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312章 出雍鸡关,直取升龙

第312章 出雍鸡关,直取升龙

第312章 出雍鸡关,直取升龙

普通人看不出白话文改制之后的影响和用处,冯京作为高智商人才,自然能瞧出里面的门道。

很简单一个道理,百姓的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完全不识字,有些认识一点字,但不多,还有些认识常用字,晦涩难懂的字就不知道了。

所以有的时候朝廷出台政策,发布到下面的县里去的时候,即便在官府以及城门口甚至各村口张贴公告,百姓该看不懂还是看不懂。

这个时候他们要么请教村里的秀才举人,要么找那些认识字的地主豪绅。靠他们自己,很难理解新颁布政策是什么意思。

如此又衍生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认识字的人太少,地主豪绅就可以通过拉拢那些认识字的秀才举人,达成知识以及文字解释的垄断权。

比如朝廷今年要下调一部分税收,地主豪绅们和乡村认识字的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向百姓解释朝廷今年要正常收税,希望大家提前准备好要缴纳的税款。

而当时各县的人手不足,税收的制度属于层层递进式。

县衙的官老爷吩咐吏员去催税,吏员就会去乡镇村庄找到当地宗族、地主、富户,让他们组织百姓缴纳税款,同时吏员也会与这些地方豪绅勾结。

三方一起看似互相监督,实际上互相勾结,这就形成了北宋初期的差役法,欺上瞒下,对底层进行可持续竭泽而渔。

因此别看朝廷掌握地方的方式很简单,中央大员控制着各路,各路管辖着各州,各州又对各县负起责任,最后再由各县的官吏治理基层,达到层层管辖的目的。

但实际上基层的治理权并不在县衙官员手里,他们与普通百姓之间,还隔着当地宗族、地主、富户以及差役。

只要这几方联合起来,想要架空一个地方县令还是没什么问题。

现在考成法下,只是治理好了官员,吏员现在也有官府发工资,又有上升渠道,情况也稍微有所改善。朝廷却一直拿基层的宗族、地主、富户没什么办法。

所以冯京立即敏锐地察觉到,这次朝廷先进行白话文改制,深层次的含义其实就是要打破那些地方势力对知识和文字解释的垄断权。

虽然完全不识字的人还是看不懂,可这样就照顾了大量稍微认识一点字,以及认识常用字的百姓。

通过白话文,这些认识常用字的百姓读出来,更方便不认识字的百姓理解。

这无疑是一次重大改革。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朝廷会忽然这么做呢?

当然是有更重要的改革放在后面,估计等过两个月,白话文的要求传遍整个大宋的时候,新的政策就会接踵而至了。

冯京眼珠子转了转。

说不好。

这次科举当中,就有朝廷对这次时政的解读。

若是能答好,得知院青睐的话。

也许青云直上也不一定。

六月底,大宋发生了很多大事。

其中重要的很多,比如今年五月由于气温升高,六月份陕西路发生大旱,朝廷积极赈灾。

六月初琼州爆发土著叛乱,朝廷派遣镇守在广东的厢军前去镇压。

月中高丽遣使供奉,朝廷回赐了更丰厚的礼品。

还有各地治理也大大小小的全国性公务,都要一一处置,让中央朝廷这个机器一直保持着高效运转。

但这些其实只能说是正常的国事。

琼州在宋代属于化为之地了,跟台湾一样,区别只是琼州稍微有些开发,但地方土著屡次叛乱不止。

所以后来神宗时期,对越南用兵的时候,干脆在琼州置朱崖军、昌化军、万安军三军,一边从海上对越南袭扰,一边镇压地方土著。

而藩国遣使供奉的问题虽然让赵骏颇有微词,人家拿一点礼品过来,大宋就回赐好几倍的礼品,属实有点打肿脸充胖子。

然而这却是古代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朝贡体系,里面不仅仅是小弟上供,老大给他们点赏赐的含义。还有更深层次的确定上下关系,有结盟属性以及完整的礼仪文化。

