“江浙会馆”。

南老板今天就是来江浙会馆投宿的。南老爷祖籍杭州,是再妥当不过的江浙人。

地域会馆这种东东,其实就是后世的综合性酒店,功能比较齐全,吃住服务都包含。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但凡各种商贸口岸和中大型城池,都会有各地商人出资购置的同乡会馆。

会馆的流行十分必要。一来,会馆可以给同乡商人提供一个商业信息交流的平台。二来,会馆里居住的都是同乡,大家平时有什么捎家书之类的杂事,也方便找人代办。

而南望今天来江浙会馆投宿,则是抱着另外一个目的:扬名。

身为武汉站站长,南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势必要在本地建立起大型的商业机构,以便容纳庞大的驻外站人员。

这样一来,就不能像黄忠二人组一般小打小闹了。在同乡和本地土著商贾这里,来自江南的杂货商南老爷,多少要混个脸熟,打出字号。

于是,南老爷下船伊始,便带着随从首先来到了江浙会馆投宿。

投宿自然是顺利的。只要有银子,到哪里都方便。进门后,南老爷很快包下了会馆后进一座小院,刚好能安置他和随从。

江浙商帮历来都是国内商业版图的大山头之一,所以各地的江浙会馆档次都比较高。

夏口这一家,其内部不但有供小商贩住的大通铺,还有小院和大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需要。

草草安顿下来。待到午饭时分,南老爷穿着一身舒适的居家棉布袍子,腰里挂着玉佩,指头上戴着三五个玉石,手里还摇着两个玉石小球,出来中庭吃午饭了。

中庭是四周长廊围起来的露天茶会。这里人多纷杂,有茶座,是专门用来供商人们交流的地方。

南老爷这一出来,很快就用一口乡音,和周围的大小商人们攀谈起来。

能走南闯北的江浙商人,那都是眉眼通透的角色。大伙搭眼一瞧,再看看做派和谈吐,就知道这位新来的南老爷是有实力的。

于是南老爷很快如鱼得水,和各路前来攀谈的商人们打成了一片。

就这样,初到夏口的南望,在会馆住了几日,让同乡商贾们知道,从老家来了一位做杂货的南老爷。

当然了,这几日间,团队里也不光是南老爷在忙碌,其他人同样在工作。

首先是货栈。

货栈是最好解决的。夏口是大型贸易商港,本地现存的货栈数量巨大。有黄忠组在,团队很快在码头区租赁了一间位置合适的货栈,然后将东广福号上的货物转移,并安排了人手看管。

与此同时,买宅子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南老爷不可能长期住会馆。这一次带着团队到埠,不光是屋宅,包括铺面门房等产业都需要陆续购置。

这一项工作,同样由黄忠组负责。

事实上,早在半年前接到后方传达的命令,黄忠组针对今天的局面,就已经开始做准备工作了。

虽说以他们二人在本地的身份,没办法提前购置大型宅院,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事先收集信息。

南老爷在会馆交友这几天,黄忠组便分头带着周乙,以及机要组人员,在夏口镇内四处看房子挑宅院。

最终,还是在交通方便的码头区,周乙拍板买下了一间前后四进的宅子。

这所宅子也是一位江浙商人的产业,算是质量比较好的新宅,一应家具物事都齐全,属于拎包入住类型。

宅子的旧主最近生意亏了本,于是打算收缩业务,变卖资产回老家先回回气。之前由于要价略高,这所宅子一直没能出手。现在遇到部缺银子的老乡,宅主很痛快就交割了地契。

买下宅院的时间,是南老爷入住会馆的第十天。

中古时代节奏缓慢,十天号房子买宅院算是很高的速度了。当然,衙门那边的一应过户手续,以及和本地保甲之间的交割签书等官面文章,还没有做齐全。不过这不影响大家拎包入住。

于是,十天后,简单在门前放了一挂鞭炮,南方来的南老爷,便带着一帮随从和伙计,搬进了宅子。

进宅,上下内外检查一番,确认没有问题后,所有人第一时间围在院中的大杨树下,仰着脖子看机要组组长爬树摘桃子......错,是安装天线。

驻外站买宅子,首要的条件就是:宅院中必须要有至少一颗高大的乔木。

很快,做过哑光处理,被伪装成树枝的天线安装完毕。

与此同时,树下机要组的厢房里,发报机、手摇发电机等等一应设备业已调试完毕。

随着南望一声令下,嘀嘀嘀的发报声,在这个位面,在大武汉区域,传出了历史上的第一道电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