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 第110章 大魔王,从不让你失望!(求订阅)

第110章 大魔王,从不让你失望!(求订阅)

第110章 大魔王,从不让你失望!(求订阅)

小西八这副誓不罢休架势,摆明了是要求打脸,张伟便决定,满足他的要求。

于是张伟开口问道:“你用的溶剂,是甲醇,还是乙腈?”

“是甲醇!”女助理研究员开口答道。

“浓度呢?50%还是55%?”张伟继续问。

“55%。”女助理研究员的语气已然变得凝重起来。

能问出溶剂使用的是甲醇还是乙腈,还能问出50%还是55%的浓度,这绝对是内行人才能掌握的知识。

“55%的甲醇溶剂,不是不能用,但你们这个实验,用55%的甲醇,达不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你们的这个实验,是需要保持酶的活性吧?”张伟接着道。

“伱怎么知道的?你做个这个实验?”

女助理研究员的反问,也证实了张伟说的都是对的。

张伟没有回答,而是开口说道;“DESI的实验中,最佳的溶剂或溶剂组合取决于特定的分析物和实验条件。既然你们要保持酶的活性,就应该选用高盐含量非挥发性溶液作为溶剂!”

“你是说氯化钠么?”女助理研究员皱着眉头问道。

张伟摇了摇头:“氯化钠虽然比甲醇好,但不是最佳选择,我觉得最好的溶剂,应该是硫酸钠。”

女助理研究员立刻沉默不语,她在思考张伟说的对不对。

黄准基见势不妙,立刻开口搅局:“你说用硫酸钠,那就得用硫酸钠啊!你说的就一定对么!

你就是个中国来的交换生,又不是业界权威!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里有这么多优秀的研究员,难道还没你厉害?”

“他说的是对的!”一个声音突然响起,众人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一个五十多岁,带着眼镜,看起来有些瘦的华人男子,正向这边走来。

见到这人走来,原本坐在电脑前的几个研究员,立刻起身站了起来,一副很恭敬的模样。

“主任,你怎么来了!”立刻有人迎了上去。

华人男子摆了摆手,然后望向张伟:“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如果要保留酶的最佳活性,高盐含量非挥发性溶液,的确是更好的溶剂选择,选用硫酸钠,也比氯化钠的效果更好!”

“中国人向着中国人呗!”黄准基不满的嘀咕道。

旁边的研究员则开口道:“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主任Steven Chu!”

“原来是他!”张伟露出了恍然般的表情。

“你认识?是熟人?”叶浩天小声问道。

叶浩天觉得,突然窜出来,还帮大魔王说话,十有**是熟人。

“你不是想见诺奖得主么?他就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张伟开口道。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好像有点印象。”叶浩天开口道。

“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元哲之后,第五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张伟接着解释道。

以张伟普通人的记忆力,还不足以记住每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但这位朱棣文的确是有些特殊,他除了是华人之外,未来还成为了美国的能源部长,所以在张伟这里混了个脸熟。

朱棣文从2004年开始,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主任,也是这所实验室首位华裔掌门人。

大领导来了,周围所有研究员都停下了手头的工作,恭敬的站了起来。来参观的交换生,也都露出了肃然的表情。

女助理研究员紧锁的眉头瞬间松展,既然朱棣文都说,张伟的溶剂方案是对的,那么肯定就是对的。

黄准基则又是一脸难堪。

他刚说完你又不是业界权威!马上就真的来了个业界权威。

而且还是十分具有话语权的顶级权威。不仅是诺奖得主,还是整个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

这脸打的有点太快,黄准基自己都有些没反应过来。

朱棣文则望向了张伟,开口问道:“这位同学,你是哪所大学的交换生?”

“主任你好,我来自中国清大,我叫张伟。”张伟开口答道。

“清大!我父亲也是清大的毕业的。”朱棣文面露笑容,大概是觉得跟张伟有些渊源。

朱棣文的父亲1940年毕业于清大化学系,然后留美,拿到了麻省理工的化学博士。而朱棣文的外公李书田,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教育部长。

那个年头能够留美的,也都是非富即贵。

朱棣文接着问道:“张同学,你是怎么想到用高盐含量非挥发性溶液做溶剂的?”

“知道了EDSI的原理,应该不难想到吧!”张伟笑着说道。

“这并不容易。这里的研究员全都知道EDSI的原理,可从来没有人想到用硫酸钠作为溶剂。”

朱棣文接着问道:“除了溶剂,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很多,现有的EDSI技术还不成熟,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张伟一脸自信的说道。

既然朱棣文这位大佬已经出现,那张伟觉得,也到了该显摆一下的时候了,接下来就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了。

美国人嘛,向来都是习惯站在实力和地位说话的,拳头是美国人最能听懂的语言。

而在大佬面前展现一下自己的拳头,肯定比在普通研究员展现拳头,效果好的多。

果不其然,当张伟说解吸电喷雾电离技术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时,朱棣文立刻问道:“比如呢?”

