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202章 千里马

三国:季汉刘璋 第202章 千里马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202章 千里马

第202章 千里马

增加赋税,收刮民间的财富是一门近乎艺术的操作。

如果刘璋下令去征收房屋税,相当于引导百姓拆毁房屋,征收树木税的话,相当于引导人民砍掉树木,而征收六畜税,相当于引导人民杀掉牲畜,加征黔首头上的口赋和算赋的话,危害是最大的,相当于引导百姓禁欲少生。

黔首虽然没读过书,但并不是什么愚钝的人,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面对官府的各种苛捐杂税,黔首们会想法设法去规避掉这些压榨他们的税赋,能躲掉就躲掉,躲不掉的就尽量赖掉。

然而将食盐定为官府垄断专营,生产、销售和定价都由官府组织执行,就算盐价涨的再高,涨上数十倍,人总归还是要吃盐的。

世家豪族、寒门子弟、田间黔首,无一例外,皆是要吃盐的,除却人外,六畜也是要吃盐的,只要是活着的动物,大抵是需要盐来支撑生命的脉动。

人人都离不开食盐,将官府的财税捆绑在食盐财政上,那么谁也逃不了税收。

食盐财政作为管仲为齐桓公所立的一项制度,得到了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执政者的高度认可和政策模仿,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每个朝代的基本国策。

刘璋作为一方军阀,在兵戈日兴、征战连年,以至于府库匮乏的当下,自然不免着眼到了白洁如雪的食盐上。

从王连所搬出的木桶中捏了少许白盐,刘璋感受着这井盐的粗粝,总归还是技术没有到位,东汉末年的技术不足以造就前世刘璋日常所吃的食盐。前世刘璋所食的白盐,色白如雪、细腻无比,而他手里的这把食盐,多少有些粗粝的感觉,且色调不是极佳,非是纯白。

而且就这桶食盐,能摆放到刘璋这位益州牧身前,虽是刘璋觉得王连值得信赖,但身在官场,王连多少会沾染一些官僚的习性,刘璋料想他面前的这桶井盐想必是井盐中的精品,大抵花上了不少的心思才提纯到了现在的模样,普通的井盐色调、品相估计会差上不少。

不过刘璋也没有去揭穿王连的想法,依着现在的情况,王连已经是做的很不错了,就现在王连所开发挖掘的小口盐井,就是大功一件,更不必说王连到达富顺县不过一个月,就令富顺县白盐的产量涨了一二成,桩桩件件的功劳,刘璋皆是暗记于心。

给王连画了个年末提拔为司盐校尉的大饼后,刘璋问起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王卿,依你之见,盐价当定为何等数目为善。”

王连不待斟酌,关于这个问题他近来查访四方的盐价,并深入民间了解了黔首百姓的收入,以及他作为微末小吏时所见所得,对这个问题早已是成竹在胸,他应声答道。

“禀明公,连访查四处,了解到现下盐价大抵在一石八百钱左右浮动,少点的话不会低于六百钱,多点的话大概不会超过一千二百钱……现下专营盐铁,需要用盐铁的收入充实府库,但亦须考虑民间黔首的财力,不然盐价定的太高,百姓吃不起盐,一则会滋生私盐,多有不良为了高利去触犯刑律,二则民间怨愤腾飞,有伤明公仁德之名,所以以我浅薄的见识,盐价当定在一石千钱为好。”

“一石千钱。”刘璋重复了一遍王连给出的盐价,这个价码不算太高,毕竟盐价的高点在一千二百钱。不过一千二百钱也不是盐价的最高点,碰上战事阻挡了商贩通行的话,盐价会涨到天上去,但那种情况下人活着就行,百姓一般不会在意盐价的高涨。

而现下是寻常时候,盐价顶点为一千二百钱,王连给出定价为一石一千钱,就不至于令百姓觉得肉疼,也正如王连所说,民间不至于因为盐价过高而生出怨言。

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盐价过高而生出私盐贩子,葬送了大唐的黄巢是什么出身,刘璋可记得清清楚楚,他可不想因为盐价过高,而令民间出现忽有狂徒夜磨刀的情况。

哪怕刘璋自认百姓就算不忿盐价过高而起义,他能仗着强兵轻松镇压,但这种情况下多少会失了道义。想要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建立一个能传承数代的帝国,开国君主需要得国以正,不然就是得了天下,只怕后人也守不住。

就像晋明帝司马绍一样,听王导解说了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三位先人的光辉事迹,以及三马同魏文帝和高贵乡公的纠葛后,司马绍将头埋在床上羞愧的喊上一句:“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就依王卿之言,暂且定为一石盐一千钱。”刘璋从善如流,顺从了王连这个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

同时刘璋有些庆幸,托了蜀地闭塞的地理环境,益州没有因为董卓筑造小钱,破坏了五铢钱的信用,而导致沦落到以物易物的地步,蜀地民间交易大抵还是使用五铢钱,不至于以物易物。

