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716章 共治时代

汉世祖 第1716章 共治时代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1716章 共治时代

第1716章 共治时代

冬至日刚过,这个冬季最重要的节日,比起往年,多了几许沉闷,原因自然是榆林叛乱,当然,仅仅针对于朝廷上层,或者说政事堂以及与平叛事宜相关的部门职官,忙碌之下,节日也没什么滋味了。

至于那些中下层阶级,日子照过,歌照唱,舞照跳,榆林叛乱的消息朝廷虽然有所控制,但终究难免传扬出去,但要说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实在还看不出来。

至少对东京士民而言,就更事不关己了,榆林太远,即便乱了,还能蔓延到东京来吗?何况,这些年,从南至北,叛贼动乱何尝少过,又有哪一次成功过,这一次,顶多是闹腾得剧烈些,迟早为朝廷所平。

三十多的时间,由乱而治,“大汉”二字早已深入人心,不只是建立了百姓对当今天下朝廷的认同,也建立了足够强大的信心。

更何况,在刘皇帝还当国之时,谁也不会认为世上有大汉这艘巨轮闯不过的风浪。当然,天子脚下,市井之间也不可能完全无动于衷,难免生出些传言,但多作为调侃的谈资。

各酒楼书馆中,那些说书人,也难免谈及此事,不过都很识趣地按照宣慰司官报发文的中心思想来,痛斥榆林叛贼,同时对党项、对拓跋李氏进行一定的抹黑普及,去年那场对李氏的族灭,更拿出来鞭尸,显得津津乐道。

“赵王此事办得不错,榆林叛贼自当坚决铲除,却也不当一概而论,对于那些逃难的普通百姓,应当加以甄别,予以救助!”政事堂内传出太子刘旸爽朗的笑声,话语中满是对赵王刘昉的赞许。

放下手中由赵王刘昉提交上来的榆林难民处置办法,刘旸脸上露出的是许久不曾见过的释然的笑容,显然,对于刘昉的救民举措,他是打心底认可,并且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

“不过,根据各地舆情汇报来看,关内地方官府,对于赵王此议,多有排斥!”赵匡义站在一旁,平静地向刘旸汇报道。

而一闻此言,刘旸表情立时便沉了下来,顿了下,发作道:“有些人,实在可恶!想来,他们甚至拿朝廷的剿贼策略,来做推搪的理由吧!”

赵匡义面无表情,应道:“殿下明鉴!”

沉默了下,刘旸抬头看向赵匡义:“此事,赵相以为如何?”

赵普去职之后,政事堂的人员并没有太明显变动,人还是那些人,但在平静的表面下,那些深刻的变动确实难以避免的。

一个接近二十年的宰相卸任,会给朝廷中枢造成怎样的影响,仅冲着这个年限,就该给个尊重。之所以能够平稳过渡,一是刘皇帝在上边盯着,二是太子在中间看着,三则是下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所预料。

不得不说,榆林乱事正酣,朝廷中枢却发生了巨大的权力变动,还是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的。至少,有一大波官僚,在上面没了赵普之后,竟有些不习惯,甚至造成了一些政务处置的迟误。

当然,官僚们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短暂的混乱之后,一切又迅速回到正轨,朝廷的各项典章制度还是很完善的,人的因素固然很重要,但规矩同样重要,如今的大汉,也不会因为少了任何一个人,就出现大问题,嗯,刘皇帝与太子例外。

同时,赵普的去职,也不仅仅干系到他本身,还代表着他那一派的政治势力也将受到影响,他二十年积攒政治资源也相应地发生着不为人知的变化。

说得大点,甚至能影响到整个庶族政治阶级的利益,毕竟,在过去的二十年,在对勋贵的限制与打压上,赵普可是被放在台面上的一面旗帜。

而在赵普离任的之后,也让朝廷内部太多人,包括勋贵与官僚,同时看到了更多的机会,蛋糕就这么大,过去赵普强势,又有皇帝与太子的支持,自然享用不尽。

如今,人走茶凉,影响固然还在,但逐渐减弱,是必然的趋势。都是食肉的饕餮,也该轮到其他人了。

在这一个多月间,政事堂的氛围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碧海起波澜,静潭生涟漪,很关键的一点,赵普之后,谁能继之?

