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西凉兵王 > 第470章 百姓是肚里的食物

三国之西凉兵王 第470章 百姓是肚里的食物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9:24

第470章 百姓是肚里的食物

三国之西凉兵王

董虎知道王允用美人计杀死的董卓,但具体细节不是很清楚,《三国》里并未给他具体的答案,却也能从朝廷的诸多要职任命中看出些端倪,至于控制兵马……身为统兵几十年的将领,控制兵马大权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想着诸多官员的任命,心下感慨不断,但他不想在这些事情上过多插手。

将厅堂上所有人扫视一遍……

“大汉朝的天下,与其说是刘姓宗室的天下,还不如说是名门望族的天下,不如说是食邑诸侯们的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

“诸位多半都是我临洮人,临洮董家的事情就不用咱多说了,仅董家在临洮拥有的田地、家丁、佃户,就足以碾压临洮任何一户人家,同理,各州、郡、县、乡、村寨的大族都拥有当地绝对的话语权。”

“所以呢,获得各州郡大族认同,获得天下士人的认可,天下也就可以安定不乱,从这点来看,叔父更持重、稳妥一些。”

董虎说道:“叔父身居高位,从伍了三十年,想要更稳妥些无可厚非,但咱比叔父悲观些,认为做人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步的来。”

“当下正值冬日,各州郡还没有进一步消息,尚无法百分百断定各州郡的最终决断,但咱们不能不做出最坏的准备,需要为迁都百姓的口粮做好准备。”

董虎神色郑重看向一群将领,说道:“你们都是董部义从的将领,与美阳汉兵、西园八营不同,他们可以伸手向朝廷讨要钱粮,可咱们自一开始的那一刻,咱们就依靠着背后的百姓,是背后的屯田百姓为咱们提供粮食、刀兵箭矢。”

“咱们是兵卒,不是耕种农夫,可咱们自建起董部义从的那一刻,咱们就需要耕田种地,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咱们背后的百姓很少?还不是因为支持咱们的百姓无力供养咱们?”

“所以,只有支持咱们的百姓足够多了,咱们才能更加强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何?”

董虎正色道:“若把天下当做一条巨龙,百姓就是巨龙吞入的食物,食物是新鲜的,食物就会为巨龙提供强大的力量,可若食物是**的、变质的,不仅不能为巨龙提供强大力量,反而会让巨龙生病拉稀!”

“那么问题来了,司隶校尉部的百姓对于咱们凉州军来说,是新鲜的食物呢?还是变了质的食物?”

“咱认为是变了质的食物。”

董虎走到神色郑重的董瑁身边,很随意的将不知何时掉落的毛毯盖在他萎缩了的腿上。

“咱们凉州军一系走入司隶校尉部的时间太短,最大的不足就是咱们没有根基,没有威望,百姓尽管在刀剑强压下低头,但内心里是不支持咱们的。”

“关中平原,河东郡平原,雒阳八关之内平原,这些地方都是肥沃的平原,本就是各大家族喜欢立族的地方,其次是司隶校尉部是大汉朝的政治中心,是权贵们喜欢打堆的地方,所以呢,这些地方的百姓大多都成了权贵们的家仆、佃户,百姓要供养,那也是优先供养他们,其次才是向朝廷缴纳赋税。”

“雒阳人丁百万,弘农郡人丁二十万,三辅人丁五十万,河东郡人丁四十万,加在一起也就算是两百万人丁,扣除掉朝廷的官吏用度,剩下的赋税能否养活十万兵马?”

董虎不由笑道:“这是不可能的,凉州贼人未反叛时,黄巾贼未反叛时,郎中令、执金吾、卫尉名下兵马,再加上长安虎牙营、扶风雍营,一共也就两万常兵,算上司隶校尉部各县县尉兵丁也没有五万人,请记住,这是黄巾贼未造反之前,五万兵马并不是由司隶校尉部一地供养,而是由十三州部一同供养的。”

“所以,咱们能够掌控的司隶校尉部两百万百姓,依照正常的法子,是绝对不可能养活得了十万兵马的,不能为军队提供物资,巨龙就如同没了力气挥舞锋利爪牙,这些百姓就是毫无用处的,若他们反叛了,就如巨龙吞下了坏了的食物,就如巨龙得了跑肚拉稀。”

“但迁都之后就不同了,三辅之内的百姓咱们是没法子的,这部分百姓依然还依附在三辅原有的各大家族身上,可迁都了的雒阳百姓呢?”

“雒阳百姓离开了原有的田地,被迫与原有的依附家族割裂开了,成了没有田地的自由农夫,谁给他们提供田地,谁保住了他们的性命,他们就会成为谁的佃户、仆从,就会为谁提供钱粮辎重,而这些人才是能够为巨龙提供增长力气的新鲜食物!”

