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1116章战后利益纷争

澳洲风云1876 第1116章战后利益纷争

作者:葡萄无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37:31

第1116章战后利益纷争

澳洲风云1876

仅仅一天后

11月4日,接到出击命令的德国公海舰队水兵们,再也不愿意跟着威廉二世的固执一条道儿走到黑,白白丢掉了性命,愤而举行声势浩大基尔水兵起义。

起义水兵得到德国各地工人和士兵的普遍同情,纷纷响应,反抗的烽火遍及德国各地,深刻动摇了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数十万人涌上街头,打着“要面包,不要战争”的标语,反抗暴政统治。

此时的德皇威廉二世已成孤家寡人,厌倦了战争的德国人对威廉和他的帝国已完全绝望。连一向保皇的德军统帅兴登堡也劝威廉二世退位。

震惊的威廉二世万般无奈,只好在逃亡中发布了退位诏书,黯然神伤的离开了德国。

1918年10月11日,威廉二世逃亡第二天,德国代表在法国小城贡比涅郊区一列火车上,向法军元帅福煦,大洋帝国元帅李栓柱签署投降协定,代表着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落下帷幕。

在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基础上,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彻底分崩离析,以民族自决的原则形成了数十个新的国家。

克里米亚共和国也位居其中,其范围比原先计划的13万平方公里要大得多,其范围从摩尔多瓦南部边界引出,涵盖了大片乌克兰南部地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使乌克兰失去了里海沿岸港口,变成一个内陆国。

相应的,驻防基辅的第二远征集团军并没有撤离,因为俄国新政府与大洋帝国秘密谈判正在进行中。

近邻的摩尔多瓦地区在18年1月宣布独立,3月份宣布与罗马尼亚合并。

18年12月6日

大洋帝国与沙俄新政府正式签署《基辅条约》,沙俄新政府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领土范围,承认其独立国家主权,并且放弃任何领土诉求,双方建立国与国间正常关系。

大洋帝国第二远征集团军撤离基辅等西乌克兰地区,双方和平交接。

而这一条约的签订,引起了英法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大洋帝国与沙俄单方面签订合约,有损于协约国集团整体利益。

12月12日

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发表公开讲话,针对英法意盟友的指责,强硬的表示;

大洋帝国作为全球性强国,想做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国家利益,具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性,用不着考虑其他人的观点,这也包括伦敦和巴黎。

别忘了,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英、法等国疯狂追求在欧洲的传统影响力的同时,为战胜同盟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大洋帝国必须要分一杯羹,在全球利益划分中占有毋庸置疑的主导地位。

大洋帝国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克里米亚共和国,还有积极发展与东欧和巴尔干诸国双边关系,北非利比亚地区和西亚阿拉伯半岛利益,这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划分……

李福寿的公开谈话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之前调门很高的英法等国短暂哑火了。

欧洲如今百废待兴,法国钢铁生产能力下降到原本的三成,工业能力不足战前的一半,富饶的法兰西历史上罕见的出现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同样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欧洲一大堆新国家排队等待大洋帝国承认,其百万大军还驻扎在以法国,德国和乌克兰为主的欧洲地区,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他们现在可不愿意为了克里米亚问题,而触怒大洋帝国,这得不偿失。

在大洋帝国表现出强硬立场的时候,英法等国就退缩了,舆论调门全面熄火。

但是,有一个国家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反对,这就是意大利王国。

这是因为意大利一直对地处北非的利比亚地区抱有殖民企图,利比亚地区自16世纪起,便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延续至今。

20世纪初的12年,意大利军队入侵利比亚,揭开了利比亚战争的序幕。

意大利派遣军队占据了利比亚沿海主要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奥斯曼帝国被迫承认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占领。

两年后,一战爆发,驻利比亚意军几乎全部调回欧洲,奥斯曼重新派遣军队占领了除的黎波里、霍姆斯两城以外的整個利比亚。

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彻底分崩离析,大洋帝国第4集团军回师北非,派出了三个步兵师和装甲狼骑兵师一部,全面占领了利比亚,并且将的黎波里和霍姆斯的意军遣送回国。

这一行动,刺激的意大利人暴跳如雷,在公开场合表示绝不能忍受大洋帝国的肆意妄为,决不……

12月27日

大洋帝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数10艘战舰,云集地中海的罗马外海,直截了当的实施武力威慑。

