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兴汉使命 > 第386章 君臣对话

兴汉使命 第386章 君臣对话

作者:开先洞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02:01

第386章 君臣对话

陈到肩负着力压文臣的重任,这才亲自出马攻打抱犊寨。

兴汉军的作战方略已经出炉了,眼前的这座山就是陈到的一道坎,迈过去了诸事大吉,要是被挡住了,将会引发更多不可知的危机,甚至有可能成为武将的噩梦。

陈到永远都记得——兴汉王刘正在安排他主持攻打黑山军的时候,曾经秘密的召见过他,两人还有过一段对话。

刘正问陈到“叔至,你觉得兴汉国目前的形势怎么样呀?”

陈到回答说“王爷,回前兴汉军已经牢牢的掌控住了周边的局势,北方大草原上的鲜卑人,已经龟缩到了狼居胥山的后面,姜维和吕玲绮两位将军珠联璧合,已经在狼居胥山站稳了脚跟。”

在陈到看来,可以威胁到兴汉国的外部力量,只有鲜卑人,还有那大草原上的酷寒天气。

如今姜维带领的封狼居胥战役,已经在最大限度的压缩鲜卑人的生存空间了。

至于辽东方面有徐荣在,高勾丽等势力,已经无为威胁幽州的绝对安全了。

自从丹东三城的水陆防御体系构筑完成之后,兴汉军已经将整个辽东变成了梅园的后花园。

至于前线方面,南部徐州前线,张辽带着止啼军力压纪灵,形成了泰山压顶的局部优势。

西南方向的河内,聚集了老中青三代将星,赵云和典韦作为兴汉军的元老,直接压迫魏军和晋军动弹不得。

黄叙和黄舞蝶兄妹,作为二代将星,也有出色的表现。

至于以甘若男为首的南山军校毕业生,则是冉冉升起的第三代将星。

至于兴汉军的主战场,冀州西部的太行山,这里可是集中了无数优秀的将星。

陈到,马超和高顺,几乎可以是冀州的擎天白玉柱,跨海紫金梁。

庞德,华雄,李蒙,王方,张南,一直以来都是常驻冀州,成为了中坚力量。

至于邓艾,钟会,则是第三代将星中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还有新近崛起的第四代将星,郭淮,文钦,高利,成骁,曹飞,张虎,他们都是从南山军校走出来的杰出代表。

其中郭淮成就最高,高利也迎头赶上了。至于文钦,与大功失之交臂,算是在苏人亭折戟沉沙的悲情人物了。

刘正听了陈到的长篇大论以后,忍不住的摇了摇头,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陈到,在政治方面依旧是愣头青。他只看到了表象,却没有深入分析政略侯的势力正处处高速扩张期。

兴汉军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如今拥有政略侯超过两千人,排在了第三位。

军功侯排在第二位,已经超过三千人了。

至于排在第一位的献金侯,已经突破了万人。

按理说这样的比例规模,献金侯应该占据绝对优势才对。可是一盘散沙的献金侯,在含金量十足的政略侯面前,那也是底气不足的。

常常都是一名政略侯,管理着十数名献金侯,商人出身的献金侯,只不过是政治上的暴发户。底蕴不足的新贵们,在政略侯的强势打压下变成新形势下的附庸,官商代言人,俨然成了一种病态的小团体。

好在献金侯的主体力量没有发生变质,至少兴汉集团,女儿国,忠勇集团,糜氏集团,张氏集团这些构成兴汉商会核心的商人力量,还没有被以卢家,郭家,沮家,荀家等四大家为首的世家给分割包围。

在刘正看来,真正有能力掌控大局的,还得靠军功侯,毕竟军人既可以扩大商人的市场,又可以为政略侯足够多的升迁渠道和位置。

兴汉军刚起步的时候,只有一座南山城,政略侯的数量也只有两位数。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兴汉军强势出击,拥有了半壁江山,政略侯的数量直接突破了四位数。

