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226章 辽宋战争打响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26章 辽宋战争打响

作者:玩蛇怪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8

第226章 辽宋战争打响

第226章 辽宋战争打响

赵骏显然在下一步大棋。

如果能够控制济州岛和对马岛,那么宋朝的船只往东可以直接前往日本的石见地区,无需绕远路。

往北就能到高丽的珍岛,也就是后世全罗南道,甚至还能到釜山。

这样一来,通过日本产的铜矿、银矿、金矿,以及高丽的矿产资源,完美地能形成一条贸易三角路线。

既高丽和日本可以通过本地矿产,来换取大宋的铜钱、服饰、书籍、茶叶、香料、丝绸、瓷器、文房四宝、绘画等物品。

知识和文化是无价的,大宋如此慷慨地对外输出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高丽和日本付出一点矿产资源,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所以只要先进行完成据点建设,等将来大宋击败辽国,军事实力强大起来之后,宋日高自贸区就很有可能以后在耽罗岛和对马岛成立。

届时大宋获得了数不尽的矿产,日本和高丽将得到宋朝的商品,并且还能够从先进文明当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改变落后局面。

对于三方来说,简直是秦始皇摸电线——赢麻了。

当然。

前提条件是这两方都必须要承认学习到的是汉文化,而不是自己一拍脑袋就认为是自己祖上传下来的。

少偷东西少申遗,不然大宋的坚船利炮,可不会手软。

不过显然宋彩和粟健想不到那么深层次的东西,他们都以为赵骏只是希望能加深大宋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

他们都是商人,那自然是举双手赞同。

更何况日本官方虽然跟宋朝交流不深,可民间由于崇拜唐朝的缘故,作为唐朝继承者的宋朝同样崇敬,因此日本民间对宋朝也非常仰慕,非常欢迎宋人去日本。

接着赵骏又从宋彩和粟健那里了解了一下日本现在国内的情况,还有当地的民生、经济、农业以及控制石见地区的一些权贵首领之类的资料。

目前还处于宋辽对峙阶段,宋国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往东出海发展。否则不仅辽国可能会干预,高丽和日本的官方也可能抵触。

毕竟从辽圣宗时期开始,辽国也重视海洋,甚至组建了一支海军,加紧了与高丽和日本之间的联系。

高丽和日本也向辽国称臣。

宋国虽然现在是东亚圈的老二,但也只是个老二,上面还有辽国威慑者。

再加上它对外扩张**不强,主要军事力量也要放在对抗辽国和西夏上,造成对周边国家很难形成像汉唐那样的军事威慑,自然也就不存在高丽和日本官方惧怕宋国。

没办法。

拳头大是硬道理,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是不可辩驳的真理!

而就在赵骏已经开始为外贸布局,南在广州推动与中亚贸易,东在江浙推动日本高丽贸易,西在陕西推动河湟走廊丝绸之路贸易,西南在四川推动茶马古道贸易的时候。

北面的辽国战事,也渐渐开始进入白热化。

从今年**月份开始,辽兴宗耶律宗真就开始调集人马,聚集于辽国南京析津府,展开对宋国的武力威慑。

大宋也不甘示弱,以范仲淹为河北路经略使兼政制院候补同知,以位比副相之职,前往河北路调兵遣将,同时抽调西北军精锐,赶往边关,抵御辽国可能会到来的南下入侵。

双方对峙到年底,耗了三四个月,辽国这边就有点顶不住了。

归根到底,辽国的强盛是建立在武力之上,能维持住国家的秩序,其实主要是通过多次对外战争掠夺得大量的岁币银和绢帛,再加上属国、属部随部所出,缴纳贡赋。

他们每年的实际赋税其实很少,一年财政收入可能也就一百来万贯。以至于宋国每年几十万贯的岁贡,成为了辽国主要经济来源。

花敌人的钱,武装自己,然后威胁敌人,逼着敌人再给辽国上缴保护费,就是辽国干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辽国治下的汉人赋税反倒不那么重要,导致辽国境内的汉人赋税还挺低。使得后来宋徽宗时期,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地汉人害怕宋朝刮地三尺的赋税,硬是拼死抵抗,造反起义层出不穷。

但同样的,辽国由于经济全靠宋国、属国、属部岁贡,一旦发生战事,就逼着那些属国、属部多缴纳贡赋,让在辽国治下的女真部落苦不堪言,最终完颜阿骨打发动起义,灭了辽国。

因此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辽国的经济其实非常脆弱,没有战事的时候还好,完全可以依靠岁贡和较低的赋税维持。只要战事打响,势必造成内部存储消耗加剧。

这种情况下,辽国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尽快与宋军展开决战。

二是增加国内赋税,向属地的汉人、女真部落、蒙兀部落索要粮草、赋税以抵消军用开支。

可跟宋朝打消耗战,辽国有那个实力吗?

