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六十九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六十九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六十九回

第六十九回

驻长江宋兵示军威

炼仙丹失误得毒药

崔守徇回到扬州,李重进迫不及待问道:“见到李筠没有,他怎么说?”崔守徇拿出伪造的密信,道:“李筠答应与太尉结盟,这是他的回信。”李重进看了一遍,连声说好。崔守徇道:“李筠虽然答应与太尉结盟,共同讨伐大宋,但是他口气颇大,显得趾高气扬,咱们不得不防备一二。”顿了一顿,又道:“下官有个见识,不知当讲不当讲?”李重进道:“你说。”崔守徇道:“这个时候,太尉要养精蓄锐,不宜先起兵。等到李筠与赵匡胤斗得两败俱伤,再出来收拾残局,天下还不是你的了吗?”李重进闻得此言,心中怦然而动,来回踱步,神情极其亢奋。崔守徇决计再添一把火,道:“李筠并非皇亲国戚,为甚么要为周室复国?他野心勃勃,虽然口口声声说道要为世宗皇帝报仇,实则是想自立为王。”李重进惊道:“此话当真?”崔守徇道:“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字里行间,透着这个意思。”李重进不知道他是赵匡胤派到身边的奸细,信任有加,言听计从,当下怒不可遏,咬牙道:“好个李筠,假装成忠臣,原来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当真人不可貌相,还好我没有上当。”顿了一顿,吩咐道:“按兵不动,静观时变。”崔守徇应声说是。

李重进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李筠与赵匡胤打个一年半载,旷日持久,斗得筋疲力尽,两败俱伤,自己再出兵收拾残局。到那时天下姓甚么,还不是自己说了算。殊不知他想得虽好,然则事与愿违。李筠起兵不久就被赵匡胤打得蹈火**了,败得太快了,实是措手不及。他一面大骂李筠无能,一面遣使要与南唐结盟。但是李璟早已不复当年的英雄气概,又被中原打怕了。宋军不渡过长江,兵临城下,就已经烧香拜佛,谢天谢地了,那里还敢与李重进结盟?李重进虽想起兵,把赵匡胤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下来,但是自知淮南军决计不是禁军对手。若要臣服,却又不甘心。进退两难之中,脾气变得更加暴躁,犹是疑神疑鬼,看谁都像敌人。他如疯似狂,部属们无不胆颤心惊,度日如年。扬州都监安友规忍无可忍,逃出扬州,日夜兼程赶回京师,向赵匡胤告状,揭发李重进不法之举,道:“陛下,李重进一直暗中招兵买马,他表面上恭恭顺顺,实则久蓄不臣之心,请陛下早做防备。”

赵匡胤道:“他何止久蓄不臣之心,李筠起兵叛乱之前,他们就已经互相勾结了,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叛贼。”顿了一顿,又道:“李重进近况如何?”安友规道:“自李筠**之后,他就变得疑神疑鬼了,不是乱发脾气就是持剑威胁众人,现在每个人都提心吊胆,不敢靠近他了。”赵匡胤颔首道:“朕知道了。”转头看了赵普一眼。平定李筠叛乱之后,赵普已经升任枢密副使了。赵普道:“李重进依仗江淮之险,缮修孤堡,采取守势。他刻薄寡恩,赏罚不当,全凭一念之间。如今外绝救援,内乏粮草,已经不得人心了,陛下是想急取还是缓取?”赵匡胤沉吟片刻,道:“他既然已经疯狂,那就让他自断羽翼,缓取岂不更好?”赵普心中也是这般想法,道:“此人有勇无谋,一介匹夫而已,不足为虑。”

这天范质与赵匡胤在别殿单独议事,他坐在锦墩上,道:“陛下,本朝立国以来,还没有一部刑统,臣觉得本朝应该要有自己的刑统。臣在前朝主持编纂《显德刑律统类》,此统类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去芜存箐,可编纂《宋刑统》。”王继恩接过奏疏,呈给赵匡胤。赵匡胤仔细阅览,忽然皱眉道:“朕年纪不大,怎么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字了?”抬起头来,笑着对范质道:“范相,朕看不清楚这几个字,你来帮朕认认。”范质走到案前,问道:“陛下,那些字看不清?”心想自己的字工工整整,既不潦草也不是很小,赵匡胤怎么就看不清楚呢?三十四岁的年纪,正是春秋鼎盛、意气风发之时,怎么会老眼昏花呢?