到了这个时候,政略侯开始井喷式的冒头。至于军功侯,反而呈现出了一种颓势,增长的势头变缓了,甚至是后继无力的怪象。

献金侯倒是一如既往的快速增长,只是那些新近上位的商人,给人的感觉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能够平衡局势的,还得靠军功侯。

兴汉王刘正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有些束手无策。兴汉军占据了半壁江山,治下的文官团体已经突破了十万人。

反观武将团体,屯长以上级别,不足五万人。

随着兴汉军的控制地盘增加,这样的文武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要是将来兴汉国中无战事,军功侯的比例会进一步的缩小。

至于以地盘为根本的政略侯,只要有百姓的存在,他们就能立功封侯,在和平年代,政略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做出政绩。

可是军功侯怎么办呢?

一旦不能保持军功侯的优势地位,很有可能走上一条军转政的悲剧道路。

被迫放弃军队立场的军功侯们,为了成功的投入政略侯的怀抱,就只能在军队上下功夫了,裁军就成了军转政的那些人,唯一的立功机会了。

在刘正看来,军功侯的优势地位不在基层,政略侯可以把触角延伸到乡亭一级,军功侯则只能到县一级,更小的地方,根本就无法满足军功侯立功封侯和养侯的硬件条件。

真正确保军功侯地位的关键,只能是高层,也只有核心位置上的军功侯,才是确保兴汉军占据优势的根本力量。

刘正说“叔至,你的位置很关键,这将会决定未来三年之内兴汉军的战略方针,要是文臣集团占据了上风,咱们就得由攻势转为守势,久守必失的道理,你比我更清楚。”

刘正只是告诉陈到一个道理,只要维持现状,政略侯就有源源不断的立功机会,至于军功侯的未来在哪里呢?

没有人会在乎,至少文臣集团不会在意军功侯的地位下降。

打仗就会有牺牲,这与政略侯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

要是牺牲的数量太大,从而导致人口流失,政略侯就得地位不保了。

政略侯肯定会想方设法的维持现状,反正军功侯立不了功,政略侯不会有什么损失,至于兴汉军战斗力下降之后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政略侯立功之后就离开了,剩下的黑锅就得军功侯来背,反正军功侯的防区是固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政略侯会强调守土之责,从来都不会把进攻摆在第一位的,就算是他们心里清楚——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最大限度的维持现状,从而掣肘军功侯的发展。

真要是到了丢城失地的时候,政略侯可以一走了之,有血性的政略侯,一旦选择了与城池共存亡,就一定会青史留名。然而军功侯们就只能带着屈辱志死了,死了也是无名无份的,要是军功侯敢不死,那就是罪魁祸首了,是世人口诛笔伐的唯一对象。

至于那些掣肘军功侯,更有卡军队的脖子,从而导致贻误战机的政略侯们,是不会有责任的。

文武矛盾不可化解,是基于双方的根本利益决定的。军队的责任在于开疆拓土,有句老话说得好——胡无人,汉道昌。可是文臣的职责是建设地方,一旦打仗,所有的心血就化为乌有了,这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为了维持现状,文人们会千方百计的削弱军队的力量,至于由此而引发的致命危机,反正有军队背黑锅,文臣们完全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导致亡国的一定是昏君庸将,至于文臣们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来都没有人会在意。忠于昏君的一定是奸臣,与昏君对着干的,一定是最完美的良臣,至于内斗会不会影响团结,或者是威胁到前线的战略大局,世人总是会有意识的忽略掉了。

如今的兴汉国,文武商三侯的势力初具规模,正是各方势力扩大影响力的时候,谁也不可能放弃争权夺利。

刘正为了保证兴汉军的话语权,就只能调整高层的结构,让军人的提案权得到强化。

陈到是带着刘正的期望赶赴抱犊寨前线的,他是兴汉军稳固地位的唯一希望,一旦失败了,兴汉军的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就算是暂时的稳住了局势,也埋下了致命的祸根,再也无法重回巅峰。

看着忙忙碌碌的高利,陈到终于下定了决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