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海权时代 >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民(下)

穿越之海权时代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民(下)

作者:半老夫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2:03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民(下)

穿越之海权时代

移民的物资十分的匮乏,厨房里为移民准备的工具只有一口铁锅,一把菜刀,一个木桩制成的菜板,一个烧柴的土灶台,还有一只大瓷缸和两个木桶与一条扁担。

这些便是厨房里全部的家当,至于吃饭的饭碗在船上的时候,就已经给他们发放过,短时间内吃饭的工具算是得到了解决。

新家新物件,家里一点水都没有,王富贵赶紧拿起扁担挑起木桶,出去挑水。村子旁边就是一条小河,小河河水清澈,这样的活水可以作为饮用水源。

王富贵是个非常勤快的北方汉子,几个来回,家里的大瓷缸里已经装满了清水,女人在王富贵挑水的工夫已经在河边将鱼清理干净。

农家做饭也没有什么讲究,将海鱼切成小块放进铁锅里加水清炖,然后再将洗干净的野菜也一并放进锅里炖煮,不大工夫一顿香喷喷的农家饭便已经做好。

在吃饭的时候,王富贵想起了领取食物的时候,有人询问能不能将鱼全部换成米,没想到衙役直接回答不是不可以,不过得花钱买。

“屋里的!你说这鱼贵还是米贵?”

“那还用说吗?肯定是鱼贵了,咱们在老家的时候,这辈子也没有这一个月吃的鱼多,家里要是能吃上鱼那跟过年一样。”

“说的是啊!可是你知道今儿个领东西的时候,那个吴老二问差官能不能将这鱼换成米,结果差官说得加钱才行。

在这里居然鱼肉比米还便宜,你说奇怪不奇怪!”

“爹!我也想吃米,不想吃鱼。”端着碗正在吃鱼的儿子忽然开口说道。

王富贵一巴掌呼在儿子的后脖子上,骂道:“混账性子,天天吃鱼的日子还把你的嘴吃叼了,也不想想当初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儿子撇撇嘴,没敢哭出声来,低着头掉着眼泪继续对着碗里鱼肉发起进攻。

“当家的!奴家有个预感,这一次咱的选择做对了,还真是人挪活,树挪死,以后这日子肯定会过好的,这里的官府仁义。”

王富贵他们这些汉子都是男人,在船上每天都要不停地干活,并没有感受到南蛮子有多少善意,相反的是觉得这些南蛮子规矩忒多。

“屋里的,你咋就觉得这南蛮子官府仁义呢?”

“当家的!别的不说,就说这来的时候在大船上,好多的孩子都晕船,吐得半条命都没了。船上的军爷纷纷帮忙照顾这些孩子,甚至还帮着清理我们这些妇人居住的地方。

要不是这些军爷照顾,这一个月的时间还不知道会死多少孩子呢!”

“屋里的,咱说句难听的啊!那些当兵的没对你们这些妇人动手啊?”

“要不奴家咋说这官府仁义呢,一船好几百女人,也有一些有姿色的,那些当兵的跟和尚一样,连看都不看我们一眼。

就算是要求我们这些妇人做事,态度也非常的客气,一路上也不乏有些妇人想要贴上去换取好处,也被这些当兵的拒绝了。”

“这世上还有不偷吃荤腥的狸奴,真是怪事了!”

不管移民们如何猜测郑氏政权的目的,郑氏的移民方案都不会改变,接下来几天时间里,村正会同县衙的官吏一起将每一户移民的土地划分好,与此同时官府拨付的耕牛农具也分发过来。

这些土地都是已经开垦好的新田,官府的稻种秧苗,桑苗等作物一旦拨付,移民就能开始进行耕种。

分了田的移民虽然知道这些官田还不是自己的,但是一想到只要有钱这些官田他们能够优先购买,就对这些田地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王富贵一家四口人按照官府的规定,他分到了二十亩地,其中有四亩地必须种植桑树用于养蚕,四亩地用来种植棉花,八亩地种植水稻,剩余的四亩地才是他们自己自由耕种的土地。

也就是说王富贵家分到的二十亩田,只有八亩是靠河的水田,其他十二亩都是旱田。

这些移民都是北方人,在耕种方面与南方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村正与官府派下来的有经验的农业技术员进行耕种指导。

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所有移民先将官府发放的稻种在小地里进行育苗,在等待育苗的过程中开始栽种桑苗。桑苗栽种完之后便开始进行水田的平地、打畦埂引水灌田。

