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手机里的大明朝 > 第316章 正规军和剃发易服

手机里的大明朝 第316章 正规军和剃发易服

作者:叫天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2:59:35

第316章 正规军和剃发易服

第316章 正规军和剃发易服

当黄得功、刘肇基他们这些将领,随着崇祯皇帝回到城内军营之后,崇祯皇帝便对他们严肃的说道:“新的武器必然会导致战法变化,今日你们且回去好好想想,拥有这些武器之后该怎么打仗?”

黄得功他们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当然知道以后的战争形势绝对会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点头回应道:“末将遵旨!”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继续交代道:“等到明日开始,朕会召集诸卿商讨新的战法。”

虽然朱海军有根据历史上的一些战例,给出一些战法总结,但他毕竟是没有打过仗的,因此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到底崇祯位面这边最适合的打法如何?还是要靠这些经验丰富的武将去琢磨。

至于洪武位面和永乐位面那边,并没有装备大型无人机以及膨胀式前装线膛燧发枪。因为对于这两个位面来说,普通的燧发枪已经足够用了,领先这个时代很多,因此没必要浪费时空通讯能量去传送有关的设备。

也是如此,洪武位面和永乐位面那边并没有经验可借鉴。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崇祯皇帝便召集这些武将开始商讨新的战法时,他发现这些武将似乎都有黑眼圈。

这肯定不是认床的问题,否则就不用打仗了。

能让这些武将都睡不着觉,原因应该是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昨天新装备的展示,让这些武将都睡不着觉了。

新的战法讨论会,一连持续了三天,几乎每个武将都踊跃的发言,针对各种地形、敌人的兵种等等,商讨不同的战法。

而三天之后,新到的一万多将士也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整编。接下来便是学习军规,学习识字,融入太平军的时期。

在这個时期内,黄得功、刘肇基等人也不例外,同样要学习军规,学习识字。

总体来说,新来的武人,对于军规军纪,还有崇祯皇帝定下的土地归公法,都没什么异议。

反而是文官这边,对于军规军纪没疑问,但是土地归公法还是提出了异议。代表人物便是已告老还乡的扬州人张伯鲸。

就听张伯鲸恳切地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无主之地,全部收归朝廷所有,这个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主之地如果要归朝廷所有的话,怕是有失公允。就算朝廷用钱收购这些土地,可作价几何为好?还有土地归属到底是兼并得来,还是祖传留下,也不容易查清!”

边上的王承恩听到他这话,便立刻出言呵斥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谁敢非议,便是反叛朝廷……”

他这话没说完,便被崇祯皇帝伸手阻止了。然后,崇祯皇帝看向张伯鲸,对他说道:“去年的时候,京师的建虏发布了跑马圈地令,你看京师那边可有人敢反对?”

去年十月开始,多尔衮便发布了跑马圈地令,即建虏策马驰骋,一些人则拿着绳索等物,将奔马所经过的地方加以丈量,分给建虏的王公大臣和八旗兵。

虽然建虏表面说被圈占的土地是明朝的皇庄、王庄、官田和无主荒地。但实际上如何,在场的这些人都是有脑子的人,自然知道真实情况如何!

那些丢失了土地的人,要么被强行迁移到张家口或山海关外定居,这就是所谓的“拨补”。如有执意不愿外迁的,要么成为包衣奴才,要么命令他们和未被圈占的农民均田耕种,分屋居住。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场**裸的抢地行为。

此时,崇祯皇帝说了之后,见张伯鲸等人都没再说话,他反而就继续说道:“建虏会有多少人口,入关之后都会强占土地,你们可以想想,只要他们在的地方,肥沃粮田必定落入他们之手。”

“朕的土地归公制,非是为一己之私,朝廷所有,便是天下百姓共有。赋税革新,皆随此一起。不但能实施耕者有其田,且百姓负担会大大减轻。如此,不管对谁都有好处。”

“如今乱世之下,田赋账册好多都是一笔糊涂账。既然如此,凡是说不清楚的,一律充公。拿出真凭实据,确实是祖传的,就按朝廷所定价格收购,任何人不得违背。”

崇祯皇帝说这么多话,其实就说了两点而已。

如今天下大势,实力最强的就是建虏。但是他们跑马圈地,压根就不会跟你客气,直接就把土地占为己有了。

相对于他们的跑马圈地来说,崇祯皇帝所定的策略反而要更公允一些。回头天下百姓怎么选?虽然不言而喻。

当然了,真正的天下百姓肯定不用说的,主要是那些有地的地主,他们的利益就会受损。

不想承认崇祯皇帝定的这个策略,那也没关系,他们去投靠建虏好了,到时候说不定更是血本无归。

规矩就定在这里,想要讨价还价的,那也是没门。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想着会和他们妥协,给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真要那样的话,当时他直接快马南下去南京了。

