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七十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七十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七十回

第七十回

这日慕容延钊和韩令坤联袂觐见,赵匡胤指着案上的一摞奏表道:“这些是朝中大臣弹劾你们的奏表,你们看看罢。”他们二人闻言大惊,好端端的竟然受到了群臣弹劾,这可真是坐在家里脑袋被砖砸了,祸从天降。韩令坤拿起最上面那份奏表,与慕容延钊仔细端详。这份奏表出自赵普之手,说道最近京师里又传出了‘点检做天子’的谣言,慕容延钊正是殿前都点检,韩令坤是正副都点检。弹劾二人居心叵测,请求削夺官职爵位,交法司谳问定罪。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相视骇然,顿时不知所措。韩令坤皱眉道:“陛下,咱们冤枉啊。我与你从小玩到大,过命的交情,我是甚么人,难道你不知道吗?我忠心耿耿,怎么会做出叛逆的事情?”赵匡胤道:“咱们情同手足,我自是信的过你们,不然也不会把殿前军交给你们了,可是人言可畏啊。我虽有心维护你们,怎奈这许多大臣弹劾,不能置若罔闻。”慕容延钊道:“请陛下给咱们指条明路。”赵匡胤故作沉吟,忖思片刻之后,道:“百官口口声声说道外面又传起了‘点检做天子’的谣言,又没有点名道姓,说你们要谋逆。只要你们辞去殿前军官职,这些谣言是不是就不攻自破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对望一眼,都感激涕零,连声说好,愿意交出兵权。不久之后韩令坤出任成德军节度使,赐号:推诚奉义翊戴同德功臣。慕容延钊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西南面兵马都部署。

赵匡胤略施小计就解除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兵权,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这两个官职,最高统兵官依旧为都指挥使。可是身为天子,总不能亲自统领殿前军,思前想后,多方权衡,终于擢升张琼为殿前都指挥使。张琼虽然勇猛有余,但是智谋不足,而且资历和威望皆远逊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他出任都指挥使,翻不起甚么大的风波,易于掌控。而且曾经救过自己,忠心不二,实是最合适的人选。解除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的兵权之后,赵匡胤又紧锣密鼓,准备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

这日傍晚,赵匡胤吩咐后苑设宴,石守信等亲信大将一个不少,皆来赴宴。君臣推杯换盏,酒兴正浓之时,赵匡胤忽然愁眉锁眼,唉声叹气。石守信瞧在眼里,问道:“君臣饮宴,陛下何以不乐?难道遇上烦心事了?”赵匡胤喟叹一声,道:“要不是你们,我做不了皇帝,因此始终念及你们的功劳。在你们的眼里,天子高高在上,呼风唤雨,要多威风就有多威风。可是你们不知道做天子是有多难,远不如当初做节度使的时候快活。烦恼之事多如繁星,数都数不过来,如今我是整晚整晚都无法安睡,怎一个‘难’字能够概括。”众将面面相觑,均想天子还有烦心事,这从何说起?

石守信问道:“陛下有甚么难事,可否告诉臣等。就算千难万险,臣等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赵匡胤叹息一声,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不想高居九重,睥睨众生?我的皇位只怕有许多垂涎三尺。”众人知道话中有话,纷纷离席叩头。石守信道:“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归,谁人还敢萌生异心?”赵匡胤道:“即位之前,我与尔等不是结义兄弟就是知心好友,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麾下的将官们如果要谋取富贵,哪天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到那时恐怕也身不由己了。”众人惊恐万状,知道受到了猜疑。说不定后苑里早已埋伏了刀斧手,一声令下,便即冲杀出来,无不心中恐惧害怕。石守信顿首道:“求陛下给咱们指一条生路。”惊惧之下,声音竟然发抖。

