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人间华夏史 > 五谷之薪.上古时期

人间华夏史 五谷之薪.上古时期

作者:一个普通的史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18:49

五谷之薪.上古时期

六世三年,巫山中。

一位十余岁体形修长的英俊男子在遮天蔽日的森林之中追寻着什么。

这位男人姓姜,名石年,他即是魁隗氏的六世外孙...

十余年前,巫山周围旱灾爆发,烈阳灼灼,又有贪官横行,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他出世了,出世之时,周围涌现出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富足井水解救了许多奄奄一息的人,人们纷纷拜其为神迹。

他生下来就有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这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他如魁隗氏般慧贵于人: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长全牙齿。

甚更过之,更是在五岁,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进行对葫芦的种植,学会了许多关于种植的知识。

他的体质亦异于常人,虽看他身材略显单薄,实则他用来遮挡的兽皮之下,肌肉饱满,棱角分明,蕴藏如野豹般的爆发力。

英明神武的他更是在十六岁那年带领人们奋起推翻了当时在这里割据的暴虐诸侯,因此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之后的他没有被权力腐化,始终如一,不望民报,不贪民财,而民众共富之。

他管理部落很有方法,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这战火纷飞的乱世之中,一个世外桃源就此建立了。

许多流民听闻这里和平安定,便纷纷流入此地,他的部落也逐渐壮大,成为了巫山周围最强的部落。

他并没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

他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找到能让粮食加倍的方法。

他首先从“籽”入手。

现在用来种植的籽绝大部分是从野外获取的籽,少部分是吃剩留下的。

虽然随着经验的积累,现在的人们可以明确分辨出一些籽是不可以产生粮食的杂草种子。

但仍有一些与作物籽模样非常相近的未知植物籽混入了准备进行培育的籽中,受到人们的“精心培育”。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在田野里工作了三天三夜。

他从一只红鸟那得到了帮助:

说来奇怪,这片地区动物外表颜色几乎都是白色,什么白熊,白蛇等等,就算有些颜色也相对暗淡。

而这只鸟的羽毛红的似火,与周围形成鲜明反差,它仿佛不属于这里,凭空出现一样。

他只见那只鸟儿在田野里一会儿下落,一会儿腾空,而后啄上多出了什么东西。

姜石年定睛一看,发现那红鸟衔着一串种子,他心中有了一个猜测:这鸟似乎可以清楚分辨出作物的种子。

一会儿后,红鸟似乎收集完了种子,向林里飞去,姜石年紧随其后。

红鸟飞行速度不快不慢,似乎是故意引着姜石年去一个地方。

红鸟停下了前进,盘旋于一颗枝干挺拔,根深叶茂的大树周围。

树干之上有一小洞,红鸟停息于小洞边缘,将种子吐入洞中,又飞走了。

见红鸟飞远,姜石年手脚并用爬上了这颗大树,双目往洞里探去:五捧不同的种子堆整整齐齐的放在洞里。

他大喜过望,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他将这五捧种子堆分别放入由毛皮制成的口袋,准备回去培育这些种子,以证明自己的猜想。

而他刚下树,红鸟却飞了回来,他知道自己私自取走红鸟的东西是不对,对其跪拜以表歉意,鸟儿仿佛有灵,似乎知道他是为了民众窃取种子,没有愤怒地用啄攻击他,只是围住他飞了三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就向南飞走了。

姜石年回到聚落,把自己的猜测告诉了他们,发动人们一起从其他树洞里寻找种子,之后他们将收集来的种子种了起来。

半年后,田里大获丰收,鸟儿收集的种子虽然仍有一些是杂草籽,但比人们自己挑拣出来的种子好了不少。

之前在姜石年的指示下,红鸟的种子被单独放在一块田地,由他亲自培育。

现在他发现这些种子居然生长成熟后都是农作物,而且田里的农作物个个颗粒饱满。

结合之前红鸟的奇异,姜石年认为红鸟一定是神灵的使者,特来帮助他的。

田里的农作物出现了五大种,姜石年记下了这些农作物包括种子的模样,以传授他人,也为了方便后人区分,他将这五大种农作物分别取名为:稻、黍、稷、麦、菽,合称“五谷”。

粮食的突然增多,收获的谷籽反倒吃不完了,姜石年让人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

但还是留下很多,姜石年想出来一个办法:将这些粮食放入陶罐中储存,此方法有效减少了粮食浪费。

而选择饱满的籽粒为种使得田野里又是一次丰收,于是姜石年保留了这一方法,至此该部落的农业步入正轨,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人们开始尊称姜石年为“神农”,姜石年听到大家对自己的尊称,心里十分开心,也更加努力为人们做贡献,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决定把自己的氏改为“神农氏”。

三年后,刀耕火种的弊端出现: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频繁的迁徒,繁重的劳动,肯定会使人们疲惫不堪。不忍看到这一幕,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神农氏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方法。

一次,神农氏与人一起围猎野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神农氏留下很深的印象。

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

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

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被神农氏称之为“耒”。

后来在翻土过程中,神农氏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弯度,成为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为了多翻土地,后来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

经过不断改进,在松软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头又被做成扁形,成为板状刃,叫“木耜”。“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为减小,还可以连续推进。

就这样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神农氏族成为了第一个使用农具的氏族,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力进行了一次大飞跃。

又三年后,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农时培育农作物,神农氏放弃了之前的历法,依照自己多年农耕的经验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一月为三十日,规定了十一月为冬至,史称神农历。

又是一年秋收,已经二十岁贵为首领的神农氏仍然随着人们在田野里收割,他豆大的汗珠淹没不了他的丰收喜悦。

不知多久,收割完毕的神农氏,挺直了腰板,抬头望去,尽是人们欢声笑语,他不自觉地也跟着笑了。

可他又想到因巫山之外灾祸频频被迫颠沛流离的同胞们,眼光暗淡了不少,他的心里暗暗祈愿:我希望这欢声笑语能洒遍整个世界,并永远存在,我愿为之努力终生....

————几千年后————

一位神采奕奕的老者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微笑地说道:“我有两个梦想,一是我以后能心满意足在禾下乘凉,二是......

他的眼睛中怀揣着几千年前神农氏的信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