认完那几个字,转过身去,只见殿下空空荡荡,自己坐的锦墩竟然不翼而飞了。他瞥眼看见远处两个小太监神情诡异,似笑非笑,一怔之后,顿时恍然大悟。撤走锦墩,是有意为之。赵匡胤让自己走到案前认字,两个小太监事先受了指使,趁机撤走锦墩。在此之前,君臣坐而论政,尤其宰相礼遇更为优渥。渴了有茶喝,饿了有糕点吃。撤走锦墩,就成了君坐臣站的局面了。赵匡胤命人撤走锦墩,算是极其难堪之事,说是奇耻大辱,也不过分。但是他入仕多年,见惯了大风大浪,早已修炼的成了精,心中震惊不已,脸上却不露声色。赵匡胤即位以来,始终谨慎谦虚。有时为了顾全大局,甚至委曲求全。范质第一次见识到了他绵里藏针的厉害,自是刮目相看。他心念电转,道:“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赵匡胤笑道:“范相请讲。”范质道:“天地君臣,三纲五常。君是君,臣是臣。君臣坐而论道,有失体统。臣请即日起,君臣奏对,君坐臣站。”赵匡胤当即准允。

范质告退之后,赵匡胤差王继恩传来赵普,道:“适才奏对之时,小太监悄悄撤走锦墩,你猜范质如何应对?”赵普微微一笑,道:“他当然是处惊不变了。”赵匡胤道:“他何止是处惊不变,按说悄悄撤走锦墩,不说是奇耻大辱,难堪总是有的。他不但没有一丝窘迫,反而以退为进,上奏以后朝议,君坐臣站站。”站起身来,踱到殿下,又道:“我命小太监撤走锦墩,本意是要让他知难而退,辞去宰相之职。殊不知他不但假装糊涂,还向我建言献策。”苦笑一声,又道:“树要皮人要脸,他既然不肯辞去宰相之职,我也不能逼的太紧,这件事只能慢慢来,跟我出去走走。”赵普问道:“今天陛下要去哪里?”赵匡胤道:“去石守信家。”

张琼护卫着赵匡胤来到石守信的府邸,石守信将众人请进客厅,赵匡胤笑道:“咱们今天去后院,一边喝酒一边闲谈,岂不美哉!”石守信连声说是,吩咐家仆把宴席搬到后院。众人不拘君臣之礼,就这么席地而坐,喝酒吃肉。赵匡胤酒量依旧,喝了半坛酒后,问道:“近来扬州可有甚么军情?”石守信摇头道:“近来扬州并没有甚么动向。”赵匡胤道:“给朕死死盯住李重进,只有戬灭了他,朕方能高枕无忧。”石守信应声说是。赵普道:“李谷收受李筠五十万贯钱,证据确凿,陛下何以迟迟不肯出手?他如此大逆不道,陛下百般容忍。大臣们看在眼里,还会以为陛下软弱可欺。为了杀一儆百,应该问其不臣之罪。”赵匡胤道:“那日饮宴之后他就病了,不知道是气病的还是吓病的,总之病的不轻。朕倘若这个时候出手,颇有落井下石之嫌。中书舍人赵逢侍自己摔下马,明明只是皮肉伤,非说受了重伤,执意要回开封。他如此这般,实则并不看好朕,觉得朕铲除不了李筠。”重重‘哼’了两声,续道:“这些人首鼠两端,不想为朕出力,朕还不稀罕他们呢。天下的人才千千万万,偌大的大宋朝还找不出几个可用之才吗?就这么晾着他们,看他们心中是甚么滋味。”赵普道:“北疆已经平定了下来,李重进在淮南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已经不足为虑,陛下应该要着手吐故纳新了。”赵匡胤点了点头,道:“吐故纳新这个词用的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朝新气象,也该吐故纳新了。朕身边缺个起草诏书的知制诏,你们若有人品端方,学识渊博的人选,可以向朕举荐。”赵普和石守信应声说是。