这些统兵大将都身经百战,在战场上披坚执锐,横冲直撞。但是此刻却心慌意乱、惶惑不安,毫无英雄气概。赵匡胤心中冷笑,缓缓道:“人生在世,不过匆匆数十载。人生短促,直如白驹过隙一般,眨眼而过。想得到富贵之人,不过是想多聚些钱财,使子孙后代免受饥寒之苦。为荣华富贵之计,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多置良田美宅,多买歌姬美人,饮宴相欢,以终天年。朕与你们结为姻亲,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传为君臣辑睦之美谈!”他的话已经说得十分透彻清楚了,只有解除兵权,君臣才能相安无事,众人才能安享荣华富贵。在此之前,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已经被解除了兵权。赵匡胤牢牢掌控了禁军,众人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

次日石守信等人纷纷上表称病,请求罢免兵权。赵匡胤也信守诺言,任石守信为天平军节度使,任高怀德为归德军节度使,任王审琦为忠正军节度使,任张令铎为镇宁军节度使。除了石守信还保留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虚衔之外,诸将的禁军官职皆被罢免。其实石守信也只是徒有虚名,并无实权。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之后,又起用王全斌、马全义诸人执掌侍卫亲军。王全斌诸人名不见经传,根基浅薄,受到重用,自然死心塌地。倘若萌生异心,铲除他们,比捏死蚂蚁还要容易。

石守信等大将赴镇所上任之后,赵匡胤一刻也没有停歇,不久又罢免了石守信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把马军与步军分开,使其各自为政。从前禁军只是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合称两司。但是分拆侍卫亲军之后,两司变成了三衙,最高统兵官统称三帅,即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三帅之下又设四卫,即殿前都指挥使司下辖的铁骑军、控鹤军,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下辖的龙捷军,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下辖的虎捷军。四卫之下再各设四厢都指挥使,再一层剥离四卫兵权。大将们只有握兵之权,职责操练职守、迁补赏罚。调兵之权,连边都摸不到,因为调兵之权在枢密院。其实枢密院只听命于天子,只是天子的喉舌而已。若遇战事,天子指定某名大将统兵,枢密院下达任命。军中三权分立,谁也无法直接掌控一兵一卒,按说赵匡胤也该放心了。但是不久之后,他又找到了新的隐患,那就是大将们麾下的亲兵。于是颁下严令,无论何人都不许再拥有心腹亲兵,违令者格杀勿论。鉴于五代十国期间骄兵逐主帅、悍将废帝王的教训,命令军中严守‘阶级之法’。所谓‘阶级之法’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军官不但压死下级,而且还拥有了生杀大权。使得士卒知将校、将校知统帅、统帅知朝廷,彻底断绝了以下犯上、娇纵作乱的不法之心。为了锻炼士卒们的体格,防止懒惰,每到发放粮饷的时候,命令城东的兵去城西取粮,城西的兵去城东取粮。凡此种种,就是为了达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境界。为了推行这些军令,赵匡胤不惜大开杀戒,成批成批的斩杀不服军令的士卒。只因五代时的军汉强悍跋扈,不杀不足以立威,甚至不多杀都不足以立威。

瑞雪纷飞,路面上房脊上的积雪已达二三寸。但是鹅毛般的大雪犹是纷纷扬扬,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整座开封城银装素裹,与天空连成一片。天色昏暗,风疾雪骤,路断人稀,街衢道路之间少见行人。即便偶尔有一二个人,也是行色匆匆。

赵普踏着厚厚的积雪回到府邸,赵夫人一边拿起鸡毛掸子给他扫去官服上的雪花,一边道:“快脱下官服,先烤烤火,暖和暖和。”赵普摇头道:“晚一些再换衣服。”赵夫人道:“官服都快湿了,不怕着凉吗?已经下了朝,在家里还穿官服,也没有看见。”赵普微微一笑,道:“陛下即位以来,时常微服私访,到大臣们的家里去,来咱们家也许多次了。要是今天陛下又来咱们,穿着便服,岂不失礼之极?”赵夫人道:“下这么大的雪,只怕陛下不会来了。”赵普道:“这却难说,说不定陛下就在来咱家的路上。”赵夫人见他这般说法,道:“不换官服就不换,去里屋烤火罢。”赵普颔首道:“这却使得。”

