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刘辩,雄主 > 第八十八章:先帝辛秘

我,刘辩,雄主 第八十八章:先帝辛秘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43:18

第八十八章:先帝辛秘

从雒阳前往河间郡,最快的路途无非便是从孟津坐船至平原,随后往北走陆路至河间。

此前提到的准备,其实主要就是准备大船。

当日傍晚前,灵帝大队人马抵达孟津,孟津令惶恐出迎,可惜他的地位连面圣的资格都没有,在骠骑将军董重趾高气扬的吩咐了一番后,大队人马便开始登船。

而在此期间,刘辩则带着蔡琰、赵淳、夏侯渊等人,仔细参观这座在历史上被丁原放火焚毁的河津。

作为雒阳周边的主要水路枢纽之一,孟津绝非寻常河津可比,一想到历史上丁原为了响应何进铲除宦官的举动,放火烧毁这座河津来逼迫何皇后同意铲除宦官,刘辩便忍不住要摇头。

就像历史上曹操对何进说的,要铲除宦官,派一个狱吏即可,兴师动众搞一堆有的没的做什么?

说到底,何进还是没有做大事的魄力。

当然,袁绍也好不到哪里去。

就在刘辩暗暗感慨之际,在旁充当护卫的夏侯渊看了一眼远处,低声提醒道:“殿下,该上船了。”

鉴于刘辩执意要陪同灵帝一起出巡河间,而太子舍人曹纯又兼任着羽林右监,无法兼顾羽林右骑与刘辩、蔡琰等人的安危,于是此前奉曹操之命来送信的夏侯渊就临时被曹纯抓了壮丁,暂时充当刘辩的卫士。

甚至于在大队人马出发后,曹纯又分给夏侯渊一百名羽林骑,叫夏侯渊贴身保护刘辩几人的安全。

不说夏侯渊颇为兴奋,刘辩亦乐见其成,毕竟他对夏侯渊也是很有好感的。

“唔。”

刘辩点点头,带着众人朝灵帝所在的一艘足足有几十丈长、十几丈高的大船而去。

待踏上舷板时,他向蔡琰伸出了手。

蔡琰一怔,随即俏脸微红地伸手搭上刘辩的手,在船上船下无数官员与兵卒的注视下,与后者一同上了船。

看到这一幕,不知蔡琰身份的想必十分好奇这名少女的底细,而知道蔡琰的,则大多点头称赞,称赞刘辩年纪虽小,却有成年男儿的风度。

其中最为赞赏的,正是灵帝。

此前见刘辩站在津内迟迟不上船,灵帝上船后也没有进船楼,而是站在船头派人去催促,如今正好看到刘辩颇有大人样的这一幕,心下暗暗点头。

从旁,以太尉曹嵩与司徒崔烈为首,一干朝中大臣也纷纷开口称赞,听得灵帝龙颜大悦,除了骠骑将军董重一脸冷笑,事实上就连董承,以及刘辩的弟弟董侯刘协,都未曾露出明显的敌意,而是颇为好奇地看着刘辩几人走近。

“父皇。”

待走近灵帝时,刘辩拱手行礼。

在灵帝点头回应之际,站在灵帝身旁的刘协,亦在稍稍犹豫之后,拱手向刘辩与蔡琰行礼:“皇兄……皇嫂。”

相较刘辩点头回应,蔡琰稍稍有些拘束,毕竟她此前从未见过灵帝与刘协,更遑论首次在如此多朝中大臣面前亮相,也亏得她在宫内已住了一年多,又在何皇后身上学到不少,因此这会儿还能端得住,这愈发博得了诸朝臣的赞许,诸如‘不愧是蔡郎中之女’、‘有皇后之姿’的称赞,似不要钱般从曹嵩、崔烈等人的口中脱口而出,令身为当事人的蔡琰听了都不免耳朵发烫。

