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西凉兵王 > 第407章 金钱与战力

三国之西凉兵王 第407章 金钱与战力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9:24

第407章 金钱与战力

大丫尚不了解“货币”的本质,极为担心他真的胡来,担心无数兵卒怨气滔天不可收拾。

她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若董虎是皇帝,利用国家机器来做这种事情,即便是从未出现过的新鲜事物,也一样可以尝试,但话又说回来,纸钞的最初是在川蜀出现的,是北宋时期宋兵杀入川蜀,把川蜀的铜钱全部抢掠一空,这才逼得一些大商贾弄出了“交子”流通,也就是最早的纸币。

北宋时同样缺铜,皇帝却没有利用国家机器强行发行纸币,反倒是川蜀商贾自行发行了“交子”纸币流通,这与选一个特区进行摸索、尝试有些类似,从未出现纸币,从是需要第一个人来吃螃蟹的。

董虎挠头不断,大丫心下也愈发担心,知道他早些年用棉花、细麻、槠树皮造过纸钱,当时他就又开心又沮丧了好几日,现在又见他琢磨起纸钱“骗人”事情,也由不得她不担心……

“唉……”

董虎叹气一声,他不是不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危险,可他的铜钱不足却是事实,兵卒们抢了这么多铜钱,想要隐瞒是不可能的,多多少少也需要拿出一部分进行奖励,而且他抢了整个凉州的铜钱,凉州又与相对集中的平城不同,凉州百姓需要分散在各郡县,如此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铜钱参与经济活动,向没了丁点铜钱的金银河流注入一些钱财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一想到自己手里缺铜的事实,董虎将大丫拉坐在自己怀里,苦笑解释“货币”的本质……

“黄金也好,铜钱也罢,它们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吃的粮食,穿的衣物,金钱本身没有价值,它们存在的意义只是货物与货物交换的信誉保证,所以纸钱只要保证了信誉,只要人们承认纸钱的信誉,一样可以当做铜钱来使用。”

“纸钱能够取代铜钱的途径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强制政令,诸如朝廷或是咱们强制性的认可纸钱的信誉,另一个就是用真金实银做纸钱的信誉保证,是纸钱可以等价兑换铜钱,慢慢建立起纸钱的信誉,以此来取代铜钱,逐渐缓解铜荒的事实。”

“比如百姓认可了纸钱后,尽管会有一些百姓拿纸钱兑换铜钱,但也一定会有百姓不去兑换,毕竟纸钱远比铜钱轻便易于携带,所以一百万万铜钱可以印制两百万万纸钱,可以当作两百万铜钱使用。”

大丫、三丫一脸惊骇、难以置信……

“在凉州各县建立兑换钱庄,让百姓可以拿着纸钱进行兑换铜钱,起初时,百姓肯定是不信任纸钱的,但只要能从钱庄兑换出来铜钱,时间长了,百姓就认可了纸钱,越是认可咱们的纸钱,越是很少有人兑换铜钱,所需要的铜也越少,钱庄里一枚铜钱当成五钱使用也算正常,唯一的风险就是需要保证纸钱的信誉,不能胡乱印制,不能出现较大规模的兑换铜钱,比如你手里只有十枚铜钱,而他人却要一次性兑换二十枚铜钱,没有这么多铜钱兑换,纸钱的信誉也就一下子没了丁点,百姓也不会再信任纸钱,纸钱就成了一堆废纸。”

“所以呢,咱们就要设法将市面的铜钱、纸钱再次设法赚回来,就要在各县设立一些店铺,诸如咱们一边给兵卒发放铜钱兵响,另一边就要设法将钱财赚回来,农具店,布庄、粮庄、酒庄……什么的都需要有一些,只有将散出去的钱财再收拢回来,才不会出现因铜的库存不足而影响到纸币的信誉。”

“咱家有无数牛羊、粮食,控制住了盐田、铁矿山、酿酒,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大量收购百姓手中的布匹、粮食,使用权利、金钱、人脉控制住很多产业,如果想要赚钱的话是很容易的。”

“左手发行纸钱,右手就又将纸钱赚了回来,他人就别想挤兑咱们的铜钱,时间久了,人们相信了纸钱可以购买农具、布匹、粮食……也就不会兑换库里的铜钱。”

“这么做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咱给兵卒们发放了军饷,各个县城店铺无数、人流如织……用很少的铜钱,养活了无数的人,打造了一个繁华、富庶的凉州。”

董虎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搂着女人腰肢,说着自己所期盼的繁华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样的凉州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听着男人的低喃,看着他眼中的渴望,大丫竟一时痴了……

