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432节 服了

旅明 第432节 服了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2:13

第432节 服了

当第一艘携带着罐头食品的运输船从台江出发,千里迢迢来到天津外海时,时间已经来到了二月下旬。

此刻的台湾,正是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气温不冷不热,蚊虫稀少,植被刚刚开始新一轮繁茂,万物复苏,绿意盎然。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却依旧笼罩在小冰河时期的列风和霜寒之下。整个北方大地一片肃杀景象,山野上冻,荒原萧索,入目处残雪遍地。

“噗”的一声,一根草梗被吐到了树下。

做出如此不文明动作的,是飞虎营甲队副队长梅抚西。

梅哥儿已经没了当初那副公子形象。一个多月的高强度骑兵训练,洗去了他身上的浮躁,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粗粝精悍之气。

此刻的梅抚西,一身绿色军大衣,正大马金刀坐在树桩上,皮靴踩着脚下的雪泥,背靠一根小树。他左手拿着灰色的军用大水壶,右手夹着一块肉饼,正懒洋洋地一口水,一口饼。

梅抚西这队人数量不多,总共只有十一人,二十二匹马。现在他们的位置,是在河北平原,唐山以北的燕山支脉里。

苍茫雄壮的燕山山系,自西而东绵延八百里,从北方张家口一直延伸到渤海湾旁的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从天津卫城往北一百五十里,便能到达燕山最南边的一片分离余脉。这片余脉自唐山以北算起,南北宽度大约有五十里。

在这片支脉和燕山主脉的茫茫山系中间,正好有一条连接着山海关和北京之间的平坦走廊,可以供大部队通过。

走廊沿线的城池关隘,包括蓟州、遵化、迁安、滦州、三屯营、喜峰口等处,无不是咽喉要地,在历史上都有浓墨伺候。

如今已是一六三零年的二月下旬,整个京圜一带的战争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这个月开始,盘踞在京城脚下的八旗大军开始陆续调头,皇太极亲率精锐,将上述这些城镇关隘一一攻破,从而引导大军北返。

八旗大军之所以要彻底打通这条走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之前入关时八旗东西两路大军的进军路线,是破开喜峰口、龙井关、大安口等几个长城上的关隘,轻兵入关,然后打通遵化和三屯营这两个关键节点,再顺势直扑通州,兵围京城。

而到了现在撤军时,由于几个月来八旗兵已经在京圜地区抢劫了大量的财货粮食和人口,部队变得膨胀缓慢,所以皇太极必须要将整条后路打通,以便缓慢的大部队通行。

于是在整个二月份,走廊地带便聚集了大量的八旗部队、辎重和被俘虏的明人。

与此同时,已经磨合了一段时间的飞虎营,伴随着整只队伍技战术的提高和信心的增强,士兵们也逐渐在向天津北方靠近,将触角延伸到了燕山余脉一带。

飞虎营的编制是这样的:五个百人队组成了基本结构。这其中每一个百人分队,都细分为一个侦察兵队和九个普通骑兵小队。

在明人这里叫做“夜不收”的侦查队,通常由技战术高强的副队长带领。而每个分队的队长,则由老成一点的商队护卫来担任。

这些人常年护卫商队去口外,不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而且懂得审时度势,正适合高层对飞虎营目前的定位:打辅助。

身为天津卫有名的“少侠”梅抚西,这次建军伊始,便靠着自己过硬的马上功夫,捞到了一个副队长的位子。

他和他手下的九个尖兵,这段时间经受了相当严苛的训练。由于成绩突出,所以在这次全军北上进入燕山余脉的行动中,甲队下辖的侦查分队便担任了箭头任务,出现在了行军方阵的左上角。

.......................

就在梅抚西坐在冬日枯干的杂树林中,咽下手中最后一块干粮时,一旁传来了细微的“哒哒”声。

梅抚西不用回头,就知道消息来了。

传出“哒哒”声的,是一个包着花布兜的铁匣子。这个花里胡哨的铁匣子,是被一个五短身材,同样穿着花衣的特战队员背在身上的。

总数只有五十人的特战队员,在前期的训练侦查阶段,是分散在各个骑兵队中担任编外通讯官的。所以梅抚西这支走在大部队前方的侦察队,理所应当地分到了一个。

这位通讯官不是别人,正是国士/御赐少尉军衔的特战队员陈火丁陈二爷。

如今的陈二爷,正式身份是帝国特战队小队长,临时兼任飞虎营甲队的通讯官。

听到背负式电台传来信号后,陈二爷伸手拿下手咪和耳机,然后嘀嘀咕咕开始和信号另一端通起话来。

特战队这次北上,使用的战术电台一共有两种。

一种是vhf单兵电台。vhf段的频率在绕射和地波传播方面比较强,但是对建筑物的穿透力差,所以正好做为山地或野战单兵近程通讯使用。

在十七世纪这个纯净的电磁环境下,穿行在燕山山脉的特战队员,单兵通讯距离一般能保持在10公里左右。

另一种是120w的数字短波电台。

这种是用来做指挥电台用的。大瓦数的电台一旦把天线架设起来,甚至可以在1000公里内实现有效通讯。即便是在山脉中影响了通讯距离,这种电台也完全可以支撑整个飞虎营的通讯网络需求。

