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定河山 > 第五百六十七章 勤政未必会理财

定河山 第五百六十七章 勤政未必会理财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0:59

第五百六十七章 勤政未必会理财

黄琼这位皇帝老子,虽说幼年生活也算是饱受磨难,可不管怎么说也是长在深宫。出宫就府就藩之后,先是王府有内外管事的,更有当年的寿王妃,也就是现在大行皇后管家。他这个作为一家之主的亲王,也不需要他去过问每年那些开销需要,那些是根本不需要的。

他这个当年的寿王,别看日子过得很憋屈。甚至作为一位亲王来说,因为分封的田地与分家钱的原因,过得还有些举步维艰,可算得上为世宗诸子中最穷的一个。再加上在烈宗皇帝逼迫之下,一直过得谨小慎微,无论是在京城寿王府,还是在封地,等闲轻易不出王府一步。

虽然不是那种何不肉食的,纯粹不识人间烟火的人。尽管对百姓的疾苦,并非是全然一无所知。可若是需要他这个亲王,每一日都要过问,王府采购的蔬菜花了多少钱,其中每一种蔬菜又是多少钱一斤,鸡蛋多少钱一斤,肉多少钱一斤。

王府每日里面,养活一家老小需要多少钱粮支出,需要多少蔬菜与肉类,冬天每日里面需要多少木炭烤火一类的这种事情。就算再闲的要命,王府收入再少,他也绝对不会拉下脸来,去这种王妃才该去做的事情。没有管过家,恐怕都某些方面的猫腻就不清楚。

况且皇帝批钱,都是看的下面折子,以及按照本朝开国以来的惯例。每年用在河工上的钱粮是多少,用在军务上的钱粮是多少,用在官员俸禄上的钱粮是多少,这都是有循规惯例的。他作为当朝皇帝,也不可能去追问每笔钱的去向,是不是都合理。勤政不意味着就会理财。

不过问每笔钱的详细用途,那些被请走大额钱粮,究竟有多少用到该用的地方?在用钱的时候,那些衙门虚报了多少冒支。奏折上的所需之中,究竟有多少水分都不去查清楚,虽说这也勉强算是抓大放小。若是在岁入充沛的时候,这么做自然倒是无所谓。

毕竟为上位者,也要考虑下面的困难。上面下拨下去的钱粮,层层剥皮其实都已经是惯例了。你这个做皇帝的向下拨付的那些钱粮,也得考虑一下最终落到位的究竟有多少。可眼下岁入如此艰难情况下,还这么做就有点那啥了。哪怕水分不全挤出来,可至少也要挤出一半。

自己这些钱粮是怎么积攒下来的,不就是靠着挤出,那些过于夸大的水分得出来的吗?为了照顾下面办事的官员,自己在批折子下拨钱粮的时候,一般都是挤出一半的水分。仅仅半年,便节省下如此多的钱粮,可见每年在下拨钱粮上,水分究竟是有多严重?

更为关键的是,自从明算科因为报考的举子过少,甚至已经是多年没有,而不得不停科以来,朝廷更是缺乏善于理财的官员。户部的尚书与侍郎,甚至是下面各司的主事,擅于理财的不是没有,但却是寥寥无几。户部那些官员,心中想地更多是自己可以多吃多少回扣。

而不是将账目整理清楚,每次批出去的钱粮是不是都该批的。而且这个时候户部,虽说履行了部分财政部职能。但无论是各级官员,还是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模式,与黄琼前世财政部,也根本无法相比。黄琼接管了户部部分差事后,废了很大心血才将户部那些烂账整理出来。

这还仅仅是近十年积累下来的烂账,至于之前的烂账实在太多,根本整理不出来。而更让黄琼哭笑不得的是,户部自世宗朝以来账目最清楚,仅有一定结余的时期,却是在自己外公执掌朝政的时候。而在自己这位皇帝老子掌握大权之后,户部的账目几乎是一塌糊涂。

可见,自己这位皇帝老子,在管钱的方面的确能力欠缺。关键是在用人上,也许经历过黄琼外祖父那段朝不保夕的日子。这位皇帝在用人上,更看重的是忠心,而不是看此人能力匹配余否。同时自己也过于揽权,不懂得将更适合的人,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道理。

几任户部尚书,都是能力根本无法适应这个职务。有的,甚至连账本都看不懂。这样的户部尚书,又那里算计的过那些官油子?不被蒙蔽,胡乱拨钱那就怪了。像是方铭单从能力上看,原本是户部尚书最合适的人选。可河南安抚使出缺,便将方铭转任为河南路安抚使。

河南路安抚使这个位置,却并非适合方铭。结果这一年来,户部尚书依旧是一个不称职的人,在那里尸位素餐。而方铭那一年河南安抚使坐下来,却几乎等于是整日坐在火山口上一般,做的是心力交瘁。受到景王作乱一事,被牵连罢官入狱,对于他来说反倒是一个解脱。

那一日自己抓捕河南路官员的时候,方铭脸上解脱的神色根本就不是在作假,而是真心实意的感觉到解脱了。皇帝的政令靠什么执行落实,靠的不就是这三省六部的官员,天下诸路州府的官员?在很多衙门都是狗上狼不上,官员尸位素餐的情况之下,又怎么能做好事?

