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手机里的大明朝 > 第317章 朱元璋的指点

手机里的大明朝 第317章 朱元璋的指点

作者:叫天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2:59:35

第317章 朱元璋的指点

第317章 朱元璋的指点

剃发易服令传到各地,山东曲阜,当代衍圣公孔胤植率领族众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

其他地方,讨好满清的人群,也都是纷纷剃发易服。但是,也有不想成为蛮夷的汉人,开始酝酿反抗,怀念起大明朝的好。

很自然的,这个消息,也是第一时间传到了登州府这里。

崇祯皇帝闻讯,便立刻召集文官武将的扩大会议。

原登州府知府衙门大堂内,文武官员,分列两边。

崇祯皇帝居于主位,看着底下的文武官员,严肃地说道:“不出天师所料,京师的建虏已经强制剃发易服令,曲阜孔家全部率先剃发易服,并还上了《剃头奏折》以讨好建虏。”

说到这里,他特意看了文官这一列,见他们一个个都是露出失望之色,便带着阴冷河道:“曲阜孔家,枉为孔圣之后,从此之后,我大明朝只尊孔圣,废孔家子弟一切优待!”

左懋第等人听了,皆是无言以对。事实摆在这里,孔家为了荣华富贵,如此跪舔蛮夷,连他们都感觉丢脸,那还有面目说什么。

崇祯皇帝说完这个时候,便转头看向武将这边,大声喝道:“太平军第四军主将黄蜚,庄子固何在?”

黄蜚,庄子固一听,立刻跨步出列,抱拳回奏道:“末将在!”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两人,大声命令道:“第四军立刻备战,三日之后,渡海前往辽东,直捣沈阳,掘建虏根基,毁其田,杀鞑子,以战养战,月余而返。”

在场的所有人都想不到,崇祯皇帝下的旨意,第一個竟然是杀向建虏老巢,顿时都是意外。

黄蜚以前就是东江军的将领,那个时候,建虏强而东江军弱,除了毛文龙在世时候有杀入过辽东内地之外,其他时间根本就只能在沿海,并且最终还被建虏绞杀。

这种仇恨,他一直记在心里。本来以为,这辈子是没希望报仇了。结果没想到,如今竟然还有杀回去的一天。

如今他的手下,虽然一共才五千人马,但是他有足够的信心,就算最精锐的建虏来战,他都有信心击败之。

因此,他听到皇帝的这份旨意,意外之余,顿时大喜,立刻抱拳领命道:“末将遵旨!”

而副将庄子固就是辽东人,以前的时候,辽东可是有百万以上的汉人,但都被建虏杀得差不多了。他也流落关内,根本没想到过,还有打回去的一天。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的旨意,同样是非常激动,因此,他跟着黄蜚大声回奏道:“末将遵旨!”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两人,又对他们说道:“建虏沈阳留守总管是何洛会,是个会打仗的,但是他手下兵力不多,也就千人左右。剩下的皆为老弱病残,其精壮都被抽到到关内了。你等到了辽东之后,警告朝鲜,敢再为建虏出兵,朕便会亲领大军灭其国,为东江水师报仇!”

东江水师的大本营在皮岛,建虏没有战船,本来是奈何不得的。

但是,建虏征服朝鲜之后,就出动了朝鲜水师,把建虏运到了皮岛上,才导致东江水师的被灭。

黄蜚,庄子固一听,便又立刻领旨,而后见皇帝没有再交代,便退了下去。

崇祯皇帝对他们交代的事情,消息自然是来自朱海军这边。

朱海军查找历史资料发现,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元年,设驻防盛京(沈阳)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兵八百名,箭匠、铁匠各十名。驻防兴京(赫图阿拉)八旗满洲兵五十名。这些数据反映了入关后辽东地区兵力空虚的情况。

并且满清还在顺治元年七月和十月,又从东北的盛京等地调派了额外的兵力到内地作战。

因此,这个时候的辽东,兵力非常空虚。太平军第四军虽然只有五千人,却已经足够把辽东闹个天翻地覆了。

此时,崇祯皇帝交代了第四军的任务之后,他便下旨,太平军第一、第二和第三军进驻莱州府,准备收青州府。

其中,第二和第三军部署在莱州府北部区域,而他亲领的第一军前往莱州府南部。

文官这边,除了保证农事之外,其工作重心都为即将到来的战备准备。

朱海军的别墅内,白光一闪,一个人便被传送了过来。

只是一过来,那爽朗的笑声,让人一听就知道是朱元璋来了。

朱标在九州岛一战灭了倭**队主力之后,便带着活捉的足利义满等倭寇头目凯旋。剩下的,就由晋王和燕王负责,横扫剩下的倭岛。

因此,朱元璋才有机会再次来到现代度假。

春兰已经有了小肚子,迎接了下朱元璋之后便在夏荷的陪同下出去了。

客厅内,朱海军和朱元璋聊天,冬梅在边上伺候。

这次,朱元璋过来,其实是朱海军邀请的。在双方聊了下之后,朱海军便话归正题,对朱元璋说道:“崇祯位面那边,建虏已经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令,我和崇祯皇帝已经做了应对之策,好不好,还请父皇点评一下。”

