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春秋做贵族 > 第118章:不要闭门造车啊!

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118章:不要闭门造车啊!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43:31

第118章:不要闭门造车啊!

律法定得太详细的话,没有去专门进行学习,很难知道自己犯下了何种程度的事将被怎么量刑,需要专业的人士才能大体上有个谱。

之所以说“大体上”的原因太现实,什么罪行都有区分主观和非主观,又多么的恶劣等等,怎么去进行判罚需要一再裁定,再加上负责狡辩……负责分辨的人那张嘴到底有多厉害,又或是碰上什么样的法官了。

普通人当然能够分辨到底什么是好是坏,不过又跟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存在区别。

也许上一个时代打架斗殴出人命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到了下一个时代打架斗殴立刻就是一个死刑。关于这点,不出现意外的话,日后的秦人会深有体会。

别以为诸夏没有法官这个职业,列国都有自己的“士师”,用现代的理解方式来看,他们就是最高法院的**官。

当然,列国的士师不是用来审判普通人,他们审判的对象是贵族。

春秋时代各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谁犯了什么事就是用家规去进行处置。因为定下的规矩各有不同,犯了什么事遭到何等惩罚又不一致,可能在那个家族是死罪,换作在某个家族则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简单的来说,贵族都有量刑权力和审判权力,他们能够处罚的也不是什么外人,仅限于自己的治下。

“现在的律法都需要经过公示才能执行,不是制定了藏起来等谁犯法再拿出来审判,我肯定不能往复杂了写。”智瑶说的就是当前时代的现状。

那是因为律法不是用来审判普通人,要不然哪怕公示的话,普通黎庶不识字也看不懂。所以是用来公示给贵族看,算是一种震慑,也是贵族犯法之后的审判依据。

智氏当然不是人人识字,要说的话经过智瑶多年的努力,智氏识字的人绝对比其他家族要多得多。

提到智氏的识字率不是为了炫耀,纯粹是智瑶打算在写下民典之后,派出一大帮人向普通黎庶进行普及,也就是他们跑去各地念给黎庶听,再让普通黎庶知道做了什么时候会得到什么样的判罚。

“商鞅模仿赵鞅,我再模仿商鞅,也是没谁了……”智瑶心想。

他对智氏的治理上很多地方存在模仿变法后的秦国,涵盖生民走的就是法家的路子,发展路线其实也是一样。

如果说哪个国家最先展开教育普及有点难以分清,诸夏这边的的确确是秦国第一个进行,方式就是那种大肆开办讲堂,教的是秦国律法。

秦国玩法家治国是非常认真的。想要在秦国有一官半职,前提就是了解秦国的律法,国家还每年培养出大批熟知律法的小吏充斥地方,便于对各地进行管束。

“我要写民典,肯定也要培养出一大批熟知律法的人,再让他们将律法散布到黎庶阶层,不然写民典就是自娱自乐了。”智瑶说动手就开始有动作。

当然不是“约法三章”那样操作。这个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需要,再则“约法三章”也不止“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么简单,其实里面包括很多律法的。

后面,智瑶找来了一大批有在基层干民政工作的人,主要是询问他们关于黎庶的需要。

做事就是这样,不能一拍脑袋想什么就做什么,制定律法这种事情尤其不能闭门造车。

智瑶“前一辈子”地法律的了解有限,到了“这一辈子”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打从实际上无法对黎庶的需要有切身体会。

大体了解过后,智瑶又找来了子贡、冉有等等一些“儒”,探讨关于“礼”的一些规定。

“世子所定非‘礼’?”子贡听明白智瑶想做什么,脸上则满满是诧异。

冉有看上去一点兴趣都没有,问道:“公孙成子、范献子之举?”

公孙成子就是子产。

范献子是士鞅。

两个人都干过制定律法的事情,前者筑了铜质的刑鼎,后者为赵鞅和士吉射铸铁质刑鼎开了路。

智瑶假装不理解,说道:“为何不妥?”

在一部分“儒”看来,不止是不妥,完全是大大的不妥啊!

子贡和冉有对视了一眼。

要是在以前,他们因为接触的圈子问题,再加上没有涉及过民间管理,或许说说一句“‘礼’怎么能应对黎庶”之类的话。

现在嘛?他们到智氏那么久,没有少负责地方上的视察,对于智瑶想做什么大体了解,着实是讲不出类似的话了。

智瑶很头疼!

