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六十四章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第三百六十四章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就犹如后世一个最出名的理论一样,要验证一个政策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只要看看政策的制定、宣传、执行者是否遵守这个政策就一清二楚了。

所以后世的某党才会提出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遵守政策规定,因为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充分相信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就算政策效果未如理想,百姓们也知道这个政策起码不是存心坑害自己的,政府的公信力才不会丧失。

只要官员和百姓奉行一样的政策,就算百姓因为政策关系遭受到些许损失,也不会对政府失去信任,但如果像古时那个“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故事一样。

相传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

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右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官员享受特权,百姓连基本权利都不能保证,那么社会自然不稳,百姓对政府自是缺乏信任,长此下去,就是历史上诸多的“官逼民反”。

故此,历朝历代的百姓,或许对何谓“善法”各执一词,但是对什么是“恶法”却是有着惊人的共识,那就是“民不聊生”、“食不果腹”。

只要出现了这两种情况,就算朝堂之上的大臣再忠诚正直,皇帝再勤勉爱民,都会被天下百姓称为“无道暴虐”,都是矢志推翻的事物。

所以尽管后世对王安石其人其事给予了相当不俗的评价,甚至有些人对王安石赞誉有加,但是由于王安石变法的的确确使得不少家庭支离破碎,家人流离失所,甚至不少人宁愿自残以躲避其法。

是故当世及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时人对王安石的评价都不算太高,毕竟在当时和后世有着庞大影响力的司马光、苏轼、秦观等人,都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上的。

王安石的变法非但没有达到宋朝中兴的目的,反而大大缩短了宋朝的国祚,为宋朝的灭亡埋下了重重隐忧,北宋只维持了短短一百多年就亡国了。

自此之后的朝代,对变法一事都是慎之又慎,明朝的“万历中兴”(也就是张居正改革)是由于朝廷财政拮据,快要揭不开锅了(国库存银只够个月的开支,京仓存粮只够京城驻军日常两年余之用,一旦有战争就出大问题了。)才逼不得已搞的。

而清朝的“百日维新”更是在外国“船坚炮利”的威胁之下,再不图变就是亡国灭种的下场,于是才有皇帝亲自下场带领变法的孤注一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