说完之后,他就打开时空通讯软件,联系崇祯位面,并投屏到了电视上。

他虽然是如此说,但是其实,他和崇祯皇帝商量出来的应对之策,感觉是很不错的。让朱元璋点评,是想听听朱元璋这位权威人士的夸奖。

视频一打开,就看到崇祯皇帝正在议事。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青州府虽然表面上属于满清,但是实际上早已被他通过李士元暗中掌握的。

此时的会议,就李士元和衡王都奉旨赶到太平军第一军这边,商议改旗易帜的具体事情。

崇祯皇帝正说着呢,眼前一亮,就看到朱海军了,便立刻笑着说道:“天师……”

刚招呼了之后,他就看到穿着现代服饰那老头是太祖皇帝,于是,态度便立刻变得恭敬起来,又连忙补充道:“……由检见过老祖宗!”

李士元和衡王等人听到崇祯皇帝突然话锋变化,愣了下之后,就立刻意识到,不会是天师和太祖皇帝,或者成祖皇帝显灵了吧?

特别是衡王,那是第一次见到这场面,连忙查看,甚至有一种跪的冲动。

作为朱家子孙,别人看不到,他感觉应该能看到吧?

然而,他不管怎么看,却是看不到任何老祖宗的踪迹。

朱海军这边,当起了会议主持,先对崇祯皇帝说道:“我把父皇请了过来,你给父皇讲讲我们商量出来的对策,让父皇点评下!”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大喜,连忙吩咐道:“来啊,地图!”

于是,一张全国地图便挂到了推出来的屏风上。

崇祯皇帝亲自上前,来到地图前,看向朱元璋说道:“老祖宗,由检和天师的想法是,在稳住青州府之后,第二军,第三军从北方包围济南府,由检亲领第一军直插兖州府,把曲阜孔家给查抄了,如此便能得到足够的钱粮,然后迅速北上汇合第二军,第三军,拿下济南府,再留第二军镇守济南府,守住山东。由检领全部军队迅速北上。”

“建虏的主力军队大都散发在各地,京师兵力空虚,由检有信心一举夺回京师……”

崇祯皇帝把他们定下的全盘战略都说了一遍,包括派第四军渡海作战的事情,也都说了。

朱元璋看着电视屏幕里面的崇祯皇帝,就着地图在讲解,一边还不忘记吃上一块无籽麒麟瓜.

在这期间,他偶尔会问下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崇祯皇帝讲解。

崇祯皇帝讲完之后,便带着期待之色问朱元璋道:“此番计划,还请老祖宗斧正!”

李士元等人根本看不到,就只能是看着崇祯皇帝,竖着耳朵听着。

在他们看来,大明朝重新夺回京师,那必然是天下震惊,非常鼓舞士气的事情。

从皇帝的布置来看,真的是非常有可能夺回京师的。要是还能俘虏建虏的什么摄政王,或者那个小皇帝,那就更是再好不过了。

包括朱海军这边也是,在崇祯皇帝说完之后,就带着期待之色看向朱元璋,等待他的点评。

结果,朱元璋听完之后,却只是在吃瓜之余,顺口问他们一个问题道:“打天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一听这话,朱海军心中就一咯噔,因为他能听出来,好像朱元璋其实并不满意他们的这个计划。

于是,他不由得看向崇祯皇帝。而正好,崇祯皇帝也看向他,两人便对视了一眼。

主角毕竟是崇祯皇帝,因此,就由崇祯皇帝回答朱元璋的问题道:“由检以为,该是民心和军队!”

此时,朱元璋听到这话,刚好吃完了一块西瓜,伸手接过冬梅递上的毛巾,擦了擦嘴之后,他便看向崇祯皇帝说道:“是人力和物力。人力包括人心向背,军队实力;物力则指钱粮辎重。”

“民心之向背,在于采取什么措施。最为关键的,还是人力和物力。”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疑惑地想了下,然后便不确定地问道:“老祖宗的意思,是由检这战略不对?”

朱元璋稍微坐直了点身子,然后用手指了下地图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北方因为连年战乱,人口已经大为减少。相比较而言,南北两方来说,南方不但人多,而且物资也更为丰富。如果你先往南打,那你的军队,就能越打越多。这是其一。”

“其二,你的军队,好像骑兵很少,山东以北,多是平原。你才多少一点人马,在平原上作战,并没有多少优势!”

