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

汉世祖 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

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

铁骑开道,仪仗随行,在距离开宝二十一年过去只剩三日的时间里,刘皇帝再度出宫,銮驾缓缓而行,停在邢国公府前。

卤簿仪仗,还是那般威严肃穆,只是在这隆冬季节,多了几分肉眼可见的凝沉与压抑。直到銮驾停下,喦脱从外出声提醒,刘皇帝才恍过神,在郭宁妃的搀扶下,二人一道下车。

今岁确实很冷,森寒刺骨,黄河冰封千里,可通车马,南边的淮河、长江也同样出现大面积冰封,就是在两广也出现了大雪,多日不绝,显然气候正在发生着一些不好的变化。

下得銮驾,寒风便迎面袭来,刘皇帝即便从头到脚武装全身,那不耐寒的身体仍旧不免打了个剧烈的哆嗦。依他过往的习惯,这个时节是要待在宫中,待在那温暖如春的殿室内,轻易不会动弹,一直熬到春暖花开。

但此番不行,他有不得不出的理由,邢国公郭威辞世了,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也算高寿了。这些年,郭威一直待在京城,安享晚年,不时还会被刘皇帝召进宫饮宴谈天,如今也算有一个善终了。

至少比起正史上郭威的妻子沦丧,中年早逝,在刘皇帝的时代,或许没法达到那难以企及的高度,尝到那方宝座的滋味,但也不能就此说郭威的际遇不好,再者,即便是正史,他郭家也不是最后的胜利者。

生前既享显贵,死后犹有荣光,这哀荣,刘皇帝给得很足,亲自过府吊唁,只是第一步,神道碑文王禹偁正在写,追赠郭威邢王的诏书也早就拟好了,对其盖棺定论,评价也相当高。

冬日暗淡的天光下,寒风袭面,刘皇帝抬头看着“敕建邢国公府”那张鎏有金丝的牌匾,那些张挂的素绸,树立的白幡,竟有些晃眼。

脑海中浮现着诸多往事,面上带有无限感慨,对身边双目泛红的郭宁妃轻声道:“走吧,进府!”

跟随刘皇帝而来的,还有几名皇子,刘旸紧跟着,十二子越公刘晗则特地被召在近侧,毕竟是郭威的外孙。

刘晗如今也快二十四岁了,早早地便成亲,娶的是王全斌孙女,在诸皇子中,刘晗出身并不低,母族势力也不小,但是存在感并不强,不过,行事规规矩矩,从没闹出什么幺蛾子。和哥哥们一样,刘晗很早就封爵开府,经历过三年的禁军磨炼后,如今被刘皇帝安排在少府做事。

跨过府门之时,刘皇帝接过一根素带,亲手系在腰间,一路沉默着,径往灵堂。此时的公府之内,早已是人影幢幢,忙碌一片,灵堂里外都是前来吊唁的贵族及官僚,哀乐凄凉,僧道的颂唱声不断。

此时在府内操持的,乃是郭威次子郭信,见到刘皇帝与宁妃、太子诸人联袂而来,顾不得悲伤了,慌忙带着人迎驾。

郭威一共三子,长子郭侗官做得最大,当然,因为榆林之乱,被夺了布政使职,如今还在回京途中。郭仪正年轻,也是看起来最有资质的一位,正随魏王刘旻在安西打拼。

老二郭信,普普通通,当然,官也做得不低,时任京畿道参政,也是一道高官。不过,郭信虽然普通,但在郭威去世的当下,却普通不起来了,很多人看向他的目光都别有意味。

近水楼台,侍孝送终,郭信比起他的两个兄弟,似乎已经占据了天然的优势。郭家三子,嫡庶之别,并不明显,因为他们的母亲先后成为郭威的正妻。

正常情况下,郭侗是袭爵的不二人选,先发优势太强了,但没办法,一个榆林叛乱,所有的优势都化为乌有,能脱罪免责尚且不易,何况在邢国公爵的继承这种大事上。

当然,这一切,还得看刘皇帝的态度,但几乎没有人认为,受榆林叛乱影响的郭侗,在刘皇帝这里还有好印象。

在所有人既敬且畏的目光下,刘皇帝若无所觉,矗立灵堂,强大的气场,让场面安静极了,除了哀乐与诵经声,不敢有任何杂声。

刘皇帝静静地看着郭威的灵牌,思绪飘飞,目光迷离乃至浑浊,嘴里无声地念叨着什么,仿佛在同大概已经抵达奈何桥的郭威沟通着什么。

良久,刘皇帝接过三炷香,以帝王之尊,郑重地拜了拜,交由喦脱插上香炉。礼毕,环视四周,刘皇帝也发现了,他的到来,让灵堂内外的气氛变得压抑且诡异,哀伤的氛围似乎都被冲淡不少,心中叹息一声,便欲离去。