并州、凉州的库存铜钱总量有一百万万钱,按照大汉朝的赋税,成年男丁每年至少要上交数百钱的“军费”赋税,一个人至少需要一千钱的流通,依照百万人口计算,凉州市场需要十万万钱流通,这是在铜钱没有流出凉州情况下,天下大乱后,谁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丁流入,随着人丁的流入,也肯定需要注入些铜钱才能保证市场稳定。

对于掌握了一百万万钱的董虎来说,十万万钱反而算不得什么了,可此时的凉州连续经历数年战乱,不仅残存的妇孺占据绝对数量,更重要的是百万人都是衣兜空空穷光蛋。

十万万钱是凉州市场正常流动资金,每年注入十万万钱,短时间内不会出问题,百姓有存钱、藏钱习惯,现在的凉州很穷,董虎即便向百万人当中注入一两百万万钱,也绝对不会因为“钱多”而通货膨胀,可若继续因为“兵响”继续投入钱财,纸钱的变相贬值也在所难免,所以就需要从市场上收回一些货币,以此稳定市场。

在看到仓库里有这么多铜钱后,董虎就在考虑这个问题,百姓不识字,对纸币的流通就会造成极大的麻烦,若是实行朝廷的赋税政策,确实可以通过赋税来收回市面的货币,只是凉州贫穷,遭受过战乱的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一些税赋也必须取消。

三十税一的田地税肯定是要保留的,五至十四岁的口赋是为了供养皇室用度,这个是要取消的,算赋、更赋是“军费”用度,而他实行的是屯田兵制,并州以及河湟谷地内实施的屯田兵制,实则更像是卫所制,是屯田兵卒有自养田、军屯田,自养田是为了保证兵卒的妻儿老小的生活用度,军屯田是为了保证在役兵卒的衣食用度,河湟谷地以及整个并州百姓实则都是卫所军户。

而现在,他准备在凉州实施的却是府兵制,是每五百亩田地供养一名兵卒,虽然也会有一些军屯田供养出征战士,但府兵的日常训练、刀兵衣甲皆出自“五百亩”田地身上,董虎对此并不需要付出多少,除了征募府兵更换成了“战时征募战后解散”的募兵时,他才会给与兵响外,包括奖励府兵卒的赏赐田地,他都不准备给予兵卒。

唐朝府兵的崩溃是因为“六户”人家失去了土地,养活不起了一个兵卒,是因为唐朝已经没了土地赏赐给府兵,府兵制才彻底崩溃了。

而董虎现在的做法是结合了汉募兵、唐府兵、明卫所做法。

大汉朝的募兵是战时征募战后解散,这种做法有明显的两点好处,其一是节省了军费,不需要常年养活这么多兵卒;其二是避免了将领常年掌兵而控制兵卒。但这么做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临时征募兵卒的战力参差不齐。

唐朝的府兵是常备民兵,是定期参与训练的民兵,战力相对稳定,但因府兵的根基是土地,土地私有化后,无论如何的政策,土地最终都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没了“土地”后,府兵也就不再存在。

明朝卫所不仅兵卒自养,同时也需要向朝廷缴纳不少税赋,虽然卫所也是常年维持训练的,至于真实情况是不是在训练,那是上面监督不利的问题,与卫所“常备训练”制度没有关系,但卫所与府兵同样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卫所的根基同样是土地,土地流失会直接影响卫所兵卒的战力。

董虎首先确定了土地的归属权,先把所有土地所有权拿在手里,如果保证不了民间百姓的土地所有权,最低限度也要保证军屯田的所有权。

军屯田是为了保证在役“正兵”的用度,一千常年打仗的正兵,就要有供应一千人的土地产出,军屯田与一千兵卒娶了几个女人、生了几个娃没有关系,兵卒的家小是自家田地养活的,军屯田只养活在役兵卒,这也就保证了兵卒的口粮问题。

其次是减少军费用度和减少造反危险,大汉朝的战时征募战后解散能够减少大量军费支出,董虎也准备这么做,打仗时候从军府临时征募府兵,战后解散为民,而且兵卒自备刀枪箭矢,他需要付出的只是军屯田地的战时口粮,以及征募后的军费支出,而战时征募战后解散,同样减少了统兵将领常年掌握兵卒带来的危险。

最后是保证兵卒的战力问题,兵卒的精锐程度与常年训练有关,府兵是准军事化民兵,为了保证兵卒不会因土地流失问题而影响到兵卒的备战,与“六户畜养一卒”的做法不同,董虎的眼睛只盯着问题的根结——土地上,他不管土地会不会流入少数富户人手里,谁占有“五百亩”田地,谁就负责养活一名兵卒,以此保证兵卒的训练物资供应,出征所用牛马,厮杀所用兵器衣甲,都由“五百亩”田地供应,尽可能的保证兵卒常年备战情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