要知道如今的关中和中原地区,大汉通行已久的五铢钱失去了原本的交易作用,黔首百姓不认五铢钱,而是用布匹和食盐作为货币来交易,其中尤以布匹,也就是丝、麻一类的东西,由于轻便、易运输、易保存,同时也是百姓的刚需品,近乎被当做了货币来使用。

而民间这种以物易物,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在经过曹魏三代君主的努力,一直到西晋初期,百姓才恢复了钱币交易。

虽是蜀地无需担忧货币的问题,但刘璋转念一想,只怕早晚他也要面临董卓筑造小钱带来的恶果,毕竟他迟早要杀出蜀地,到时候得解决掉货币失效的问题,以物易物终究不是正途。

再跟随着王连走访了富顺县盐场部分区域的刘璋,认可了王连出任金曹以来所创下的政绩,他给王连在心中打出了八十分的成绩单,而后刘璋和王连从盐场离开,回到了富顺县的官寺之中。

此刻富顺县官寺的明堂内,富顺县的大小一众官吏皆是汇集于此,准备好了聆听刘璋这位益州牧的训示。

到达富顺县官寺的刘璋当仁不让的大步踏上了主位,安然坐下。

“明公。”在富顺县县令的带领下,一众富顺县的官吏拜服而下,向着刘璋这位益州天空上唯一的云朵表示出他们心中的忠诚。

“诸君请起。”刘璋挥动了一下手中的玉如意,而后没有过多的客套,他直接的说道:“富顺县盐场的诸多事宜,我已全部嘱托给了王金曹,若是王金曹有什么要求,尔等当需全力满足,不可有丝毫推脱。”

“诺。”富顺县的县令又是带了个头,领着富顺县的官吏领命,心悦诚服的领下了刘璋给出的命令。在富顺县的官吏心中,如今的蜀地,已经是上首这位益州牧的一言堂,大汉朝廷的命令都只能排第二位,刘璋说什么,他们自然是做什么,不敢有丝毫的悖逆。

刘璋见状如此,满意的点了点头,以他如今的威望,吩咐下什么事情,不需要夹杂什么威胁的词语。例如现下这种情况,他让富顺县的官吏配合王连行动,不用去说什么要是不配合,就对相关人等喊打喊杀的话,那样只会堕了他威望,而今的他在蜀地这个地方是言出法随,出言威胁什么落了下乘。

视察完富顺县盐场的事情,以及检验完王连这位金曹的才干,刘璋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富顺县,向着汉嘉郡方向行去。

路途上,刘璋和兵曹彭羕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打发旅途的困乏。

“明公当真是慧眼识人,王金曹才干卓越,非同常人,有王金曹为明公总督盐铁事宜,府库充足是必然的事情,异日大军东征西讨,就不必担忧财货辎重的匮乏了。”彭羕直言着对王连的欣赏,虽是彭羕性子倨傲,但是对于有才学的人,他还是放在眼里的,不会眼睛往天上看去。

赞赏完了王连的彭羕,念及了王连的过往,他感同身受的叹了一句:“以王金曹如此的才干,入蜀之后,却是多年沉沦下僚,若非明公慧眼,王金曹怕是要郁郁不得出头多年,只能在县丞、县尉等类的官位上打转,蹉跎日月,浪费年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璋念出了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马说中的语句,马说是他曾经学过的文章,初读时并不觉得有什么惊艳,但穿越以来,结合所经历的世事,他有了很深刻的感悟。

刘璋的帐下,如黄权、彭羕、王连等辈,都是满腹才学,才干卓著,可惜在历史上需要等到刘备入蜀后,才开始发光发热,此外还有刘备的谋主法正,在暗弱的刘璋帐下寂寂无名,但在刘备手下,却是有如耀阳一般,为刘备画策拿下汉中,令蜀汉政权不至于中途夭折。

‘诶。’刘璋抚了抚手上的玉如意,他的脸上露出些疑惑,他作为益州牧已经有一年多了,但始终未见法正登门求见,私下里他也曾派人在入蜀的流民里查访过,可惜终是不见法正的名号,就好像没了法正这号人物一样。

刘璋有些猜测,他怀疑可能是因为在他这只蝴蝶翅膀的扇动下,历史发生了改向,法正没有如史料里记载的一样,从关中迁徙到蜀地,而是说不定留在了关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边彭羕陷入了深思,喃喃道着刘璋给出的话,他不由重重的点了点头,这段话实在太贴切他的境遇了。

彭羕想起了他在蜀郡太守府上担任书吏,郁郁不得志的时候,那时候的他何尝不是一匹千里马,但却是和一群如劣马的同僚共处一槽,同时还遭到同僚的排挤,没有伯乐顾看他一眼,识得他这匹千里马。

一念至此,彭羕面带微笑的看向了身前的伯乐刘璋:“明公所言极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王金曹这匹千里马,若无明公这位伯乐,却是难以有出头之日。”

刘璋感触到了彭羕的情绪,他揶揄了一句:“永年,你这是在说王金曹呢,还是在说你自己?”

“皆或有之。”彭羕听出了刘璋言语中的戏谑,他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关于刘琮非蔡氏所出,上一章已经进行了修改,多谢各位读者大大提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