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431节 罐头

旅明 第431节 罐头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2:13

第431节 罐头

黄韶洲老爷一家是在12月24号从上海坐船出发的,用五天时间到台湾后,紧接着就在这处陌生的环境里迎来了公历新年。

说起新年,其实某势力治下并没有什么过节气氛。

大多数明人对公历新年是没什么感觉的,黄老爷一家也不例外。

致力于埋头发展经济的穿越众,大约是继承了旧世界的习惯,原本对新年就不太感冒,到这天老爷们甚至连假都不给工人放春节再说吧,没让你们997已经很仁慈了,要啥自行车?

黄老爷一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迈入了新年。

1630年对于黄老爷来说,无疑是脱胎换骨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头几天里,黄老爷不但治好了足疾,还做了试管婴儿手术。

等到半个月后检测结果出来后,黄家人喜极而泣:胚胎落床成功,黄夫人开始正式进入妊娠状态了!

而在一月中旬这个时间点,去北方勤王的代表团,甚至还没来得及招募骑兵,只是在天津刚落脚而已。

得知老爷的“种”已经安稳“落户”后,大龄孕妇黄谢氏现在只剩下等待了:一两个月后,呕吐和恶心这种妊娠反应就会陆续出现,到那个时候,就该小心养胎了。

在这个时代,哪怕是年轻健壮的妇人,生产都是一道鬼门关。难产而死的产妇比例能把后世的妇产医生吓死,更不用说大龄孕妇了,而且还是头胎。

对于黄谢氏这个岁数的女人来说,如果没有穿越者,那么即便她怀孕了,在十七世纪也是生不下来的运气好母子活一个,运气不好就是一胎两命。

所以还得靠穿越众:董院长已经说了,到时候大概率会给黄谢氏做剖腹产,反正就她这样的,也不可能再次怀孕。

关于剖腹产,已经尝试过神奇痛风手术的黄老爷夫妻对此倒不担忧。而困扰着夫妻两人的,则是另一个衍生问题:让谁来生?

既然这一次远来求医达到了最佳结局,那么接下来肯定是扩大战果了......黄老爷在杭州还有好几房年轻妾室呢,一口气再生他三五七八个小朋友岂不美哉?这老黄家从此再不怕无后了啊。

然而事情不是这么做的。

现在是物资匮乏的十七世纪,包括医生本人在内,很多高端资源都是独一份的,数量稀少。

赤总医院的穿越众医生,包括一个半路出家的,拢共才四人,每天忙得要死,不可能有那么多闲工夫围着黄家转悠。

另外,一些手术专用的耗材数量也是有限的,不能全用在一家人身上。

所以董强就这个问题明确告诉老黄:最多再帮他做两人次的胚胎手术,再多就别想了......这就是卖方时代的悲哀,产品不够,客户有银子都买不到东西。

于是黄家两口爆发了新一轮撕逼:剩下的四房妾室里,黄老爷属意得自然是后娶进门的两个年轻妹子。而黄太太则对那两只狐狸精一向没有好感,所以倾向于“论资排辈”,按照“入门”时间先后来分配名额。

这种麻缠的家务事向来是毫无道理可讲的,所以老爷和夫人之间,势必要经历几轮战争后才能得出结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日常吵架,老黄也没闲着。

首先,同住在宾馆的两户黄姓老爷,在互相告辞后,又在同一天退房了。

黄志诚黄举人这边,直接搬去了风景最好的穿越众小区都已经穿帮了,也就没必要再住宾馆了。聪明的钟秀秀同志现在已然开始享受革命成果了:住别墅,追美剧,顺便看了《功夫》。

杭州黄老爷这边,则是出高价在总院附近买了一套小木楼。这套小木楼房间不少,可以安排下人,今后妻妾们养胎都可以住在这里。

接下来的时间里,脚伤已经慢慢康复的黄老爷,不但每天遵照医嘱开始了运动,还拄着拐天天跑去窑区转悠,实地感受了一番工业社会的伟大源力。

这个时候,前几日派去广州出差的方唐镜也发回了第一封信件。

他已经拜访了南望介绍的同僚,也去广州新区管委会挂了号,那边现在正处于拆迁阶段,一旦放开土地交易,他会第一时间挑合适的地段出手拿下。

黄老爷看信后,当即回话,让方唐镜别急着回来,多在那边转转,和他在这边做调研一样,先把广州府的情况搞清楚再说。

前脚和方唐镜联络完,后脚南望跑来了。

急匆匆将老爷带出门,租了马车,南望便一个劲催促车夫往窑区赶。

“何事如此之急?”黄老爷坐上车后问道。

“老爷,罐头厂正式运行了,咱们去看看,成的话就抓紧去商务部登记商谈!”