找“儒”来了解能够得到一些“礼”上面的借鉴,被知道是想做什么,果然遭到了排斥。

子贡斟酌再斟酌,说道:“‘礼’为国之本。”

智瑶听懂了,真的!

“我当然知道律法是统治阶层用来便于统治的工具,需要的是统治者想让黎庶变成什么样的人,而不是黎庶想要国家……智氏是怎么样子。真的按照黎庶的想法去制定律法,不是傻子吗?”智瑶跟一众人谈下了很是感到心累。

之所以需要对“礼”进行了解,无外乎“礼”其实就是一套约束人的制度。

姬周施行宗法,指的是分封;又以“礼”治国,其中的“礼”并不是只有繁文缛节,还包含着相应的处罚。

因此,“礼”其实就是姬周的律法,专门用来管贵族的律法。

至于说律法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观点,反正在封建王朝关于律法的制定出发点就是这样子的。

讲国家不能按照民众的想法去治理,话可能非常不好听,实际却是无比的实际。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好处,同时也在极力规避风险,制定一条国家每个月给每个人一亿的福利行不行?那肯定行,然后不是货币贬值到不像样,便是国家马上破产了。

还有那么一句话,智慧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治国方面普通人的的确确是比不上更专业的人。

智瑶需要了解黎庶的想法,本身的出发点很有专业性,统治者想达到什么层次的目标,再把普通人的需要结合进去,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造成严重脱节。而这个有那么点“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

“现在黎庶可不是‘民’,‘民’在当前指的是‘士’以上的阶层,更远古特指有‘氏’的人,往后又轮到门阀、世家才是‘民’,更后面士族才是‘民’。”智瑶跟‘儒’聊下来,知道了‘氏’既是‘民’,‘士’为‘民’的主张。

春秋时代没有什么门阀或世家,大体上就是区分为君主、贵族、士、黎庶、奴隶这样的阶梯。

智瑶要制定的民典有特别针对的对象吗?他希望能将所有群体包含进去,很现实的是暂时阶段压根就不可能。

现在是个真正意义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而“大夫”就是真正的贵族阶层;“礼”是用来管贵族,黎庶可没有那种待遇。

送走子贡和冉有时,智瑶看着他们的背影,想道:“难怪后世的儒学敢那样,有那么点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意思啊。”

在往后的时代,讲究的是律法不能让人知道,不晓得是害怕被钻空子,还是觉得自己的才是人,其余众生就是两脚动物。

当然,有“牧民”这词之后,可想而知了。

智瑶窝了将近两个月,迎来了又一个冬季。

他后面搞清楚了一件事情,部分的军规可以套用在民典上面,写民典的速度那是大大增快。

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可能是工作干完了,也能是民典的事情被泄漏,相继有孔子的门徒找智瑶进行辞别。

“些许盘缠,务必收下。”智瑶嫡出的是一些刀币。

季节已经来到冬季,眼见着马上就会下雪,智瑶很有人情味地为辞别的人准备了相关的必需品。

送车什么的?哪怕是智氏家大业大,着实也是有点承担不起的。

可能提出告别可是有两千多人,一人送一辆车,一辆车至少一匹马去拉,家里有矿也玩不起啊!

“今次道别非为世子,乃是师孔入蔡。南亦事毕,因此……”思南见智瑶满脸伤感,特意解释了一句。

所以,不是因为智瑶在写民典让作为“儒”的他们反感,纯粹是孔子缺马仔了?

好像也是啊?前来道别的人,他们都是手头的事情做完的,另外一些手里工作没完成的人一个都没有来。

智瑶再一次了解到孔子对这些人的影响力。

值得推敲的是,谁带来了孔子前往蔡国的消息?到底是无意间消息传过来,还是孔子刻意在召唤马仔呢???

另外,智瑶没有记错的话,蔡人已经被楚国迁徙到更南边的地方了吧?

智瑶不知道的是孔子受到了叶公的邀请。

叶公是谁?就是那位“叶公好龙”的叶公啊。他,姬姓,沈氏,名诸梁,字子高,目前是楚国的左司马。

后面,老子得知一帮“儒”要南下进入楚国,请求代为向子西致歉。

这个子西就是当前的楚国令尹,他多次敦促老子回到楚国。

老子在智氏很忙,能够参与到各种事项,见证“邯郸”这边的日新月异,还能时不时去印刷书籍的地方,日子过得简直不要太美啦!

“听闻世子著作,如何无我?”老子觉得智瑶是看不起自己的无为而治,不懂里面涉及到的规则多么精妙。

智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