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四十九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四十九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四十九回

唐皇帝吟词解忧愁

李学士出使求退兵

寿州被围,滁州、扬州相继陷落,泰州守将不战而降。周军在长江以北横冲直撞,兵锋所至,无坚不摧。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要不是有长江天堑横贯东西,挡在前面,周军只怕已然兵临城下,进犯金陵了。与此同时,吴越国也已经奉了柴荣的诏令,屯兵于两国交界之处,擎枪磨刀,耀武扬威,随时都会兵进南唐。南唐腹背受敌,岌岌可危,每天都有无数战报飞马送回金陵。李璟每天目睹丢城失地的战报,当真焦头烂额。日日夜夜提心吊胆,生怕有一天醒来,周军已经攻破了金陵。

这天君臣商议退兵对策,群臣都唉声叹气,一筹莫展。李璟叹息一声,道:“朝廷高官厚禄养着尔等,怎么到了危难关头,尔等都不做声了?”李景达大声道:“还商议甚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臣愿领兵讨伐周军。”李景遂道:“四弟稍安勿躁,淮南战场上周军攻城略地,无往不利。反观我军,守城大将们,阵亡的阵亡,逃跑的逃跑,真是一蹶不振。即便你挂帅出征,急切之间,只怕也难已挽回败局。”李景达闻得此言,犹是怒火蒸腾,吼道:“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似你这般说法,咱们干脆投降,或者坐以待毙算了。”他虽然攥拳揎臂,怒目吼叫,一副要吃人的模样,但是李景遂却不生气,道:“三弟莫要动怒,且听我慢慢道来。”李景达道:“都火烧眉毛,迫在眉睫了,二哥怎么还是这么慢条斯理?你有甚么对策,就快说呀。”李景遂道:“亏你自诩知兵谙武,精通兵法,你不知但凡大战,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吗?周军深入淮南,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现在所以能长驱直入,无非使些偷袭的卑劣手段罢了,涂山和滁州之战便是明证。”此言一出,群臣纷纷说是。

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道:“其实南唐不是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刘仁瞻将军坚壁清野,据守寿州已达二三月之久,任凭周军怎么强攻硬打,也无法撼动寿州分毫。皇甫晖和姚凤二位将军虽然战败被俘,但是宁死不屈。皇甫晖将军终因剑伤太重,不治而逝,端的可悲可泣。”闻得此言,众人都唏嘘不已。李景达道:“好了,好了,现在不是离别伤情的时候。皇甫晖忠勇可嘉,朝廷也不会亏待他,该怎么旌表就怎么旌表,该重用他的后人就重用他的后人。眼下最要紧的,莫过于怎么让柴荣退兵。”李景遂转过身去,面对李璟,道:“陛下,臣有一计。”李璟喜道:“皇太弟有何计策?”李景遂道:“和谈。”李璟还没有询问究竟,李景达抢先道:“这算甚么计策?”

李景遂微微一笑,道:“三弟又着急了不是?”李景达见他似乎一点不急,一如既往地蕴藉儒雅,叹了口气,道:“二哥快说,你这个样子快要急死我了。”李景遂道:“柴荣出兵进犯南唐,无非是觊觎南唐富庶,想捞点好处。准备一些金银酒茶,和谈若是成了,柴荣退兵,南唐也没有多大的损失。”李璟问道:“和谈若是不成呢?”李景达也道:“是啊,倘若柴荣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谈不成呢?”李景遂道:“其实和谈也是缓兵之计,一来让柴荣误以为南唐怕了他,从而掉以轻心。二来立刻向辽国求援,言明厉害。辽国绝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周国日渐强盛,一定会出兵相助的。其实说来说去,力挽狂澜,不能倚仗辽国,还是要靠自己。我适才说过了,天时地利人和,柴荣一样也不占。南唐还有水军,再过一二个月就是梅雨季节了,到时候长江淮河水势暴长,水军的战船来去自如。周军再怎么骁勇善战,在河道纵横的淮南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到那时候,想不退兵也由不得自己了。”此计耗费并不算多,而且还能迷惑柴荣,争取时间,等待梅雨季节到来,端的天衣无缝。众大臣惊叹不已,交口称赞。

李璟如同在深邃昏暗的夜色之中看到一丝光亮,道:“皇太弟此计甚妙,立刻遣使与柴荣和谈。”又对文理院学士李德明道:“李学士,即刻草拟国书。”李德明应声说是。李景达知兵好武,受不得屈辱,一百个不愿意和谈,可是李璟已然下诏,气得蹀足捶胸,道:“一旦遣使和谈,柴荣势必更加气焰嚣张,请陛下三思。”李璟道:“虽是和谈,却也是以退为进的计策。倘若柴荣答应退兵,耗费些金银也无妨。”李景达咬了咬牙,拂袖而去。李景遂唯恐李璟龙颜大怒,替李景达辩解道:“陛下,三弟虽然无礼了些,可也是为了国家着想,你不要生气。”李璟道:“我与他兄弟连心,不会怪罪的。”

议完和谈之事后,群臣散去。李璟道:“皇太弟,随我去御花园走走。”李景遂应声说是,跟随李璟来到御花园。两人走上回廊,下面是清澈见底的湖水,一群金色鲤鱼在湖水里来回游弋,悠然自得。李景遂躬身道:“陛下,请你召回弘冀罢。”李璟见他又要请辞皇太弟之位,皱了皱眉头,正色道:“二弟,我册封你为皇太弟,可不是闹着玩的。待我百年之后,你便顺理成章继承皇位。我不会背信弃义,你也不要三心二意,安安心心做好皇太弟,替朕排忧解难。”李景遂道:“自古皆是子承父业,哪有弟弟继承哥哥皇位的道理?弘冀乃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才是顺理成章。说句心里话,这些年来,我如坐针毡,倍受煎熬,请陛下召回弘冀。”李璟道:“弘冀是嫡长子不假,可是一点也不像我。”李景遂道:“弘冀素无过失,陛下不能因为不喜欢,而违背古制。”

