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三百四十三章 德高望重

大明第一太子 第三百四十三章 德高望重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三百四十三章 德高望重

随着一句一句杀人诛心的话从昔日和和气气的同僚嘴中吐出,跪在地上的汪广洋骤然浑身发冷,鼓破万人捶,而今他的情况与当年被杨宪打压时有什么区别呢?

或许我这样的人,就不该混迹朝堂吧……

汪广洋把头贴在地面,流放斩首都可以,只求个通透,在如此下去恐怕他都要悬樑自尽了,自回返京城以来就倍感无力,仿佛整个人陷入泥沼之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朱标幽幽叹了口气,汪广洋才情能力都够,否则朱元璋怎么会特意把他扶持起来,这种机会可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真正的废物连利用价值都没有。

只可惜汪广洋心性不足,可能是因为出身高门大族,行事作风偏传统,颇得中庸之道,这个性格放在唐宋可以,但在明朝开国年间是不行的,李善长杨宪胡惟庸,这些人虽然也是拿笔的,但人家手里也提的动刀子。

朱标面向自己父皇躬身行礼说道:“儿臣启奏父皇,汪相入朝以来兢兢业业,虽无大功但亦无大过,纵无功劳也有苦劳,众卿家多言未免太过苛刻,汪相怎么也是父皇亲自简拔的人,又怎么会是那等邪佞之臣。”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森寒的看向那些叫的最欢的官员,汪广洋是他亲手立下的,如今虽然不行了,但也绝不可能是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臣,否则不就是承认他自己识人不明,这些官员就真的那么恨汪广洋?不过是借机指桑骂槐罢了。

下面那些激动的官员声势一缓,一些正直的御史言官和汪广洋的几个属官都纷纷求情,大家也都清楚汪广洋确实没有做过什么违法乱纪之事,一直沉默不语的胡惟庸和六部尚书也都纷纷开口,紧着太子爷那句纵无功劳也有苦劳。

明着是求情,但在朝堂上无功就是过,朝廷给你俸禄自然是要你为国效力,又不是来让你养身板的,这也就是文官集体给汪广洋这辈子盖棺定论了,身后名再如何也逃不过一个无能。

汪广洋木然的抬起头心中猛然想要一头撞死,让这些嘴里念着什么堂皇大意的同僚们看一看,你们平日对我的相令敷衍了事,而今却是想要给我套死一个无能之名,这是休想,我汪广洋绝不是惜身保命空谈误国之人。

六部侍郎们则是开口跟自家尚书开始唱反调,就是要严惩汪广洋渎职之罪,同时也是为了向皇帝表示他们各有目的,绝非同党,否则这个场面就不好了。

上面的朱标也看出来了,当即看着官员们大声说道:“肃静!丞相任免乃是国之大事,自有圣上定夺,汪相再如何也还是朝廷大员,尔等之话过于偏薄,都静候圣上之命吧。”

朱标的话一出,勋贵那边自然附和,虽然他们也乐于见成文官们打出狗脑子,但是也知道把皇帝惹怒了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

砰!

随着御案上传开声响,所以官员包括朱标都朝着龙椅跪了下去:“请圣上息怒,臣等恭听圣裁!”

朱元璋看着百官低垂的头颅下令道:“汪广洋身为当朝左相不思为君效力为国尽忠,只知宽和自守与奸人同堂而不能去,沉溺酒中醉于诗乐,深负朕望,罢免其左丞相之职,削其忠勤伯之爵,贬为雷州参政,即可启程赴任,无诏不得返京!”

这就是被丢到边疆了,而且还是海南那边,只比当年流放要强那么一点,起码还有个官职,汪广洋听到这里猛然清醒了,甚至感觉一阵的轻松自在,仿佛回京这段日子就是一场浑浑噩噩的梦魇,而今终于摆脱了。

神志一回再也不想撞柱子了,眸中光芒闪烁然后立刻狠狠磕头高声说道:“罪臣领命,辜负天恩罪该万死,然则圣上宽仁留臣一命,余生必定尽心竭力治理地方,以图报皇恩。”

其余百官也只能齐声拜倒:“伏唯圣上英明神武,臣等拜服。”

朱元璋也懒得再说什么,挥挥手后汪广洋离朝而去,他此生再回来的机会也不大了,不结党,不营私,做人低调,从不惹是生非这等中庸之道,或许在太平时节是做官的标准,但确实不适合做朱元璋手下的官员。

汪广洋的退场也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甚至因为他这个左相当的太老实,胡惟庸都不需要着手清理中书省就能直接接手,里面的人早就投靠他了。

户部侍郎立刻上前说道:“中书省职责重大,而今朝野内外政务繁多,还请圣上圣心独裁,钦命统领中书总领六部的人。”

其余人也纷纷进言,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众位卿家可有何人选,不妨说出来商讨一下。”

朝中安静片刻,胡惟庸作为右相当先说道:“左相之职责重大,需德高望重之辈方能服众,非常人所能行,微臣举荐中山王徐达或者奉议大夫宋濂,中山王开国之初就兼任过中书丞相之职,而宋濂乃是国之大儒更是太子之师,此二人再合适不过。

这话一出武将那边顿时乐了起来,虽然胡惟庸也不错,但到底不是武将,他们自然更希望徐达能当上左相。

文官这边六部的人没有说话,只有国子监和御史台众人则是支持宋濂,毕竟在他们眼里宋龙门德高望重,而且为人清正廉洁,是最有资格的人。

朱标看了眼胡惟庸,这家伙说了两个最不可能当选的人物,徐达早就位极人臣,再给他左相之位那就是要他去死,宋濂为人处事比汪广洋还中庸,确实没有太高的行政能力,何况人家现在还处于回乡养老阶段。

户部尚书上前一步:“臣以为最合适之人选莫不过右相,胡相早年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开国后便入中书省为官经验丰富……”

有人领头后胡惟庸的声势顿时起来了,淮西勋贵那边也纷纷表示支持,毕竟他们也知道徐帅当左相的几率太小,还不如支持胡惟庸,到底都是淮西老乡。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