“喷雾溶剂和条件的优化,像是喷雾溶剂的组成、喷雾电压、喷雾流速等参数,优化后可以提高电离效率和解吸附能力。

离子传输效率可以提升,对离子传输管道和接口进行了改进,使用更高效的离子传输管道材料和设计,减少离子损失和扩散,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样品表面的处理可以更加精细,使用特定的涂层或改性剂可以改变样品表面的性质,使其更容易与喷雾溶剂相互作用并发生电离……”

张伟一连串说出了好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放在2010年后,这些都是解吸电喷雾电离技术基本优化方案,张伟这个普通的检验员,在熟悉了这种技术后,都能随便提出来。

然而在解吸电喷雾电离技术刚出现的2004年,张伟所说的这些,都是这项技术革命性的突破!

刚开始听的时候,朱棣文还保持着一脸微笑,摆出一副诺奖大牛该有的沉稳和冷静。

但是听着听着,朱棣文的笑容便凝固住,取而代之的是认真思考的凝重表情。

最终,当张伟说完时,朱棣文再也无法保持诺奖大牛的稳重,他的脸上浮现出一缕震撼的色彩!

张伟的语速并不快,所以朱棣文可以一边听,一边思考分析,张伟所说的有没有可行度。

作为诺奖级的学者,朱棣文的反应也是很快的,他的思维和分析,能够跟得上张伟的节奏,也正是如此,朱棣文立刻就意识到,张伟所说的这些有多么的重要!

这不是改进技术啊,这是技术革命啊!

按照张伟所说的这些进行优化,那么解吸电喷雾电离这项技术的效果,将会上升好几个台阶,随之而带来的科研成果的突破,也会跳跃式的发展。

不远处,叶浩天望着朱棣文表情的变化,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心中比自己装逼还要高兴。

“不愧是我的大魔王,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半分钟后,朱棣文逐渐回过神来,他开口说道:“张同学,你说的这些,足可以写一篇改进EDSI技术的论文了。”

“可惜我没有时间,而且我也没有实验设备来印证我的观点!”张伟耸了耸肩。

“那张同学有没有兴趣,跟我们这里的研究员合作,共同完成这一篇论文呢?”朱棣文马上问道。

以张伟目前的情况,还真没法独立完成这篇论文。

解吸电喷雾电离的技术改进,还是需要实验去印证结果的,没有结果的验证,只有干巴巴的方案,那叫猜想,不叫论文。

而这种新技术,目前也只有美国顶级的科研机构才有,张伟只能跟这里的研究员合作。

张伟稍加思考,便点了点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都很优秀,能够与这里的研究员合作,我求之不得。”

“既然如此,你们谁愿意跟张同学合作完成这篇论文呢?”朱棣文望向周围的研究员。

“我可以!”有人立马举起手,正是那个姓周的女助理研究员。

“嘿!这女润人到是第一个跳出来了!”张伟心中暗道。

女助理研究员开口说道;“张同学来自中国的清大,我的学士学业也是在中国完成的,我跟张同学交流,可以使用中文,沟通起来会更加容易。”

“看到能出科研成果,这时候想起中国来了?”张伟心中满是不屑。

朱棣文又望向其他的几个研究员,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没有任何表示。

这些研究员不是对这篇论文不感兴趣,而是觉得张伟和女助理研究员都是中国人,那他们也就没必要掺和了。

“张同学,由琳达-周跟你合作完成这篇论文,你觉得怎么样?”朱棣文又问道。

女助理研究员立刻用期盼的目光望向了张伟。

张伟心底里是不喜欢这个润人的,可其他研究员又没有表示,张伟还就只能选她

于是张伟只好点头答应下来:“我还有许多交换生的任务要完成,平时没有那么多时间,只能提供改进技术的思路和方向,具体的实验步骤,还有论文书写,只能你来做。”

“没有问题,你只需要提供思路就行,实验我来做,论文我来写!”润人研究员立刻点头。

“那论文的署名?”张伟又问道。

“我们共同署名,这样可以么?”润人研究员立刻说道。

“那我就没问题了。”张伟点了点头。

朱棣文继续说道:“等论文写好了,也拿给我看一下,我对EDSI技术的改进,也给出感兴趣!”

……

角落里,黄准基脸色阴沉的望着张伟,然后默默将录音笔藏好。

“又不是只有你能写!论文这东西,谁先写出来算谁的!”

三章一万字,感谢各位衣食父母的订阅。存稿是真的没有了,明天一万字得现写了!求几张月票支持,还没有给首订的,帮忙去打个卡,过关拜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