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章 大慈善家
进入8月份,西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似乎逐渐增多。
香江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主要是受到了台风边缘的几阵微风以及连续数日的暴雨天气。
而北边沿海地区,台风的破坏力度却不小。
关于台风造成的破坏性新闻迅速传遍了香江,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
其中,一些秉持正义立场的新闻媒体更是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向灾区伸出援手,共同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苏城作为如今粤省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接到了来自北边的求助信息。
对此,苏城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肯定的回应,表示愿意提供必要的援助。
8月17号,苏城带着一千多名天和保镖公司的成员,开着20多辆大巴车,以及数十辆货车,载着满满的救灾物资,穿着救灾衣服,离开香江,前往粤东地区、闽西地区进行救灾活动。
这些天和保镖公司的成员,基本都是当过兵的,耐力了得。
苏城的到来,受到了相关领导的欢迎,不过此刻最重要的还是要进入灾区进行救灾,与领导寒暄这种事情,还是留在后面。
所以,在当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苏城的天和保镖公司成员,很快便投到了救灾当中去。
苏城当然无须亲自参与,他更多的是,视察各地的受灾情况,然后从香江那边调度缺乏的物资。
台风过后,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或折腰断裂,枝叶散落一地,宛如战场上的残骸。
街道两旁,广告牌摇摇欲坠,有的已经支离破碎,挂在半空中随风摇摆,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路面上积满了浑浊的雨水,夹杂着断枝、落叶和各类垃圾,水流湍急,仿佛小河泛滥。
建筑物的窗户有的被风打破,玻璃碎片散落一地,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屋顶的瓦片被掀翻,露出斑驳的内部结构,雨水无情地灌入,滴答声与外面的风声交织成一首凄凉的乐章。
车辆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树木压扁,车身变形,玻璃破碎,场面触目惊心。
海滩上,海浪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海浪将大量的海沙冲刷上岸,堆积成小山,一些渔船的缆绳断裂,随风飘荡,有的更是被巨浪卷走,不知所踪。
整个区域弥漫着一种荒凉与破败的气息,仿佛大自然的一次愤怒,将这里的一切重新洗牌,留给人无尽的哀伤与思考。
苏城视察了许多地方,这些地方,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感触。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确很渺小。
经过整整十几天紧张的救灾工作,一切终于告一段落。
天和保镖公司的队员们陆续返回了香江,而苏城并没有跟着离开。
在这十几天里,为了救灾行动和物资采购,他慷慨解囊,投入的资金超过了五亿港元。
虽然这笔钱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天文数字,但对苏城来说,却只是他心系社会、乐于奉献的一部分。
他捐赠得无怨无悔,俗话说得好,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如今,他的能力也算大了,帮助一下这些人,不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已。
如今,随着财富的增加,金钱在他的眼里,不过是一串几乎难以统计数字罢了,因为他的财富,每天都在增加中。
除了香江的苏氏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置地集团等等这些企业之外,他在海外的资产,也多得恐怖。
东瀛、漂亮国、欧洲、南洋等地,都有着大量的分公司,每天为他创造着财富。
钱,对他而言,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通过视察灾区,他发现除了许多民房被冲毁之外,许多学校,也同样被冲毁了。
学校被冲毁的结果,自然就是孩子们没有地方上学了。
这一天,苏城在一个镇上的郊区中,坐着一辆普通的吉普车,视察着这附近的一个村子。
“苏先生,受到台风的影响,屋顶直接被吹翻了,有些墙体也都塌了,如今已经成为危楼了。”政府派给他的工作人员,指着一片危房,苦笑着说道。
苏城点了点头,走下车去,走进去看。
里面残破的楼房中,苏城还看到了已经断成多截的黑板。
那些桌子木凳,早已经被砸坏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两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了他的附近,看着眼前这些破败的建筑,默不作声。
“小朋友,你们是这里的学生吗?”苏城好奇地问道。
“嗯,我们过了暑假就上三年级了,可现在这样子,叔叔,你说我们是不是没地方读书了。”一个略微高点的小男孩,抬头向旁边这位陌生叔叔问道。
“不会的,你们肯定有书读,说不定,你们的新教室,会更敞亮,更安全,不会因为台风的原因,就被吹倒。”苏城看着眼前的破败教室,又看了看两位小学生,笑着说道。
此前,五亿港元的物资都舍得捐。
既然如此,何不把他们的学校都重建了。
捐这些学校,花的资金对他而言,也不是很多。
为此,苏城决定,在灾区各地为他们兴建新的学校。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当地政府。
毕竟,这种事情,是需要当地去配合的。
只有当地政府配合,他才能顺利地实行自己的决定。
“苏先生,您的高风亮节,我代表大家向您表达深深的谢意,同时,我们有个提议,希望学校能以您的名字命名,比如苏城小学、苏城初中,我们认为这非常合适!”
