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骗了康熙 > 第1022章 人头滚滚

骗了康熙 第1022章 人头滚滚

作者:大司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1:06:46

第1022章 人头滚滚

第1022章 人头滚滚

李四儿答应不干预朝政后,玉柱待她一如往昔,尽最大可能性,满足她的一切要求。

毕竟是患难母子,感情不同寻常。

李四儿在宫里依旧可以呼风唤雨,可以随心所欲的安享尊崇的晚年。

也没人敢对李四儿不敬!

皇帝和太后闹矛盾,谁敢瞎掺合进去?

玉柱下狠手立了规矩之后,李四儿也知道一个铁的事实,儿大不由娘。

李四儿的身边,整天围着拍马屁说好话的内命妇们,时间一长,心情也跟着好多了。

早上,叫“第一起”的时候,玉柱和军机大臣们,一起商量赈灾的事儿。

黄河又发大水了,开封到徐州段,多处溃堤,水淹千里,饥民遍地。

以前,老皇帝的赈灾手段,主要是豁免钱粮。

但是,治标不治本,形成了年年破堤,年年赈灾的恶性循环。

玉柱多次勘察过黄河的开封到徐州段,他心里非常有数,以现有的治河手段,年年破堤,在所难免。

“蒋盛,你怎么看?”玉柱先问了蒋盛。

蒋盛哈下腰,小声说:“回皇上,当务之急是先赈灾,让灾民们有口吃的,就不至于铤而走险了。”

玉柱点点头,又看向了张廷玉。

张廷玉精通宫廷权谋,治理地方的水平却平平无奇,他只知道,绝不能让灾民变成了流民。

食不裹腹的灾民,一旦变成了流民,就会闹出大事儿!

史书上记载得非常清楚,流民才是揭竿而起的主力军。

周筌很懂玉柱的心思,但是,打死他不会去说。

都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军机大臣了,还惦记着处处拔尖,那是活腻味了!

大家都发表了看法后,轮到玉柱说话了。

玉柱淡淡的说:“陕西和甘肃,正好有大片的空地,而且,咱们也不缺少船只。”

军机大臣们听了这话,马上明白了玉柱的意思。

没灾的时候,强行移民去陕甘,肯定会闹得民怨沸腾。

现在,灾民们已经一无所有了。朝廷用船送他们去陕西和甘肃,不仅分地,还发给农具、种子,并三年免税,这就很有可操作性了。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老皇帝解决不了黄河的水患,那是因为,他站得不如玉柱高。

黄河年年修堤,年年破口。

朝廷反复拨下修堤的巨款,已经成了地方官发大财的重要来源。

玉柱的治国理念,很简单,就八个字:重农兴工鼓励经商。

近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重视商业贸易的国家。

无商不富的道理,老皇帝不懂,玉柱怎么可能不懂呢?

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体系,工业品就没办法货通全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入了WTO之后,中国的廉价工业品在这个贸易体系之下,可以畅销全世界。

“皇上,臣以为此策甚善也。既让灾民们有口吃的,又让他们有恢复家园的基础,还充实了陕甘的国朝基础。只是,臣还有一个疑问,等水退了之后,灾民们偷偷摸摸的回来了,如何是好?”

蒋盛的此问,确实问到了要点上。

玉柱淡淡的一笑,解释说:“黄河的岸边,总是这几个县遭灾。与其年年拨大把的银米赈灾,不如索性把这个几个县,划为皇家园林,把老百姓都迁移出去。”

这么一说,军机大臣们也就全明白了。

长江有荆州泄洪区,黄河有开封泄洪区,虽然不敢说从此就一劳永逸了,至少,年年都白花的海量银米,真正的省下来了。

把河南几个县的老百姓,全都迁移去陕西和甘肃,既充实了西北,又解决了灾民变成流民的要命问题,还从根子上,解决了黄河的水患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三得也!

历代的治河思路,都是持续不断的修高黄河沿岸的堤坝。

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黄河沿岸的很多州府,都在河堤之下。

一旦,堤坝破了大口子,河水就会居高临下的一泻千里。其结果,自然是异常惨痛的淹死无数老百姓了。

所以呢,把开封到归德府之间的几个超级容易受灾县,全都搬空了,变成泄洪区,反而可以解决大问题了。

实际上,除了西北之外,玉柱的夹袋内,还有广大的东北地区,可以移民搞开发。

因为柳条边挡住了汉人出关的通道,八十多年以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土地,变得越来越肥沃了。

西北地区,已经持续农耕了两千多年,又不可能休耕或轮耕,地力日益贫瘠,产量也越来越少了。

但是,东北地区的广大黑土地,从来没有经过大规模的种植农垦,那可是种啥都可以丰收滴。

种啥呢?

