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225章 建立宋日贸易路线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25章 建立宋日贸易路线

作者:玩蛇怪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8

第225章 建立宋日贸易路线

第225章 建立宋日贸易路线

上午在政制院开完会,中午赵骏午睡休息了一下,下午就去见宋彩。

本来应该是要去崇政殿开会的,但他懒得再把上午和吕夷简他们说的话再跟赵祯重复一遍,就让吕夷简他们去和赵祯说。

反正这种东西和赵祯说不说无所谓,因为即便是吕夷简他们,也认为赵骏的改革措施,是可以推动的。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他选择的方式除了皇城司以外,都算是温和与保守的改良。

至于预备的一些激进措施,他其实没有提。

因为这些激进措施有些是他下基层自己琢磨出来,有些则是参考了后世我军在建立根据地时,采取的保守方式。

像对于家庭,依然承认半封建制度下的家长管理地位,但必须按照朝廷的法律进行,不允许私自设立公堂,不得限制宗族人身自由,妾生子享受同样的地权、继承权以及教育权。

这个策略是典型地打破古代封建制度家长制的办法,属于后世我军长征前在根据地用的保守主义策略。

他们的激进方式是摧毁封建家长制,铲除一切封建思想,生产生活完全个人化,从事什么劳动政府根据能力分配或者自己竞聘,鼓励人脱离封建血缘束缚等等。

但在晚晴民国的保守策略,放在宋代,显然是有些激进。因此赵骏并没有提及,而是打算等到范仲淹回来之后,与他进行商议。

不过打破封建家长制还是势在必行,只是赵骏研究之后认为不能在南方施行,而应该在北方推广。

因为北方宗族观念其实已经算是比较薄弱了,村子之间由于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两次大规模北方战乱,那种一村一姓的情况几乎已经很少,族老很难再起到干预作用。

而南方的宗族势力极为强大,特别是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区,越封闭,封建家长制度就越厉害,所以先改革北方,再慢慢辐射南方是必然趋势。

反正将来南方海洋贸易更发达起来,官府只要鼓励年轻人出海,那么这种封建制度也会被强行打破,官府可以起推动作用,一切顺其自然。

除了家庭方面以外,赵骏在军事、官场制度、经济、治安、农业、基层管理上,同样有一些后世保守办法,现在的激进方式。

但暂时还没打算和吕夷简他们提,到时候和范仲淹仔细商榷之后,再进行大规模整治。

这几年赵骏和吕夷简他们做的,只是对未来大改革的预备工作。他们自己已经成立了一个官僚利益集团,将来自然也要好好利用这个集团,争取完成自己的庆历新政。

从皇宫里出来之后,马车缓缓驶向了外城的洪桥子大街,现在宋彩在那里与大保健三郎合伙开了个店铺,专门售卖日本的一些工艺品。

但其实由于宋朝对于国外进口的工艺品需求量不大,在本身手工制造业冠绝全球的情况下,除非有钱烧得慌,买点国外的新鲜玩意儿来当观赏玩具,否则实在没必要高价买这种舶来品。

所以宋彩的店铺可以说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赵骏的马车停在了店铺门口,自从他回来之后,还是跟以前一样,想来求见的人络绎不绝。但他一直秉承着不见客的原则,从来都不允许别人上门找他。

包括他门口附近,全都是皇城司的士兵严防死守,那些想上门送礼,攀关系走后门的人,几乎就不可能跟他见上面。

不过他主动要见的人肯定能见着,李迪之前想求见,也给他递了话,宋彩去年就通过皇城司的渠道给赵骏送了信,得知赵骏回来,今天早上又通过皇城司来询问,现在自然还是要亲自见一面。

此时店铺门口宋彩和大保健三郎一直在等着,赵骏上午就派人跟他说了,下午会过来一趟,所以一刻都不敢离开,等到马车缓缓走近之后,忙不迭上来见礼。

“知院!”

宋彩和汉人名字叫粟健的大保健三郎上前拱手行礼。

赵骏下了马车,笑着说道:“宋兄,近三年未见了,别来无恙,我看你倒是春风得意不少。”

他的目光向店铺里面扫了一眼,几个穿着有些像和服但样式又略有不同的东瀛美貌女子站在里面,恭恭敬敬地向门外的方向鞠躬。

这样的衣服赵骏在江浙时期看到过,跟当地女子穿的吴服有点类似。

事实上和服本来就是奈良时代,日本遣唐使多次来中国,加上江浙地区与日本联系紧密,以江东吴服为原型改良而成。

不过宋朝平安时代的和服也跟后世他看的和服款式也不一样,至少后面没有那个枕头。

“知院说笑了”

宋彩讪笑了一声,然后连忙躬着腰,向屋内伸出右手道:“快,里面请。”

