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春秋做贵族 > 第160章:智氏重心东移

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160章:智氏重心东移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43:31

第160章:智氏重心东移

事实上,智瑶回到“新田”一样得到了赵毋恤的道歉,并且赵毋恤也没有先派人进行通知很直接上门。

这个没有派人先通知就上门,可以有两种层面的理解,第一种是赵毋恤诚意十足,另一种是赵毋恤毫无诚意。

不是故意打什么哑谜,同样的事情历来就有很多种的解释,看的还是当事人的心态,再有后续的理解。

智瑶所知的是赵鞅取消了赵毋恤的一些权利。

结合赵毋恤得知智瑶和魏驹回到“新田”立刻道歉这件事情,无疑是赵毋恤遭到了赵鞅的敲打,后续赵毋恤分别找智瑶和魏驹道歉是带着诚意的。

有错则改善莫大焉嘛。

智瑶和魏驹在那一次提高了风险,愿不愿意在赵毋恤道歉后将事情揭过去另外说,外人怎么看待又是另一回事,赵毋恤去道歉也是在做给其他人看。

这一次,智申和智瑶来到“邯郸”主要是视察农业状况,进而再看看新的农具使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多大的帮助。

目前的晋国在农业上其实是人拉犁居多,大家族才会大批使用畜力,并且用的并不是牛这种畜力。

中原当前以旱田居多,牛并不是最佳的拉犁畜力,其实马才是。

当然了,跟中原列国不缺马有极大的关系,缺马的现状下哪怕是马更合适用来拉犁,没有马只能使用牛了。

因为已经过了耕种季节的关系,田野里肯定看不到犁田的画面,能看到的就是各种农作物已经生长起来,到处一片的绿色。

到了夏季之后,平野里的农田一样会是一片绿色,不同之处是各种果实会变得硕大。

中原地区目前并没有大量耕作水稻,以黍、稷、菽居多,少量的小麦或是大麦。

以春秋时代的中原饮食习惯而论,不管小麦还是大麦只有富贵人会吃,原因是去壳非常麻烦,平常人家可没有办法一个人其余事情都不做,专门在干去壳的工作。

春秋时期诸夏就有小麦和大麦了?根据考古发现,大麦在中原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前2000~1000年,小麦则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在黄河流域开始种植。

目前的农作物,不管是什么品种的产量都很一般,一亩产量上了一石就叫高产,两三石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固然因为“亩”的占地面积有差别,跟种子质量和化肥也能扯得上关系。

“此便是施肥之地?”智申已经从智瑶处得知什么是施肥,也听了温肥的过程,懂那是半懂不懂的状态。

智瑶搞的事情太多,绝大多数只是提了一嘴再让人去专门研究,少量亲身参与研究。

由于太腌脏的关系,怎么温肥不作详细描述了。

需要知道的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屎尿,真的不能直接往农田里弄,不然是有害,而非有益。

智瑶暂时还没有在智氏全面实施,在“邯郸”这边搞试验田,还是得益于长期有大批军队驻扎的关系,便于统一收集以及管理。

另外,其实动物的粪便也能温肥,以禽类最佳。

不过,暂时智瑶还没有回过神来,给忽略掉了。

当然了,哪怕禽类的粪便比人或其余动物肥沃,以当前时代大量饲养鸡、鸭、鹅,其实还是很难办到,一场鸡瘟什么的就能直接全数完蛋,哪怕没有鸡瘟平时的喂食也会是个大难题。

养猪一样面临喂养的难题。虽说猪是杂食的家畜,可是人都不够吃的前提下,怎么喂猪呢?

所以了,大肆搞养殖场这种事情,其实要看是在什么时代的。

智申一圈视察下来,明显地发现有定期施肥的农作物长势比没有施肥的农作物要好上太多。

“为何仅此一地施行?”智申问道。

智瑶说道:“未曾验证,不得推广。再则……,需建厕,再行教化。”

军队还能指定必须去哪里如厕,他们也会服从管理。

民间的话,用行政命令强调都不一定能使人遵守,到现代都还有一大帮人会去到处大小便呢。

再有一点就是,别看简易厕所建造好像不难,大批量建造动用的人力物力可就不会少了,怎么合理规划又是另一个难题。

“若是此事有益,当行!”智申只在乎能不能多收三五斗,其余都不是事。

智瑶对智申的反应没有什么意外。

无论是在什么年代,粮食都是一种必需品。

只要没有饿肚子的难题,不止是人的身体素质会得到加强,还会让人口出现增涨,进而再让生活质量得到上升。

说白了就是温饱思婬欲,没有吃饭的难题,家里能有余粮,人们很清楚增加人口等于增加可用劳动力。

不用为吃饭担忧,人们也会开始懂脑筋去研究娱乐项目,为的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一个家庭多生几个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增涨劳动力,对国家的作用就更多了,包括增加兵源。