经过这么一个插曲之后,文武两边就都没再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崇祯皇帝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军队这边。

如今的太平军将士,一共有三万人左右。

虽然后面加入的一万多的太平军将士才刚来,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久经沙场的将士,反而算是真正的老兵。把他们打散编入太平军中,能更快地提升军队实力。

随后,崇祯皇帝对军队重新进行编组,任命如下。

设立太平军第二军,总兵为靖南伯黄得功,副将为乙邦才,麾下四个步军营,每个步军营四千人;一个骑兵营,五百人;一个郎中营,三十人;一个火炮营,两架大型无人机,两架小型无人机。总兵力为五千人左右。

设立太平军第三军,总兵为都督同知刘肇基,副将为马应魁,兵力配置和第一军一样,总兵力也为五千人左右。

设立太平军第四军,总兵为都督同知黄蜚,副将为庄子固,除和第一军一样的兵力配置之外,还下辖了一个水师营,共计大小战船百艘,水兵一千人。共计兵力大概是六千人。

而太平军第一军,是皇帝直属亲军,设八个步军营,各营设参将一员,分别为张文壮,吴二狗,许谨,陶国祚、冯国用、陈光玉、李隆、徐纯仁。除张文壮和吴二狗之外,其他六名将领都是这次史可法带来本来在扬州之战中殉国的。

另外还有一个骑兵营,统领是副将苟文雄;郎中营六十人,统领为坤兴公主;火炮营统领为参将赵大牛,四架大型无人机,两架小型无人机;另外再加一个通讯组,组长为刚到登州府不到一个月的董小宛。

董小宛能当通讯组的组长,不是说崇祯皇帝见色起意,而是董小宛确实聪明,学新学和新东西都很快,人也懂进退,会察言观色,能分清事情轻重,因此被坤兴公主举荐。

朱海军听说之后,也和崇祯皇帝说了董小宛在历史上的记载,确实是个好女子。因此,崇祯皇帝才会让她担任通讯组组长。

由崇祯皇帝直属的这个太平军第一军,总兵力为一万人出头。

还有四千人左右的军队,编组为太平军辎重营,由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统领,下设两个步兵营,一个车营,和火炮营。其中火炮营只有一架大型无人机,两架小型无人机。

文官这边,崇祯皇帝重组内阁,以左懋第为内阁首辅,史可法、沈廷扬、张伯鲸为内阁辅臣,总理登州府和莱州府的民事。其他文官,则分配各地州府县,治理民事。

文官这边还有一个职责,就是在平时农闲的时候,要组织所有的适龄男女进行军事训练,至少要能守城。万一正规军损失过大,需要补充兵力的话,或者正规军需要扩军的话,就从这些人中抽调。

换句话也就是说,以后的大明朝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所有人都有参军的义务。

至于军器局那边,依旧是皇帝直辖,不过平日里会由王承恩操心。

经过这次整编,崇祯皇帝所属的这个小势力,算是有了一个正规的架构。

整编完成之后,所有文官武将,便齐聚校场。崇祯皇帝当着所有人的面,让朱海军赐下所缺少的大型无人机和小型无人机。

他就是要让这些新来的人,都能亲眼见见天师的神奇。

就见全军将士的注目之下,点将台上,皇帝的眼前,白光一闪之后,就多了缺少的八个无人机包。

这一幕,看得那些没见过的人,包括刘肇基,张伯鲸等人,都是目瞪口呆。

崇祯皇帝自己也不去拿,而是传各军主将,自己亲自上去领取。让他们能拿到沉甸甸的无人机包,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未知的敬畏。

等到无人机领完之后,朱海军又传了对讲机过去。各军之中,步军营统领级别以上,都会有一个对讲机。这一下,又是传送了不少对讲机。

不过好在对讲机并不重,体积也不大。而且并不需要一个对讲机就配备一个手摇发电机,只需要一个军中配备几台手摇发电机就可以,这就更是能节约时空通讯能量。

虽然如此,这一次的大规模传送物品,也把朱海军积累下来的时空通讯能量消耗的一干二净。

但是,不得不说,朱海军的这一次传送,极大的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

在整编完成之后,各军便进行训练磨合。

与此同时,大顺军李自成被满清和硕英亲王阿济格领兵追杀,接连败退,退入了湖广省的九宫山附近。

如同原本的历史上一样,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结果被当地民团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大顺军得知其死讯之后,便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百姓予以报复性打击。