嘿嘿,玉柱早有准备。

自从老皇帝死后,玉柱掌权开始,整个国家的北中南,纬度不同的六个县里,逐渐大规模的种植了两样宝物:玉米和土豆。

经过好几年的实验,即使不施肥,玉米的产量,也有每亩600斤左右。土豆就更夸张了,随随便便的刀耕火种,就是3000斤以上。

和红薯很容易吃腻不同,土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主食之一,口感也好得多。

在欧洲,人们的主食,除了面包,就是土豆。

原产于南美洲的土豆,真的是上天恩赐给人类的宝物。

经过几年的运作,西北各地的粮仓里,早就储备好了大量的土豆种子。

河南遭了灾,玉柱顺势把灾民们,迁移去西北地区,正好可以赶上八月份的秋种。

土豆,一年两熟,种植期是三月份和八月份,不仅亩产量高得惊人,而且还耐旱。

土豆的整个生长期,只需要浇四到五次水即可。

西北地区,正好缺水,大规模的种植土豆,并把土豆当作是主食,正当其时也。

至于饮食习惯不适应的问题,呵呵,那是没挨饿的废话。

真饿的两眼冒绿光了,无法消化观音土,也有人吃。

西北种土豆,其实就一个问题,最需要马上解决。

所以,玉柱说:“河南的老百姓迁移去西北后,三年免税,以后的田赋,就只收土豆。”

朝廷只收土豆,农民们就必须被迫种土豆。

有个几年过渡之后,即使不宣传了,农民们也会自己主动种土豆的。

因为,只要种了土豆,从此全家人再不挨饿了呀。

如今的朝廷财政收入,其实比前清宽裕得多了。

前清的康熙朝,清廷大约能征税的总额,也就是:每年2440多万两白银 每年430多万石粮食,合计不到4000万两的样子。

玉柱大幅度的提高了商税到20%后,新帝国的年财政收入,很快突破了六千万两银子的大关。

因为,玉柱有两大抓手,一是日益繁荣的海上贸易,让华夏帝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没办法,丝绸、茶叶和瓷器,这三样是传统法宝。只要经营得当,就是低本万利的好买卖。

另一个则是,提高了商税的同时,玉柱下旨废除了全国各地的地方性税卡。

懂经济的人,应该都知道,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巨大威力。

西欧为啥会这么富裕?

二战后,整个欧洲都打成了一片废墟。即使是英国,早年间抢回来的殖民地财富,也都化为乌有了。

英国混得最惨的时候,必须卖掉以前抢来的海上战略要地,才能换到米国的二手军舰。

从欧共体到欧盟,欧洲人一直在搞统一的贸易大市场,并收获了丰硕的经济成果。

欧盟内部需要谈判解决问题,不仅劳心费神,还经常扯皮吵架。

玉柱解决华夏帝国内部的统一大市场问题,只需要下旨即可。

这便是集权干大事的正向典范了!

总之一句话,谁敢私设税关税卡,玉柱就要谁的脑袋!

历史已经证明了,只要是动地方保护利益的大事,不杀得人头滚滚,很难推动下去。

散会之后,玉柱收到了田文镜递来的密折,几百名江南的举人老爷,因为被动了根本利益,竟然聚众围攻藩司衙门。

实话说,玉柱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于是,玉柱毫不迟疑的提起朱笔,在田文镜的折子,批下了杀气腾腾的一段话:不肖举人,一体革除功名,下狱抄家严查。

批示完毕后,玉柱又签发了一项军令:命令帝国陆军第六镇、第七镇、第八镇和第九镇,按照原定计划,移防江南各地。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不杀得人头滚滚,谁肯舍弃巨大的根本利益?

蒋盛得知了消息后,吓得魂飞魄散,赶紧递牌子进宫,求见玉柱。

玉柱也没为难蒋盛,很快就召见了他。

“朕意已决,勿须多言!”玉柱也懒得多说废话了,刚一见面,就表明了态度,“江南士林,要么老实的纳粮当差,要么被朕一次性都铲除干净了。”

二选一,要继续保留特权,还是要全族的性命?

玉柱的态度,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就四个字:顺昌逆亡!

蒋盛吓得冷汗直冒,赶紧伏地叩首,哀求道:“臣不敢多言。不过,臣恳请皇上看在江南士林主动捐资的情分上,赏个活命的机会。恭请皇上,派臣去江南,教训那些不懂事的士绅。”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玉柱自无不允之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