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志在千里 > 第213章 尚书人选

三国之志在千里 第213章 尚书人选

作者:预见历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13:37

第213章 尚书人选

“此三部与其余六部主官一样,均设立一名尚书和两名侍郎以及若干个员外郎,只不过有任何事先向朕汇报,其余各部不得插手。”刘辩淡淡的说道,随后刘辩将这九部的主要职责跟诸位大臣细细讲述了一遍。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掌管籍贯,人口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职责是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人口迁移等等。

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并且礼部又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宴席所需要的牲畜、礼仪等。

兵部主官为尚书,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刑部,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掌法律刑狱,刑部的具体职掌则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镇抚司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城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

农部,掌握屯田,耕种,生产农业工具,研究农业发展。

财部,掌握财政大权,收税,购买粮草,用于各大军中和地方。

医部,建立医学院,掌管全国卫生,药材,负责培养郎中,治病救人。

刘辩将这九部的职责细细讲述了一遍后,诸位大臣都不由得赞叹了一番。

当然众人都看出来了,这九部中,虽然后三部直属于刘辩,可以直达天听,但权利也算得上是最小的,而且需要在这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能胜任,所以就连醉心权利的李德裕都没表现出有多大兴趣。

“先将这三部尚书人选定下来,诸位爱卿可有异议?”刘辩问道。

“我等无异议。”众人齐声说道。

“朕决定农部尚书由徐光启担任,医部尚书由张仲景担任,诸位爱卿觉得如何?”刘辩淡淡的说道。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除了最出名的《农政全书》外,还有《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等,同时徐光启把甘薯引进中国种植,进行了多次试种,终于获得成功。在上海推广后,他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他对于农业科学的贡献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奠定了今天中国人口规模的基础,所以这个农部尚书之职非他莫属。

至于张仲景,他的医术早就已经给众人展露出来,更何况遍观朝堂上的诸位大臣,除了太医令李时珍外还有谁的医术比张仲景高明?

“陛下,若是张仲景先生当了医部尚书,李太医怎么办?难道太医院和医部同时设立吗?”狄仁杰站起来拱手道。

“这……”刘辩顿时狄仁杰这个疑问给问住了,既然医部负责执掌全国医学,那这个太医院到底还要不要设立,又或者这二者是同一等级还是上下等级?

刘辩沉思了一会道:“此事朕要去询问一下李时珍先生,先从太医院抽调一部分太医入医部,然后再召集民间医生集中培养,最后再派遣医部的人去各地义诊。”

“陛下,若是如此恐怕对于国库是笔不小的花费呀。”荀彧说道。

“朕有个想法,先让镇抚司去调查那些高价卖药或是随意诊治的庸医,然后给那些在医部进修过的民间医生发放招牌,让老百姓认准这些在医部进修过的医生,而那些庸医若想继续行医必定要进医部,到时候就取他们的家产以补充医部所需。”刘辩淡淡的说道。

“陛下当真是才智过人,这样一来即可以减少那些害人的庸医,医部的运转也不需要多少钱财。”荀彧大笑道。

“文若就不要恭维朕了,那太医院先行设立,待朕想到一个万全之策再说吧。”刘辩摆摆手说道。

众人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等待着刘辩宣布剩下六部的尚书归属。

按照实权来讲,吏部的权利当属第一,礼部、户部紧随其后,原本户部的权利当位居次席,但有了财部后分走了一部分户部的权利,所以只能排在第三,至于大家以为地位非常重要的兵部,连前三都进不了,只能排名第四。刑部排名第五,工部垫底,所以李德裕早就目光灼灼的看着刘辩,就连黑衣宰相姚广孝都看向了刘辩。

“这工部尚书暂时先放放,原本朕想要徐光启来担任,但考虑到他在农学方面更加精进,所以还是决定让他任农部尚书。”刘辩缓缓说道。

其实三国时期也有不少发明家,例如三国第一发明家。发明指南车、龙骨水车,改良投石机、攻城投石车、织绫机,制造出精巧复杂的水转百戏的马均。

料事如神,屡献奇计,许劭认为其有“佐世之才”后来在官渡之战中,发明了霹雳车的刘晔。

东吴重臣张昭的侄子,孙权拜为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善于制作攻城器械,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制造了用作攻城的“大攻车”的张奋

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他的刀甚至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姜维亲自给他写传记的蒲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