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413章 朱元璋其实也是将百姓视作奴隶

第413章 朱元璋其实也是将百姓视作奴隶

第413章 朱元璋其实也是将百姓视作奴隶

朱元璋听完了江都郡主的话之后显得很是沉重。

说实话,他不是没有考虑过重新设立丞相这件事情。

可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在这件事情上面落下锤子?

是因为朱元璋心中有一个非常难以放下的坎。

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所制定的这一切看上去很合理,但是漏洞百出。

之所以要将所有人都给拿下,使自己能够保持最大的权力,就是为了能够将天下自己的家里的产业,让天下百姓成为自己的奴隶,官员成为自家的仆人。

这样才能满足他曾经在年幼之时,所遭受到的一切屈辱。

才能满足他这半生以来苦苦煎熬,最后功成名就,可以俯瞰天下的心理。

他的确是没有将百姓和官员放在眼里。

虽然表面上一直都在说自己,才是真正的为民做主的,但骨子里,他是想要将这个蛋糕做大做强。

他之所以如此压制官员,就是害怕官员跟他分家产,害怕官员得到太多的利益。

但如果把土地分给了本朝的子民,那就相当于给了家奴,自己家的东西,怎么能给家奴呢?

所以这个老太婆做出普通人觉得非常荒唐的事。

以至于到了清朝更加是如此。

而外国友邦跟他们家才是平起平坐,把土地给他们算是平起平坐的交易。

如果真的为百姓着想,真的大公无私,就应该约束约束这些王爷的行为。

说到底他是将天下当做了老朱家的一份产业,任何人想插手这份产业的分配都对他形成巨大威胁,他都要一一铲除。

天下是我朱元璋打下来的,我的儿子们就有资格来分配这些利益。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老太婆是个妖婆,但是在她的思维逻辑里面有一点很重要。

这就是他的心理,这就是他为何打击贪官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说到为了天下着想,为了百姓着想这种话,当然可以放在歌功颂德的时候讲一讲,但真正放到政治立场上来看的话,简直就是狗屁不通。

如果真是这么着想的话,应该第一个先打击的就是那些分封出去的王爷们。

就因为这么一个想法的存在,才会导致朱元璋如此强烈的对权力的追求。

清朝不仅仅是把天下当作了产业,更是把天下当作了钱包,是他们欲取欲求的钱库。

甚至他们更是将所有人视作他们满族人的家奴。

很简单的道理。

那就是这些东西都是我爱新觉罗家的。

他的子孙个個在当地可以说是鱼肉百姓,是无法无天。

以至于慈禧更是讲出一句非常有名,而龌龊的话——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他打击官员当中的贪污**者,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百姓着想,他更多的是害怕这些当官的从百姓身上拿到更多,从而让他减少收获。

可为何却要放任不管?

因为在老爷子的眼里面,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老朱家的产业,我的儿子,代表的就是我,我打天下这么累,为什么不能让儿子们享受享受呢?

为何会收出这样的一句话?

因为在慈禧这些人的眼里,天下就是他们家的产业。

我想给谁就给谁。

我是绝对不会让你们这些家奴,有朝一日可以跟我一起分天下的利益。

至于外国友邦,那是他们有这种能力,而你就算是再出息,你也是家奴。

朱元璋其实也有这种思想。

要不然的话他不可能会将天下分的那么的细致,并且也说出了类似的话。

虽然没有做出行动来,他说过老百姓是他家的奴隶,官员是他家的仆人这种话。

江都郡主也知道老爷子是怎么想的,所以这般说出来,朱元璋之所以觉得难受就在这里。

他很清楚自己家的子孙到了后边肯定会堕落**,因为在村子里边就流传过那么一句话,富不过三代。

怎么可能会有世代富裕的家族,绝不可能,但懂这番道理,以及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来,那是不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很难接受有一个丞相跟自己一起分享这份权利。

