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441 谥号

皇明皇太孙 441 谥号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0:59

441 谥号

皇明皇太孙

大明朝的金银足够,这自然是朱允煐敢在天子脚下、市舶司这样的贸易重地放开了兑换银票的原因最大的底气所在。

更何况这么些年来,朱允煐也没少回收一些银票、销毁,也是在仔细的调查发行纸钞的数量等等。所以现在想要看朝廷的笑话,那才是自作聪明。

再者就是现在银行也就是在一些地方试点展开,只是积累一些经验。现在可不是说全天下都放开了,朱允煐自然也就更加不需要担心没有足够的真金白银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朱允煐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现在只需要稍微的看一看银行的发展就好,朱允煐也不需要时刻紧盯着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关注。

经济自然是无比重要的事情,民生也不能忽视。而武备或者吏治等等,哪一样能够懈怠了?

作为皇帝,这些事情也都是方方面面都要关注着的。尤其是出现一些不好苗头的时候,朱允煐自然也就越发需要关注一些事情了,他可不能马虎大意了。

还没有上朝,朱允煐就接到了消息,有那么一些感慨着。

刑部尚书杨靖到底是没有熬过去,这个通经史大义、博学善文的大臣,虽然年富力强,才刚刚四十出头,就因为一场大病就撒手人寰了。

“杨靖有才,此前朝廷平定龙州之乱,也多是他筹措军粮。此人更是父皇太子宾客,清廉贤良。”朱允煐摇了摇头,颇为伤感的说道,“本觉得他可以为大明更多出力,可惜了。”

杨靖不只是一个清官,更是一个能臣,他在刑部尚书的这个任上做了不少好事,也是所谓的‘杨青天’。

朱允煐看向王承恩,说道,“你一会儿让人去乾清宫,就说杨靖病故。咱的意思是让他陪葬东陵,他到底是父皇留给咱的臣子。”

大臣能够陪葬皇陵,这自然是无上的荣耀了。而按照礼制,杨靖是老朱时期科举入仕,也是老朱简拔的,这是老朱的臣子。真要说,陪葬也应该是去孝陵的。

只是朱允煐知道老朱的心思,也觉得杨靖到底曾经是太子宾客,陪葬东陵也没任何问题。只是这样的事情,需要告诉一声老朱才好,哪怕朱允煐知道老朱肯定不会反对。

“看起来陈迪这个礼部尚书上任了,暴昭这一下也要正式成为刑部尚书了。”朱允煐摇了摇头,准备去上朝了。“杨靖的葬礼,也都筹备,他的身后事咱得帮忙了。”

除了丧仪之外,对于杨靖这样的重臣,肯定是要追封的。这可能不是一些人在意的,而对于很多的文臣来说,他们在意的是死后的谥号,这也是对于他们真正的官方盖棺定论。

这谥号也不是随随便便给的,也就是那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而且,这也是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这自然也会引起朝堂上的争论。

“他到底是在父皇那边任过职,可惜一直都没能更高一步。”朱允煐想了想,有了主意,“太子三师够呛,但是追赠一个东宫三少,没问题。”

三师就算了,东宫三师虽然现如今也只是一种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只是这样的一种荣耀,也不一定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承担。

哪怕杨靖是刑部尚书,是一品官。只是他距离三师,还是有些距离。

一个少师应该是没问题的,杨靖是文官,正好给他一个太子少师的加恩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想着这些心事,朱允煐也来到了奉天殿。文武大臣们在这个时候也都已经到了,看到皇帝龙行虎步走上御阶,自然也都知道新一天的早朝就要开始了。

在文武百官参拜后,朱允煐直接说道,“刑部尚书仲宁病故,想来诸位也要知道消息了。”

朱允煐的消息更快,当然是因为杨靖这样的重臣过世,不要说东厂、锦衣卫第一时间汇报。包括此前差遣的御医,也都是要第一时间汇报。更何况杨靖估计刚刚咽气,杨靖的子嗣就第一时间向一些朝廷部门报丧。

