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51章 豪强逃税,老实巴结的百姓成了‘有钱

第51章 豪强逃税,老实巴结的百姓成了‘有钱

第51章 豪强逃税,老实巴结的百姓成了‘有钱阶层’

应天府同知回道:“殿下,您有所不知,茶户不仅要承担供应朝廷宫廷所需,更要供应官府。

茶树此类依靠天时而产的作物,需要依靠年景好坏来征收。

但地方官府也好,宫廷也罢,他们往往依据茶园当中,产量最高的那一批来定额。

这就导致大量的茶园无法满足如此产量,一旦有百姓被佥派成为了茶户,那么他们一家老小就可能被这茶树给困死。

茶树能生长上百年,然而百姓家,却没有那么长时间的等待。

即使是上好的茶园,也没有百姓敢去大包大揽。

就算是当地的茶商,对这种佥派,也是谈虎色变。

不合时宜以及不根据年景来定制征税的额度,已然是非常合理的。

里甲制度和役法,逐渐变成了百姓们难以完成的一项重担。

即便是如此,朝廷不管下面能不能办到强硬征收。

下面的官员又因为不敢不完成。

随即就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做法。

往往到县一级的官府,便会强迫当地的粮长或者副户,拿出钱财跨地域去购买茶叶用于完成定额的上缴。

而他们强迫粮长完成的定额,又会完全转嫁给其他老百姓们。

他们往往会以各种名目多征收粮食,从而填平他们的损失。”

应天府同知说到这里的时候,有点感慨,“陛下、殿下,说实话,就算有这些佥派和这些平摊,咱们大明现在还能够撑得住,可是到了后边,可就不一定了。

按照如今这个局势发展下去,如果不做出改变。

大明光是在赋税这一块,都挺难支撑。”

应天府同知葛有民说的可能有点激进,但是却又不得不说,他说到了点子上。

因为大明估计是在大一统王朝里边,极少数赋税制如此混乱的。

王朝的统治者往往把土地税和人丁税看得太重,甚至为了保证这两样税能足额征收,还出台多项限制百姓流动的户籍管理政策。

可是这往往事与愿违,田赋会越来越少,因为土地兼并不会停止。

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朱元璋考虑不到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朱标这时候也陷入到了知识的盲区。

他们两个唯一想到的可能就是去问一问陈寒,后世是用什么法子解决混乱的财政制度的。

朱元璋父子两个到现在为止是颇为的惊讶。

原本他们是看到凌汉营建那崖山村需要许多的钱财,所以向户部要钱,户部又推给兵部、工部,让父子二人明白,如今大明王朝的赋税制度非常的混乱。

所以成立内阁的第一天,就想询问一下这些来自底层的官员们,到底是怎么看待如今的这些个赋税制度。

朱元璋因为从小在这种赋税制度之下长大,所以他很痛恨上面那些苛捐杂税。

可是呢,朱元璋受限于自己的知识以及见识的缘故。

除了秉承千年来,这种自上而下的征收实物的赋税制度之外,他根本找不出第二种取代的。

他也不算是特别能清晰地捋清楚下面赋税的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只知道,咱怀疑你在徇私舞弊,咱就搞死你。

以至于,通过夏元吉以及应天府同知,给他们讲解和捋清楚了这当中的基础逻辑之后,他才发现原来老百姓们之所以会被摊派如此多赋税。

并不是单纯的官员作祟,也许是单纯的赋税制度有问题。

就是自上而下的压力,当中贪污**和巧立名目,以及各种不合时宜、不按年景好坏的征收,导致恶性循环。

原本粮食产量,有丰年有歉年,这他作为种过田就很明白。

同时各种作物也同样如此。

可是因为赋税征收的定额,根本就不按照年景的好与坏进行弹性的改变。

从而导致不少的百姓无法完成定额,于是不得不卖田卖地。

这一点朱元璋是明白的,他也曾经屡次下诏,不允许滋扰百姓,要根据年景好坏征收。

但下面的官府根本做不到,因为有很多摊派,是根本算不到的。

来自朱元璋本人的杀人高压,官员们只能拼命能够完成业绩。

他也终于是搞清楚了,当初为什么他们家会沦落到那样的下场。

为什么原本有一份田有一份地,原本可以自给自足,可最后却不由得去卖掉田和地,成为了地主家里面的佃农。

可即便是成为了佃农,那些加在自己头上的赋税,依旧存在。

而刘德这些个大地主们,原本应该越有钱越缴纳多的粮食才是。

可是他们发现刘德,根本就没有缴纳。

到了现在才终于是搞清楚这内在逻辑。

其实就是大地主们,一直都在与官府勾结,然后将自己的户口等级变成下下户。

于是他们家里边的粮食,缴纳的也少,他家里的子弟也不需要承担那么重的徭役和差役。

而往往老实巴交的百姓,没有靠山,就只能是如实上报。

所以他们反倒是成为了‘有钱阶层’,反倒成为了徭役征派、粮食缴纳的大户。

朱元璋想到了这里之后,才终于发现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这样的赋税制度不改,迟早会成为大明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之一。

而现在他们父子二人思索来思索去,根本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是想到要先前去询问一下陈寒,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询问完了内阁,朱元璋父子人交代夏元吉等人按照内阁的基本运行制度,开始处理一些政务。

接着他们二人则是来到了六部。

先询问了户部。

户部尚书赵勉,在听到朱元璋突然如此理解赋税制度的底层逻辑之后,也是大为吃惊。

没想到一夜之间,似乎皇帝和太子这样一下就了解了自己在征收田赋之时的苦衷。

户部尚书赵勉是直接说道,“陛下您说的没错,里甲制度和役法,原本是很不错的制度,百姓们将田地所产作物多寡,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官府。

一方面减少了下边官府办公所需,另一方面差役也能给老百姓们,减少不少的负担。

同时还给官府提供了免费的人员所用。

官府和百姓应当都能受益才是。

只是正如陛下您所说,不合时宜的定额以及不分年景好坏的增收,才是真正破坏制度和役法的罪魁祸首。”

……

求追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