“其三,你既然已经派了军队去辽东,那京师的建虏必然会吸引注意,派兵回老巢救援。如此一来,暂时来说,北方对你的压力并不大。兵力大部南下,也无后顾之忧。就算建虏不顾一切攻打山东,伱也可以依托运河迅速回援。有海军的短波对讲机在,不会存在救援不及的情况。”

“其四,虽然打下京师有政治优势,但是光复南京,同样意义重大。“

朱元璋说到这里,转头看了下朱海军,然后才转头看回崇祯皇帝说道:“大明朝很大,你要做好准备,迅速扩军和治理地方。在火枪的时代,扩军其实容易,但是你要保证物资和军纪。土地公有制是个不错的措施,严格实施下去,有最多的百姓拥护,光复山河并不难!”

在原本的历史上,朱元璋一开始的时候,其实也是差不多类似的制度。但是最终,还是被他自己给破坏了,赏赐土地给功臣和儿子,给土地兼并重新开了口子。

他刚才看了一眼朱海军,虽然感觉朱海军指挥打仗这种事情有点过家家,但是,他提供的火器也好,还是其他现代物品也罢,那都是非常强大的。

如果崇祯位面那边,没有朱海军提供的那些东西,那他的子孙后代要想夺回江山,就真的是非常艰难了。

此时,崇祯皇帝听完朱元璋的这些话之后,便明白过来,他的老祖宗并不赞同先北后南,而是要先南后北,主要理由就是打南方的话,就能越打越强。唯一要注意的是,应对地盘越来越大的问题。

于是,他便连忙诚恳地说道:“由检一定按照老祖宗的方略重新调整战略,至于需要注意的点,一会和天师商量下。“

朱海军听到这话,他看了朱元璋一眼,便又看向崇祯皇帝说道:“这个不难,不管文士,还是兵事方面,你抽调老人组建教导大队就好了。就类似是有一群老师,紧急培训新加入太平军的地方官和军队,至于教什么,也可以事先整理出来,要求做到什么,你都审核一遍,这样就能确保新占领的地方,能按照你的意图治理。”

这个经验,当然是参考历史的了。

朱元璋一听,当即用手一指朱海军,对崇祯皇帝说道:“听到没有,这个法子很好。就算还有一些纰漏也是无妨,等天下一统之后,再严格治理便是!”

崇祯皇帝一听他们两人的话,那脸上就立刻露出了笑容道:“好好好,那就听天师的。”

然后,他还向朱元璋请教了一些战术上的问题,才结束了这次对话。

一旦开战,更是需要朱海军传送东西给他。比如对讲机,就需要好多。如果能在各地建立中继站的话,崇祯皇帝甚至能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了然于胸。

此时,他在结束了和朱元璋的对话之后,目光便看向眼前两人,微笑着说道:“刚才太祖皇帝和天师显灵,指点了一番朕。”

听到这话,衡王激动的便说道:“陛下……陛下,太祖皇帝显灵,他……他老人家有说……说臣什么么?”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微微一愣,他还真忘记给太祖皇帝说下衡王了。

于是,他只好说道:“太祖皇帝日理万机,也是百忙之中指点了下朕而已。下次有机会,朕便给太祖皇帝提下你。”

“阿嚏!”朱海军的别墅中,又开始吃瓜的朱元璋打了个喷嚏。

衡王一听,有点遗憾.作为子孙后代,对于太祖皇帝的仰慕,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崇祯皇帝在说完之后,便转头看向李士元说道:“朕从辎重营那边抽调一千人给卿,另外再调冒辟疆给卿,组建太平军教导队,直属于朕。“

李士元一听,有些疑惑地问道:“陛下,不知这教导队是干什么的?”

说真的,他听了之后,是有些失望的。

他所想的,其实还是能领兵出战,建功立业。

崇祯皇帝听了,微笑着回答道:“简而言之,这个教导队便是老师,以后太平军打下的地方,新编军队,新任命地方官吏,都要由卿这个教导队去教他们,考核通过才行。可以说,卿的教导队乃是朕手下最重要的了!”

李士元控制青州府,和各种人打交道,都能游刃有余,他是有这方面的才华的。

那个冒辟疆,则是通讯组组长董小宛的夫君,江南读书人出身,但是遭受兵灾而几乎一无所有。到登州府之后,和董小宛一样,学得很快,也是一个人才。

本来是准备让他治理青州府的,但是根据朱海军的意思,崇祯皇帝就决定,把他抽调到教导队中。

此时,李士元一听崇祯皇帝的解释,顿时就明白这个教导队虽然名义上听起来不威风,但是权力非常大.皇帝把这个事情交给他,足见对他有多信任,于是,他便立刻领旨。

至于衡王,崇祯皇帝也给他交代了任务,让他坐海船前往福建,给郑芝龙颁布圣旨。

忙完这些事情之后,崇祯皇帝又开通讯会议,用短波对讲机联系左懋第等文官,以及黄得功等将领,把调整的战略加以说明,重新部署文武两事。

拿下济南之后,由黄得功的第二军坐镇济南府,第三军则同第一军一起南下。第四军的船队在送第四军跨海之后,和登州府这边的民船一起赶去长江口,要帮大军渡江。

也是要等待船队的原因,太平军要稍晚出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