五个人踏雪而行,为首一人头带斗笠,身穿蓑衣,正是赵匡胤。后面的四名侍卫身材比他还要魁梧,身藏利刃,一路护驾。来到赵普府邸外,一名侍卫当即上前叫门。赵匡胤即位至今,来过赵家无数次了,看门人连侍卫都认熟了,一见那侍卫,就知道赵匡胤又来微服私访了,当即行礼,接着打开大门,恭请赵匡胤入内。赵匡胤问道:“枢相回来了吗?”看门人欠身道:“回陛下,枢相回来有一会了,我这便去请他出来。”赵匡胤点了点头,看门人一溜烟似的奔向中院。

赵普得知赵匡胤微服私访,并不惊讶。赵夫人却是目瞪口呆,问道:“你是怎么知道陛下要来咱家的?”赵普道:“先别问这些,快去迎驾。”夫妇二人急忙来到前院,行礼道:“见过陛下。”赵匡胤道:“咱们不是外人,不要这么见外。”赵夫人笑道:“则平回来的时候,我还要他脱下官服,他说不必,说道陛下今日一定会来,可真真给他说中了。”赵匡胤哈哈一笑,道:“还是则平知道我。”赵夫人道:“请陛下脱下蓑衣。”赵匡胤摘下斗笠脱下蓑衣,交给赵夫人,道:“嫂嫂,点上炉子,烤肉烫酒,咱们要边说边聊。”赵夫人连声说是,急忙烧好烤炉,架好烤架。赵普把一块块羊肉放到烤架上炙烤,羊肉在火焰炙烤之下渐渐变了颜色,慢慢渗出油脂,顿时肉香四溢。他又不紧不慢撒了些细盐和香料,犹是异香扑鼻,叫人垂涎欲滴。赵普道:“肉烤好了,请陛下尝尝。”赵匡胤持箸夹起一块,放进嘴里咀嚼,肉块肥而不腻,越嚼越香,不禁赞道:“好手艺,好手艺!”正在这时,赵夫人端来烫好的酒,笑容可掬道:“陛下,酒烫好了,趁热喝。”赵匡胤道:“嫂嫂一起来吃肉喝酒。”赵夫人道:“你们边吃边喝,我下去烫酒。”赵匡胤笑道:“有劳嫂嫂了。”赵夫人道:“陛下是天底下最尊贵的客人,别人请都请不到,临幸咱家,是咱家的福分。我在烫酒,慢慢喝。”言罢退了下去。

赵匡胤道:“我约了光义,待会就该来了。”赵普道:“那就等等他。”赵匡胤摇头道:“那就不必了,咱们边吃边等。”赵匡胤每次微服私访,都是为了与赵普商议军国大事。施行更戌法、解除禁军宿将兵权、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举措等等,都是赵普建言献策。赵普当然知道,赵匡胤今天也绝不是为了吃肉喝酒而来,当下开门见山道:“大雪纷飞,陛下不畏严寒而来,为了何事?”赵匡胤放下酒杯,道:“中原乃四战之地,周围皆是敌国,我睡不踏实啊!”顿了一顿,又道:“不下北汉,难顾燕云。我欲讨伐北汉,则平以为如何?”赵普沉吟片刻,道:“北汉乃是弹丸之地,陛下若下定决心,一举收复,自是易如反掌。其地域虽然狭隘,但是夹在辽国与大宋之间,却是至关重要。如果收复北汉,宋辽就接壤了。留着北汉,用以缓冲,岂不更好?王朴著《平边策》,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方略,不是没有道理。”赵匡胤哈哈一笑,道:“我正是这么想的,不过试试你罢了。辽国国势如日中天,咱大宋眼下难以匹敌,等到平定江南、蜀国诸国之后,收复北汉,再想办法收复燕云失地。咱大宋现在就好比是个体弱多病之人,等到养好了病,身体结实了,才有力气与辽国斗上一斗。”赵普问道:“陛下打算文斗还是武斗?”赵匡胤心中大奇,问道:“何为文斗,何为武斗?”赵普不紧不慢道:“文斗者用钱赎回燕云失地,武斗者自是兵戎相见,不死不休。不论文斗还是武斗,都要修缮武备。没有坚不可摧的武备,甚么都是白说。”赵匡胤喝了一杯酒,道:“是啊,辽军骁勇善战,尤其骑兵驰骋天下,来去如风,防不胜防,宋军未必能够战胜。能不兵戎相见而收复燕云失地,自是在好不过。我立刻设置封桩库,积蓄钱财,赎回燕云失地。倘若辽国不允,就散尽封桩库钱财,招募勇士,与辽国殊死一搏。”

