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389 人选

皇明皇太孙 389 人选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0:59

389 人选

练子宁是朱允煐颇为欣赏的,英迈超群、才华斐然,而且持身中正、志操不凡。这样的官员,绝对是皇帝喜欢的大臣,因为方方面面看起来都是有着成为朝廷重臣、栋梁的样子。

而且练子宁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这绝对是一个更加值得重用的臣子。

只不过朱允煐也不得不考虑一些事情,练子宁能够早早的冒出头,除了是在朱允煐跟前效力之外,也是因为他的嫡女是朱允煐的侧妃。这也给了练子宁不少荣光,可是也因为这样的身份,注定了一些位置,朱允煐是不会给练子宁的。

比如说六部尚书的位置,练子宁的才能是可以的,但是练子宁只能是在都察院、大理寺这样的地方转。朱允煐需要他成为孤臣,甚至小小朱在稍微长大一点,练子宁就要告老。

原因就是到时候肯定要为太子培养根基,不能让皇贵妃的母族在朝廷有太大的势力。就算练琼琼现在只是为朱允煐诞下一个女儿也是如此,甚至如果练琼琼为朱允煐诞下皇子了,练子宁肯定是要去更加不得重用的位置。

这也算得上是帝王心思吧,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权术,朝堂需要平衡。

仔细的问了一下练子宁,主要就是练子宁手里的这些证据的来源,朱允煐是需要知道的。不管任亨泰的出身如何,他到底是大明的礼部尚书,这些事情自然不能有任何的马虎。

这样的案子要办,理所当然的就需要给办成铁案,可不能给人一些遐想的空间,也不能有什么含糊其辞的地方。这样的重臣,也确实不能冤枉他。

所以一旦练子宁是诬告,那么结果显然就是还任亨泰的清白之后,练子宁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样的大案,朱允煐不得不重视,朝堂上下也确确实实需要重视起来。哪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任亨泰是真的犯了不少的错误,诬告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定案这样的事情还需要认真的对待。

练子宁离开后,朱允煐立刻让人传旨,这一次过来的自然就是朱允煐曾经的伴读茹瑺了。作为吏部尚书,茹瑺也需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朱允煐这个皇帝分忧。

“给茹伴读赐座。”朱允煐脸上没有笑意,不过他还是对王承恩说道,“咱记得宫里还有些武陵茶,给伴读泡一壶茶。”

茹瑺立刻谢恩,这可是不折不扣的一个恩典了。不只是赐茶,主要是皇帝赐的茶是武陵茶,不出意外就是武陵七县的茶,这是在唐代时期就成为贡茶的存在。

最主要的,还是陛下记得茹瑺是湖广人,所以特意赐了湖广的茶,这当然就是恩典了。

看到茹瑺坐下来,朱允煐问道,“刑部之重,伴读也是知晓。你所荐之暴昭,能否担此重任?”

茹瑺立刻进入吏部尚书的角色,毫不犹豫的回答,“起奏陛下,暴昭其人耿介有峻节,臣以为他能担此重任。只是刑部尚书位高权重,尚书人选还望陛下圣裁。”

朱允煐摆了摆手,笑着说道,“你是吏部尚书,举荐贤才也是你的职司。你也说了刑部太过重要,咱自然也是要多问问。”

确实是需要多问问,刑部可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这样一个机构的负责人,朱允煐当然需要无比重视,在刑部尚书的人选上他肯定不能有半点的马虎,需要考虑的更加齐全才好。

只是朱允煐也是有着皇帝的‘多疑病’,主要就是因为刑部尚书太过重要。虽然暴昭是茹瑺举荐的,看起来茹瑺也是尽了一个吏部尚书该做的职责。

但是朱允煐不会马虎,该调查的还是要调查、该怀疑的还是要怀疑,他绝对不会允许一个吏部尚书完全掌控朝堂上下官员任免。更加不允许尚书级别的官员结党,或者多有来往。

皇帝嘛,这么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即使茹瑺是朱允煐的心腹,可是他依然会在这些事情上调查的更加清楚。

在讨论了暴昭的事情后,朱允煐问道,“任亨泰颇为让朕失望,此事过后,他也难在朝堂立足。伴读,礼部该有何人接手?你可有数?”