茹瑺表情沉重,作为吏部尚书的他,也是在开朝前才刚刚知道这个消息。哪怕杨靖重病许久,很多人也都知道杨靖情况不太乐观。但是始终也是抱着一些侥幸,希望他可以渡过难关。

当然也有一些人可能是心里窃喜,杨靖病故可以空出来一个高位,一些人可能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升官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前头的人不腾出来位置,一些人可就没办法替补。

只是现如今,还是有不少人肯定是要表面难过,该做做样子的时候也是需要做做样子。

朱允煐这个时候开口说道,“仲宁奉法遵理,政绩卓越。其人在刑部任上,量刑平允、不偏不倚,可谓活人无数。如此良臣病故,朝廷痛失栋梁!”

朱允煐的话让不少人感觉到激动,虽然也有为死者讳的传统。只是皇帝这样的评价,也说明了杨靖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政绩的良臣,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吴王行事无度,怕是不妥。徐王素有文名,令徐王前往杨府吊丧。”朱允煐直接开口,也算得上是定下一个基调,“令内帑出黄金百两、银千两,仲宁清廉,丧仪自有朝廷承担。仲宁家眷,朝廷也该赡养。”

这一下也使得一些文臣激动,皇帝这样的表态让不少人心里开心。这大概就是朝廷尊重贤良的表现吧,君王如此尊贤,这当然也会让一些人产生‘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心思。

朝廷赠以葬仪等等,这其实算不上特别夸张的殊荣。不要说一些重臣了,就算是一些品级还算比较高的文武,他们的身后事,朝廷或多或少也是会有些表示。

看着文武百官,朱允煐继续说道,“追赠仲宁太子少师、陪葬东陵。”

这一下也让一些人有点意外,杨靖如果陪葬孝陵,大家觉得说得过去,这到底是太上皇提拔、重任的大臣。或者是在为当今皇帝修的长陵,也说得过去。

只是如今是陪葬在‘先皇’的东陵,这就稍微有那么一点不太好了。

朱允煐看得出来底下文武的心思,不等他们反对就说道,“仲宁早年兼太子宾客,掌侍先皇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父皇在时,也曾多次夸赞仲宁。如今仲宁陪葬东陵,也是一段佳话。”

既然朱允煐都这么说了,自然也就没办法继续反对下去了。因为杨靖的履历当中,还真的有曾经在大朱门下的经历,要说杨靖是‘三朝元老’,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更何况很多人也都很清楚,在老朱建立大明之后,不只是为了推崇皇权,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

老朱此前可是定下过殉葬的制度,也就是朱允煐登基后才给废除了。

至于皇陵的一些名称,基本上也都是老朱的心思。其实按理来说,老朱和马皇后的陵墓肯定是‘祖陵’,但是老朱早早的定下‘孝陵’的名称。不只是因为马皇后谥号是‘孝慈’,也是为了彰显‘以孝治天下’之意。

而大朱和常氏的陵墓被定为‘长陵’,主要还是因为朱允煐登基了,追封他的父母为帝后。要不然的话,大朱这个‘常务副皇帝’的陵墓也只能是‘懿文太子墓’,他毕竟没有登基。

老朱给小朱选址的陵墓,老朱此前属意是‘定陵’,意思自然也是‘定鼎天下’之意。只是朱允煐一听就急了,他可不想几百年后被拖出来挫骨扬灰。

还是‘长治久安’更好,所以朱允煐的陵墓也是被定名为‘长陵’,在孝陵西侧。和长陵一左一右,也算得上是可以在百年后一直陪伴在老朱的跟前。

这可是老朱最骄傲的事情之一,甚至朱允煐觉得老朱还是在怂恿着小小朱呢。说不定以后不存在所谓的明皇陵集中在北平的昌平黄土山,而是要集中在紫金山了。

只是这些事情,朱允煐觉得不需要强求。毕竟以后肯定是要迁都北平的,不可能是等到皇帝驾崩了再千里迢迢的运回来。朱允煐觉得也就是等到他驾崩后运回紫金山就行,老朱估摸着觉得儿子、孙儿在身边就行,重孙在不在其实未必那么重要。

朱允煐扫视一眼文武,说道,“仲宁病故,诸位爱卿认为该是何谥号?”

