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一百二十九章 第一次海运成功

奋斗在大明 第一百二十九章 第一次海运成功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一百二十九章 第一次海运成功

奋斗在大明

第一百二十九章第一次海运成功

王宗沐在海上,也是有几分提心吊胆的。

因为这一套最便利的航道,是一条远离海岸的航道。

而在这个时代主流的航道,还是靠近海岸线的航道,或者说,在航道中间,有小岛或者岛屿岛礁。作为路标,但是这一条航道,什么也没有,只能从牵星定位法。

其实,周梦臣推动天的发展。也改善了借助星辰的定位方法。引入了经纬度。北京紫禁城作为经度起点,也就是零度。纬度自然是四十度。周梦臣从北京钦天监找来两三个人参与这一次航向,这些人说起来,也是周梦臣的徒子徒孙。

而王宗沐并不是太相信这个方法的。同样用了牵星定位法。

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即便如此王宗沐已经担心。

因为在船上看过去,大海茫茫,什么也看不见,数百艘的船队,港口上是庞然大物,但是在大海之上,给人的感觉,并不比一只水鸟大。虽然,没有遇见什么危险,但是王宗沐依然是整日整日的睡不着觉。

他并不晕船,作为浙江人。他对大海还是相当熟悉的。但是依然害怕,这一次航向出了问题,出现偏航,迷航等等状况。那就为开展海运造成很不好的开头,如此一来,王宗沐觉得自己百死莫恕了。

远处一片黑黝黝的山势显露出来。王宗沐反而放下心了。

这就是成山角。

也就是山东半岛深入大海最远的地步。

也是海运的畏途。

如果按照传统的航海方式,沿着海岸线北上,在成山角这里,就会非常危险,一来暗礁特别多,二来,因为半岛的原因,风浪特别大。很容易出事。成为海运的一处天堑。

甚至在大明朝一直有一个胶莱运河的提案,就是从山东半岛上修建一条运河,用于通航,为的就是避开成山角。

唯独王宗沐这个航线,距离成山角有一百多里,在日头特别好的情况下,仅仅能够看见一点点背景色而已。比起那些沿着海岸线航向的船只在,见到成山角,就提心吊胆,唯恐一个不小心,就葬身大海不一样。

王宗沐看到了成山角,立即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这一条航线上少有的几处坐标,看到成山角之后,就能转向了,进入渤海。进入渤海之后,不管是之后的庙街群体,还是南边山东海岸,与北边的辽东海岸,都可以做为坐标。

虽然依然

在大海之中,却给人非同一般的安全感。

不过,这也有一点点小问题,那就是进入渤海之后,洋流就慢慢弱了起来。而且这些年渤海的海况,沙船帮的老手也不是太清楚的。

原因很简单。

大明海禁虽然很放松,但是渤海湾还是不一样的,这里是什么地方,简直是帝国腹心之地。大明对这一片大海的重视程度,要比其他海域都大。而且前文也说,直到登莱水师在太湖覆灭。这一支水师一直是存在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为辽东镇运输粮食之余,也负责渤海湾的安全。

所以,沙船帮这些半黑半白的海商,他们是不敢来这里的。即便周梦臣通过戚继光的关系,调用登莱水师一些水手。但也仅仅能作为一个领航的作用。毕竟,这有这么多船,不可能每一个船上都安排一个人。

最后一段海路,虽然很短,但也有两三日。

不过,到了这里,与到了天津并没有什么区别。

特别是刚刚过了成山角不久,在海面上就看见了几艘船。这几艘船见如此庞大的船队,居然不敢靠近,在半日之后,有几十艘船黑压压过来之后,才敢上前问话,原来是登莱水师。

登莱水师这边也松了一口气,随即开始护航。毕竟,虽然周梦臣不怎么管他们。但是周梦臣作为总督对山东这里也是有一定的指挥权的。王宗沐作为文官上官,又有总督的手令,他们自然不敢怠慢。

就在王宗沐的第一次海运到了最后一段路程。估计一两日之后,就能到天津。而俞大猷与戚继光联手,也完成了对舟山群岛的清扫。

比起王宗沐这里的一切顺利。俞大猷这里就是一点也不顺利了。

俞大猷与戚继光联手,连续夺下来十几个岛屿。

如果说没有收获,也不是没有。夺了几十艘船只,还有一批货物,毕竟,汪直赖以生存的根基,从来不是打仗,而是勾连贸易,作为海上最大船主,汪直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做生意。

在征战的时候也是。

而汪直下落不明,反正从长江口海战之后,根本没有回到这里。甚至连他的亲信也没有回来。他的老婆孩子就在日本,在这里不过是几个姬妾而已,这种女人这个时代根本不被看重。

汪直下落不明,其他各部根本没有维持这里的想法。

甚至有一些海盗在临走之前,还狠狠的抢了一把汪直的东西。于是,这里更是一片狼藉。

俞大猷与戚继光出动的一万多

人,大小船只一百多艘,居然仅仅弄了一些破烂,不,最大的价值,其实俘获一片跟随汪直出海的海商,还有一些被劫掠到海上的百姓,总共有一两万人。

毕竟,汪直聚集了这么多海盗。总要给海盗最基本的供给的。再加上维系整个海盗体系的运转,还是有一定后勤的人员,这也就是为什么汪直将船队分散到很多小岛上的原因。

因为不这样,根本不能维持这么大的船队。

这些后勤人员,还有汪直在海盗劫掠下遗落下的货物,等等东西,并不算是空手而归。但是却不是俞大猷如此大动干戈的目的。

戚继光只能安慰俞大猷,说道:“俞将军,不管怎么说,这样回去,也足够向上面交代了。”

俞大猷说道:“一日纵贼,数世之患。我不相信汪直就这么死了。汪直一定是金蝉脱壳了。汪直一日不死,倭寇一日不算平息。而且我也打听了,谢和为首相当大一批海盗都奔赴福建了,福建哪里要出事啊。”

俞大猷太明白福建的情况了。

福建没有出问题,那是因为周梦臣放任默许的政策。也是因为地方官与通倭的士绅之间彼此妥协,通倭士绅之中的力量与海盗或者说海商的力量彼此妥协。双方才能安安分分发财。上上下下糊弄。

但是谢和这一群人加入其中,这种力量平衡就打破了。

海商的力量大增,通倭士绅的力量能够压制住这些海商的力量吗?别的不说,习惯劫掠的海盗,还能转化为习惯做生意的海商吗?同样,这些通倭的海商见南直隶浙江的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会不会觉得朝廷要对付他们?他们会不会采取一些办法,比如养贼自重?

等等,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一涌现出来。

俞大猷敏感的判断出来,今后平倭的主战场就在福建了。而且如果说浙江这边倭寇之中,倭人还是占据相当一部分力量的话,在福建那边就不一样,更多是福建人自己搞出的问题。

俞大猷作为福建人,岂能不为家乡父老着想。只是戚继光虽然也有这样的判断,但是他到底不是福建人,不能感同身受,说道:“此去之后,就报告大人,大人自然处置。”

俞大猷心中暗道:“希望如此吧。”他随即开始将这一战收尾,准备在这里设立几个百户所,看看附近岛屿有没有耕种条件,留一批人手在这里,为国家守海。

这也是俞大猷的观念之一,平定一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安民建制。让此地归于王化。不再从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