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西凉兵王 > 第374章 并不善待兵卒、百姓

三国之西凉兵王 第374章 并不善待兵卒、百姓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9:24

第374章 并不善待兵卒、百姓

袁隗极为自信,皇帝刘宏一旦病逝后,一个愚蠢自大的宛城屠家子,一个临洮偏远小地方的蛮横将领,就凭两个毫无根基的蠢货也有资格挑战四世三公的袁家?

袁家用了整整四代、五代人的努力,这才建起名扬天下的汝南袁家,袁隗有这个底气在皇帝刘宏死后,一手建起一个天下仰视的袁家,毕竟此时的何氏外戚还比不得窦、邓、阎、梁名门望族,一旦干掉了整个内廷宦官,一旦没有了大将军,整个外廷……除了他们袁家外,还有谁敢称雄?有谁敢挑战袁家的威望、权势?

袁隗有足够的自信,自信凭借着他四世三公的袁家可以镇压一切!

何进同样也有这个自信,自信干掉了内廷宦官后,一定会获得天下官吏、文人的认可,屠夫子何家一定会一举跻身世家名门,一定会成为新一代权倾朝野的大将军!

所有人都极为自信,自信到了董卓所带领的凉州一系将领不敢反抗,自信皇帝刘宏死后,只要权力顺利交接,只要弄死了内廷宦官们,董卓、董虎叔侄就只能低头趴着……

可事情真的如此吗?

董虎一手建起的董部义从,与朝廷兵制不同的董部义从一开始时就不受朝廷控制,别说他人了,即便是董卓也没办法控制得住,偏偏朝廷的所作所为还让董部义从上下极为厌恶、不喜,也就董虎强压着,要不然……临洮一系将领早就闹腾不满了。

董部义从不受朝廷控制,凉州人的性子又怎么可能会在乎汝南袁家、宛城何家?

天下闻名的四世三公也好,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也罢,一直游走在边缘的董部义从根本不会在乎这些,难道被打压了三十年的董卓、控制住了美阳五万汉兵的董卓就会害怕吗?

诚然,美阳五万汉兵是雒阳、长安三辅征募的汉兵,若是四年前,若是董卓没有救回三万汉兵,袁隗、何进的自信不会有任何折扣,他们一旦获得了朝政大权,都有绝对的自信按的住董卓,可现在不一样了,时间是把无情刀刃,会把一切美好事物变得丑陋不堪,会让原本听命于朝廷的兵卒,变成了一个个**,会把五万汉兵变成极为自私的**。

在董虎的印象里,没有什么百姓是真的愿意送死打仗的,尤其是在国家不保证兵卒利益情况下,在从上至下不把兵卒当人看情况下,百姓是极为厌恶当兵的,而事实上,大汉朝还就是这样的情形。

大汉朝税赋有田赋、口赋、算赋、更赋、徭役、关税、车船税、缗钱令等税赋,其中关乎军队的赋税是算赋、更赋两种。

口赋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每个未成年人每年二十钱,这是用于供养皇室钱财;算赋是每个成年男丁每年缴纳一百二十钱,这部分钱财用于兵卒军费。口赋、算赋可以看成是人头税。

更赋是每一个成年男丁都在服兵役之列,正兵不服役则需交纳两千钱,戍兵若不服役则交纳三百钱,由朝廷自己征募敢战兵卒。请记住,这个“服兵役之列”并不会因为你在战场上受伤而残疾无法服役情形,只要在十五至六十岁,都要交纳。

若是在战场上受伤了,残疾了,战后解散回乡后,成了荣誉公民什么的,在此之后不用再缴纳这样或那样地赋税,甚至每年官府都给予一定的照顾,照顾兵卒这一群体利益,百姓自然也会有更多的人希望当兵打仗,事实上这些兵卒是什么都没有的。

底层老百姓是不愿意服兵役打仗的,不仅仅是因为退役后屁个照顾都无,更多的是大汉朝将领根本不会把兵卒当一回事,大汉朝的将领更倾向于快攻快打,翻看大汉朝领兵作战记录就可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汉朝将领很容易发生“冒进”而陷入包围的情形,诚然这与大汉朝的强势性格有关,但究其根本还与大汉朝的崩溃财政和兵制有关系。

大汉朝一年正常收入不会超过一百万万贯,除了早期西汉时打仗会出现十万人的大战规模,之后很少会动用这么多兵卒,尤其是汉光武帝之后,能动用五万人打一场战争都是少之又少,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大汉朝的赋税支撑不起十万人打一场战争,更撑不起长时间对峙厮杀。

无法长时间支撑一场战争,就只能快攻快打,即便冒进把兵卒全都弄死了也没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张温主持的六路大军冒进,以及张纯、张举勾结乌丸人造反时公孙瓒的冒进。

若没有董虎、董瑁兄弟的干涉,孙坚、周慎冒进杀到榆中城下,被边章、韩遂击败后,包括张温、孙坚等人都没有因为冒进而遭受到任何影响,而孙坚却劝谏张温杀了救回三万汉兵的董卓。不仅没有因为冒进兵败、激进要杀有功大将而受到贬斥,孙坚反而因为“杀董卓谏言”而成为朝廷议郎,而成了“清流议郎”一分子后,孙坚也就拿到了快速升迁的敲门砖。