不多时,待数千名禁卫军纷纷都登上了其余几艘大船,羽林中郎将桓典前来向灵帝禀告。

“开船吧。”

吩咐一声,灵帝领着刘辩、刘协并其余百官登上了船楼。

天子出行使用的大船,其船楼内的布置就有如屋阁一般,各种家具一应俱全,若非明知这艘船漂在河上,否则实在看不出这竟是在一艘船上。

登上船楼之后,首先是安排个人的房间,按照离船头的距离,左侧依次是董太后、灵帝、刘辩的房间,然后是陪同的百官,至于右侧,则是董重、桓典与一干中郎将,曹纯亦在列中,不过房间就要靠近船舷中部了。

鉴于当日已赶了一日的路程,夜晚船上并无活动,众人都早早睡了,唯独董承、曹纯二人,得带着各自麾下的羽林郎彻夜巡逻,一个负责上半夜、一个负责下半夜。

刘辩也倦了,刚躺到床榻上,就感觉船身轻微地摇晃了一下,一问站在船窗旁欣赏窗外景色的蔡琰,果然是船开了,正缓缓驶出津口,朝下游而去。

次日天明,船队依然还漂在水上顺流而下,但这丝毫不妨碍船上的人享用早饭,尤其是灵帝、董太后、刘辩、蔡琰、刘协等人,可以说在宫内时怎么样,此刻还是怎么样。

用过早饭,刘辩带着蔡琰、赵淳、夏侯渊几人参观了这艘船。

期间他倒是想过去灵帝身边,与后者下下棋打发时间,不过当他看到灵帝身边围着董重、董承、刘协、曹嵩、崔烈等一群人时,他就没了兴致,遂带着蔡琰登上船楼的最顶层,从窗口眺望外面的景致。

不得不说,从大船近十丈高的船楼上眺望窗外景致,风景极佳,美中不足的是顶层船楼的摇晃有点明显,尤其是大风刮来的时候,别说蔡琰吓地一把抓住了刘辩的手,就连赵淳、夏侯渊几人也有些如临大敌之意,生怕出现什么闪失,反复劝说刘辩回到中层。

正所谓再好的风景,也有看腻的时候,没多会工夫刘辩就感到腻了,遂带着众人又回到了屋内。

下午,灵帝派张让来唤他。

待见到刘辩时,灵帝问道:“上午怎么不见我儿?”

刘辩随口说道:“当时儿臣见父皇身边围着许多人,便带着文姬他们到顶层去了。”

“哦。”

灵帝恍然,也不再追问,毕竟他也知道眼前这个儿子其实颇有个性,不喜欢像其他人那样来奉承他——倘若灵帝不喜刘辩,多半会觉得儿子生性凉薄,但如今他喜欢地紧,反而很欣赏这种行为。

而在父子二人闲聊之际,张让也已吩咐人摆上了棋盘,供这对父子下棋取乐。

期间,灵帝也告知了刘辩这次的行程,果然是坐船至平原,然后走陆路至河间。

“……介时我等在平原住一晚,顺便见见平原王。”

灵帝一边下棋,一边随口说道。

“平原王?”刘辩听得一愣。

“啊。”灵帝随口解释道:“此人乃是桓帝之弟,论辈分,朕也得唤他一声叔父,你就得喊叔公了。”

“哦。”

刘辩应了一声,后知后觉的想起,似乎历史上刘备就当过平原相。

顺便一提,似这类册封诸侯国的国相,名义上是协助各诸侯王管理诸侯国,但实际上诸侯王对封国并无直接控制权,国相其实就相当于太守。

当然了,这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关键还是要看中央本身实力硬不硬,若是碰到一个作风强硬的诸侯王悍然干涉国相,朝廷也拿他没有办法。

