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刘辩,雄主 > 第六十章:九月

我,刘辩,雄主 第六十章:九月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43:18

第六十章:九月

九月中旬,大将军府的使者抵达汉阳郡,将公文交给朱儁。

见来人是大将军的府掾,朱儁未免担心关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没想到大将军在公文中竟问责董卓,命朱儁依法严办。

当然,何进正所谓的依法严法,纯粹就是口头上训斥董卓,命后者加以收敛,不可再犯,可即便如此,朱儁仍感到颇为惊奇。

因为同时抵达的,还有河南尹何苗派来的使者——这名使者是专门送信给关羽的。

鉴于是何苗给关羽的私信,朱儁自然不能私拆,但凭借何进的书信,他大致也能猜到几分。

莫非是河南尹在朝中据理力争,逼迫大将军惩罚董卓?

不得不说,这让朱儁有些意外,毕竟在他的印象中,河南尹何苗以往的存在感十分低,生性孤僻也不怎么喜欢结交人,远不如其兄何进在雒阳的威望大,以至于朱儁都不曾设想过,何苗竟会为了下属与何进争执。

感叹之余,朱儁派人请来关羽。

关羽一猜就知道可能是朝廷派来了使者,并不畏惧惶恐,毕竟他自认为问心无愧,倘若朝廷定要追究,大不了将他问罪。

当然了,坦荡归坦荡,兄长刘备那边他也得知会一声。

刘备可不如关羽那般看淡,闻言沉思道:“我与云长同去。”

至于张飞,则被刘备留在军营中,免得误事。

二人一同去见朱儁,朱儁一见刘备陪同关羽前来,就猜到二人有所误会,笑着解释道:“我非是因为朝廷的公文而请云长前来,而是因为济阳侯派人送来了书信,玄德不必担忧。”

“济阳侯?”

刘备与关羽惊讶地对视一眼,不过心底仍有些担心,毕竟他们也吃不准何苗会不会在书信上责怪关羽。

在几人的注视下,关羽面色如常地从何苗的使者手中接过书信,坦然拆信观瞧。

刘备在旁问道:“云长,济阳侯在信中怎么说?”

“呃……”

关羽的神色显得有些恍惚,闻言回道:“济阳侯在信中赞我仁义,命我继续保持这份仁义……”

“当真?”

不同于早有猜测的朱儁,刘备很是意外,接过关羽手中的书信观阅了一番,心中颇为感慨:“……原来是史侯与济阳侯在朝中维护云长。”

刘辩维护关羽的事,是何苗在信中提及的,毕竟他的性格不擅长对下属表现亲近,遂将此事的功劳归于刘辩,但刘备与关羽还是十分感何苗的情。

这不,哪怕是性格倨傲、清冷的关羽,亦动容地朝着雒阳方向拜了三拜,以感谢刘辩与何苗对他的维护。

“中郎将早就猜到了?”

在大喜之下,刘备惊讶地询问朱儁。

朱儁捋着胡须笑道:“我见大将军命我问责董卓,便猜到多半是史侯与济阳侯维护了云长。”

听到这话,关羽亦来了兴致:“朝廷将如何处置董卓?”

“这个……”

朱儁脸上露出几许尴尬,半响叹息道:“大将军言,此次姑且宽恕,若有下回,绝不饶恕。”

“中郎将!”关羽睁大眼睛说道:“那是几千条无辜人命啊!”

“云长!”

见朱儁露出‘我亦无能为力’的表情,刘备打断道:“又非是中郎将要宽恕董卓……”

此时关羽也意识到自己失态,忙向朱儁拱手告罪。

朱儁不在意地摆摆手,宽慰道:“虽大将军包庇了董卓,但看得出来,史侯与济阳侯也在这件事上对大将军施压,否则董卓恐怕连口头上的问罪都不会有……这好歹能令董卓稍微收敛些吧。”

随着他轻声叹息,屋内几人都沉默了。

片刻后,刘备与关羽告辞离去。

待回到军营,二人将此事告诉张飞,张飞先是大喜,口无遮拦地称赞道:“俺就知道史侯与济阳侯是明事理的人,当日见济阳侯面色阴郁,俺还以为是个奸人哩……”

“益德!”关羽轻斥一声。

刘备亦在旁提醒道:“济阳侯性情如此,乃是因为幼年时经历所致,益德不可玩笑。”

“是是。”张飞欣喜之余,唯唯诺诺。

旋即,兄弟三人又提到大将军何进,张飞忿忿道:“昔日在雒阳时,尝听人盛赞何进,俺原先还以为是个英雄,想不到如此不明事理……”

刘备与关羽看了一眼张飞,虽然没有出声附和,但看得出来他们对何进包庇董卓的行为也十分不满。

这不,刘备临末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此事揭过:“终归是史侯的舅舅、济阳侯的兄长……不可乱说。”

而另一边,朱儁又派人召董卓前来。

待董卓来到后,朱儁一改之前对待刘备与关羽的态度,沉着脸把大将军府的公文交给后者。

董卓看到公文内容,不由得心中一凛——大将军居然问责他?