他们来到了正在兴建水利的区域,看到了大批的劳动人员,里面有属民,更多的是奴隶。

来自家主的亲自视察,为的就是展现家族的重视力度,别看一圈视察下来像是在走形式,对在干活的人激励也不是一般的有效果。

“因何,楚人为奴,郑人为黎庶?”智申尽管通过了智瑶的操作,疑问却是一点不少。

智瑶答道:“楚国乃是强国,我家难以驯服;郑国或亦是强国,郑人少有骄傲,居于斯生于斯,可也。”

郑国的综合实力还行,尤其是军队的战斗力比起晋国或楚国可能不足,对上其他国家就会显得很强了。

不止郑国是那样,齐国也是。

长久以来齐国打不过晋国,但是他们能将鲁国摁在地上打。

因此,哪个国家强不强是要分档次的,看看到底是跟谁打,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智瑶又说道:“如楚国来赎,三换其一可也。”

在智瑶看来,楚国肯定会尝试赎回战俘,智氏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到时候不以财帛定论,要求楚国拿人来换回被俘的士兵,想必楚国会愿意的。

如果楚国愿意拿牛羊来换人也行。正好智氏新近得到了一大片无人区,一时半会无法改造成为农业区,经营牧业也是可以的。

那一片旷野以前属于长狄,他们在晋国与齐国的交锋中成为牺牲品,大量的土地被智氏和赵氏给瓜分了。这就是所谓的两个人争吵,然后把旁观的第三人给揍了。

智申最有兴趣的是农业,以至于被智瑶带着去看各种作坊之后,重新投入到农业的视察当中。

不怪智申,他真的看不懂各种炉子,看到在洗煤更是觉得多此一举,有心提一提智瑶要将精力放在老智家的传统事业……,也就是纺织,话到嘴边自己又给吞了回去。

智氏跟中行氏再次合流,再有齐国连续遭到打击,中原这边纺织相关的市场份额超过七成被智氏给占了。

因为范氏的境况,赵氏和魏氏先后抢占陶器市场,恰恰这样让魏氏跟赵氏成了竞争关系。

智瑶很少将精力放在纺织业,主要是家族里懂纺织的人太多,懂其它行业的人却是太少。

“我也不是完全没有关注,不是在让研究新的纺车了吗?只是真的不懂,连相关概念都很少,没有胡乱干涉而已。”智瑶知道智申的欲言又止是因为什么,心里很无奈地想着。

有时候智瑶真的想很直接地告诉智申一些事情,比如赵氏、魏氏和韩氏都是搞军事相关,荀氏和范氏却是搞民生,才有了赵氏、魏氏和韩氏最终成为晋国这个内斗修罗场的赢家。

智瑶开始发力之后,干的事情就是弥补智氏军事领域的不足,民生方面是没有将精力放在纺织,可是有在搞农业啊。

大力发展“邯郸”以及周边是智瑶力主,尽管智申没有长远目光却是进行了全力支持,父子俩的意志统一,老智家的其他人只有执行的命。

这个也是当前时代决定了的事情,一个家族的其他人只有建议权,压根就没有否决权,家主想干什么无论有益还是有害反正就是干。

察觉到这种社会规则的智瑶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当前时代远比其它封建时代更适合搞大工业或大农业的工程。

正因为家主能够最终拍板决定一切,兴盛会比较简单,会不会衰败下去也会显得相当迅速。

“谥伯阳仍在我家?”智申问道。

老子现在是智氏的顾问来着,一直在帮忙兴建水利以及对其它工程的查遗补漏。

智瑶不太理解地看向智申,好奇怎么突然问这个。

智申说道:“楚国派人往‘洛邑’寻谥伯阳,欲邀其往‘郢’。”

以前智瑶以为老子是一个理论型的人才,直至老子参与到智氏的建设,才明白老子不止会纸上谈兵,真正干起活来也相当厉害。

有这个认知,智瑶不免猜想楚国邀请老子回去是想要进行什么建设。

智申说道:“如此,楚人将来‘邯郸’。”

智瑶知道还有下文。

果然,智申继续往下说道:“传闻吴军谋划北上,楚军皆已归国。”

然后呢?

赵鞅已经第三次派人来催促智申赶紧回“新田”去,本着事不过三的道理,再拖下去就是故意不配合了。

所以,智申在迟疑要不要等楚使过来,主要让智瑶全权处理会显得对楚国不尊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