得知这一大善之事后,当地政府对苏城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阐述了他们的想法。
起初,苏城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对于学校的命名,他并不特别在意,反正捐赠之后,名声也是有的,没必要计较名字。
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意识到,既然自己已经决定捐赠,那么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学校,实际上也是他对学校建筑质量的一种承诺。
他想到,如果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岂不是会辜负了学生和家长的期望,甚至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因此,最终他欣然接受了这一提议。
根据统计,此次的灾区,损坏的小学足足高达128间,而初中也有26间。
建这些学校,在这个年代,所花的建筑成本其实不算很多,而人工可以说算是占大头了。
统计完的资料交到苏城手中之后,苏城毫不犹豫地决定,这些学校的重建资金,他全部掏。
如今,他不缺钱。作为华人,帮自己人,也是应该的。
有钱人,做慈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个好名声。
对此,苏城也并没有否认。
就像前世他了解的邵逸福学校、田家炳学校等等。
最终,苏城决定调派和记地产公司与苏氏地产公司的建筑工程队过来。
这两年房地产衰退期,许多房地产行业的企业,都亏损严重,所以两年时间来,香江的房地产开发大幅度下降。
而以往的专业建筑工人们,很多都为此失业了。
而苏城旗下的房地产业,并没有受到房地产泡沫的影响,依然按照既定的规划继续发展。
同时,苏城旗下各地产公司,也在市场上招聘了更多的专业建筑工人。
所以,即使是苏城的地产企业,在人员,这块,也是完全不缺的。
在80年代,超过150家学校的建造成本相较于后世要低得多。
尽管如此,他依然慷慨地划拨了超过三亿港元的预算,旨在确保这些学校的建筑质量上乘。
一时间,粤省和闽省一百多家苏城小学、苏城初中几乎同时启动了建设。
然而,新教学楼的建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即便是农村小学,虽然结构简单,加之投入了大量工人以加快工程进度,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因此,如何解决孩子们下个学期的学习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最终,苏城在与当地政府深入商讨后,决定为每个学校配备拼装式的活动板房,作为临时的教学场所。
这样一来,九月份孩子们入学时就能有地方读书了。
尽管活动板房在夏天可能会比较炎热,但这些孩子都是来自农村,经历过更为艰苦的环境,因此这点困难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
更何况,到了十月份之后,天气就会逐渐转凉。
选择活动板房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即便是苏城这样的实力企业,也不可能在短短半个月内建成一百多座学校。
那不是现实可行的方案,而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苏城的决定迅速通过内地媒体传播至各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原本,苏城虽在全球享有盛名,但在内地的知名度却相对有限。
然而,经过此次事件,苏城在内地的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名声也日益响亮。
为此,CCIV电视新闻特别对苏城的光辉事迹进行了报道,使全国人民对苏城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从事如此大规模的慈善事业,必然会收获相应的回报。
而良好的名声,无疑是慈善事业所能带来的最为宝贵的回报之一。
一次性捐赠一百多所学校,并在台风灾难中捐赠了大量物资,还亲自带领一千多人参与救灾,这样的壮举,唯有苏城能够做到。
相比之下,其他香江商人大多只是捐赠几百万港元,既未亲赴灾区,也未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
苏城之所以如此慷慨解囊,除了追求良好的名声外,更重要的是,他前世便是内地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
虽然今生已成为香江人,但他始终铭记自己是华夏儿女。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始终不遗余力地回馈社会,贡献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力量。
苏城在内地,待了足足一个月。
直到9月中旬,苏城才重新回到了香江。
重回香江的苏城,虽然不在内地了,但是依然也时常关注着那边的信息,学校重建项目的负责人,每一段时间,都要向他汇报一次进展。
这件事情,也在香江的媒体间被大肆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肆报道的媒体们,并不是苏城旗下的媒体,反倒是如《大公报》、《星洲日报》、TVB等媒体,都不断报道苏城这次的慈善行动。
经过此次的举措,苏城狠狠地收割了一番名声。
这些名声,平时可没那么容易积累。
10月份,苏城再次受邀前往香江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
苏城曾经对香江大学捐赠了一亿港元,支持香江大学发展一些科技类专业,可以说,他如今就是香江大学最大的金主。
为此,苏城在香江大学中,还有一个荣幸校董的称号。
面对香江大学的数千学子,苏城表现得非常淡定。
香江大学如今还不是世界一流学府,也只能算是地区一流学府罢了。
许多专业,还表现得很平凡。
可苏城知道,未来的香江,早已经有资格跻身全世界顶级学府的名列了。
这几年,香江大学其实也对他提供了很多帮助,这个帮助,指的是为他提供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才。
所以,苏城并不反对支持香江大学的学术发展。
演讲结束后,苏城又做了一个决定,再次向香江大学捐赠一亿港元。
相比几年为了在香江发展科技行业,前向香江大学捐赠的时候,如今的苏城,资产早已经是那时候的许多倍了。
那个时候,他都舍得向香江大学一亿港元,更不用说如今了。
如今,他的身价,起码几千亿港元的资产了。
基本不可能太在乎。
苏城就是如此。
他如今有几千亿港元的资产,虽然只有一部分是现金,但是仅仅是一亿港元,他还真的不是很在乎。
就像在内地的灾区捐赠、学校捐赠等等,他前前后后所支出的资金,超过8亿港元。
可8亿港元对他而言,也不过是一笔非常小的资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