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定河山 > 第九百一十八章 画大饼

定河山 第九百一十八章 画大饼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0:59

第九百一十八章 画大饼

熟知他性格的于明远,这封信来的很及时,直接将曹锐打一个胜仗,为新君献礼的想法,打消得一干二净。还是按照自己原顶思路来。只不过,黄琼虽说没有给予他任何催促,可眼下战局对于他来说,同样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尤其是自己分兵偷袭赣州,根本没有上报朝廷。

虽说京中的那位主,根本就没有想过,让他们事事都上报。可这分出一万精锐,又是如此漫长的奔袭路程,这多少让他心中有些忐忑。欧阳善能打仗、善于练兵,他也是知道的。但这沿途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在叛军控制区。虽说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区,可一旦泄露出?

这一万军马可不是一个小数。尤其是这一万军马,可是天下最精锐四大营。若是这一万军马,全军覆灭在奔袭途中,对朝中的民心军心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甚至有可能撼动那位主,还没有继承的大位。但无论曹锐再怎么担心,可眼下也联系不上欧阳善,能做的只有等待。

南北两地的战局,眼下基本都打成了胶着。北线的于明远,依靠燕山府周边的屏障,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术,虽说占了一些的便宜。但却是因为兵力不足,也只能利用北辽不善于山地作战的弱点,与北辽在顺州、檀州、蓟州一线拉锯。至少在当前,是谁也奈何不了谁的。

于明远手中的兵力,只有南下的北辽契丹铁骑,以及作为步军使用的汉军、渤海军的三成。六万对二十余万,就算于明远在足智多谋,也是无可奈何。而且与当年相比,如今北辽统军将领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精英。同时如今已经弭平内乱的北辽,不是十六国时的前秦。

如今北辽在燕山府的统帅,能在诸多契丹人之中,被北辽太后重用为统帅。除了两个人之间暗中的关系之外,其能力也是相当的了得。一改原本的全军压上,不分主次全线猛攻,试图以兵力优势摧毁燕山府一线防御的战术。而是稳扎稳打,重点放在了居庸关与古北口。

女真兵损失余烬之后,调汉军与渤海军为前锋,以契丹铁骑游动四处督战并支援。并派出重兵,把守自己的粮道。如今的北辽,因为迟迟无法打破燕山府,便改变了原有的战术。除了对北面大漠高原,游牧部族作战的时候,还采取传统的打草谷办法,补充行军给养之外。

已经开始,采取中原王朝的粮食补给办法。因为每次南下,都止步于燕山府外。便是打草谷,要么基本上抢不到什么东西,要么便等于自己抢自己。所以,早在辽景宗时期便开始,学习汉民垦荒种植粮食,以及利用本国大量的骆驼与马匹,采取行军作战后方补给的办法。

尤其是身为女中豪杰的萧太后秉政之后,一改将原来掠夺的汉民,充作契丹贵族奴隶的传统。以历代掠夺的汉民,以及北辽东京道的渤海人为基础,在东京道大势垦荒,以生产粮食使用。为了鼓励汉民归心并生产足够的粮食,这位萧太后还力排众议,给汉人以平民的身份。

虽说还有一些歧视,比如汉人与契丹人冲突,契丹人打死汉人只需要赔偿五头驴,或是三匹马,或是三头牛。汉民若是打死契丹人,是必须要偿命的。但相对于以往的牛马生活,还是不知道好了多少。北辽多年寇边,虽说没有占过大便宜,但却也劫掠了不少的汉人为奴。

同时,大齐这些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也有大量汉人在无已谋生情况之下,也自己翻山越岭,跑到北辽去求生。所以北辽如今的汉民虽说不算多,但也有几十万。如今北辽汉民丁口日增,粮食产量也日增。此次寇边足还征召了两万汉军,与一万八千渤海人,作为步军使用。

在无法确定能不能打下燕山府,打到足够的草谷,也就是能不能抢到足够的粮食。于明远之前,多次派遣骑兵侵扰北辽的粮道。而这个韩致尧在接掌大军统帅后,便调整部署,调集大批契丹铁骑,保护自己的粮道。这个韩致尧这一手,于明远在吃了几次小亏后只能调整。

于明远在前面耐心的寻找战机,可这大军一日消耗的粮饷。再加上南线的大军,让户部几乎难以支撑。这还是大齐开国以来,第一次两面作战。无论是南面的平叛,还是北面与北辽对抗,无论那一线这钱都花的如流水一般。如今两线作战,这钱粮更是大笔的都拿了出去。

在加上编练新军,铸造大炮与火器,以及调配战马,阵亡官兵的烧埋钱,这钱粮更是消耗巨大。国库之中,查抄景王、蜀王二王府财物,以及抄没的那些大量贪官钱财,原本是作为应急储备的。但在每日里面大量钱帛消耗,单靠每年的各种税收,已经实在难以支撑的地步。