“节哀!”刘皇帝并未和郭信多说什么,但简短两个字,再加上拍肩膀的动作,却也让郭信感激涕零。

“刘晗!”临走前,刘皇帝又唤道。

“臣在!”刘晗已然换上了一身孝服。

刘皇帝对此显得很满意,尽量温和道:“你留在公府,替邢公守灵!”

“是!”刘晗自然不可能有异议。

郭宁妃哀思极深,不愿回宫,要留在府内,送亡父最后一程,刘皇帝也不勉强,同意了,说了句注意身体,也就回宫去了。

刘皇帝的逗留虽然短暂,但影响却是不小,这些年,死了那么多功勋故旧、柱国大臣,但如此哀荣,能得刘皇帝亲自过府吊祭的,实在凤毛麟角。

就是魏仁溥这些人离开,也只是嘴上发表一些哀思,至多让太子或选派一名皇子吊唁一下,也就罢了。

可见,郭威在刘皇帝的心目中,地位是明显不同的,或许有翁婿关系在里面,但绝对存有其他因素。当然,要说刘皇帝与郭威之间有多么深厚的情谊,那就是讲笑了,以刘皇帝如今的心性,做什么事,也都有特殊意义。

而这个躬亲吊唁的举动,在外人的解读看来,那就是他对郭家依旧看重,郭威虽死,仍旧是大汉的顶级权贵,并且,勋贵之中,也分尊卑高下,郭家显然就是那最尊崇的一批。

郭威死了,这对朝廷而言,仍旧是一件大事,哪怕这些年内外上下都习惯了老贵凋零,哪怕郭威本身对朝廷的影响,早就削弱到极点了。

但是,人活着,关注的目光并不多,甚至一度被人遗忘,一旦辞世,那就是举世瞩目。一些老臣勋贵,都纷纷前来祭拜,冲着郭威的身份影响,也为基本的人情往来。

赵匡胤兄弟自然也在列,从众随流,离开之际,兄弟俩漫步在冬日的街头。赵匡胤也是年近六旬的人了,这几年也老得极快,由于常年酗酒的原因,身体也日渐不支,因此,此时赵匡胤脸上,也带着少许的病态。

“邢公也走了呀”赵匡胤面露萧索,感慨道。

赵家与郭家之间,也算有段渊源,早年之时,赵弘殷曾在郭威麾下一段时间,当然,在刘皇帝继位之后,屡次军事改革,把军中从属关系切割得支离破碎。

直到赵匡胤崛起,赵家地位的抬升,直到成为与郭家比肩的权贵家族,当年的关系,也就日渐淡薄了。更何况,以如今的两家的声势,说赵家已然超过郭家,也没有太大问题,从实际影响力的角度出发,也确是如此。

此时赵匡胤的感慨,倒有些物伤其类的感觉:“也不知,我死之后,会是怎样的场景!”

都是有这么一天的,谁都希望,自己的身后事,也能像这般风光体面,赵匡胤盛年勇退,憋屈多年,压抑多年,也难免触景生情。

听其言,赵匡义立刻劝道:“二哥身体健壮,何故出此讳言?”

赵匡胤笑了笑:“人岂有不死的?雄心不在,壮志不复,如今,我也垂垂老矣,只能记挂着这点生前名、身后事了!”

赵匡义沉默了下,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劝解了,这些年,赵匡义虽然忙于公事,但兄弟俩的交流却从没断过,对于赵匡胤的心态变化,也能感知得到。

如今的赵匡胤,确实迟暮了,再是猛虎,十数年困于虎柙,难亮爪牙,也不免堕怠。当然,于赵匡义而言,当然希望赵匡胤能长寿,多活几年,即便抛开亲情不谈,仅从利益分析,也能得出,赵匡胤活得越久,对他就越有利。人活着和死了,影响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政治上尤其明显。

赵匡胤不是宋太祖而是荣国公,赵匡义不是晋王而是大汉宰臣,兄弟俩之间没有任何权力利益上的冲突,这关系自然能够长长久久地保持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