谥号,在大明朝可不陌生。比如说朱允煐的岳父徐达就是‘武宁’,这基本上也确定了大明朝的武将最高的谥号就是‘武宁’了。而朱允煐的外祖父常遇春的谥号则是‘忠武’,大名鼎鼎的岳飞在南宋时就被追谥‘忠武’。李文忠谥号‘武靖’,沐英谥号‘昭靖’。

武将的谥号,实际上现在看似没有具体的严格限制,但是墨守成规的一些东西也可以看出来了。

和此前的朝代不同,尤其是现阶段,没有严格要求武将谥号第一个字必须是‘武’。

只是大家也都明白,常遇春和沐英的情况特殊,所以基本上也就是稍微特殊一点。而其他的武将,基本上也都是谥号第一个字为‘武’,肯定也不可能超过徐达了。

而文臣这边,谥号的规矩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大名鼎鼎的李善长死后没有谥号,大朱的‘老师’宋濂也没有谥号。刘伯温,依然没有谥号。

这也再次证明了大明朝开国之初有着的武贵文轻,武将们一个个的谥号该有的都有。而文臣的话,现在的杨靖几乎要成为第一个被官方认定的重臣予以谥号。

这一下也使得不少文臣激动起来了,要说他们对于地位不满,这是早就有的事情了。

开国之初,武勋们没少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那些骄兵悍将们,也没少排挤、打压这些文臣。可是没办法,太上皇本身对文臣就不是特别喜欢,文轻武贵的现象一时无法扭转。

一瞬间也有不少的文臣激动的要流泪,他们觉得是真的冤枉了当今天子。

当今天子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很多人听说过他早慧,地位尊崇等等。但是在那个时候,也都听说了皇太孙不亲近儒家、喜欢武事等等,甚至有着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行为。

可是现在再看看呢,明朝官员的俸禄提升,先不说是当今天子已经再次提上日程。在前些年的洪武朝时,很多人也都知道当时的皇太孙也没少为了提升文武俸禄和洪武皇帝争论。

除此之外,六部尚书被升为一品,文官集团的地位得以上升。现如今,也要开始给文臣谥号了。

要是,要是当初英示皇帝没有削了衍圣公的待遇,要是英示皇帝能够多多亲近、重视儒家,说不定现在士林里就要传颂英示皇帝的英名了,这简直就是最儒家的圣君啊!

有趣的戏码在这个时候也开始上演了,给杨靖谥号,这看起来也不只是对杨靖的盖棺定论。这些,实际上也是文臣集团的地位提升的一个证明。

所以一定要给出上谥,更何况皇帝也是承认了杨靖的一些功劳,这也就名正言顺了。

这一下朱允煐觉得自己好像是没有什么事情了,关于杨靖的谥号的争论,这个时候也越发激烈了。或者可以说在朱允煐确定给杨靖谥号的谥号,文官们集体跟打了鸡血一般了。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是他们进一步提升地位的表现。

如果能够通过给杨靖谥号这件事情确定大明朝文官系统的谥号制度,在很多文臣看来这不只是关系着自身的利益,这说不定也是他们青史留名的一个好机会。

文臣们在这个时候看起来很激动,这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他们被压制的太久了,任何一个看起来能够提升他们地位的机会,都足以让他们心潮澎湃。

至于这到底是朱允煐打算再次拔高文官集团的地位,或者是只是想着制衡,或者是其他心思,大概也就是朱允煐自己心里有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