更难以接受的是,由贪官出现来掠夺自己的利益。

但是现在江都郡主这么说,让此时的朱元璋有点如鲠在喉。

他知道这是陈寒的主意。

陈寒看到了后世清朝的发展,明白如果不设立丞相的话,那么后边的皇帝必然堕落,必然把大明王朝拖向深渊,然后朱家子孙蒙尘。

但要做出这个决定,要让出这些利益,对于一个打天下的皇帝来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即便朱元璋知道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但是要让出这些来,也不是随便就能下定决心的。

朱元璋长叹一声反问:“设立了丞相就一定能保证咱们大明王朝长治久安?一定能够挺过历史那两百七十六年?”

江都郡主摇摇头:“谁也说不清楚,但至少有更大的几率,您说是不是?”

朱元璋听完这话,喃喃自语,“仅仅只是增加一点几率……只是增加那么一点几率,我们就必须让出权力,你皇爷爷如何能够下定这个决心?设立丞相之后,一旦这个丞相,是一个强横专恨之人,那我老朱家的子孙可不会过得很好?

一旦这个强横的丞相真的掌握了权力,又加上咱们老朱家的皇帝年纪轻轻,无法驾驭这样的丞相,你们说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难道就不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丞相会推翻咱们老朱家,自己当皇帝?”

江都郡主安慰起来:“皇爷爷,纵观历史上丞相造反的情况还是少的,他毕竟是文官,还有武将呢,一个丞相如何掌军权?文武相互制衡,以及像夫君说的那样,今后多提拔宗室当中有才华者,让他们当官形成互相制衡,互相互补之局面,使双方之间有来有往,不至于一家独大。

而从中调和便是丞相要做的事,如此一来,天下局面稳定,皇帝从中拿大主意也有人帮忙。

当皇帝的即便能力差一些,有个丞相相辅佐,与任何人来讲都是有好处。

反而历史上太监不是没有贤良者,但少,他们天生残缺,心里必然阴暗,这种人一旦掌权,对任何人都不是好事。

年幼的皇子们在皇宫当中长大,与这些个太监又是最亲近的,他们没有什么见识,没有什么朋友,没有任何倾诉对象,一旦与太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当了皇帝后,立刻就会提拔这些个太监成为自己的心腹。

他们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觉得太监做任何事情都是跟自己心里想的一样,从而被这些太监所蒙蔽。

唐朝的太监那么厉害是因为什么?就因为唐朝到了后期皇帝们个个将权力都让给了太监。皇爷爷您是多么伟大的皇帝,您真的希望看到咱们大明王朝到了后期,也因为太监乱政,从而变得乌烟瘴气吗?

再者您对子孙们好大家有目共睹,但到了今后子子孙孙越来越多之时,这种好就会变成摧毁他们的利器,设立了丞相之后,咱们老朱家的权力看上去是没有那么集中了,但是至少保障了我大名天下一直都能繁荣昌盛,老朱家的子弟们,也能享受到。

这才是真正留给他们的产业,这才是真正让老朱家子子孙孙得到保障的好。”

朱元璋听完了江都郡主的这些话之后陷入了沉思,其实这些话最好的就是让他们这些个子孙来讲。

陈寒虽然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告知朱元璋,你如此宠幸他们,今后必定成为累赘,是害了他们。

但毕竟隔着一层亲情不是,陈寒不是老朱家的子孙,是不能代替老朱家的子孙来说这些话的。

反而是一个外人来指责皇家内部的事,但让江都郡主去说,效果就会更好,因为江都郡主就是老朱家的子孙。

在钟粹宫,当陈寒跟太子朱标讲了这个事之后,坐标指着陈寒,“你小子果然狡猾,你很明白,伱是外人,不能站在了老朱家子孙来讲,所以故意让江都去说,才更有说服力,你的苦心还挺让人佩服。”