首相的位置,谁不想做?至少太子刘旸就知道,眼前的赵匡义就十分渴求这个位置,赵普在时,众臣蛰伏,卢多逊死后,更无人敢亮明旗帜与之作对。

但是,时代变了,刘皇帝把一座大山搬开了,死水也能起微澜,更何况是朝廷这种是非之地。

关于新首相的人选,刘旸不可能不关注,甚至做些考虑,为此还直接询问过刘皇帝的意见。而刘皇帝的回答,却有些耐人寻味。

刘皇帝的原话是:赵普只有一个,大汉也不需要一个新的赵普,你也不需要。

刘旸若有所得,但初时仍旧不解,但在萧妃的帮忙分析下,方才慢慢回过味来。经过辉煌却颇不平静的开宝二十载之后,不论是刘皇帝还是朝廷,都已经不需要一个赵普式的权相了,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权久必生比弊端,刘皇帝也老了,他在能压得住,他若不在,刘旸也尚可,但刘旸之后呢,那一切就未知了。

因此,赵普的治政,只能成为一种特例,赵普之后,绝不容许再出现一位,这甚至是可以写入宗法皇典的。

当然,宰相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刘皇帝也不会像朱老八那样因噎废食,彻底废除宰相制度。相反,对于政事堂,对于宰相的权力,当有更进一步的划分。

或许不会像乾祐时代那样,三两年换一个,但宰相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会是一个基本原则,稳定也是一个必要前提。

而即便后知后觉,刘旸也意识到了,朝廷确实要翻开新一页的篇章了,赵普的“专权”时代,彻底结束,迎来的,将是宰相共治时代。

同时,刘旸也有种不可明言的感触,那就是刘皇帝已经开始在为后事做铺垫了.

对此,刘旸也是心生感慨,他此前,还在考虑,如今政事堂中的诸多宰臣,谁能担当那千钧重担。由于赵妃的关系,刘旸心里自然属意赵匡义的,他年富力强,且政务练达,勤勉认真,几乎是个完美的宰相模板。

但是,刘旸也清楚,赵匡义上位的希望并不大,别说他心中有几分顾忌,就是刘皇帝那边,就不会同意,相反,论资历、论能力、论威望,宋琪的机会要大些。

不过,这些思考,随着刘皇帝的态度摆出来,只形成一个结论,刘旸想多了。不过,这也不是没有好处,那就是谁都没得做,这样还能更平衡些。

当然,蛇无头不行,在政事堂亦然,总需要一个能够拍板做主,抑或协调平衡的角色,这个角色,最适合的莫过于皇帝的,但如今,落在了太子刘旸身上。

这是开国帝王时代的特殊政治形势造成的,换作任何一个帝王,在正常情况下,可能都不会给太子放偌大的权力。

因此,在赵普卸任的这段时间内,刘旸饱受压力,也更加小心谨慎了。同时,也更加忙碌了,过去,赵普在时,刘旸就不轻松,如今,把赵普那份职责接过来,才真正发现,赵普这个宰相,也实在不容易。

只有设身处地去经历过,体会才更加深刻。

政事堂内,回到榆林难民的问题,赵匡义也适时地表明他的态度:“容臣斗胆直言,朝廷此前在制定平叛策略之时,对于叛乱造成的诸多问题,包括难民,确实没有细致的考量。

如今,问题已然出现,自当因时制宜,及时调整,只要大方向不改,具体执行方面可作适当修正。更何况,赵王殿下已经提出了一个可行办法,戡乱与救民,本是相辅相成,在此事上,不当迟疑,地方上有异议者,当以怠政害民之罪处置!

榆林叛乱,自有朝廷解决,关内地方地顾虑,自私小我,应当予以纠弹,如陛下所言,西北也确实需要更为深彻的整改,仅仅依靠纠治贪腐,犹有不足,或可就此事,对西北官员进行一次考核”

听赵匡义这番论调,即便以刘旸如今的城府,脸上也不禁再度露出笑容。如今政事堂,仍旧难免有地位高下、权力轻重之分,平衡永远只是相对的。

宋琪这名经世老臣,他的职权侧重于整个大汉及朝政的运转,基本取代过去赵普大部分的实务权柄,赵匡义则主要协助刘旸处理国事,有点“内阁秘书”的意思。

“如你所言,就照此办理,发一道明诏,通报关内道及关内北部州县,就难民救助之事,做出安排,这民,必需得救!”刘旸恢复了严肃,乃至严厉:“让都察院好生盯着!”

犹豫了下,刘旸又道:“给武德使李公也去一道制书!”

对于武德司,刘旸始终保持着一份谨慎,但是,用起来,是真好用。

“赵王在榆林平叛,我们却不可让此等事务,去分薄他精力!”刘旸叹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