回去之后,他将此事告知李儒,李儒亦大感意外。

半晌,李儒对董卓说道:“岳丈,刘备几人,我看还是莫要招惹了……”

董卓微微点了点头。

他也看得出来:大将军在公文中不提关羽纵容河南骑伤他近百名河东卒,致死二十余人,只问责他纵容麾下滥杀无辜,很明显这是有人对大将军施压了,令大将军不得不问责他。

考虑到大将军问责他时言辞严厉,却又没有切实的处罚,可见施压者并非一定要他董卓受到惩罚,又要问罪、又没有切实的处罚,施压者的身份也就不难猜测了,多半也是何氏阵营中的人,不是史侯,就是济阳侯何苗。

而这两人之中,董卓更倾向于是史侯,因为何苗以往很少有与何进争执,并且,何进身为兄长,也未见得会向何苗妥协,唯独史侯这个外甥,纵使是大将军何进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想到这里,他不禁又有些羡慕刘备几人的好运。

随后,他唤来侄子董璜并麾下诸将,提醒他们日后不可再肆意屠戮汉阳郡的异族。

在得知缘由后,董璜、李傕等人不免有些失望,但亦有神色如常的,比如徐荣,他从一开始就没参与过杀人抢掠的勾当,也不屑为之,只不过他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再加上董璜迫害的又是异族,便没有插手。

如今朝廷送来了问责的书信,命河东军不得再犯,在徐荣看来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随后,傅燮、孙坚也相继得知了此事,得知关羽无事、董卓却被问罪,二人大感痛快。

傅燮抚掌笑道:“可惜元固兄去了京兆,若他得知,想必也十分痛快。”

于是,他当日派人将这个好消息送至长安,告知盖勋。

为何盖勋会去长安呢?

这事要从凉州叛军的反击说起。

一开始,王国、韩遂、马腾、宋杨等叛军贼首惊骇于朝廷誓要平叛的决心,一时不敢轻举妄动,想看看朝廷究竟派多少兵马前来。

然而在观望了一阵子后韩遂等人才发现,其实朱儁麾下的军队也就那么点,更多的是就地征募的新军,于是从九月初开始,王国、韩遂、马腾几人便又再次入寇汉阳郡的迹象。

朱儁大为着急,催促京兆尹张温尽快送来军备、物资。

张温也很无奈,写信告知朱儁,说他手下缺人,于是朱儁就派盖勋去协助张温,顺便不时押送军备与粮草回汉阳郡。

盖勋到了长安,才知道张温这个京兆尹当得有多么憋屈,因为长安当地的县都不服他安排,更别说驻军在京兆的禁军。

更有甚者,长安令杨党带头排挤张温,故意延缓物资运输,甚至截取。

初到长安的盖勋得知此事,大为惊怒,便要求张温严办杨党。

张温连忙劝阻,只因为杨党的父亲乃宫内中常侍,但盖勋却不惧,他对张温道:“若京兆尹畏惧,某愿代行!”

二人正商议间,傅燮派来的人来到长安,将董卓、关羽一事的结果告知二人。

盖勋惊喜之余,亦感叹董卓终归还是被大将军何进保了下来,但张温却听得心中一动,对盖勋道:“元固先莫要鲁莽,待我将此事上奏朝廷,请史侯干预。”

为了防止张让截留奏章,张温特地又写了一封私信,托人送到郎中蔡邕处,请后者代为送至史侯手中。

事实证明,张温高估了张让,当尚书常侍渠穆看到这份奏章,率先告知张让时,张让根本不敢隐瞒,甚至痛骂杨党:“这竖子,这是要害死我等啊!”

渠穆亦是心戚戚然,毕竟这胆大包天的家伙居然还敢私自截留朝廷用于平叛的钱粮,简直是不知死活,要知道某位史侯早就三令五申地警告过,谁敢在讨凉州一事上伸手,不分对象,全部斩首。

于是,张让亲自将张温的奏章送到刘辩手中,竭力表现忠心,誓与这等乱臣贼子势不两立,毫不念及这杨党以往对他的孝敬。

刘辩也不拆穿,随口问道:“其父是谁?”

张让如实说道:“乃中常侍、南宫谒者令杨放。”

“是你这边的人么?”刘辩随口问道。

“怎么会?”张让连连摇头,下意识撇清关系,直到刘辩转头看向他时,他这才满脸谄笑,讪讪小声道:“只是……只是以往有些来往……然老臣万万没有想到这厮竟敢贪污朝廷用于讨贼的钱粮,实在是该死!”

刘辩想了想,觉得张让应该也不至于蠢到纵容手下贪污讨贼的钱粮,便点点头轻描淡写道:“撇干净关系,使心腹代其父之职,至于长安令,推荐那盖勋出任。”

听到这话,张让布满皱纹的老脸顿时露出几分笑容,低声说道:“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处理干净。”

“尽快!”

刘辩提醒道:“既张温上奏此事,朝中士人想必很快也会得知……”

张让心中一凛,连忙严肃道:“老臣这就去办。”

看着张让匆匆离去的背影,刘辩有些期待朝中士人对这件事的反应。

如此良机,袁绍等人应该会挑唆何进上谏,再言铲除宦官一事吧?

他暗暗想着,已想到了后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