比如陈王刘宠,就是一个作风强势的诸侯王。

不过这位诸侯王对汉室十分忠心,在刘辩心中的评价与幽州刺史刘虞、兖州刺史刘岱一个级别,奈何这三位在历史上的结局都不太好:刘虞被公孙瓒所杀,刘宠被袁术所杀,刘岱最窝囊,居然被复起的青州黄巾所杀。

刘辩正感慨着,却见灵帝随口说起了平原王刘硕、桓帝以及他们这一支的关系:“……桓帝与朕,虽非直系,但其实都出自河间孝王(刘开)一支,河间孝王生蠡吾侯刘翼,便是桓帝生父,桓帝未继承大位前,便沿袭的其父蠡吾侯之爵,而朕沿袭的是解渎亭侯,爵位次他一等,因此论辈分,桓帝其实是朕的堂叔。”

刘辩当初不曾刻意去关注桓帝与灵帝的关系,如今听灵帝一说,他才知道原来汉桓帝是灵帝的堂叔。

见此,刘辩好奇问道:“那孝质帝呢?莫非亦是我河间一支?”

他口中的孝质帝,即被跋扈外戚梁冀毒死的九岁皇帝。

灵帝听罢摇摇头道:“质帝倒不是,他是渤海孝王刘鸿一支……”

稍一停顿,感慨道:“渤海孝王就只生有质帝一子,还来不及欢喜其子被迎为天子,不曾想却遭梁冀毒手,更有甚者,渤海孝王当时不敢有丝毫怨恨,次年便郁郁而终,随其子而去。我听人说桓帝曾评价过,称质帝聪敏早茂,能识梁季之奸,可惜聪颖而不善韬晦,遂为梁季所害……”

说到这里,他忽然问刘辩道:“我儿觉得桓帝如何?”

昏君呗,还能作何评价?

刘辩心底泛起一个念头,嘴上却说道:“儿臣不敢妄言先帝。”

见此,灵帝微微一笑,自顾自说道:“世人都说桓帝昏庸,朕却不觉得,若桓帝昏昧,他能除掉梁冀?这些都是党人对桓帝的污蔑……可笑那群士人,梁冀在世时,一个个都不敢冒头,等到梁冀被诛,就全冒出来了,相互标榜、结党营私、诽谤朝廷,故桓帝才下令捕杀这些结党之人。……相比之下,桓帝当时的处境比朕继位时愈发恶劣,不过朕继位时那会儿也不轻松……”

或许是闲着无事,又或者有别的用意,灵帝向刘辩讲述了他当时的处境,内有曹节、王甫仗他名义恣意妄为,外有大将军窦武试图铲除一干宦官,或有效仿梁冀之意,所幸当时张让回到了宫内。

此时刘辩才得知,原来张让也是桓帝时期的宦官,而且十分受宠,只不过当时尚未因为王甫之死而引起宫内宦官对士人的同仇敌忾,他们彼此亦相互攻讦,张让也因受宠而遭到诬陷,被诬与桓帝有断袖之谊,被当时的皇后窦妙逐离,直到桓帝驾崩、灵帝继位,才得以返回宫内。

可即便是回到雒阳汉宫,张让当时在宫内也已沦为边缘人物,于是乎,一个年幼的傀儡天子与一个处于边缘的宦官一拍即合,开始谋划夺权。

在张让的建议下,灵帝一边学桓帝韬光养晦,一边结纳当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赵忠等人,暗中积蓄力量。

主仆几人先是等到了曹节带人诛杀窦武,随后又熬死曹节等桓帝时期的老宦官,等到宫内宦官势力逐渐以张让、赵忠等人为首时,灵帝也终于真正地拿回了天子的权柄。

听完这些辛秘,纵使是刘辩也必须承认,桓帝、灵帝虽沉迷酒色,在私德上有亏,但确实并非十足的昏君,相反都颇有抱负,可惜外戚、尤其是士人的沉冗太过于根深蒂固,以至于皇权受到掣肘。

见此,刘辩思忖一番,从怀中取出了曹操的那封书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