混乱之际,阿济格再次领兵杀到,刘宗敏被俘杀。随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远离山东这边的情况,蝴蝶效应显然还没有,一切都还在按照历史上那样进行着。

阿济格这边的捷报,飞报到京师之后,满朝文武,不分满汉,纷纷向摄政王多尔衮恭贺。

在他们看来,对满清统一天下最大的威胁,一个是退居江南的明国,另外一个,自然是差点夺了明朝江山的李自成了。

如今,多铎攻占了南京,兵锋所指,明国官员闻风而降,江南都占下了大半;而李自成那边,则被阿济格穷追猛打,一路追到陕西,再追到湖广,终于干掉了李自成,还擒杀了李自成的第一大将刘宗敏,怎么看都快要灭了李自成这股势力了。

天下一统,非大清莫属了!

而这一切,功劳最大的是谁?当然是力主集合大清所有兵力入关的摄政王多尔衮了!

满清的文武官员,那是真心佩服多尔衮;而投降的明朝文武官员,则是对多尔衮更加的敬畏。

双方不约而同的,就是对多尔衮一顿子猛拍马屁!

于是,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后,更进一步,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

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上述所有仪注都表明一点,即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并且这个时候,称呼多尔衮,也必须是以“陛下”来称呼。

这一日,满清上朝之时,各官员列班等候多尔衮和顺治皇帝驾临。

但是,原本安静的大殿内,忽然,有人“啊”了一声,然后伸脚把他后面的那个官员踹了出去,同时喝道:“你他娘的又不是我们满人,滚一边去。”

众人听到这话,都是好奇,闻声看去,发现一个身穿满人官服,并且同样是理了金钱鼠尾的官员,被人踹出了满人的队列。

其他满人定睛一看,顿时就认出,此人还真不是满人,顿时,便一个个嘲笑了起来。

“差点就被他给骗过了,竟然还想站我们满人这队,下辈子重新投个好胎吧!”

“看看,就算穿我们满人的官服,理我们满人的头发,也是一眼就看出,不就一条汉狗么?”

“……”

那人听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却也不敢顶嘴,只好低着头去了汉人的那队。

结果,他刚走近,却见浙江道御史吴达一下拦在了他面前,对他说道:“孙之獬,我们这边可是汉人的队列,你这官服和我们不同,头发也不一样,可不能入队的!”

其他汉人官员,主要是南方系的,听到这话,顿时纷纷开口附和。

“呦呵,孙大人啊,长了一颗七窍玲珑心啊,自己就剃发易服了,那你还能是汉人么?该去对面排队啊,别走错了!”

“祖宗都不要的,我呸,滚!”

“……”

孙之獬听到他们喝斥嘲笑,顿时怒了,对他们喝道:“大家都是大清的官员,剃发易服怎么了,我这是对大清忠心!”

吴达一听,冷笑一声道:“你说忠心就忠心了?难道我们对大清就不忠心了?就伱这模样,站在我们这边实在太显眼了,不合适不是!”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纷纷附和,对着孙之獬冷嘲热讽。

最终,孙之獬哪个队列都没法排,因为都不让他排,只能站在中间,左右都不是。然后还听见左右两边汉满官员都是对他各种嘲笑,使得他那张脸红的跟猴屁股一样。

他的这个情况,在顺治皇帝和多尔衮到了之后,自然一眼就看到了,于是便问怎么回事。

孙之獬听了,当即跪伏在地,向多尔衮奏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奴才一心为我大清,虽非满臣,却愿剃发易服,从满而不从汉,以示奴才对大清之忠心,天地可鉴!”

多尔衮一听到这话,心中顿时就一动。

他在入关之后就曾经颁布过剃发易服令,但是朝中投降大清的明朝官员强烈反对,他才没有强制执行。

如今天下已定,是满人当主子坐了天下,自然是要以满人为主。不听话的汉人,就是该杀。

心中这么想着,多尔衮当即决定,一如原本历史上一样,再次颁布剃发易服令。

大殿内的那些汉人官员一听,立刻纷纷劝谏。

然而,此时的多尔衮,心意已决,压根不听他们的各种理由,而是冷声喝道:“朕意已决,剃发易服令必须执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你等自便吧!”

他这话一说出口之后,大殿内的这些汉人官员,顿时都不敢出声了。

于是,强制剃发易服令,便立刻快马飞报各地。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