公孙瓒领三千骑追杀反贼张纯、张举,虽然大败了张纯、张举,但也被丘力居堵住了后路,无可奈何,只得困守在管子城内,而且一直被人堵了将近一年,不算击败张纯、张举救回的过万汉民,三千精锐骑逃回的寥寥无几,但公孙瓒在逃回后却封了都亭侯、降虏校尉。

孙坚跟随周慎在榆中城下战败、公孙瓒被困管子城内,此两战是不是冒进?答案是肯定的!周慎、孙坚一路追着韩遂、边章等人背后杀到榆中城下,在这段过程中,是杀敌有功,但之后便是大败而逃,六路十余万汉兵仅存四五万人,此战是大获全胜吗?

公孙瓒先是打的张纯、张举两人连家眷亲属都不要了,此战是大胜,但在之后被围堵在管子城内,虽然最后公孙瓒逃了回来,可三千精锐骑没了,从张纯、张举手中救回的汉民也没了,逃回来的寥寥无几,此战是大胜吗?

诚然孙坚、公孙瓒都是作战勇敢,甚至公孙瓒死守孤城近年也不投降,可谓刚烈至极、精神可嘉,可单纯的以战争本身而言,两次作战都是惨败而回,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但两人却并未因此而贬职,反而各自得到了诸多好处。

明明是战败,不诘难问责就已经不错了,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主要原因就是大汉朝的将领、官吏根本不会在乎兵卒死不死的问题,皆因为大汉朝的兵卒极为便宜!

养活一名兵卒,即便是最最垃圾的乞丐兵,一年也需要花费两万钱,军饷需要八千钱,但一个死了的兵卒的抚恤金才三千四百钱,死了的将领的抚恤金是两万至十万钱,死了的兵卒也好将领也罢,都是极为不值钱的,了不起死光了再征募一些就是了。

活得兵卒,一年军饷八千钱,死的兵卒,抚恤金三千四百钱,即便一万兵卒死了个干净,一万兵卒的抚恤金也不过才三千四百万钱,相比冒进一旦成功带来的收益而言,这么点损失根本不值一提。

大汉朝养活不起太多的常备兵,只能是战时征募战后解散,作战时间短,统兵将领也都是地方、朝廷推荐上来的,将领与兵卒谁也不认识谁,想让将领爱惜兵卒本就不怎么现实,而且这些将领基本上都是世家豪门子弟,这些家族子弟需要的是军功封侯,更不会在意兵卒死不死的问题。

冒进战败不重要,重要的是将领不能懦弱畏死,只要敢打敢拼就成,至于冒进死了些兵卒……刘宏卖两个两千石大吏就可以了,但兵卒也是人,每一次死伤这么多兵卒,朝廷又没有保护底层归乡务农兵卒利益,又如何会有百姓想要当兵?

有家有业的百姓是不会愿意当兵的,但这不代表没有相当一部分百姓不愿意当兵,诸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诸如缴纳不起各种赋税的人,这一群人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为了“八千钱”高昂军饷奋勇厮杀的。

汉兵强悍,同等步兵并不畏惧同等数量的羌胡骑兵,这与大汉朝的将领都是功勋世家子弟、兵卒多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敢战兵卒有很大关系,将领虽然是推荐上来的,却也并非是酒囊饭袋之徒,兵卒是早死早投胎的敢战兵卒,若不考虑军阵、杀人技巧因素,仅以“敢拼敢打”意志而论,汉兵并不比羌胡差了,再加上世家子弟积累下来的指挥作战能力、汉兵武器装备皆高于羌胡骑兵,同等数量的汉兵面对羌胡骑兵时,汉兵并不畏惧他人,相反的,双方厮杀在一起时,往往都是汉兵最终获胜。

汉兵强悍,大汉朝强势,但这并不代表大汉朝的将领就善待兵卒这一群体,也不代表清流党人嘴里的善待百姓就真的善待了百姓,事实却是……即便另一个车轮下的曹操,曹操名下的中原屯田兵卒是五五分成,在夺回凉州后,凉州的屯田兵是三七分成。

什么意思呢?

中原屯田兵的五成田地产出归自己,凉州穷苦、田地贫瘠易于干旱,凉州屯田兵可以获得七成田地产出,请记住,这是屯田兵卒!不是世家豪门名下佃户!

中原屯田地五成产出归公,凉州三成产出归公,这是为国征战的兵卒?还是私人佃户?农奴?曹操每每动用数万、数十万兵卒与各诸侯厮杀,兵卒每每游走在生与死之间,屯田兵卒都要缴纳如此之高的“佃租”赋税,各大世家豪门名下的奴仆、佃户呢?他们名下的佃租会是五五分成吗?

七成、八成佃租,或是完全失去自主的奴仆,嘴里说的仁德爱民震天响,就真的善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