次日早朝,群臣走进大殿,座位早已撤走,大殿内显得空空荡荡。没有了座位,群臣只能站着。此前之前,一直都是君臣坐而论道。一个座位看似简单,实则是皇权与群臣之争。从前君臣相对而坐,侃侃而谈,皇权凌驾不了群臣,群臣也无法压制皇权。君臣互相制约,谁也别想压过谁。而没有了座位,则预示着皇权要凌驾于群臣之上了。这一惊天巨变突如其来,群臣自是议论纷纷。范质昨天进言,君臣奏对,不再设座,今天就撤了座位,赵匡胤出手不可谓不快,当真势如雷霆。

群臣围着范质、王溥、魏仁溥三位宰相七嘴八舌之际,王继恩走到丹墀旁,大声道:“陛下到。”群臣闻得此言,这才安静下来。赵匡胤登上丹墀,坐于龙椅上。王溥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赵匡胤笑道:“王相请讲。”王溥道:“原来殿中设有座位,群臣按部就班,都有自己的座位,现在座位怎么没有了?”赵匡胤微微一笑,道:“昨日范相公上奏,说道为了区分君臣,要废除坐朝制,改为站朝。朕觉得范相公之言极有道理,于是便准允了。从今而后,群臣都要站朝了。”此言一出,群臣齐刷刷望向范质,均想原来这个馊主意竟然是他出的,难怪怎么问都缄默不语。

范质没有一丝窘迫不安,反而更加好整以暇,从容不迫,拿出札子,道:“启禀陛下,自古帝王开创基业,无不分封子弟,树立屏障。宗室亲戚一旦兴隆,国家就得以长久巩固。皇弟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自从任职于军中,将才显露。树立为藩镇之后,尤其积累起了名望。嘉州防御使赵光美雄俊老成,注重修养,乐善好施,声誉远播天下。臣请一并封册,赐予爵位。皇子皇女虽然还是婴儿的,也请下诏推行恩封之制,臣之所愿。臣闻为相者,应当推举贤能之士,辅佐天子。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国之道,宜授予要职。”赵匡胤虽然也想册封宗室,擢升赵普为相,巩固皇权,但是知道时机尚不成熟,于是轻描淡写道:“此事以后再议。”

回到中书省,王溥道:“千百年来,君臣坐而论道乃是定制。好端端的,范相为何要进言撤走座位?”范质道:“昨天奏对的时候,陛下说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字,让我上前指认。可是等我转过身来的时候,座位就不见了。”王溥皱眉道:“范相的意思是撤走座位,乃是陛下之意?”范质点了点头,王溥一阵默然。只听得范质续道:“陛下虽然起自伍卒,看似粗犷,实则绵里藏针,撤走座位,改为站朝之制,绝非一时性起。自今往后,君坐臣站,君臣有别,皇权要凌驾于群臣之上了。”两人叹息一声,相顾怅然。

范质位居首相,一直以来都是独断专行,甚么事都大包大揽。王溥虽为次相,可是甚么事都插不上嘴。表面上甚么事都由范质做主,乐得不问军国大事,专心著史,实则一直在寻找机会扳倒这个绊脚石,取而代之。赵匡胤谋朝篡位之前,他审时度势,决计赌上一把,于是阴效诚款,把赵匡胤的敌人逐出朝廷,又擢升韩令坤、高怀德这些大将。赵匡胤夺取天下,事半功倍,兵不血刃,他实是功不可没。从前赵匡胤为笼络人心之计,诱之以利,明里暗里许下诺言,改朝换代之后,投桃报李,许以首相之位。然则天下大势以定,还是没有动静。王溥不免有些着急,心想难道赵匡胤日理万机,忘了曾经的诺言?

范质见他沉默不语,若有所思,问道:“王相在想站朝之事?”王溥收敛心神,顺着他的话道:“是啊,君臣坐而论道乃是古制,不能说改就改。虽然看是一个座位,这里面实则暗藏玄机。范相应该进谏,据理力争,让陛下收回成命。”范质问道:“有甚么玄机?”王溥道:“改为站朝之后,皇权就凌驾于相权之上了。天子无论做甚么说甚么,群臣都不能反驳。天子贤明仁德,群臣自是无为而治。要是出了个桀纣昏君,闹得朝堂乌烟瘴气,群臣是反驳还是不反驳?”范质可不愿触犯这个晦气,微微一笑,道:“王相想得太长远了,咱们做好当下的事就足够了,至于将来的事,留待后人罢。”言罢批阅公文。