中华文明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天朝上国的地位,然后向周边国家输出儒家思想,将他们的文化渐渐趋同,从而造成了整个东亚文明都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

因此朝贡体系虽然让大宋损失不小,每年都要打发不少东西回赐给小弟们,但同样也给了这些小弟们相当多的文化输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让周围国家百姓对汉人崇拜,也算是双赢的局面。

所以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每年都在发生的事情,倒也谈不上有什么变革。

真正的大变动,只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朝廷准备白话文改革,要求各地往来公文,不再用文言的形式,而是民间白话的形式。

第二件事,自然是对越李朝用兵。

杨察到广西之后,在狄青还没来之前,立即开始进行布置。

除了内部粮草、集中兵马、武器装备以外。

他还积极联络周边国家,希望包括大理、占婆、吴哥、南奔以及蒲甘等东亚王国一起出兵。

只是收效甚微,除了大理积极响应以外,其余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没有回应。

主要是虽然这些国家都与李朝打过仗,但他们这些国家基本上都被长山山脉与李朝分割,与宋朝更是距离遥远。

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不理外事,关起门来在自家小圈子里玩,也很少会向中原王朝进贡。

大理就不一样。

本身他们积极与宋朝保持良好的关系,又和越南李朝有世仇,听说大宋准备对越朝用兵,那自然是要痛打落水狗,跟在大哥身后狠狠地出一口当年金华步战役惨败的恶气。

到六月份,狄青率领着数万人马,终于浩浩荡荡地抵达了邕州。

杨察带着广南西路大小官员前去迎接。

正是傍晚时分,夏日时节天色却没有暗,西方太阳还挂在山头,东边的月亮就已经升起来,此时差不多是晚上六点钟到七点钟的样子。

绚烂的晚霞美如画,火烧云下,成群结队的暮鸦在空中盘旋,随后飞回了山林当中,引得林中发出婆娑声响。

徐徐微风拂过山岗,邕州城外茂密的丛林间,一条官道上若隐若现的出现无数黑点。

等过了差不多两三刻钟的时间,太阳完全落山,天地间灰蒙蒙的,侬智高等人眺望,就见到一支军容整齐的队伍,排着长龙,步步到了近前。

最前面的将领骑着马匹,大概三十来岁,面容刚毅,正目视着前方。

见到杨察,他徐徐策马过来,到十米开外就勒马停住,然后一个漂亮的动作翻身下马,走到近前向杨察拱手道:“见过司帅。”

“狄将军有礼。”

杨察回了一礼,他是转运使不是经略使,没有像范仲淹那样统筹全路军队的权力。

而且这次狄青出来,除了自身带的官职以外,还被临时授予了广南西路兵马都总管,也就是一路的军队最高长官,与杨察平级,所以杨察才会亲自出来迎接他。

这次朝廷对越南出兵,意思也很明白。杨察负责后勤、统筹,狄青负责主要军事战略、战术。两个人一文一武,分工协作,共同对付李朝。

“将军一路旅途劳累奔波,却是辛苦,还请先入城再叙。”

“好。”

狄青点点头。

当下他勒令士兵在城外安营扎寨,自己带了几个亲卫入城。

侬智高目光则扫向城外的朝廷天兵。

数万大军。

其中正规军只有一万人。

其余都是民夫。

唐代规定一万人出兵,要配备十到八匹马骡,携带大量粮草辎重。

宋代也基本上差不多,所以一万人出动,至少也要有两三万的民夫帮忙押运粮草军械。

这些民夫并非从开封而来,而是朝廷下达公文,调拨钱财,由诸路雇佣民夫,帮忙押运到路边境,再由其它路转运。

所以外面的队伍看似人数众多,一眼望不到尽头。但实际能打的,也就那些衣着整齐的正规军而已。

只是.

侬智高看到那些士兵,背后都背着一根长杆,腰间悬着环首短刀,身上无甲胄,也没有骑兵。

在狄青下达军令之后,便三三两两地去城外一片空地上准备安扎帐篷。

虽然军容挺整齐的。

然而浑身上下就一把环首短刀。

这样的一支部队,真的能够轻松消灭越李朝吗?

