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血肉丛林 > 第十三章 为什么

抗战之血肉丛林 第十三章 为什么

作者:疙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6:48:34

第十三章 为什么

亲自坐镇密支那。密支那之所以被中日双方都如此重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里乃是伊洛瓦底江最北端最重要的河港,同时也是缅甸最北边连通中国云南的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一条南起仰光的铁路,直通到密支那,

这里是这条铁路的终点。而且缅北以前本来就隶属于中国,后来被英国人强行租借,成为了英国人的殖民地,被划入到了缅甸区域管辖,但是这里却是自古以来马帮前往印度和缅甸的必经之路,大批马帮需要在这里进行休整,很

多商贾会把货物运到这里,进行贩卖,所以才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

也造成了这里成为了缅北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初四二年的时候,第五十六师团长途奔袭腊戍,先是攻克了腊戍,使得中国远征军不得不慌忙向密支那撤退,试图从密支那撤回国内。

可是第五十六师团在攻占了腊戍之后,却迅速的又派兵,向密支那方向强行军,沿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夺占了八莫和密支那,堵住了远征军主力的退路。最终导致杜聿明指挥部队,退入到了野人山之中,试图从野人山之中找到一条路,撤回国内,结果酿成了数万远征军将士毫无价值的命丧野人山之中,同时还有大批跟随远征军试图撤回国内的缅甸华侨丧

身于野人山之中。

现在方汉民来到这个时代,了解到了更多当初远征军撤退时候的细节,不由得开始暗恨起了杜聿明。

杜聿明作为蒋介石最亲信的嫡系,听蒋介石的并无什么过错可言,毕竟是各为其主,怨不得杜聿明什么。

所以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虽然名义上蒋介石命令远征军上下,都要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可是实际上远征军上下人等,都以杜聿明马首是瞻,屡屡不肯服从史迪威的命令。

结果造成了令出多头,使得远征军指挥系统十分混乱,这也就罢了,毕竟当时英国佬这个猪队友,不断在坑中国远征军。

可是在日军突然绕到腊戍,奇袭夺占了腊戍之后,远征军已经没有任何可能,继续坚持在缅甸的作战了,这时候远征军撤回国内也无可厚非。

可是杜聿明却在撤退期间,犯了一个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那就是在他们撤到英多一带的时候,突然得到消息,日军又出其不意的攻占了密支那,堵住了远征军最后一条撤回国内的道路。而攻占密支那的日军,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大队不到的兵力,毕竟当时整个缅北,只有第五十六师团一个师团,他们不但要控制腊戍,还要派兵向云南境内攻进,当时可以派往八莫和密支那的日军兵力十

分有限,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再给密支那增派兵力。

所以虽然日军攻夺了密支那,但是他们的兵力却很薄弱,只有一个大队左右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控制住密支那,彻底堵住远征军主力。

而这个时候,跟着杜聿明撤退的远征军,尚有第九十六师、新二十二师以及新三十八师三个精锐主力师,同时还有大批第五军的直属部队,兵力足足高达五六万人。

面对着区区一个日军大队,堵在密支那,杜聿明却在这个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就这么怂了。

当时虽然日军已经又攻占了孟拱,可是实际上在孟拱堵路的日军,不过就是两个中队的兵力。

而第九十六师先头部队,已经距离孟拱不足二十公里远了,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和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都曾经强烈要求,率部夺回孟拱和密支那,打通远征军归国的道路。

而当时以他们的兵力和装备,还有回国的急切心理,远征军是有绝对把握重新夺回孟拱和密支那的。

一旦夺回了密支那,那么远征军便可以通过密支那,沿着之前的密支那到腾冲之间的马帮古道顺利撤回国内,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出现兵败野人山的惨剧了。

可是杜聿明在那个时候,却突然间怂了,坚决不同意第九十六师和新二十二师强行夺回孟拱和密支那。

就算是不夺回密支那,当时杜聿明还有一个可以选择的去路,那就是听从史迪威的命令,像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那样,从英多转道向印度撤退,这样也可以保全远征军数万将士的性命。

但是杜聿明却坚决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在明明不可为的情况下,做出了最不应该做出的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辎重,指挥第五军全军退入到了野人山之中,开始了一场长达数月时间的死亡行军。也正因为杜聿明的这个错误决定,最终导致了大批远征军将士,无辜惨死于野人山的原始丛林之中,就连杜聿明自己,都差点死在了野人山里,包括第五军参谋长罗又伦,同样也险一些死在野人山的原始

丛林之中。

最终结果是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还有大量跟随远征军撤退的缅甸华侨,就这么抛骨在了缅北原始丛林之中。

所以在了解这些事情之后,方汉民不由得暗骂杜聿明是个混蛋,关键的时候犯怂,给中**队造成了这样的损失。据新二十二师以及一些逃到列多的远征军将士回忆,当时有很多官兵,在丛林中挣扎的时候,临死之前,拉着一些同伴的手,哭着问:“为什么!为什么司令不让咱们死在战场上,却要让咱们钻到这该死的

林子里,死的毫无价值?”所有人都不明白杜聿明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后来杜聿明在回到国内,受到各方质疑的时候,自辩说,当时他率领的部队,沿着曼密铁路和伊洛瓦底江西岸向密支那撤退,部队十分分散,而且士气低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