王溥来回踱步,心想赵匡胤事先说得天花乱坠,遑论首相便是王爵也不在话下。可是事成之后,竟然只字不提,显而易见,是在假装糊涂。他在装糊涂,可是自己不能不说。然则怎么说,却是大有技巧。不能明火执仗的索取回报,而要旁敲侧击,点到即止。他忖思片刻,心中已有计议,于是拿起编纂的《五代会要》,求见赵匡胤,道:“陛下,臣钟爱史书,大宋立国之后,臣立志编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典章制度及其损益沿革的史书。此史书大量摘引五代诸朝实录中的诏令奏议,取名为《五代会要》。臣已编纂成《后梁篇》,请陛下过目指正。”赵匡胤仔细阅读几页,连声赞叹,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朝代更迭,史料残缺不全。王相拾漏补遗,著成史书,功在千秋!”王著微微一笑,道:“陛下过誉,臣愧不敢当。”顿了一顿,又道:“当朝军国大事,皆由范相处置,甚么都不用臣操心。臣挂个次相之名,其实闲散之极。闲暇之余,读史著书,倒也悠哉闲哉,自得其乐。”赵匡胤听出话中深意,这是在旁敲侧击,向自己索取回报。他装起了糊涂,笑了一声,道:“既然王相立志著书立说,不妨兼修国史,要甚么人打下手,短缺甚么,尽管向朕开口。”王溥见他丝毫不提升官的事,及尽推脱之能事,犹是大失所望。闲谈几句,悻悻退出别殿。

王溥仍不死心,傍晚时分来到赵普的府邸。赵普得知王溥到访,立刻吩咐家仆打开大门,亲自出门迎接,行了一礼,道:“王相到访,寒舍蓬荜生辉,有失远迎,失敬失敬!”王溥笑道:“赵枢相太客气了,你我情投意合,这般说话,岂不太见外了?”赵普连声说是,又道:“王相请。”王溥携了赵普一手,道:“请。”两人来到客厅,分宾主坐下。赵普笑道:“王相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王溥笑道:“见教不敢,不过想起了老朋友,串串门闲聊罢了。”赵普颔首道:“是啊,咱们虽然同朝为臣,可是平日各忙各的,很少见面说话。”王溥笑道:“我虽然位列次相,可是一应军国大事都插不上手,平日闲散之极,不比赵枢相日理万机。今日冒昧到访,只怕叨扰你了。”赵普忙道:“王相言重了,王相三朝元老,身份贵重。别人登门拜访,你都未必肯见。今天到访,实在是赵某天大的荣幸!”

两人相视一笑,王溥道:“其实我这般闲散,也是出于无奈。”赵普大惑不解,问道:“请道其详。”王溥道:“你是知道的,范相位列首相,我和魏相同为次相。范质大权独揽,上到军国大事,小到官员任免,我和魏相都插不上手。世宗皇帝弥留之际,吩咐范相,擢升王著为相、曹翰为宣徽使。可是转过身去,他就以世宗皇帝病的糊涂了为由,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抹去了他们的官职。嚣张跋扈,可见一斑。”赵普不疾不徐道:“王著此人放浪形骸,名声并不太好。某次饮宴之际,他喝得烂醉如泥,一边哭天抹泪一边叫唤世宗皇帝,也不知是真醉还是假醉,或者是酒醉心明,故意为之。天子宽厚仁德,瞧他是个书生,才没有计较,治他的罪。范相目光如炬,知其性情浅薄,德不配位,不配为相。”王溥道:“话虽如此,范相独断专行,很多同僚都颇有微词。他越来越像当年的王峻,再这么不知收敛,一定会步其后尘。”赵普官职远远低于范质,可不敢妄加评论。心想王溥的矛头直指范质,究竟意欲何为?转念一想,顿时恍然大悟。王溥之上,就只范质而已。罢免了范质,就能取而代之了。