“哦,那可要赶紧去看看。”

............................................

罐头这种商品,其实以穿越众的工业能力来说,早就可以生产了。无论是马口铁,还是食品加工消毒,抑或是瓶口封装,这些都不构成难度。

之所以前期不生产罐头,主要还是因为没有需求:部队基本都在周边活动,无论在岛内还是大明管辖区域,都能及时得到补给,所以罐头这种优先度不高的项目便被搁置了。

这其中还有一个次要原因是糖不够。

甘蔗是相当耗费肥料和地力的作物。穿越众登岛的前两年,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都是用来喂饱移民的主粮,根本没有余力去摆弄甘蔗。

这之前本地的白糖消耗,基本上全都是从福建运来甘蔗后就地榨汁的。

这种情况直到去年后半年才有所改观。当大批的土豆、玉米和红薯成熟以后,穿越众终于在粮食问题上缓过来一口气,开始有余力播种了一些甘蔗田。

而最近罐头厂正式上马,也是因为上述两个条件发生了变化北方驻扎的骑兵需要罐头,本地的甘蔗也正好成熟了。

当黄老爷和南望赶到窑区新开张的罐头厂时,不光是前来视察的穿越众,包括另外一些消息灵通的商人,此刻已经在生产线处搞调研了。

窑区的罐头生产线自然不可能像后世那样高档和自动化。无论是大锅煮制的食品,还是各种半手工操作的马口铁封装线,都充斥着一股浓浓的黑作坊味道。

不过设备虽说简陋,但是在卫生方面还是可以放心的。穿着干净工服,戴着帽子的工人们,正在按照程序一丝不苟地完成着眼前的工序。

罐头厂目前的品种不多,主要是糖水荔枝,糖水橘子和豆豉鱼,茄汁鱼这四种。

这四种罐头的原料来源都很简单,荔枝和橘子福建本来就是主产地,另外的杂鱼块就更不用说了,冷库里多得是。

黄老爷仔细参观完生产线后,发现罐头厂比起窑区其他那些大厂来说,对设备的要求其实并不算高。除了一些大锅外,就是用来提供消毒蒸汽的锅炉,以及一些体积不大的钣金和封装小机床。

这样算来,理论上黄老爷是有可能在江南开一间厂的。

参观完毕后,黄老爷就手从厂里买了一堆新下线的罐头,然后和南望回到了自家的小木楼。

使劲一拉罐头顶部精巧的小铁环,打开薄薄的马口铁盖后,将四种菜肴倒入碗中,分别尝一尝,然后黄老爷当场就竖起了大拇指:“这铁罐里的果子和菜肴若是当真能经年不腐的话,那可就是一桩大生意了。”

“定然如此,大人们断不会砸了自家招牌。”南望笑着将淡黄色的金属罐子上一张小小的白纸贴举到了老爷眼前。

这张白纸就是产品介绍了,上面用小黑字印着一些罐头的简单信息:产地,配料,保质期以及阿拉伯数字的出厂编码。

看到白纸上写着保质期“两年”的那一串小字后,黄老爷闭上眼思索了一会,然后睁开眼问到:“这买卖如何筹措?”

“先去赤政务大厅登记申报验资,然后再和商务部的人谈判。”

“那可要抓紧了。”

就在黄老爷找上赤区政府的门,递上申请合伙在杭州开办罐头厂的同时,同样内容的另外几份申请表也出现在了商务部职员的案头。

这些申请表的内容基本都一样,除了厂子的开办地点:杭州,福州,广东......总之,这些消息灵通的各地商人们,普遍都对罐头这门生意比较看好。

要知道这个年代的旅人们通常只能在路上啃干粮,要是有了这种罐头,那对于出门在外的中产和富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穿越众对此也是乐见其成的。罐头厂开在杭州这种地方的话,不但能就地吸纳各种水果和粮食原料,还能就地招工,而且省却了台湾到埠的高昂运费,可谓是一举多得。

于是递上申请的黄老爷,很快就和商务部展开了谈判。

由于黄老爷的底细事前早已被情报局掌握,所以商务部这边省去了麻烦的验资和背景调查过程,这就导致了谈判过程的加快。

最终,黄老爷顺利地和商务部达成协议,在不久后,双方将会合作在上海港工业区开办一家罐头厂,注册商标为“梅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