陈火丁刚才接到的,就是特战队司令钱铁山从十公里外发来的敌情通报。

“都起身,走人。”简短的语音通话完毕后,陈火丁扭头给梅抚西小声说了几句,后者当即起身,下令小队开拔。

其余的九个队员闻声急忙开始拔营:迅速往嘴里塞下最后一口干粮,收拾起挂在马脖子上的料袋,给马套上防止嘶叫的口套,最后收拾起地上的酒精/煤油两用炉子。

小分队现在所处的位置,已经从南到北穿透了唐山西北方的燕山余脉,再往北一点,就能看到遵化附近的平原走廊了。所以这时候队伍宿营必须十分谨慎,不能发出炊烟和响亮的马嘶八旗探马随时可能出现在附近。

用两分钟时间拔营完毕后,小分队所有人都戴上了灰色的厚实口罩,然后翻身上马,突前的尖兵挂好了胸前的望远镜,大伙在梅抚西简单的手势指挥下,展开了搜索阵型,开始缓缓在群山中穿行起来。

整个搜索队形是这样的:由左右两名尖兵负责两侧山脊的前进和观察。在两山之间的谷地,同样有两名骑兵在前方负责开路,而剩下的人则带着替换的战马,跟在一里路之后。

这个搜索队形,是目前飞虎营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模式。来源于一些边军的传授飞虎营中有不少退役和当了逃兵的边军,这些人对于北方山脉之间的骑兵战术相当熟悉。

在这方面,包括穿越众在内的南方兵,统统都是学生。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多月的磨合中,不光本地土著受到了训练,来自南方的特战队也同样学到了很多十七世纪的骑兵战术和行军细节。

这种东西在后世带来的特种兵教学大纲上可没有。

然而即便是这样,包括梅抚西在内的明人土著,在训练开始后没过多久,全部都老老实实地接受了特战队的指挥,再没有人敢扎刺。

因为明人和特战队员之间巨大的科技、知识、装备鸿沟,不是一点战场经验能弥补的。

一开始的时候,很多辅兵同志对于这伙号称是曹总兵亲卫的花衣亲兵,其实暗地里是有些不服气的。

因为这伙人除了手中犀利的枪铳外,其实骑术并不怎么样,对北地也不熟悉。特战队员虽说在南方经过了骑乘训练,但那只是勉强达到了及格线,和北方这些骑兵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然而一旦开始野外训练,土著们很快便发现了对方的过人之处。

首先是那套花衣。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地,穿着黑黄绿三色北方迷彩的特战队员,很容易就能甩脱掉明人的视线。

这种情况在山地对抗时尤其明显:号称夜不收的明人尖兵,经常被道旁窜出来的特战队员突袭,稍微离得远一点明人就无法发现这帮人了。

梅抚西永远忘不掉,自己被身旁一株灌木中突然伸出的手臂勒住脖颈时的那种恐惧感。

知道了这套花衣的厉害后,再也没人敢小看这玩意了。

接下来是行军。

运用望远镜,步话机,电台武装起来的骑兵队伍,很快在对抗中将没有设备的一方打得落花流水。

梅抚西也是属于打死都不信邪的那种人。然而当他的百人队莫名其妙就被人数处于劣势的对抗方包围伏击,一天内连续被判负三次后,他这才彻底认栽。

最后是夜袭。

花衣兵恐怖的夜袭令明人完全无法招架。在群山中,一旦入夜,明人除非全体不睡觉,否则就会被特战队员统统解决掉冰凉的匕首背面轻轻划过喉咙的感觉,令天津爷们不寒而栗。

到这个时候,明人对这些神出鬼没,有“夜眼”和“千里传音”这些法器傍身的花衣兵,才算是知道了对手的可怕。

再往后的日子里,随着特战队员马术的提升,他们久经训练的战术素养很快就将明人比了下去。

无论是肉搏,还是连续行军骑战,抑或是昼夜伏击这些最基本,最考验素质的战术动作,土著们很快在叫苦连天中感受到了特种兵的坚韧和可怕它们渐渐意识到,即便是不用枪械,这五十个南兵如果打算杀光他们五百人,大约也用不了三天时间。

从这时起,飞虎营的辅兵们,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