次日赵普觐见,道:“陛下,昨天傍晚王相公到臣的府邸坐了一会。”赵匡胤道:“你们大臣私下往来,不必向朕禀告。”赵普道:“王相说过甚么话,陛下不想听听吗?”赵匡胤心中大奇,问道:“王相说过甚么?”赵普道:“王相口口声声指摘范质过错,臣好久才回过味来,他这么做无非是要取而代之,成为首相。”赵匡胤点了点头,道:“去你家之前,他就先见过朕了。呈上史书,说道因为闲散,百无聊赖,所以著书立说。”赵普道:“原来他早就明目张胆向陛下索要回报了?”赵匡胤摇头道:“也没有明目张胆,而是旁敲侧击。”赵普问道:“那么陛下是怎么回答他的?”赵匡胤站起身来,走到殿下,道:“还能怎么回答,当然是装糊涂了。莫约他在朕这里讨不到回音,就去你家,试试你的口气。”赵普颔首道:“陛下所言极是。”赵匡胤道:“按说改朝换代,他出了不少力,功不可没。论说才学,当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无人能出其右。但是失之心术不正,投机取巧,就像墙头上的草,没有一颗秉忠之心,随风摇摆,决计不能重用。”

正说之间,王继恩道:“陛下,南唐使者求见。”赵匡胤道:“传他进来。”过了一会,王继恩领了南唐使者走进别殿。赵匡胤问道:“江南国主遣你来开封,有何事情?”南唐使者行了一礼,道:“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给国主写了封密信,请求国主起兵伐宋。国主不敢隐瞒,遣敝人觐见天子,陈说实情。”言罢呈上密信。赵匡胤看了一遍,问道:“国主是如何答复李重进的?”南唐使者道:“国主断然拒绝了李重进所请,还让敝人转告天子,李重进居心叵测,请天子未雨绸缪,早做防备。”赵匡胤颔首道:“看来国主是明白人,拎得清轻重。回去转告国主,朕知道了。”南唐使者应声说是,接着退出别殿。赵普问道:“陛下打算甚么时候讨伐李重进?”赵匡胤沉吟片刻,道:“不急,再等等,等到他众叛亲离,孤家寡人之时,朕再出兵。”

扬州都监安友规逃出扬州,李重进暴跳如雷,看谁都不像好人,加倍的疑神疑鬼。一怒之下,抓住几十名平素与自己并不亲近的将官,不问情由,一股脑的杀了。他倒行逆施,剩下的众将官无不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九月二十日,赵匡胤下诏削夺李重进所有官职爵位,废为庶人。十月二十一日,调集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等亲信大将,亲征扬州。这次御驾亲征,还带上了赵普。

宋军兵进神速,抵达扬州城下,守军不敢抵抗,当即开城投降。赵匡胤问道:“李重进呢?”一名军校摇头道:“不知道。”赵普道:“他自知必败无疑,难道逃走了?”这句话提醒了赵匡胤,当即道:“立刻包围官署,全城搜捕,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定要抓住李重进。”石守信当即调兵遣将,李处耘带领一队军马率先冲进城去,包围了官署。赵匡胤一行来到官署外,但见官署上空浓烟滚滚,久久不散。李处耘道:“陛下,李重进早已葬身火海了。”赵匡胤点了点头,道:“立刻扑灭火势。”李处耘道:“臣已经下令灭火了,火势已经熄灭了。”李重进勇武善战,仿佛霸王重生,当之无愧的第一猛将。而且是前朝的皇亲国戚,身份贵重,一呼百应。有鉴于此,赵匡胤才决意第二次御驾亲征。原想此战势必比之收复泽州之战艰难百倍,说不定旷日持久,损伤惨重,大耗国力。殊不知不费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实是始料不及。李筠尚能困兽犹斗,坚守泽州,顽抗十数日。但是李重进竟然远远不如,一刻也没有挺住就蹈火**了。其实他败得如此之快,皆是咎由自取。他大开杀戒,致使众将官离心离德。人心离散,士卒们自是纷纷丢盔弃甲,弃暗投明。

当天以扬州官署为行宫,赵匡胤驻跸于此,道:“除却李重进这个心头大患,朕今晚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顿了一顿,又道:“李重进心高气傲,出征之前,我想他或许能坚守半年,再怎么不济,也能坚守三个月,哪知兵不血刃就收复了扬州。这样更好,扬州免受了战火之苦。”赵普道:“陛下天威赫赫,李重进自知难逃一死,蹈火**,算是便宜他了。”赵匡胤道:“此战兵不血刃,三军将士的手脚还没有活动开,我还不想就此收兵。”赵普道:“对面就是江南,陛下是想趁士气如虹之际,顺手平定江南?”赵匡胤大笑一声,道:“还是你知道我。”顿了一顿,又道:“李璟虽然没有与李重进结盟,但是淮南终究是南唐故地,想不想收复故地,只有他自己知道。就算不出兵讨伐,也要陈兵于长江,以示威慑。”当下召集众将,道:“石守信,你明天就率领三军前往长江,让对面的江南军见识见识咱宋军的军威。”石守信虽然不解其意,但也没有多问,当即领命说是。