陈寒摆摆手:“殿下,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我真是无奈,其实以殿下的聪慧应该看得出来如果没有丞相的制约皇权,看上去皇权高度集中了,但是却是害人害己。

尤其是老朱家的皇帝,在没有了丞相与皇帝相互制衡,没有丞相调解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发紧张,大家想到的永远都是怎么来制约皇帝,怎么来限制皇权,怎么使皇帝无法参与政治,甚至皇帝很多时候做出来的决定,他们不管对错都想着批评,都想着否定。如此紧张的关系,便是由陛下废掉丞相开始。

所以下边的臣子一旦掌权,便想控制皇帝。

因为控制了皇帝,没有从中缓冲的人物,他们便能控制朝臣,控制天下。

反之当丞相的人,要是没有这种纵横捭阖的能力,他也无法胜任这个职位,他就必定会被皇帝和百官唾弃,要点脸面的人就自己主动离职。

能够当丞相的必定德高望重,有能力,有威望,这样的人,他在处理事物之时,能力必然不会太差,就算能力没有,他调和百官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也算是一种平衡关系。您应该明白,丞相调节环泉与百官的关系有多重要。”

“嗯!”太子朱标听到这里,也是点头。

他是通过儒家教导起来的,身边的名师非常多,所以对历史典故相当了解,知道一旦皇权过度集中,任何决定都由皇帝排版,能力强的皇帝那自然水到渠成,能够做出很好的判断。

可是一旦遇上那些个能力不足的皇帝,就是一场噩梦。

这才是陈寒反对皇权过度集中的原因所在。

太子道:“的确如此好了,咱们先不提父皇那边是什么情况?单单说老四现在想要打场大仗,咱们来看看他的决议如何。”

两个人于是不再掺和皇帝与江都郡主之间的议论,而是专心的处理朱棣此时,强烈要求与北边克沁草原部落来一场大决战的事情。

这场大决战是对现在后勤能力以及运输能力的一场大的考验。

这种战争甚至比远赴南洋的海军还要难打。

因为海军现在在安南、暹罗、占城,虽然开设的是贸易中转站,但其实也是物资中转站。

只要手上有钱,尤其是现在大明王朝开动了印刷厂开印出来的宝钞,能在南洋地带横行的情况下,只要打仗,便能够从南洋那些个中南半岛国家,源源不断地买来粮食。

可是北边的战争就不同,原本北边就匮乏,加上这些年来,小冰河渐渐显露锋芒,北边日益减产的粮食已经成为了开战最大的阻碍。

即便北平是繁荣之地,可是也需要好几年的准备才能够打一场大仗硬仗。

尤其是洪武年间的数次北伐,消耗的国力非常巨大,又加上宝钞的随意滥发,失去了天下民心。

现在老百姓也好,商家也好,都非常担心,一旦大的战争开打,朝廷又会毫无节制的印发宝钞。

所以如何缓解百姓的恐惧,也是现在要做的一个大的课题。

这就要求太子和陈寒以及内阁的那帮大臣,给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一方面是解决北边打仗的粮草补给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解决国内老百姓们畏惧朝廷滥发宝钞的问题。

陈寒给出的方案很简单,那就是拿真金白银来购买粮食。

要让老百姓们知道,现在朝廷白银黄金多的是,当场给钱绝不拖延。

另外现在大明建立在各地的粮食储备仓,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拿出一部分人用于粮草的交付。

当然建立在各地的粮仓,要大量的运输粮草,这个运输费用要怎么来平摊,也是一个大问题。

古代打仗,不应该说任何一场战争,其实将士们的勇猛、统帅的指挥能力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国力在支撑着。

没有强大的国力想要打仗,门都没有。

陈寒和太子殿下现在只是商量一个初步方案,到时候还得拿到内阁大家一起议论,尤其是户部、兵部以及五军都督府,这些都得过一下。

这是一场大战,绝不是小仗,一打那就是最少出动十几万军队,粮草后勤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