大事小事都要独断,自己每日都累的要死。朝政、朝政,却搞得虽不能说一塌糊涂,但也是积弊甚多。国力、国力,搞得也是江河日下,朝廷岁入日益艰难。虽说在宁夏府叛乱一事上,老爷子现在看也是持强硬态度的。之前那个所谓的弃土决策,只是不过是一个假象罢了。

可脸上因为钱粮一事的为难神色,甚至在决断上有些畏手畏脚,黄琼却是知道并非作假。难怪母亲极少在自己面前,评价对自己这位皇帝老子时。给自己这位皇帝老子,除了帝王心术玩的还算可以之外,其余的方面,尤其是在为君方面,只是一个中人之资的评价。

母亲几乎从不在黄琼面前评论皇帝,即便是在这十多年之中,也不过与黄琼谈过两次皇帝。所以,对于母亲的评价,黄琼一直记忆深刻。原来未被皇帝授予襄理朝政之责之前,黄琼对这一点倒是领悟不算深。只是觉得老爷子有些娇惯自己的儿子,还有这天下的宗室而已。

但在老爷子除了军权,其余的寻常政务都大撒把之后。面对着自理宗朝便积累下来,老爷子虽说秉政二十多年,却从未有过什么改善的各种弊端,黄琼却感觉到母亲的那个评价,的确是相当的中肯。甚至在整理户部那些堆积如山烂账时,黄琼还感觉母亲当初评价高了。

自襄理国政以来,面对着眼下越积累越深,老爷子却始终无动于衷的各种弊端。尤其是在看了老爷子为了让他学习政务,要求自己阅读自己掌权这二十多年来批阅的各种奏折后。黄琼感觉老爷子执政这二十年,除了对各种权利进一步收紧之外,其余的就是萧规曹随四个字。

哪怕在老爷子刚掌权的前几年那些奏折之中,黄琼看到了老爷子与臣子,主要是自己外公留下旧部之间的刀光剑影。看到了老爷子当年回收权利时之艰难,以及受到的巨大阻碍。更看到了老爷子,当年为了保护自己母子,平衡宗室利益上时同样艰难的抉择。

虽说眼下老爷子对宗室的放纵,错过了整治宗室最好机遇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母亲与当时还是胎儿的自己,让黄琼多少感觉到意外,甚至可以说相当的吃惊。但要让黄琼,对老爷子执政这二十多年来做出评价,黄琼依旧会给出这四个字的评价。再多,恐怕也就与母亲一样。

这些心思,黄琼自然不会当着老爷子的面说出来,他又不是皮痒痒了。若是告诉自己亲爹,你在治国理政方面,水平是真的不行,最多也就是一个中人之资。如今朝政搞成这个样子,你才是罪魁祸首。老爷子不气个半死,外加狠狠的揍自己一顿那就怪了。

出宫近两年时间的接触,黄琼对自己这位皇帝老子的性格,早就相当的了解。对于自己这位皇帝老子某些方面,典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更不是一般的了解。所以黄琼虽说有些走神,但是还是在此事上选择了沉默似金。在涉及到老爷子以往施政上,多说便多是非。

皇帝在看向黄琼的目光时,不仅多了一番的意味深长外加思索。这个儿子能干,而且不是一般的能干。无论是在用人上,还是在处理政务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这一点他还是清楚的。否则,也不会在重重压力之下,最终选定了这个九儿子为继承人。

可他也没有想到,这个儿子居然如此的能干。在如此繁重的政务压力之下,他居然游刃有余不说,还有能忙里偷闲四处拈花惹草的情况之下,轻轻松松的便做到了自己登基二十余年来,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若是换了自己,恐怕要忙的连迈进后宫的时间都没有了。

想起这些年,自己为了处理政务、批阅奏折,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都被繁忙的朝政,压得有些喘不过来气,可国力依旧是江河日下,岁入更是日益艰难,一年不如一年。自己也知道朝中积弊甚多,已经到了不整治不行的地步。

可落实到整治上,自己依旧是顾虑多多,轻易不敢举起手中的刀子,大肆的整顿朝政。想到这里,皇帝在心中不由得轻叹一声,感觉到自己真的是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做事开始畏手畏脚了。自己整日里讲治大国犹如烹小鲜,这虽说是实话,可也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

若是再给自己这儿子两年历练,甚至都不用两年,自己应该可以放心交棒了。此时的皇帝,看着黄琼,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既为自己选对了继承人而高兴,可心中也多多少少有些心酸,甚至是嫉妒的感觉。因为他很清楚,黄琼现在根本没用全力,最多也就是使了一半的力。

而这个儿子,只用了一半的能力,便将繁琐的朝政捋顺的井井有条,政务处理起来也是面面俱到。虽说最开始还有些稚嫩,但随着时的推移,现在也是越来越老练。仅仅半年,便做到了自己二十余年都没有做到的事。又如何不让他这个做老子的,感到既兴奋又有些嫉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