过了一会,赵匡胤道:“为甚么唐末以来,数十年间,中原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欲平息战乱,建国家长久之计,有甚么好办法?”赵普精于治道,早就考虑过这些问题,当下道:“这个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有自己的军队,自己收缴税赋,杀伐赏赐,全在一念之间,俨然古时的诸侯王。高兴了就向朝廷贡献一点财赋,不高兴了就拥兵自重,甚至叛乱。欲天下治平,必须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没有兵没有钱没有粮,藩镇就无法与朝廷抗衡了,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话犹未了,赵匡胤道:“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到了发放粮食的时候,赵匡胤登上城楼观看士卒们是否在偷懒。每袋粮食都有百斤重,不许使用工具,全凭人力,东边的粮食运往西边,西边的粮食则运往东边。虽然寒冬腊月,但是士卒个个赤着上身。力气大的则一个人扛起粮食,力气小的则是两人合力搬运。赵匡胤这般做法,乃是为了锻炼士卒们的体魄。但是士卒们无法领会他的良苦用心,认为他在故意折磨人,俱都怨气冲天,有的骂骂咧咧,有的默不作声。虽然天气严寒,但是俱都累得满头大汗,自是越想越气。赵匡胤笑道:“或许人们都觉得我在故意折磨人,可是你们不知道,当兵的个个精力充沛,如果太闲,不找点事让他们做,不把他们累得筋疲力尽,他们就会闹事,甚至造反作乱。”赵普深以为然,道:“是啊,人就是不能闲下来,一旦闲下来就会生事。”赵匡胤道:“陪我去新城走走。”

众禁卫簇拥着赵匡胤来到新城,因是农闲时节,约有二十万民夫正在热火朝天的加紧修筑城池。监督修筑新城的官员急忙迎驾,赵匡胤道:“修筑新城进展如何?”那官员回道:“回禀陛下,现在天气严寒,进展并不太快。”赵匡胤道:“修筑新城是百年大计,要把城池建的固若金汤,不能一味求快。一旦快了,势必会出现差错。”那官员应声说是。

为了江山稳固社稷长存,赵匡胤不遗余力的推行新政,巩固皇权。削夺十几位异姓王的爵位之后,又按部就班收回藩镇们的支郡管辖权、财权以及司法权,支郡就是节度使镇所以外的州县。唐朝至今,州官名为刺史,现在更名为知州,由朝廷分派文官担任各州县知州知县。财权则由转运司负责,每年税赋除了少量日常开销,悉数上交朝廷,节度使再也不能截留财赋了。从前州县官员及节度使可以凭心情处死治下的百姓,但是现在各州县的死刑案件要上报朝廷,由刑部复查。以前由节度使的校尉担当的司法提刑官员悉数清除,改由科举录取的文官担任。又向各地派出兵样,厢军上交高大威猛之士,统统编入禁军。如此一来,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都收了,节度使们只剩下个空壳子了,再大的节度使也无法与朝廷分庭抗礼了。

全书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