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兴汉使命 > 第2202章 刘正论学

兴汉使命 第2202章 刘正论学

作者:开先洞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02:01

第2202章 刘正论学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刘正笑道:“你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继续增加读书的门类。须知道贪多嚼不烂,你得把那些书竭尽所能的往已经读通透的三千册书里面进行浓缩,提炼精华。什么时候你把所有读过的书凝练为三百册,便可为师;若是再进一步得三十册,便可为贤师;若是再进一步凝练为一册,便可为圣;若是有朝一日融会贯通,得一字,便可开天辟地。”

王守问道:“刘贤师,世间安有万千学问融于一字的人?”

刘正笑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而道便是道家的核心。儒以文章教化百姓,故以一字分六艺,六艺再分便是万卷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天地之间,顶天立地者唯有人。故而人行走于大地上,一举一动皆学问。再有释,导人向善,普渡众生,所授经文,凡三卷以化万千。帝皇天以儒释道为尊,核心仅三字,教化却是千变万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王守问道:“刘贤师,难道阳明学府的根本在于学习真知,实践真知,然后再凭借着良知将挑选出来的有益真知传递给百姓吗?”

刘正回答说:“你这样的理解也是可以的。不过在我看来。具体的分工应该是由才胜者从格物中致知,良莠不论;再由德优者选择精华部分编撰成册,定为教化百姓的教科书;最后由德才兼备之人主持推广。如此分工明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故而可达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就。”

王守问道:“刘贤师,为何才胜者依旧可以得大用,反倒是德胜者难以出人头地呢?”

刘正回答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道理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天地对所有生灵均会一视同仁,比如阳光雨露,无分善恶皆会得到普照和滋润。仅次于天地的圣人,同样不会给予百姓小恩小惠,也不会对人类有特别的优待。故而圣人所执之念,众生平等。人有活着的权利,妖也有活着的权利,兽也有活着的权利,众生皆有活着的权利。”

接着刘正便回到了王守问题,便开始阐述:“才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进行培养,德却只能由心生,再自悟拔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德行,很难通过学习模仿得到。即便是跟随大德之人,若是没有足够的悟性,依旧无法成为大德之人。才干的培养那就简单了,只要跟着照做,学个**不离十就可以有用武之地了。甚至还可以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成长。”

王守问道:“刘贤师,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当作何解释?”

刘正回答说:“即便是有人接受大德之人的教化,可若是自身境界配不上大德之人讲授的内容,那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到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以至于连累大德之人晚节不保。故而欲修德者,必自悟。大德之人仅仅是领路人,让后进之人找到自悟的契机。至于悟出什么东西,皆因人而异,不可由人掌控。”

刘正知道,自古以来大德之人择徒,条件相当的严苛。即便是如此操作,依旧有不尽人意之处。

是以大多数修德之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借力先贤,而是自己从书卷中寻找义理,再自行领悟属于自己的大德至理。

世界大德者,需要有道德文章传世。这才是衡量德优的唯一标准,更是众多修德者被拒之门外的真正原因。

一年育才便可用,十年修德亦无功。待到百年回头看,唯有德者留其名。这就是修德者必须要具备水滴石穿的韧性,唯有持之以恒,方有所得。

王守问道:“刘贤师,踏上修德之路,可有什么注意事项?”

刘正一字一句的说道:“修德四友:慎独、主敬、求仁和思诚!”

刘正以为,修德几乎没有门槛,凡天下有心之辈,皆可踏入此道。

然而千万人有千万道,各人之道皆有所不用。若身陷其中,难免受层出不穷的道理干扰,以至于学成了四不像。

故而潜心修德者,必定要学会独处闭关,抛弃繁华俗事,方可心念一,智慧聚。从而细致梳理,找到真理以助德行成长。

主敬,就是人得有敬畏之心。敬畏苍天之恩赐,便可成为惜福之人;敬畏大地之厚德,梳理山川水脉便有计划;敬畏先贤之规矩,行事便有章程;敬畏小人之常情,行事便可知书达礼。故而接人待物,傲骨可以有,傲气却不可以有,这便是修德者首重修身的关键环节。

求仁,就是修德之人需要立下宏图大志。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所思所虑所行,皆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所有行为是否值得,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百姓是否满意。

思诚,就是修德之人最核心的环节。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要求只适合普通人。对于修德之人来说,需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特别是灵光一闪悟出来的道理,更是需要不厌其烦的打磨,最关键是形成的道理不仅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得让百姓获益。

故而修德者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能有那种惠一时而毁万世的涸泽而渔之举。

王守问道:“若是做了,会有什么后果?”

刘正叹道:“立德树人,虽万世亦不朽。故而小德伪德,时间久了便会原形毕露。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修德者意志不坚,便有可能误入歧途,终将万劫不复。”

王守说道:“多谢刘贤师点拔之恩,弟子知道该怎么做了。”

王守向老者请示之后,携万卷书走入了闭关密室。

更有数人受到了王守决断的刺激,故而纷纷选择了,才胜或德才兼备为立身之本。

阳明学府的大多数秀才,皆因胆略不足,而做了无品之人。他们皆以千里马自居,就等着天降伯乐了。

老者问道:“刘贤师所述,吾皆著成文章,不知可有心仪的传承者?”

刘正说道:“文章传世,人人皆可修习删减版。毕竟各人天赋不同,意志不同,悟性不同。若是被完整版的东西乱了心智,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在刘正的安排之下,老者将刘正所述文章一分为五:

其一为格物致知,也就是理由心发,心悟即真理。

其二为知行合一,觅真知,且践行;悟道理,明大德。

其三为致良知,所思为百姓,所想益苍生,所行利天地。

其四为才为用,德为编,德才兼备可为主,爱百姓,正乾坤,养浩然正气于五脏六腑之间。

其五为修德四友:慎独、主敬、求仁、思诚。

刘正看了一眼老者所呈上的文章,直接凝聚浩然正气光环用印落款,授权阳明学府入库。

刘正说道:“此五册皆为副本,习得一册者,可为记名弟子;修学前三册者,可为入室弟子;修学完第四册者,可为核心弟子;习完五册者,可为亲传弟子。”

老者问道:“刘贤师仅仅允许副册流传,那么正册又该如何处置,总不能明珠蒙尘,坏了文章的传世之功效?”

刘正说道:“正册蕴含之理过于繁复,普通人过早接触恐怕是祸非福。以阳明学府众弟子当前的表现,恐怕很难有合适的传承者。不如留待以后供有缘人修学,也好过所托非人坏了文章大义。”

老者还想据理力争,为众弟子争取一波福利。刘正却没有了纠缠的兴致,毕竟文章传世,所托非人的后果很严重。为了确保安全,那就只能提高修学门槛。

一时半会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便留待有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