赵骏笑了笑,步入了屋中。

店铺里几名和服女子纷纷向他欠身弯腰。

赵骏微微点头,随后跟着宋彩和粟健一路进了后院。

后院颇为宽敞,院中好像是那种后世日本的回字形院落,里面种着树和一些花草,地上铺满了鹅卵石。

但实际上这种院落依旧是汉人传过去的,大概是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南方的庭院风格。

到了宋代南方倒还有这种,不过少了许多,基本上都是园林水榭风,北方则是大花园大庭院,抛去了这种小巧精致的设计。

三个人来到正对着进入后院大门的里屋,里屋也不是汉人常见的形势,而是屋子下面用木头和砖头垒砌起来,离地面大概一尺高,依旧是魏晋传到日本的建筑模样。

屋子里头也没有准备桌椅,而是席子,席子铺在木地板上,中间有个垫子,上面放着个大火炉。旁边有三个侍女跪坐着,身边还有三个小火炉,见到人进来,就开始用火炉温水准备煮茶。

这整得花里胡哨的。

赵骏哭笑不得地说道:“这就是你从日本带回来的特色是吧。”

其它还好,关键那三个侍女长得美艳,里穿抹胸,外批纱衣,纯纯的大宋青楼女子装扮,还不时向他抛个媚眼,暗送秋波。

宋彩挤眉弄眼,低声说道:“这都是石见国的国司、郡司和地方豪族孝敬给知院的,别看她们是日本女子,其实都是地方权贵子女,学的也都是汉话,而且都是处子”

“咳咳咳咳咳”

赵骏翻了个白眼道:“本知院是正经人,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凭空污了本知院的清白吗?”

“是是是。”

宋彩连忙说道:“知院自然是正经人,只是家中连个侍女都没有,平日里也无人服侍,总归是床前冷清。若是能有几个贴已人在身边陪着,照顾一下起居,也是件极好的事情。”

“唉,罢了罢了,既是尔等一番心意,那本知院也就只能勉为其难了。”

赵骏叹道:“待会派马车送到我府上便是,家中的确只有我一人,倒也确实需要那么几个丫鬟侍女。”

随后又看向宋彩,指着他笑道:“你呀,总能给我玩点新花样出来。”

“嘿嘿嘿嘿嘿嘿。”

宋彩和粟健都露出一副大家都懂的迷之笑容。

“好了,还是先谈正事吧。”

赵骏正色道:“这次去日本的行程怎么样?”

宋彩其实在给他的书信当中有说过,但书信毕竟不详细,只是谈了一下当地一点形势和他们找到了石见银矿。

可具体情况自然还是要面谈才行。

“前年年初,在知院离开汴梁后没多久,我就与三郎正式启程,回了日本。”

宋彩说道:“三郎的家人热情地招待了我,我们在当地四处看了看,雇佣了一些农夫,在当地山里搜寻了大概四个多月,找到了那座位于深山里的银矿。”

“嗯,那看来事情还算顺利。”

赵骏点点头道:“那对于这座银矿,日本当地是如何安排的呢?”

宋彩看向粟健。

粟健就连忙说道:“回知院,我的父亲联合了本地国司、郡司以及地方望族权贵,封锁了这个消息,现在正在招募人手开采,想必已经开采出了大量的银矿石。”

“没有通知日本天皇吗?”

“没有。”

“这样不妥。”

赵骏皱眉道:“这毕竟是日本的矿石,若是没有日本朝廷的承认,恐怕会失了大义名分。这样到时候日本天皇派兵来围剿,对于伱们地方上也是个大麻烦。”

粟健苦笑道:“可是天皇已经多年没有给大宋递交国书,反而在前些年向辽国称臣纳贡,所以我们也不敢向天皇上报此事。”

日本一直是个慕强的国家,唐末时期,由于唐朝式微,所以在公元895年正式废止遣唐使。

自此之后,即便宋朝建立,日本也完全是闭关锁国,未与宋国建交。

大宋这边对于贫瘠的日本也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两个国家之间虽然只隔着东海海峡,但几乎整个南北宋时期,除了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以外,官方几乎没有任何互动。

反倒是由于辽国强盛,辽国皇帝也重视海权和路权,与周围国家交流极为频繁,陆地上把高丽纳为属国,海洋上向日本递交国书,虽然日本的回应不像唐朝时期,那么频繁的派遣唐使,但也表示向强大的辽国臣服。

“无妨,该上报还是要上报。”

赵骏说道:“到时候宋彩也无需以大宋朝廷的名义,就说是宋朝商人的名义即可。想来石见也需要大宋的冶炼锻造技术,将矿石冶炼成银两。”

“这倒是,日本虽然锻造技术也还可以,但在冶炼技术上自是比不得大宋。”

粟健连连点头。

赵骏想了想,说道:“这样,我认为这次你们回去之后,可以把银矿的出产比例重新进行划分,向日本天皇进贡部分,换取日本朝廷的支持,掌握大义名分,然后再招募武士,组建军队,防备周边各国的觊觎者。”

