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55章 朱元璋是个没有任何经济头脑的人

第55章 朱元璋是个没有任何经济头脑的人

第55章 朱元璋是个没有任何经济头脑的人

“宋朝之所以能够如此的繁荣,能够产生文化事业上的巅峰,能够赋税达到一亿多两白银,靠的是什么?

都知道他们的疆土比之大一统的王朝少了太多太多,可是在如此偏狭的地域,居然能够创造出如此多的赋税,就不得不由得我们去思考。

最重要一点的是,宋朝是允许商业发展,在商业上面的税收,拿的是大头,田赋反倒是少了很多。

当然我不是在夸宋朝这一点好。

因为宋朝除了冗官冗员,以及他在军事方面的低近乎于低能的表现之外,对于百姓的盘剥也是非常之严重。

我们只看到了宋朝文官们过的日子潇洒自如,只听到文官们创造出了无比繁荣的文化事业。

却忽略了底层百姓们过的是生不如死这个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

我又讨厌宋朝,又喜欢宋朝的原因。

因为宋朝的繁荣,文官士大夫的享乐,都是建立在对老百姓们的残酷压迫之下。

可以这么说,两宋之时,大部分的老百姓,过的日子十分的凄苦。

唯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文官士大夫阶层,享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物质享受。

更让人生气的是,宋朝把这些征来的税收没有好好地发展它的军工,没有好好地把兵给练好,完全就用在了养官养兵上面。

所以即使宋朝有如此高的服务税,却并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军事方面的成就。”

凌汉听不下去了,“小陈老师,我们主要是想听听明朝的赋税制度。”

陈寒一方面是要在姑娘面前卖卖本事,另一方面也是做个铺垫:“诶村长,甭着急,我这是做铺垫啊,马上就说到明朝咧!”

陈寒加快了进度:“宋朝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是不得不说一声,他的赋税制度之所以能够如此完善,能够收到如此的赋税是有原因的。

首先宋朝在商业税上面的征收是整个大一统王朝里边最高的,也是最重视的,也是把商业税放在了主要征收对象上面,和明朝恰恰相反。

宋朝的商税主要有注税和过税两种,注税即买卖交易税,资料上大多记载税率是百分之三。

过税,是商品流通税率百分之二,然而这个税其实还是低了,低得很多。

不过宋朝的商税,把应纳税的商品名目颁布于税务关署、交通要道,使商人了然,这一点做到了透明,还是相当不错。

同时宋朝的赋税制度更加平等,主要是根据农民拥有的土地来纳税,这一点就比大明王朝把人和土地捆绑在一块,没有根据土地多寡来纳税,这一点又要先进很多。

还有一点,宋朝在官营经济上做了很多的改良,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当然最重要一点,要说的就是,宋朝是允许土地买卖的。

它会迫使大宗的土地流落到少部分人手中,提高了集约化、产量化,而大部分失去土地的人不需要交土地税,从而变成了手工业者或者买卖人,刺激了商业。

这一点来说于大明而言是一个可以借鉴的。”

陈寒说着,又喝了一口水。

朱元璋父子二人听得却若有所思。

“我之所以说朱元璋这个皇帝不懂得利用这一点,甚至说他眼光有太多局限,就因为明朝将大多数税收来源放在了田赋这一点上。

从而出台的户籍政策,也是为了将人民和土地捆绑在一块。

比如把民众分成民户、军户、商户、匠户,百姓出行需要路条路引,严重限制了百姓之间的交流,严重限制了百姓的活力。

相比较而言,宋朝在人口限制方面做得没有明朝这么绝对。

如果明朝要做的话,不需要做到像宋朝税收极重的情况,不需要逼迫的老百姓们。

大明的疆域比两宋疆域大的多,只需要合理的安排商税,完全可以使大明王朝钱袋子鼓起来。”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在听到了这些话之后,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

特别是朱元璋,他对于陈寒说的这个心里面其实是非常别扭的,他的确是从小就看不起那些个买卖人,特别的讨厌。

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处处地限制这些买卖人。

不允许他们穿丝绸,不允许他们的儿孙科举考试。

他的本意是限制人口的大量流动,制造安定的环境,同时有意识地引导百姓们形成共识,那就是做买卖,那是没有出息的。

以至于如今整个大明王朝,经过他二十多年的这种思想的宣扬。

民间百姓们甚至都接受了一种观点,那就是做买卖的跟盲流有什么区别?

甚至因为他的人才制度,买卖人的儿子不能考科举,让更多的农家子弟的读书人科举之后获得了赋税优免权。

使普通农家子弟,一门心思扎根在皓首穷经当中,想着鱼跃龙门,改变自己的现状,那谁还愿意去经商呢?谁还瞧得起买卖人?

说实话,朱元璋弄的这一条,就算是流传到现在,很多老一辈人的思想里边,都是这么想的。

只有读书才是最大的出息,其他的都没出息。

只有做官才有出息,其他的,你就算是亿万富翁,那也不如我们县里边的小科长高贵。

陈寒侃侃而谈,的确是令朱幼薇更是大开眼界。

没想到陈寒如此的有学问。

朱幼薇也没能想到,因为她在边上,刺激了陈寒的表达**,刺激了陈寒争强好胜的**。

陈寒继续说道,“而现在说回到明朝,村长,您说的这个赋税制度其实很有意思。”

凌汉听到陈寒已经将宋朝给分析了一遍之后,对陈寒颇为的佩服。

所以赶紧问道,“到底是怎么一个有趣法?

小陈老师,你可得给我说得清清楚楚,要让我在那些一个上头派来的人面前,可以好好的展现展现,能够像你这样口若悬河。”

其实现在的凌汉一门心思想了解大明赋税制度当中的缺点。

陈寒哈哈一笑:“好好好!我一定跟伱详细说说。”

……

求追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