他们可不像宋国那么有钱。

所以辽兴宗耶律宗真现在确实有点骑虎难下,不知道是打还是退兵。

打吧。

现在的宋军边防可比檀渊之盟时强了太多。

不打吧。

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堕了大辽威名不说,万一宋朝见辽国软弱,断了岁贡可怎么办?

这可是辽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啊。

耗到了十二月,最终辽兴宗还是决定打一波试试水,万一赢了呢?

主要还是他实在有点耗不下去了,以前存的一点家当都快用完了,再继续耗个一年半载,辽国国内的经济能直接崩溃。

十二月九日,辽国大军悍然南下,一路主力从雄州南下,直取宋**事重镇高阳。一路从安肃南下,过保州直取保塞。最后一路则从定州绕道,进攻望都。

这三地都是宋国的军事重地,而且还是粮草的主要囤积区,如果能够随意攻克任何一地,对于宋军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有利于辽国继续施压。

但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辽国三路大军,自然不是无视边境密密麻麻,多达上百座的堡垒、军寨,以及容城、安肃、遂城、归信、北平、雄县等十余座城池。

他们如果想直达宋军的粮草后勤中枢,就必须要对这些地方施加压力,至少要保证他们不会对辽国的后勤补给造成困难,因此势必就要分出兵力围困外围堡垒。

历史上澶渊之盟辽国也是兵分三路,进攻宋国几个重镇,并且拿下了遂城和定州,生擒宋军将领,让辽国声势大震,吓得宋真宗赵恒差点迁都南逃。

之后辽国直接孤军深入,完全没有在意身后的宋军其余城池,直接深入杀到大名府,打到了澶州城,也就是后世濮阳城外。

但实际上此时的辽军身后还有大量宋军,正常情况下,宋军展开合围,断掉了辽国的后勤补给线,辽国绝对不可能这么猖狂,在澶州城外如此耀武扬威。

奈何宋军太拉了点,信安、霸州、莫州、雄州、沧州、清州等地数万宋军根本没有遭受辽国的攻打,可他们却只能龟缩在城里根本不敢出来,以至于辽国长驱直入杀到宋国腹地。

要不是宋国运气好,通过八牛弩射杀了辽国大将,再加上辽国孤军深入,粮草有点跟不上,萧太后担心腹背受敌,主动提出和谈,以赵恒自他老爹的那逃跑能力,怕是寇准再怎么劝说,他都能跑到福建去了。

而现在的形势对于辽国来说,可比澶渊之盟严峻得多。

一来澶渊之盟后,赵恒丧心病狂地在边境加修了大量堡垒城池,又增派了十多万大军,让河北驻军达到了二十余万。

二来宋国武器装备进行了迭代,虽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却增加了大量热武器用于守城。

三来如今辽兴宗面临的可是刚刚经历过宋夏战争的西北精锐边军,主将也是富有谋略的范仲淹,可不是高梁河之战后,被赵光义害得吓破了胆的那群酒囊饭袋。

西北军刚刚打完胜仗,又得到朝廷的奖励,士气正旺。范仲淹许诺,若是此战大败辽国,必须犒赏三军,使得将士们的士气就更加高涨。

这种情况下,别说辽兴宗,换了他爹辽圣宗巅峰时期的辽国大举南下,估计都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攻破宋军的乌龟壳。

可显然耶律宗真也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上。

十二月十日,巍峨高大的雄州城上,张亢正在眺目西边,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浩浩荡荡的辽军如潮水一般向着南方汹涌而去。

此时的张亢现在是河北东路安抚使,他在宋夏战争中实在是太耀眼,再加上他于景祐元年做过安肃军知州,还曾经上表赵祯,分析辽国局势,熟悉辽国情况。老范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宝贝疙瘩,于是就把他调到了河北来。

目前陕西路那边主要由庞籍、王尧臣、王沿、刘平、文彦博等人在治理,范仲淹带着王德用,调集了大概五万西北边军精锐到了河北,进行了周密布防。

原来的河北军队主要布置在了河间府、定州、深州、沧州等地,而西北边军精锐则放在了雄州、安肃、保州、保定等边境。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