在黄再三严令不得加税的情况之下,没办法也只能动用这些储备。大炮一响,当真是黄金万两。一个庞大朝廷的国库储备,外加上每年的岁入,居然赶不上一个郡王府,说起来都可以当做笑话听了。可这就是事实,相对于叛乱的桂林郡王,如今更难以支撑的却是朝廷。

可即便是这样,黄琼却是始终没有,给南北战场两个统帅任何的压力。黄琼知道,北线也许可以一战见分晓,但南线平叛却远非一战可以解决的。尤其是根据范家送到的消息显示,桂林郡王依靠着巨大的财力,正在两广、福建控制区不惜代价的征兵,两丁抽一、三丁抽二。

短短月余的时日之内,便征集了十余万人马。虽说缺少骑兵,可在江南那种地形之下,也不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自己调给曹锐的虽说都是老兵,可江南的地形却最大限制了四大营的长处。而自己又一再的坚持,编练的新军在未完成训练之前,不得投入了任何一线的战场。

黄琼一直都在记得,临行之前于明远再三与自己说过的话。没有完成训练的新军,上了战场还不如一群绵羊好用。到了战场之上,非但起不到作用。一旦乱了,搞不好会冲垮那些老兵。所以在黄琼坚持之下,只要南北两个战场只要还能维持战线,这些新军就不调上前线。

如今以山东、河北、河南、两淮团练,编练的这十万新军,都还没有投入战场。而这十万新军的粮饷,却是一个大子都不能少。这些都给朝廷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但黄琼却始终保持着清醒。哪怕被巨大的支出,压得有些喘不过来气,也没有给前面的二人任何压力。

不过对于杨继元,两湖战场这么下去不行。就靠着一个人,孤身一人在前面硬顶着恐怕难以支撑。而且两湖需要一个得力统帅,协调统筹大局的建议,黄琼却陷入沉思。之前调往湖广南路负责军务的人,能力虽说还不错。能靠着少数精锐,手中更多是糜烂不堪的两湖卫军。

能拖住叛军,在湖广战场的三万大军,也算是人才难得。但对整个战局的掌控程度,却是多少还有些差强人意。不过杨继元主动的提起此事,黄琼却是看透了他的心思。不就是看着于明远在燕山府打得热火朝天,他在京中待的多少心痒难耐,想着到战场上去露上一手。

黄琼倒是有心,放杨继元出去。可现在身边,实在缺少精通军务的人。为了自己少犯错误,黄琼认为身边,必须要留下一个精通军务的人,以免自己犯什么大的错误。作为最终的决策者,黄琼清楚的知道,自己越是少犯错。只有自己这个决策者越少犯错,才能减少无谓损失。

在加上这段时日接触下来,黄琼认为杨继元这个人,当初被排斥的致仕,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人的确才华横溢,眼光也很长远,可这性格也实在太过于倔强,一身桀骜不驯的刺。在你朝堂上不止一次的怼得傅远山下不来台,上来那股子二杆子的劲,就连自己都照怼不误。

出去督师,打交道的不仅仅是武将,还需要与地方的文官打交道,尤其是湖广南北二路的安抚使等文官。他这个性格再能打,可与地方官搞不好关系。那些龌龊官报复起来,他自己都未必安全不说,甚至有可能葬送整个两湖的战局。关键的时刻,晚送你三天的粮草就够了。

那些文官,别看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别看不能上阵杀敌。但若是玩起阴谋诡计,整人的手段却是让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别看杨继元也是两榜进士出身,可在这方面他与他的那些同年差的太多。若是他但凡有点那些手段,也不至于被人排挤的正是好时候便致仕。

杨继元的年纪,虽说作为低级武官有些大。但是在高级武官之中,却算正是一个武官的最好时候。这个年纪便被排挤致仕,就说明此人的性格,是那种眼睛里面一点都不揉沙子的主。就是自己这个当朝太子,都经常的被他怼得下不来台。这种性格的人,不将他的刺拔光。

放他出去,不单单是害了他自己,也是害了其他的人,更危害到朝廷的大局。所以哪怕黄琼对他在欣赏,但不能放他出去,就是不能放他出去。除非自己给他挑选出,对他有一定的容忍度,能够包容他臭脾气,又擅长协调的人。或是作为主官,或是作为他的副手之后再说。

所以黄琼几经考虑,最终还是没有放杨继元出去。哪怕杨继元几乎就差明说了,黄琼对他的暗示,也权当做没有看到。不过被杨继元一而再的暗示,烦得要命的黄琼,干脆给他画了一个大饼。告诉他,等到于明远那边定了胜负,江南战场可以反攻的时候在派他去江南。

这才勉强,让他消停下来一些日子。不过虽说得到了黄琼给画的大饼,杨继元也知道这位新君,至少有一半在忽悠自己。等到北面战局定下来?鬼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定下来?于明远以六万人马,抗衡北辽二十多万大军,能保住燕山府一线就不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