石守信率领数万禁军抵达长江北岸,晾出刀枪剑戟,斧钺弓弩,耀武扬威,似乎在做渡江的准备。走了柴荣,来了赵匡胤,似乎更加变本加厉。江南举国震惊,李璟吓得心惊肉跳,坐立不安,急忙派遣儿子蒋国公李从鉴、左仆射严续、户部尚书冯延鲁过江,敬献金银粮食酒茶诸物,犒劳诸军,并试探赵匡胤的虚实口风。石守信派遣士卒护送他们前往扬州,但是三军仍然驻守江畔,日夜操练。

李从鉴、彦续、冯延鲁走进行宫,行礼道:“见过陛下。”赵匡胤神情冷峻,厉声道:“你们说说,你们的国主为何与朕的叛臣李重进私通?”他高高在上,神威凛凛,李从鉴和彦续胆怯心虚,无言以对。冯延鲁却是面不改色,从容不迫道:“陛下大约还不知道国主不但与李重进私通,甚至还参与了谋反。”赵匡胤怒不可遏,神色大变,沉声道:“说下去。”冯延鲁道:“李重进想要与江南结盟,派遣使者来到江南,使者就住臣的家里,国主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由臣转告。国主言道:造反并没有错,但是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如果李筠起兵的时候,也一同起兵,遥相呼应,或许还有几分胜算。现在你孤家寡人,就算江南有兵有粮,也不敢借给你。”顿了一顿,又道:“这是国主的原话,请问陛下,国主有甚么错,江南有甚么错?”李从鉴和严续见他这般义正辞严的质问赵匡胤,连惊带吓,都汗透重衣。

果然赵匡胤脸色变得铁青,道:“就算江南无罪,可是诸将请命,要趁热打铁,打过江去,平定江南。”李从鉴惊闻此言,顿时腿膝酸软,差一点就跪在了地上。宋军如果要平定江南,早就渡过长江了。在长江边耀武扬威,及尽恫吓之能事,无非意在吓唬。冯延鲁看穿宋军的把戏,昂首挺胸,不亢不卑道:“李重进天下无敌,他都败于陛下手里,何况区区江南?不过先王留给江南数万精兵,国家存亡之际,一定会舍生忘死,浴血奋战。陛下如果不爱惜将士,视为草芥,尽可渡江来战。不过长江浪高水急,危机四伏,万一有甚么闪失,将士们能否全身而退?”李从鉴听完这段话,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以为赵匡胤会龙颜大怒,正欲低声下气解释之际,只见赵匡胤哈哈一笑,道:“冯延鲁,朕知道你。世宗皇帝第二次御驾亲征的时候,俘虏过你。”冯延鲁欠身道:“正是臣。”赵匡胤道:“江南人才济济,果然名不虚传。朕没有平定江南之意,回去转告国主,将士们列兵长江,不过熟悉一下水性而已,让国主把心放在肚子里。再过几日,朕就班师回朝了。”又对王继恩道:“准备宴席,朕要亲自款待他们。”李从鉴受宠若惊,道:“谢陛下赐宴!”心想冯延鲁刚正不阿,一番侃侃而谈竟然打消了赵匡胤平定江南的念头,当真功不可没。其实他哪里知道赵匡胤勇于进取,绝非得过且过的君王。面对江南这块肥肉,恨不得一口吞下。虽然相继戬灭了李筠和李重进这两个叛臣,但是根基尚浅。一旦在长江上翻了船,各地的节度使势必纷纷跳出来。他不是不敢打,而是不能打。倘若下定决心,就算冯延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死得能说成活得,也无法阻止。

赵匡胤驻跸扬州数日之后,班师回朝。当初后周与南唐定下君臣大义,柴荣致书李璟,准其为子孙后代之计,修缮城隍。李璟于是升洪州为南昌府,营建宫殿,建为南都。赵匡胤班师之后,他也率领文武百官迁往南昌府,留下太子李从嘉监国。原来李景燧几次三番辞去皇太弟之位,李璟无可奈何,只得改立长子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唯恐李景燧卷土重来,夺走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教唆他人,用毒酒鸩杀了李景燧。正因为神明有亏,终于受到惊吓而亡。李璟于是立第六子李从嘉为吴王,入住东宫。