此时,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形势极骤紧张起来,有可能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新一轮因为利益划分而产生的矛盾再度爆发战争,这是所有欧洲国家都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号称“欧洲第三大海军”的意大利海军龟缩在港口里不敢迎战,英法等国外交使节紧急斡旋,一时间风云动荡。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意大利王国首相奥兰托被迫发表公开政策讲话,表示;

意大利王国无意挑衅大洋帝国的威严,尊重并承认大洋帝国对北非利比亚地区的利益诉求,我本人对帝国皇帝李福寿怀有诚挚的尊崇心理,并视之为人生偶像。

对于意大利高层发出的一些杂音,意大利政府郑重表示,这并不代表王国的正式态度,仅仅是个人见解罢了。

若因此产生任何误解,意王国政府愿意承担责任并且督促相关人士公开道歉,厘清原委,并尽量保证不再发出类似的错误信息……

一句话,认怂了,你能把我怎样?

实际上,这是意大利王国内部一些狂热的民族扩张主义人士,绑架了意大利王国政府,也绑架了国内舆论,从而制造的一场危机。

但这次踢上了铁板,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向来是咄咄逼人的雄狮,民族扩张主义者的老祖宗,对外强硬派的大靠山,怎么可能允许意大利人张牙舞爪的挑衅?

李福寿虽然这些年来收敛了锋芒,但狮老雄风在,收拾意大利人完全是小菜一碟。

不服吗?

想不想试一下海上决战,想不想尝一尝炮轰罗马的滋味?

停泊在罗马外海的大西洋舰队褪去了炮衣,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意大利本土,这绝不是虚张声势,而是**裸的威胁。

别特么净嘴上瞎逼逼,绿头苍蝇一样的烦死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行不行干一场再说。

意大利人敢打吗?再借100个胆子给他也不敢。

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就曾经说过;“意大利人带着满口蛀牙,怀着极大的胃口来到非洲,却又败兴而归。”

1895年时,意大利人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结果却被这些只拿着简陋兵器的黑人杀的满头包,创造了白人殖民国家第一次被土著黑人击败的历史。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人的表现相当拉垮,尤其是“卡波雷托战役”的巨大失败,几乎成了意大利国耻。

在敏感的意大利的面前,“卡波雷托”这个字眼都不能提及。

世界大战爆发后

意大利华丽转身投入协约国阵营,奥匈帝国在南线对意大利发起进攻,双方在伊松佐河形成长期的拉锯战。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菜鸟互啄罢了。

在经历了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后,奥军虽然守住了阵地,但也伤亡惨重,无力单独对意军发动进攻,被迫向德军求援。

17年末,随着俄国逐渐退出战场,东线德军在对俄作战中脱身,得以抽出兵力对意大利进行凶猛反击。

得到东线德军7个师的火速驰援之后,由德国将军奥托·冯·毕洛指挥的德奥联军,开始对意大利防守薄弱的伊松佐河畔卡波雷托发动反攻,“卡波雷托战役”爆发。

德国人一出手,便展现出世界强军风采。

意大利军队在此地虽然人数众多,兵员高达百余万,但士气低落,反应迟钝,在敌人迅猛的攻击下很快败下阵来。

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德奥联军穿插作战,一路猛冲猛打迅速推进,意军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担心意军被包围歼灭,遂命令所有部队撤退。

交叉掩护有序的撤退,向来是最高难度的战争科目,意大利军队怎么可能玩得转?

撤退很快变成了大溃败,意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开始疯狂逃窜,意军指挥部丧失了对部队的指挥能力,士兵丢掉重型武器、火炮和军用物资撤往后方,逃得漫山遍野都是,这幅情景简直辣眼睛。

据战后统计;

意军伤亡1万余人,被俘25万余人,还有30多万人逃得无影无踪,百万大军几乎一天之内就被击溃了。

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的所组织的抵抗毫无成效,并因此而被撤职查办。

在整个南线战场面临溃败的情况下,英法洋三国不得不组织一支南线部队紧急增援,好不容易才稳住了南线战场的局势,遏制德国人的进攻势头。

就这种水平,也敢一跳三尺高,除了意大利人也就没谁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欧洲政治和地缘战略利益非常复杂,互相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清晰的分出敌我阵营。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