茹瑺没有藏私,也没有隐瞒,“回陛下,宁国府人陈迪倜傥有志操,曾为府学训导、历官侍讲。出为山东左参政、丁忧后为右布政使。此前普定、曲靖、乌撒、乌蒙诸蛮煽乱,迪率士兵击破之。”

听到茹瑺的举荐,朱允煐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这个推荐是相当不错的。

谷 陈迪这个人可以说是‘允文允武’,是朱允煐认可的真正读书人。上马可以领军、下马可以安民,而不是只会读书的腐儒,这才是济民安国的贤才。

而且这人的祖父从征有功,世抚州守御百户,这可谓是根正苗红了,这绝对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出身了。毕竟一个百户,只是中层军官,不存在太多的家世,更不会有太多的异心。

看到朱允煐点头,茹瑺继续推荐,“池州府黄观为洪武二十四年会元,取殿试一甲第一名。历任翰林院修撰,升任礼部右侍郎。其人自幼勤学,品性高洁、以忠孝自许,可堪大用。”

提到黄观,朱允煐也是印象很深了。这人可不只是会元、状元,还是乡试的解元,这是俗称的大三元。而且这人本来是姓许,他的父亲是赘婿,在洪武二十九年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朱允煐想了想,摇头说道,“黄观颇有贤才,朕记得他中状元时方二十八,如今不足也才三十有七,实在太过年轻。再者就是其人一直在京为官,未曾为亲民官。若是为礼部尚书,怕是有些不妥。”

这也算得上是朱允煐的一个想法了,他觉得自己也应该重视这件事情。

说起来以后也需要注意这些事情,因为现在很多的有才之士在金榜题名后,尤其是前三甲多半都是入翰林院。这个清贵的职司,也是很多人都羡慕的。

可不能真的是让翰林院成为六部尚书的培养地,或者说以后搞个什么内阁大臣必然是要出自翰林院之内的。

因为这些人一旦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那很有可能就是庸官。因为这些人大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又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很有可能昏庸而无识见、庸庸碌碌,缺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的本事。

再者就是没有历经地方,不知民间疾苦,没有治理州府的经验。这结果就是只有清谈之辈,一个个的很有可能只知道结党营私、钻营、溜须了。

以后要入内阁,必须要经历地方,必须要有亲民官的经历。甚至是六部尚书,也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之辈,这些人需要接地气,需要有办实事的能力。

这么一想的话,朱允煐还算是有些欣慰的,大明开国三十有余,很多的制度还没有完善,很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煐去制定一些政策,也是没有太大的阻力,方便他施为。

和茹瑺讨论这些事情结束,朱允煐就需要继续批阅奏章了。

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的人选,他还需要继续斟酌一番,这些事情也不需要太着急。虽然现在礼部尚书入狱,刑部尚书病重,好歹也不影响这两部运转,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朝廷也不会缺了谁就停止运转。

毕竟那些位置也就是官职,朝堂上下也是英才济济,随时都有人可以取而代之。真的要是朝堂大乱,可能也就是皇帝突然蒙难,而且朝廷还没有一个储君,那才可能导致出现一些乱子。

六部尚书虽然位高权重,只不过一个萝卜一个坑。朝廷并不缺少尚书,或者说不缺少随时取而代之的人,朱允煐不需要担心天下大乱。

老朱晃晃悠悠的来到了武英殿,随手拿过朱允煐批阅的奏章看了起来。至于这个时候的朱允煐,早就乖乖的让开龙椅让老朱坐了,朱允煐只是让王承恩搬来椅子坐在旁边。

这么看起来的话,朱允煐虽然是当了皇帝,但是现在的局面似乎是和他皇太孙时期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名正言顺’而已。

“少了两个尚书也就少了,不碍事。”老朱满不在乎,也可以说是在宽慰朱允煐,“你和咱不一样,咱坐龙椅的时候,不少读书人不愿给咱效力,咱的朝堂上有些时候也缺少贤才。你不一样,贤才很多。”

朱允煐笑了起来,很有底气的说道,“皇爷爷说的在理,孙儿也是没有当回事。早些年皇爷爷的朝上尚书一缺就是好些年,不也一样没事吗?!再说了,这些个读书人还是一窝蜂的往朝堂钻,咱不缺人。”

听到朱允煐这么说,老朱自然是更加放心了,因为朱允煐说的也确实都是一些事实。

还是继续批阅奏章吧,尚书的人选只需要斟酌一下,朱允煐还是有很多选择的。而这些奏章,旁人可没有资格帮着朱允煐批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