赵匡胤回到皇宫,换上便服,和王皇后来到慈宁宫。杜太后见他毫发无伤的回来,自是喜之不胜,道:“儿行千里母担忧,皇帝去扬州平叛,我终是放心不下。前几日听说皇帝打了胜仗,总算松了口气。谢天谢地,皇帝总算是回来了。”王皇后笑道:“我还总劝太后不要担心,陛下即位之前,驰骋沙场,打过无数胜仗,这次也一样能大获全胜。”杜太后道:“我知道你是怕我担心,才这样安慰的。其实你也提心吊胆,比我还要担心。”赵匡胤笑道:“何止是太后和皇后担心,其实我自己也颇为担忧。李重进是甚么人?可是天下第一猛将,我原想此战异常艰难,只怕要打个一年半载。殊不知李重进虽然在战场上无人能敌,可是下了战场,却不谙人情世故。他在扬州大开杀戒,扰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三军一到扬州,守军就开城投降了,他自己也蹈火**了。此战兵不血刃,扬州没有损伤,实是幸事。”杜太后叹息一声,道:“皇帝回来了,我也想到了光义,不知道他在徐州可好?他不在身边,心里总是说不出的空空落落。”赵匡胤笑道:“太后若是想他,儿即刻召他回来就是了。”杜太后含笑道:“其实我也不是偏心,你们兄弟二人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掌心掌背都是肉,从来没有偏向谁。”赵匡胤笑道:“儿子知道。”

赵光义公事之余,不是阅读道家典籍就是炼制仙丹妙药。这天他打开炼丹炉,取出一只碗,里面盛的正是这次炼制的药水。药水色泽暗黄,气味难闻,看样子似乎不是灵药。他可不敢喝这种看上去像是毒药的东西,皱了皱眉头,吩咐奴仆牵来一只黄狗,看着他们把药水灌进黄狗口里。黄狗四条腿被绑的结结实实,无论怎么吠叫挣扎,都是徒劳无益。药水灌进黄狗的肚子,奴仆们这才解开绳索。黄狗心中害怕,呜呜低鸣,夹着尾巴逃之夭夭。赵光义道:“把这畜生关进笼子里,如果三天没有事,再放了它。”众奴仆应声说是,抓住黄狗,关进笼子里。

次日奴仆来报,道:“禀告藩帅,黄狗死了。”赵光义来到后院,但见黄狗倒毙在地上,身体弯曲,脑袋和屁股几乎挨在了一起。赵光义问道:“这畜生是甚么时候死的?”那奴仆回道:“瞧这模样,大约是半夜死的。”赵光义点了点头,道:“拖出去扔了。”那奴仆答应一声,把死狗装进麻袋,拖了出去。赵光义拿出炼制药水的配方,看了又看。当看到马钱子时,自言自语道:“难道马钱子给多了?”马钱子的种子性寒味苦,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主治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但是过量服用则颈项僵硬、呼吸困难,甚至抽搐,如不及时服用解药,会致呼吸麻痹而死亡。他想明明是要炼制灵药,怎么炼成了毒药?幸亏自己没喝,不然倒在地上的人就是自己了。他心思阴毒,转念又想此药既然能毒死黄狗,一定也能毒死人。只是气味难闻,颜色浑浊,谁人敢喝这种毒药?要杀人于无形,做的神不知鬼不觉,药水必须要无色无味,否则必会露出马脚。他是有心之人,既然误打误撞炼制出了毒药,暗暗打定主意,要把这毒药炼制的无色无味。

正自忖思之间,一名文吏领了一人来到后院,道:“禀告藩帅,吏部来人了。”赵光义转过身来,那吏部文吏行礼道:“见过藩帅。”赵光义点了点头,道:“吏部差你来徐州,有甚么事?”那文吏满面堆笑道:“恭喜藩帅,贺喜藩帅!不是吏部差我来的,是陛下差我来的,陛下要召藩帅回京任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中书令、行开封府事。”同平章事和中书令乃是极品官衔,尤其中书令虽然没有实权,然则尊崇无比,非元勋贵戚不得除授,朝中大臣能获此殊荣者寥若星辰。赵光义没有做过官,既没有资历又没有威望,白纸一样,何德何能能够高居其位?一言以蔽之,皆因是赵匡胤的血亲兄弟。血浓于水,兄弟情深,赵匡胤恨不得把所有大官都加于他一身。赵光义殊无一丝喜悦之情,在他看来,自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封王是理所当然。叛乱已经平定,赵匡胤迟迟不肯封王,难道还有甚么顾虑?