这一切都做完之后,秧苗也已经长高,便开始了插秧。正应了诗中所说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紧接着又要种植棉花,以及玉米、番薯、大豆等各种的杂粮。这些东西是农作物是农人在桑麻之外的又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这些北方的移民,哪里见过如此一样接着一样的劳作,与北方相比,南方的种植要比北方繁琐的多,受的苦多,获得收益也就比北方更多一些,这也是江南比北方富庶的原因之一。

贫苦百姓家的女人干的活一点儿不比男人少,移民百姓干农活的时候都是全家一起出动,就是孩童也要帮着爹娘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北方有句俗话叫‘孩子不吃十年闲饭’,半大孩子也能顶得上半个劳力,可是让移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移民们开始稳定生活之后,村正开始要求所有十二岁以下的儿童都必须到学堂读书,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全凭自愿。

移民们不乐意了,让家里男娃读书还能说得过去,怎么女娃也要去读书,这女娃读书有什么用,读多少书,不还是要去嫁人,嫁到了别人家就成了别人家的人。

然而不管移民是否愿意,所有的孩子都要去读书,谁家的父母若是不让自家的孩子读书,直接抽回分给的土地,打入劳改营。

胳膊拧不过大腿的移民们,只能强忍着不满将孩子送到了两个移民村中间的学堂。两个小儿女被送进学堂,这让本就对南方的耕作不太熟悉的王富贵两口子更加的忙碌。

没有了孩子的帮忙,一些本来能够让孩子完成的边边角角的杂活就只能自己完成,虽然说是辛苦了一些,但是看着田里的庄稼一天天的长高,在用了官府提供的肥料之后,庄稼长得郁郁葱葱,王富贵两口子就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两口子甚至畅想着,收成完了之后,除了缴纳赋税,再留下自己的口粮,能够余下多少钱还银行的贷款。

忙碌的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四个月的时间过去,水稻稻穗开始变黄,这个时候就需要放水等待地面稻田地面之后,就得抓紧时间收割、脱粒、晾晒。

在抢收的时间里,就连学堂都主动放假,要求学生们回家帮着父母进行抢收。

王富贵家八亩水稻抢收、晾晒完之后,经过称量之后,得到的结果让王富贵大吃一惊,凭借他多年种地的经验,他能够看得出他的这些水稻收成肯定错不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八亩水稻最后竟然打了三十六石,合到每亩竟然能够达到四石半。

除了缴纳给官府的十四石四斗赋税之外,自己还能落下二十一石稻谷,官府给出的稻谷收购价格是一石半两银币。

家里四口人的口粮保证至少要留下十石粮,再留一石最好的稻谷做种子,剩余的十石能够全部卖掉,光是水稻就能收入五两银币。

收完水稻之后,紧接着就开始了棉花的采摘,四亩棉田,一家老小齐上阵,几天时间就采摘完成,共收获了一千多斤的籽棉。

移民没有加工籽棉的设备,只能按照籽棉的价格卖给收购的商人,官府定下的最低收购价格是十文一斤。

王富贵一家的棉花收入除了纳税之外又获得了七两银币,水稻与棉花的收成让王富贵收获了能够换上今年贷款的银钱。

有了收获之后,官府不再供应食物,从此之后,移民吃什么、穿什么官府不再操心,王富贵存够了还贷款的银钱,第一时间就带着银子到村公所将贷款还给了驻村的银行网点。

没有了今年的贷款压力,王富贵对接下来四亩杂粮田的收入信心十足,他们这些北方人根本不会种南方的作物,更何况杂粮田里种植的玉米和番薯。

如何种植全靠村正与下村的农技员进行指导,王富贵家的四亩杂粮田,按照农技员的规划,种了一亩番薯,半亩大豆,剩余的两亩半全部种植玉米。

杂粮田是经济作物,官府定下的税赋是定额赋税,折色赋税为每亩征收二百文赋税,由于移民耕种的是官地,每亩还要额外缴纳缴纳二百文租地银。

王富贵家四亩杂粮田需要缴纳一千六百文杂粮田赋税,官府考虑到移民第一年迁徙过来,到处都需要钱粮,这第一年的杂粮折色赋税并未收取。

不要小看这一千六百文的免税,这些钱足够给一个移民家庭添置一身新衣服,还能再买点儿布料用刚刚采摘的棉花缝制几床棉被,毕竟这承天府也是有冬天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