侬智高心中只剩下疑问。

此间杨察领着狄青进城,去了城内唯一的酒楼吃饭。

双方相谈甚欢,等酒宴过后,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本来杨察的意思是让狄青休息一天,等明天再开始谈正事。

但狄青显然很有兴致,拒绝了杨察的提议,希望能尽快商量出兵事宜。

见到他坚持,杨察也没有反对,便留下赵文佐和侬智高,四个人一起在州府衙门后院内商议起来。

后院屋内,杨察坐在主位上,狄青坐在下方第一个位置,赵文佐和侬智高依次坐着。

屋里点上了蜡烛,等侍从上了浓茶,关上房门之后,狄青才开口说道:“司帅,此番朝廷的意思,想必你也明白,不知道局势如何?”

“这段时间我统筹了一些兵马,储备了一些粮草,并且还派探子前往了边境查探情况,摸索出了两条可以进攻的路线。”

杨察摊开地图,对狄青说道:“自从今年朝廷异动以来,想必李朝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在边境布置了大量兵马,由他们的太尉郭盛溢率领,驻扎于谅州一带。”

他指着地图上的点道:“从大宋去交趾的道路崎岖难行,即便是最好的大道也不好走,这雍鸡关古道就是唯一大道。但除了雍鸡关以外,还有这条从思陵州往南,过思明州、禄州,可直取李朝北江!”

狄青在舆图上扫视,雍鸡关就是后世友谊关,明代称为镇南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出兵越南的最好道路,汉灭交趾,隋灭交趾,都是走的这条路。

但可以预见的是,既然这条路是最好走的大道,那么在李朝已经有警惕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大军驻守此地。

“将军。”

杨察又道:“我以为,李朝必定把守雍鸡关古道,我们虽然控制着雍鸡关,然而出兵南下,必为交趾兵马所伏,因而我想的是,佯攻此处,精锐从小道南下。”

狄青想了想,扭过头看向侬智高说道:“侬同知,听说你熟悉本地道路,且多次往返于交趾和广西,对此你怎么看?”

刚才饭桌上大家都自我介绍过,因此现在大家互相都认识。

听到狄青的问话,侬智高连忙回答道:“回将军,也认为最好是如此。这大道都非常崎岖难走,若是中伏恐怕凶多吉少。唯有选一批能翻山越岭的精锐之士,绕开雍鸡关古道方可。”

“我不这么看。”

狄青摇摇头道:“这是灭国之战,而不是仅仅南下对交趾敲打一番。若是绕开大道,粮草如何补给?一旦对方驻守城池,我大军如何还能常驻于交趾?所以唯有打通这条大道,源源不断的补给才能过来,才能让我们能够长驱直入,攻克升龙!”

“这”

大家互相对视,这个问题众人也考虑过。

这小道不比蜀道差,侬智高手底下的士兵本来就是住在山里的少数民族,翻山越岭肯定不在话下。

问题在于走小道去了交趾怎么办?

要想翻山越岭,肯定要轻装出行,马车过不去,唯一的结果就是只能打打骚扰,一旦随身携带的粮草吃完,依旧得撤回去,不能对交趾造成太大威胁。

所以要想灭亡李朝,还是得打通大路。

只是侬智高设想要想打通大路,朝廷最少也得派二十万大军过来,哪知道就派了一万人,这还怎么打?

因此他只能委婉地说道:“将军,非我等不想打通雍鸡关古道,而是兵马太少。”

“现在手头上有多少兵力?”

“广南西路厢军八千余人,加上边境愿意出兵的诸多部落,也不过才两三万.大理倒是愿意出兵三万,但他们肯定不会冲锋在前。”

“够了。”

狄青淡淡一笑,指着雍鸡关道:“出雍鸡关,横扫敌人谅州,随后南下便是北江府,我来前查阅过文书,知道这里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到了此地,大军便能一路南下,直取升龙!”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