回到京师,赵光义夫妇入宫,符氏自去拜见杜太后及王皇后,赵光义则觐见赵匡胤。赵匡胤语重心长道:“你我是同胞兄弟,按理我做了天子,该立你为王,不过现在封你为王,略显仓促了些。等到削夺了那些异姓王的爵位,再行册封。不要小看了行开封府事,京师龙蛇混杂,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虽然戡平两场叛乱,朝中大臣和各地节度使都刮目相看,可是毕竟根基太浅,经不起风吹雨打。兄弟齐心,其力断金。你管好开封府,我就能放开手脚处置国事了。”赵光义见他许以王爵,当下应声说是。赵匡胤又道:“咱们一家人许久没有团聚了,今天在宫里一起吃晚饭罢。”赵光义连声说好。

当天后苑里摆起了家宴,阖家老小齐聚一堂。赵普被视为宗亲,也有幸参与了赵氏家宴。杜太后看着儿孙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心中甚是欣慰。赵普敬了一杯酒,道:“陛下两次御驾亲征,力挽狂澜,不论朝中大臣还是各路诸侯,无不心悦诚服,是时候削夺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了。”赵匡胤神情有些为难,道:“这些亲信大将不是我的结义兄弟就是好朋友,他们必然不会负我。”赵普正色道:“世宗皇帝把陛下当成亲生儿子一样,陛下也辜负了他,难道这些亲信大将,有朝一日不会辜负陛下?”赵匡胤闻得此言,顿时哑口无言。当初赵匡胤夺取滁州,士卒们抓到一百多名所谓的盗贼匪徒。他不胜其烦,心想一个个的审,要审到甚么时候?他最痛恨趁火打劫的匪徒,于是下令全部处决。赵普知道战乱之中,必有冤情,于是挺身而出,执意重审。虽然君臣名分已定,但是他还是像在滁州一样,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坚持己见,绝不退让。言辞一如既往地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正因为一心一意维护皇权,故而言辞犀利,无所顾忌,往往顶撞的赵匡胤无所适从。赵匡胤知道他公忠体国,视国事为己任,因此从不生气。即便生气,过了气头,还是言听计从,采纳其策。可谓君明臣贤,君从谏如流,臣仗义直言,彼此素无猜疑。

赵普又道:“我知道陛下性情宽厚,顾念旧情,从不猜忌这些亲信大将。但是陛下想过没有,麾下的将官如果贪图更大的荣华富贵,会不会逼迫他们造反?”赵匡胤端着酒杯,沉吟不决。赵普又道:“既然陛下还没有想好,可以先放一放。慕容延钊任殿前都点检,韩令坤任殿前副都点检,点检做天子的谶言还未平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请陛下废除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这两个官职。”赵普进谏解除石守信等亲信大将的兵权,赵匡胤尚犹豫不决之间。但是说起‘点检做天子’,就不得不防了。万一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也来一场‘点检做天子’的把戏,刚刚坐稳的江山,岂不是又要改名换姓了?他不再迟疑,道:“好罢,先解除他们的兵权。”赵普又道:“为了防范大将专权,军中作乱,请陛下下诏施行‘更戌法’。”赵匡胤问道:“何为‘更戌法’?”赵普道:“所谓‘更戌法’,便是以禁军分驻京师及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依据远近不同,以一至三年为期。朝廷临时任命戌军统兵将官,使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统兵将官想要拥兵自重,甚至作乱,就很难了。”赵匡胤依靠禁军夺取天下,也最怕统兵大将拥兵作乱。即位以来,日思夜想就是如何防范禁军叛乱,当即问道:“此法甚好,可有具体举措?”赵普道:“如何施行‘更戌法’,臣还在谋划之中,不日就会上奏了。”赵匡胤见他操劳国事,尽心尽力,有时比自己这个君王更加勤勉,心中甚慰,举杯道:“同饮此杯。”两人当下一饮而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