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一百二十五章 胜负难说王泾江

奋斗在大明 第一百二十五章 胜负难说王泾江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一百二十五章 胜负难说王泾江

第一百二十五章胜负难说王江泾

嘉靖这一句话是怎么理解都对,怎么理解都不对。

周梦臣最万无一失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什么也不做。但是嘉靖到底还是有一些不甘心。嘉靖二十九年鞑子兵临城下。是嘉靖一辈子的耻辱。越是达官贵人,越是在乎面子。皇帝岂能不在乎?

嘉靖最好面子。这也是为什么历史海瑞骂得嘉靖那么厉害,嘉靖最后居然没有杀海瑞的原因。

嘉靖岂能对当日之事不耿耿于怀。但是嘉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今南方有事,内部不安。不是用兵的时候。但是如果明明白白下令让周梦臣不要乱动。嘉靖又说不出口。所谓密旨就有了所谓含含糊糊的要周全,有分寸。

周梦臣心中有几分欢喜,如果嘉靖一口说死了。说不准周梦臣出一兵一卒,他嘉靖皇帝面子还要不要了。所以只能让周梦臣领会。这其实已经不错了。。如果嘉靖给周梦臣一首诗,来个云在青天水在瓶。更不知所谓了。

而这样的事情,嘉靖是有前科的。

这样反而好,这含含糊糊的话语,反而给了周梦臣的操作空间。

周梦臣将自己这一点点小心思藏在心底,对藤祥说道:“江南那边又出了什么事情?”

藤祥说道:“而今也说不清楚。到了江南督军的赵文华。说张经败阵,损兵折将。又讳败为胜。报什么王江泾大捷。其实是一场大败。而张经这边力陈王江泾是一场大胜。总之,双方各持一词。让朝廷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不过,以我看,还是赵文华占上风。他背后有严阁老。张经后面,徐阁老似乎不有些不在赞同他。”

周梦臣听了,他下意识偏向张经。他虽然没有见过张经。但是看过张经的履历。这位老臣,当过两广总督。平定过广西叛乱,在广西广有人脉。否则也不能将广西狼兵给调过来。

周梦臣不会觉得这样的老臣真不会打仗。

其实周梦臣打仗多了,发现在古代打仗说复杂也复杂,说不复杂也不复杂。一般来说,一个文官只需掌握好后勤,保证后勤供应得上,物资供应得上,手中再有几个可以信任,可以打的将领,然后在大战略上不出问题。一般来说,都能打胜仗。

当然了,这也是大明对应的战争,更多是平叛或者治安战。大规模战略决战,早就不打了。因为这样的大战,除却蒙古人没有人能奉陪。

优势在我的情况下,不犯错就是胜利。不胡乱指挥,就是最好的指挥。

一般文臣或许没有这个认知,但是真正打过仗的文臣都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认知。

而且周梦臣这几年虽然在大同。但是有一半心思都放在朝廷。另外一丝丝心思都放在江南倭乱上,对倭乱越来越了解,就越来越不将所谓的倭乱当回事了。因为第一,倭寇有多少人?

周梦臣从各种情报之中,抽丝剥茧得出一个让他不敢相信,却不得不相信的事情,那就是倭寇往多了说,也没有五万人。甚至一些情报看来,倭寇各部加起来,不过二万多人。或许在海上有更多人,但是上岸的就这些。

所以,倭乱闹得这么大,从来不是倭寇有多大本事,而是大明江南军事行政体系几乎全面瘫痪了。是大明自己弱,而不是倭寇强。从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戚继光的鸳鸯阵大名鼎鼎,但是为什么一到北方,戚继光就没有再强调鸳鸯阵?是鸳鸯阵没有用吗?不是,甚至武警一些战术动作,还能看出鸳鸯阵一些战术原则。

是因为南北战场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在对倭寇的时候,大多是散兵对敌。之所以如此。一来是江南水乡的原因,难以排兵布阵。二来就是倭寇人少。面对大明大队人马总是逃窜,在追击之中,很难保证队形。所以要散兵对敌。在散兵肉搏的时候,江南士卒不如倭寇武士,这个时候才鸳鸯阵的用武之地。

这也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倭寇人少。

原因很简单,军队行动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江南水乡道路通行能力,河道通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倭寇有十万大军,不,一支倭寇有一二万大军。单单在同向行军。或者忽然撤退。或者高速机动,就能让他们原地崩溃。

数万大军聚集没有严明的军纪是不可想象的,有严明军纪情况下,对阵的时候,还以混战,散兵对敌更是不可想象的。

而分析倭寇战事,周梦臣得出结论,那就是倭寇少而精锐,在小队作战。周梦臣说的小队,不是十几个人的小队,而是几百人上下的小部队作战。毕竟对与周梦臣手下动则数千上万大队人马,数百人马的确称得上小队了。

在小队作战上非常擅长。特别是在复杂地形上,快速机动迅速脱离的能力,特别棘手。也有所谓日本武士战斗力相当不错。至于更多,更多就没有了。这也是周梦臣明知道江南倭乱的情况下,毅然也要打复套之战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双方的战斗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复套一战,而今不打将来就不好打了。而倭乱,其实最难应对的不是倭寇本身。倭寇就是强盗而已,没有脱离强盗本性,根本不难对付。

难对付的是江南地方势力,各种纠结在一起的利益纠葛,海上与陆地庞大的利益链条。倭寇反而是次之又次的问题。

张经亲自出手,反而打了一个大败仗,有些不可思议。

周梦臣说道:“有关于这一件事情奏疏的副本吗?”

藤祥说道:“自然是有的。”随即藤祥将几本奏疏递给了周梦臣,说道:“我就知道大人会问,这是特别托人从京中抄录的。是几封各持一词的奏疏。”

周梦臣谢过,拿来一看。果然几方说法完全不同,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赵文华奏疏之中,写出了他为民请命铁骨铮铮的模样。他说,他到了江南之后,就看见倭寇出没,张经按兵不动,视若无睹,坐视百姓被杀杀戮。他是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多次督战。但是张经置之不理。直到倭寇坐大,才慌忙应战,与王泾江与倭寇大队人马相遇,为其所败,为了掩饰败仗,杀戮百姓,取百姓头颅报功。云云。

后面还附了很多江南士绅哭诉,说张经见死不救。倭寇劫掠地方,向他求救,张经从来不动。

周梦臣一一翻看,时间地点事情经过伤亡,乃至于死伤名单。一应俱全,看上去并不是假冒的。

周梦臣看了张经奏疏,发现张经说法与赵文华说法有一样的地方,又不一样的地方。张经说,他一直按兵不动是在等待时机。因为倭寇劫掠地方,如鸟兽觅食,没有规律。

他尝试过几次伏击,或者救援。都没有成功。救援地方,都是兵已到,而贼已远,张经手中可战之兵,不过数部,加起来不过一两万人。如果如此追逐不定,不等与倭寇交战,就已经成为疲兵。容易为敌所乘。

随即他发现王江泾之地,乃是倭寇巢穴所在,大胜之后的倭寇总是在这里汇合,然后坐船出海。

于是,他算好时间,等鞑子饱掠而归。立即发动,兵分数路,以卢镗,俞大猷,汤克宽。瓦氏夫人各领一路,合围王江泾大战一场,杀敌不可尽数,斩首一千九百级,焚烧船只无数。云云。

周梦臣将所有奏疏看完之后,就要下判断了,谁在说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