河北军队战斗力肯定没西北边军强,如果把他们放在前线,万一辽国攻破了一个城市,就很有可能造成军心涣散,直接大崩溃。

西北军在后面,说不准就要被河北军带着崩盘,那形势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西北军就是在前面顶住压力,如果辽国大举进攻,西北军只需要完成防守任务,范仲淹也能从容调集援军支援,配合西北军对辽国展开防守反击。

至于辽国若是绕过西北军也不怕。

相比于河北军,西北军是敢于野战的,辽国绕开他们去进攻腹地,后勤补给线势必会遭到西北军的严重打击,到时候看谁能耗死谁。

因此老范不愧是深谙乌龟壳碉堡战术以及防守反击战术,这么布置堪称是完美。

此刻张亢看到城外的辽军,指着外面对手下的狄青等人说道:“范相公言中了,这必然是辽国想要绕开我们,直取我们后方的腹地。”

折继闵年轻气盛,高声喊道:“帅司,出战吧,就这样让辽军如此大摇大摆地从我们城外经过,末将丢不起这个人!”

“出什么战?”

张亢瞥了他一眼:“辽国十多万大军,我们就从西北带了五万人过来,还都分散在各地,难道要我们几千人去大战城外数万辽军吗?何况你怎么知道这不是辽军的诱敌之计,故意引诱我们出城?”

“额”

折继闵就不说话了,张亢在西北打出了名堂,威望很高,而且还是一路带着他打的,他哪里敢跟张亢顶嘴?

张亢教训完折继闵之后,又赞赏地看向狄青道:“汉臣,你有什么想法?”

相比于做事冲动,全凭热血打仗的折继闵,张亢其实更喜欢狄青,因为狄青不仅打仗勇猛,而且行事善于思考,富有谋略,不止是将才那么简单,很有可能是个帅才。

所以张亢十分欣赏他。

狄青沉声道:“正如帅司所说,辽国此番大举南下,一可能是直取腹地,二则是引诱我们出城,不管是哪一种,末将都认为应该按兵不动,静待时机。”

“哦?”

张亢说道:“说出的缘由。”

“原因很简单,若辽军直取腹地,后方有范相公在,他们的攻势不可能那么顺利,必然为相公所阻,此时我们就应该伺机而动,破坏辽军的后勤粮草,让他们后方不得安生。”

狄青分析道:“若辽军故意大摇大摆南下,引诱我们出城进攻,那我们更应该镇守城池,不让他们得逞,等待相公援军到来,辽军便只能撤退。”

“善!”

张亢大喜,连连点头道:“说得很好。”

接着他深邃的目光看向远方,淡淡地道:“我军虽人少,但相公对我等寄予厚望,所以就决不能犯错。一步错,步步错,面对强大的辽国,该稳还是要稳!”

雄州作为宋辽边境的重镇,城池宽阔高大,但城里却只有八千守军。

不是宋军不能多派人,而是人一多粮草就不好补给。

一旦辽军把雄州团团围困,粮草进不来,驻军太多了人吃马嚼,估计要不了多久雄州就要变成死城。

所以干脆少派点人,多囤积粮草。

以雄州现在的粮草储备,就算辽国围一年都围不死。

可也正是人少,试错的成本就非常高。若辽军伏击,即便有手榴弹,他们这八千人也可能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因此现在张亢他们要做的,就是等!

有耐心,才是好猎人!

有朋友说上章改革措施还说保守,要注意的是,这是我军在民国时期采取的保守措施,不是在宋朝是保守措施。主角也认为这些措施在宋朝属于激进了,但深入了解的话就会知道,我军采取这样的措施可是在宗族势力强大的江西,而主角目前只是想在宗族势力已经几近于无的宋朝北方推广,难度甚至可能比我军当时还要低很多。

另外那位朋友拿妾生子和现在小三比喻,先不说现在小三法律也有继承权,单说小三现在不合法,妾在古代可是合法的,二者完全不能类比。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写书肯定遵照逻辑来写,里面的内容和措施往往都是历史上发生过,并且较为顺利的措施,不会胡编乱造。

还有我军采取的激进办法我也在书里写了,未必民国时期的江西宗族势力,强过于宋朝被打烂的北方宗族势力?这不现实,当时北方宗族势力的情况我也是做了调查和考究的,总不能民国时期的思想就已经那么先进了,可以接受得了这样的改革吧?没道理的,所以我完全不接受这位书友的指责!

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我也不能统一大家的思想,我只是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这么写,让大家明白原因,并不是我指责这位书友有什么问题,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清楚我这么写的缘由就可以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