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兴汉使命 > 第2200章 阳明学府

兴汉使命 第2200章 阳明学府

作者:开先洞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02:01

第2200章 阳明学府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刘正笑道:“诸事已了,汉国命运如何,也用不着本尊操心了。反正72福地皆入汉运正统,至于36洞天,俱是方外之人,只要不干涉红尘秩序,便不予理睬。”

白起问道:“帝尊,咱们是不是顺路敲打一下?”

刘正摇了摇头,一本正经的说道:“这是齐锐的工作,咱们不能越俎代庖。走吧,有天子剑镇压气运,汉国可享一万年太平。至于一万年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那是众生愿望凝聚出来的报应,纵是本尊出手,也于事无补。”

刘正在天子剑山上再施加了三层封印,然后便换上了一身秀才服装。至于白起,则是弄出了一身书童打扮,长平铁也套上了厚厚的伪装,变成了一根扁担,挑起了两个看起来很重的箱子。

起初白起很不理解,可是离开了72福地之后,两人踏入了36洞天的阳明洞天,所到之处,皆是身具浩然正气的读书人。

标准配置就是手不释卷,白扇轻摇,身后跟着挥汉如雨的书童。

刘正行走在大路上,发现一位秀才打扮的人停下了脚步,趁着书童休息的功夫,竟然小跑着退到刘正的身边,忍不住的吐槽说:“在下徐文才,学兄请了!”

刘正忙按照标准见礼,然后才一本正经的问道:“徐学兄有何见教?”

徐文才认真的咬文嚼字说:“吾观学兄之书童,所担书箱举重若轻,想来学兄定是学业不精,故而没有足够的诗书让书童担负。学兄请看吾之书童,行不足三里便不堪重负,这才是真正治学之人应该具备的实力。”

刘正不想跟徐文才纠缠,于是就说道:“学兄言之有理,吾这便抓紧时间学习,您请自便!”

徐文才可不想放过刘正,竟然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兄应该向吾学习,早日让书童不堪重负才是正理。”

刘正无可奈何,干脆激活头顶上的浩然正气光环。

就连书童打扮的白起,也轻而易举的激活了头顶之上的浩然正气光环。

刘正头顶的光环为十色,白起稍逊一筹,也有九色光环。

两大惊世骇俗的浩然正气光环出世,瞬间照亮了整个洞天。

一位老者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徐文才面前,一字一句的念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你以书童不堪重负为治学成就,实乃误入歧途。故而罚你自担书箱,若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赶到阳明学府,那就淘汰。”

徐文才不敢反驳,只能点头称是。

老者并没有监督徐文才的所作所为,而是直接把刘正和白起带到了阳明学府。

老者这才表明身份说:“老夫忝为阳明学府的府主,欲聘二位贤师执教,不知意下如何?”

刘正笑道:“阳明学府格物致知,恐怕跟在下所学背道而驰,就不敢班门弄斧了。”

老者叹道:“祖师有言:若遇贤者,切不可敝帚自珍。当有播撒知识于天下的大气,以成就天下之大才为己任。”

老者说完,便取出一本古卷交予刘正。

刘正展开古卷,便见《阳明心学》开宗明义:

心即理:王阳明贤师自叙年少时候,程朱理学的宏扬天下教化,主张格物穷理。天下学子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以王阳明贤师决心效仿前辈,净心素面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却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因为餐风饮露,大病了一场。

后来王阳明贤师到龙场自省,置身石棺之中,潜心参悟所学。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

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刘正看完之后,老者便请求予以解说一番。

刘正推脱不过,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综合儒释道三家核心义理,从而对阳明贤师的心学说法进行解说:

格物致知,绝非眼之视物而得,乃由心发。众所周知,树之所以为树,草之所以为草,皆是前辈贤人给出的定义,后人学而遵之,便形成了道理。

然而人定胜天,前人所行之道,或许与后人需要的道并不一致。如前辈先人以足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荣,故而行走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皆有增益。

可后世之人行则车马,坐则明堂;手有经卷,学有明师。故而再学前辈先行弃简就繁,不走阳光大道,专挑人迹罕至的山林走。

似此等游历,不识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纵是追循圣贤脚步毫无偏差,也会因为时移事易,环境改变而东施效颦。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坏了道心。

是故后人学前辈先贤之义理,不应以追寻前人脚步为念,当以推陈出新,建立自身义理。

前人之理,并非绝对正确,也并非绝对不正确。只是环境变了,人也变了,故而义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格物致知,念由心发。也就是说咱们站在前辈先贤的肩膀之上,所看到的新事物和新环境,皆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东西进行定义,并让一时之人明义理,有进步。

格物致知,其实就是引导大家认识由新环境催发出来的新事物。

接下来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投入巨大的精力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找到大多数人可以学习模仿的义理。换句话说,就是学而有成,成而有用。比如新出现了一种果蔬,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吃,有人觉得吃叶子,有人觉得吃果实,还有人选择吃根块。

格物致知,就是告诉学问之人经过不同的尝试之后,对果蔬最适合食用的部分进行定义,以及其他部分的用途也做出精准的定义。从而让大家都明白,从而避免误食,乱食。

刘正干脆以西红柿为例,让阳明学府的秀才们进行实验,从而得出了西红柿成熟的的果实口感最好,青果次之,叶和根茎皆不能食用。

老者问道:“刘贤师以为这便是知行合一?”

刘正回答说:“不错,学问之人把相关道理写下来,形成书册惠及天下苍生,便是为民请命,这便是知行合一。”

老者问道:“若有心性险恶之徒,明知西红柿的叶和根茎皆不可食,却因为一己之私误导大众,又当如何是好?”

刘正回答说:“这就需要所学之人达到知行合一探出义理之后,还要用良知对义理进行梳理净化。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精华之义理教化百姓,这就是致良知,也是导人向善的真正核心。”

老者问道:“刘贤师,你觉得是让有良知的人做学问,还是让有学问的人提升其道德水准比较好?”

刘正笑道:“格物致知,非凡人可以悟出义理。若是有良知的人才堪大用,那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可若是才情不足,那就只能让有能力的人提升道德素养了。实在不行就用制度进行约束。要知道格物致知,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必须要以能力作为支撑。故而良知可以用其他手段进行弥补,才情就只能靠天赋和学习力进行积攒了。”

老者笑道:“多谢刘贤师指点,阳明学府永远铭记您的大恩大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