众将听他说的这么直白,即便什么都不懂的刘辩都听了明白,一干将领们能不明白吗?一个个也全都挺直了身体。

“叔父究竟迁不迁都且不知,但咱们不能不为最坏情形考虑,不能因叔父仓促迁都而折损太多的百姓,对于咱们来说,每一个百姓都弥足珍贵,每一个干干净净的百姓都将是咱们肚中的粮食、身上的衣衫、手中的刀刃、功勋上的荣耀,咱不允许任何人在此事上虚应故事!谁敢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咱就毫不犹豫罢去他的所有职司!”

“绝不饶恕!”

董虎神色严厉,所有将领全都齐齐抱拳低身。

“诺!”

董虎双腿微分站在所有将领面前。

“此时已是十月中,正值寒冬之时,若要迁都,最佳时期是二三月,但具体情形尚不可预料,或许是咱猜测错了,各地没有叛军作乱也不一定,但作为将领,时时刻刻都要为最坏情形考虑!”

“咱最迟会在五日后领前后左右四骑营、重甲骑营、幼军营前往河东郡,各营要做好随时开拨准备!”

亲军营前后左右四营营主董罴、董放、董骨、张辽、重甲骑营营主董重、幼军营营主庞德齐齐上前抱拳。

“诺!”

董虎点头,又看向破军营营主孙牛、山字营营主将胡三。

“破军营、山字营留在河南县,但你们要趁着还有些时间,要尽可能的多砍伐一些树木,匠作营工匠要尽可能的多制造些马车、独轮车。”

“大公子为破军营、山字营、匠作营总管,主持制造车辆事宜。”

在他说了这些话语时,董瑁也不得不站起身来,与孙牛、胡三一样抱拳。

“诺!”

董虎将所有人一一看过……

“大致事情就这些,各营长使都要认真监督各营,登高权重者更应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你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代表着至少数千兄弟的生死,每一个疏忽都可能用无数人命去弥补!”

“诺!”

数十将领齐声应诺,董虎也结束了此次军议。此次军议主要的目的还是凝聚上下一心,凉州人的性子不是很好,短视且自私,若不将天下严峻局势说了清楚,不与他们说“两郡五州”两千六百万人口优势,没有遭受过重大挫折的将领们很容易自大、目中无人,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情形。

嘴里说着“不确定”话语,心下却笃定来年“十八路诸侯”必反,笃定董卓一定会迁都长安,只是他不确定什么时候迁都,只能根据季节变化、伐董诸侯的实力变化、对董卓最有利情形进行大致判断。

严峻局势说了清楚,还要加深将领们对自由农夫的重视程度,若他不把话语说了清楚,就凭凉并边地人的尿性,根本不会在意“非自己人”的百姓死活。

董部义从一直都是独立的存在,自己耕种,自己养活自己,尽管背后也有不少百姓,可真正供养他们的却是马邑至平城一线的十万黄巾军老弱,是河湟谷地内老弱,至于南下俘获的白波军、凉州百姓,这些人吞入的时间太短,不仅没能为二十万董部义从提供大量的粮食物资,反而要向他们反哺喂养。

董部义从崛起于凉并,即便反哺给这些地方的百姓,军中将领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可若让他们反哺给雒阳八关之内的百姓,军中将领就有了诸多不愿,尤其是中平元年时雒阳百姓对董虎的排斥,以及二三十万黄巾军冬日北上并州时雒阳百姓的冷漠、无情,这些都是五年前的旧事,但有些事情如同一把刀子在心脏划拉道口子。

有些事情必须与将领们仔细说了明白、交代清楚,凉州军董卓系、董虎系已经有了些分裂、争斗的苗头,董虎情愿现在示弱也不愿意凉州军发生内斗,在这种情形下,他需要的是更加凝结本部军心。

军议过后,董瑁看着董虎的眼神颇为怪异,董虎当堂的话语并无过错,但隐含着意味却极为明显,那就是一旦迁都,董部义从就要吞下了雒阳、弘农郡百万人丁。

百万人丁离开了原有生存的土地,成了没有根基的自由农夫,只要给予田地安置,这些人就成了董部义从的佃户、屯田兵卒,那么问题来了,百姓都被浑小子吞了干净,董卓所统领的雒阳营、长安营、西园八营、十二城门数万兵马又吃什么呢?

一干将领全都离去后,厅堂上仅剩下了董瑁、董虎、刘辩、小董白四人,董瑁一阵苦笑。

“虎娃,若咱将你今日的军议告诉父亲,父亲可能真的会恼了的。”

“呵呵……”

董虎不由笑了。

“咱先说好,叔父若能让百万百姓度过饥荒,给百姓分了田地,咱和兄弟们绝不与叔父争抢百姓,可若叔父没法子养活,那就意味着咱若不插手,这部分百姓就会饿死掉,咱若抢了那也怪不得咱!”

“都是凉州军一员,叔父吃了也好,咱虎娃吞下也罢,那都是叔父的兵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