虽然最好的方式是把那个银矿据为己有,直接将大量银矿石海运到国内来。但从实际角度出发,还是难以做到。

霉帝可以在中东偷石油,那是人家实力到位。

宋朝别看与日本离得不远,问题是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呼啸,连蒙古几次想入侵日本,都被飓风吹得人仰马翻,想完美安全地通过海峡到达对岸还是不容易。

如果大宋想强制占领的话,要付出的成本非常大,而且辽国始终是个隐患。

日本国内也可能会掀起对抗,为了争抢他们本土的银矿,说不准日本天皇会号召全国出兵,那个时候陷入永无止境的斗争,从成本和开采上,都不划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宋朝以私人商贩贸易的名义出冶炼锻造技术,以及一定价格购买矿石的股份。

日本天皇得了好处,允许宋朝商人跟他们合作一起开采,甚至大部分银矿收益都可以留在日本国内,宋朝只需要保证一条贸易路线,能够把商品运输到石见国,换他们的银两就行。

这样就属于民间正常贸易,辽国那边也不会察觉,日本也不会有太多的抵抗情绪。

“我明白了。”

宋彩听到赵骏的话,认真说道:“明年年初,我就会带上大量的货物再次启程前往日本,到时候就按照知院说的办。”

“你们现在去日本是走什么路线?”

赵骏问。

“走的南路。”

“南路可不平静啊。”

“那也没办法。”

当时日本来唐的路线有三条:北路是经朝鲜半岛西渡黄海,至登州上岸,再由青、济、汴州达于洛阳、长安。

南路是由日本直接跨海西行,至长江口岸及苏北沿海一带登陆,入扬州、楚州,通过邗沟和通济渠继续行船,经汴州、洛阳西达长安。

还有一条南岛路,是从日本横越东海,南下明州(今宁波)及浙江沿海登陆,溯钱塘江或浙东运河经越州(今绍兴)至杭州,由此经江南运河至扬州,再循邗沟、通济渠西去长安。

南岛路和南路两条线路都要经过大运河,而唐中期后,日本人来中国都是走南岛路或南路,沿大运河进入中国内地和京城。

只是这毕竟是跨海横渡,中间没有任何补给站,一旦遇到台风就非常危险。

所以据统计,从唐初到唐末,日本二百多年派的十九次遣唐使,能平安往返的几乎没有,前后沉船次数达到十二次,死难的使者数以千计。

连著名的阿倍仲麻吕都在一次归国途中遭遇海难,全船一百七十余人,只有他幸运的活下来,导致李白以为好朋友死了,作《哭晁卿衡》一诗纪念,可见当时日本与中国的渡海有多危险。

“为什么不走耽罗(济州岛)呢?”

赵骏又问。

“耽罗现在是高丽的属臣,他们与日本之间素来不合,自然不愿意让日本人靠近。”

宋彩回答道:“不过我们宋人倒是还好,耽罗星主也不敢得罪大宋。”

“嗯。”

赵骏沉吟之后,说道:“此次你去江浙,准备好船只,雇佣大量工匠,我允许你购置一批武器装备,包括战甲,招募一批青壮前往日本,这次我只给你两个任务。”

“请知院明示。”

宋彩忙道。

“第一,前往耽罗建立据点,招募一批人手常驻于此,建成码头、船坞。”

赵骏说道:“第二,去对马岛建立据点,跟耽罗岛一样,同样要有码头和船坞,你可以雇佣当地人帮你干活,对外就宣称是宋朝商人为了与高丽和日本通商,前来友好协作。你可以给耽罗星主还有对马岛当地权贵送一些礼物,与他们好好聊,争取买下一片土地。”

宋彩挠挠头道:“这有什么用?其实大宋与日本之间并不远,虽然危险了一些,但那是因为日本的船只不太行,我大宋的船只比日本船强得太多,除了遇到特别情况以外,大部分风雨并不能对我大宋船只造成什么威胁。”

事实上就是这样,古代日本遣唐使到唐朝来那么危险,还真就是日本船只技术不行。唐宋明时期的中国船只质量绝对是世界第一,去哪里都没什么问题,不然也不会有海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这段时期没跟日本有什么贸易往来,完全就是直到明朝中后期,日本发现石见银矿和佐渡金山之前,唐宋明时期的中国统治阶级对日本一个贫瘠的小岛国不感兴趣而已。否则的话,如果早点发现这两个好地方,中日之间贸易也不会到晚明才开始。

但现在不行。

赵骏笑道:“那是因为你低估了以后的贸易量,大宋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希望与高丽日本建立起良好的商贸关系,在耽罗和对马岛通商口岸,只会对三方之间有好处,没有坏处。”

说完之后,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粟健道:“这也是为了让日本发展得更好,毕竟现在的日本,国力并不算强大,如果能够与大宋长久贸易的话,想必对于日本来说,也能改变如今积贫积弱的局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