李璟道:“这件事以后再说,周军进犯南唐以来,我一直心神不宁,今天好不容易心情好些,就不要再提弘冀了。”顿了一顿,又道:“南唐与周国向来井水不犯河水 ,柴荣平白无故悍然南侵。还颁布甚么《伐淮南诏》,大言不惭的说道:蠢尔淮甸,敢拒大邦。盗据一方,僭称伪号。欺人太甚,简直就是欺人太甚。他当真以为我好欺负,南唐好欺负吗?”李景遂沉吟片刻,道:“我想中原历经战乱数十载,民生凋敝,国势衰弱,悍然进犯,无法是想从南唐嘴里虎口夺食,捞些好处。这就好比一个穷得衣不蔽体,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恶棍,看到邻居丰衣足食,就眼红觊觎,忿忿不平了,就罔顾道义,明火执仗的掠夺了。”李璟恨恨道:“柴荣正是鲜廉寡耻的强盗恶贼。”

李景遂见他愤慨之情,形于辞色。激愤之余,面色煞白,胸膛起伏不定,劝道:“陛下息怒,你再怎么愤懑不平,柴荣也看不到。为今之计,是如何让柴荣退兵。”李璟道:“满朝文武,一个个都束手无策,还是皇太弟深谋远虑,想出了和谈的好计策。柴荣若是知足,收了金银,就该退兵了。”李景遂面带忧色,道:“就怕他野心勃勃,欲壑难填,志不在些许金银。”李璟瞠目道:“他志不在金银,难道当真要夺取淮南的土地?”李景遂摇头道:“他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遣使和谈,也是要摸摸他的底细。”李璟叹息一声,昂首远眺。

垂柳丝丝如雨,湖水碧波荡漾,幽兰翠绿欲滴。湖畔桃花、杏花,茶花争奇斗妍,竟相绽放。清风拂过,香气袭人。虽然景致如画,美不胜收。但是李璟思绪万端,哪有闲情雅致欣赏。和谈究竟能不能成?即便成了,也是屈辱,不值得弹冠相庆。万一不成,处于劣势中的南唐究竟该何去何从?当此国家危难之际,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捩转败局。自己身负千钧重担,踽踽独行。虽然身居九重,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可是谁知道自己这个天子做的何其之难?四月里的天气说变就变,适才还天清日朗,这时西风骤起,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在附近伺候的太监急忙取来雨伞,为二人遮风挡雨。俄顷之间,雨势转大,噼里啪啦坠入湖中,激起阵阵涟漪。李璟胸臆压抑日久,凭风沐雨,任凭太监怎么苦苦哀求,也不离去。

这阵暴雨突如其来,去的也十分匆匆。清澈的湖水变得浑浊,金色鲤鱼都早已到不知去向。被暴雨打落的花朵散落于地,落英缤纷。桃树、杏树上残留的花朵稀稀落落,残缺不全。尤其幽兰上沾满了泥土,再无纤姿冷态,素洁高雅之致,变得惨不忍睹。李璟心情低落之极,一如疾风骤雨后花残水浊的景象。他触景伤情,须臾诗性大发,吟道:“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李景遂跟着吟了一遍,脱口而出道:“好词,好词!”李璟素来风雅自赏,偶然寻得佳句,心中颇为得意,问道:“皇太弟,此词好在何处?”李景遂道:“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一句,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亦近亦远,亦声亦情。此句绝妙,必然传唱千古。”李璟亦有同感,不禁熏熏然如酲似醉。

一名太监道:“陛下、皇太弟,你们的衣裳都快湿透了,进殿换身干净衣裳罢。”李璟摇头道:“不忙,不忙,赶紧取笔墨纸砚来,记下适才所吟之词。”李景遂也道:“是极,是极,赶紧去呀!”生怕时间久了,忘记了刚才的词。两名太监不敢怠慢,急忙三步并作两步,搬来一张书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一个研墨,一个铺开纸张。李景遂提起毛笔,道:“陛下吟词,臣弟书写。”李璟于是又吟了一遍,他话音刚落,李景遂也已经写就了,道:“陛下请看。”李璟凝目端详,但见字迹飘逸洒脱,形雅神秀,兼具行书和草书的神韵,笑道:“皇太弟的书法又精进了。”李景遂逊道:“陛下过奖了,臣弟的书法一般,不及陛下万一。”李璟微微一笑,道:“咱们是亲兄弟,你不必这样奉承我。你的书法在我之上,我的诗词在你之上,算起来还是平分秋色。”李景遂道:“‘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出,天下所有的词句都黯然失色,李杜白孟这些大家也要叹为观止,瞠乎其后。”两人皆醉心于诗词歌赋,当下纵论品评天下诗词。转瞬之间,将国难忧患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是夜李璟做了个噩梦,梦中周军已经兵临金陵城下。他伫立于城上观望敌情,但见旌旗遮空蔽日,四面八方全是周军,放眼望去,不计其数。衣甲鲜明,刀枪耀眼,气势雄壮,杀气腾腾。这时战鼓雷动,号角争鸣。周军呐喊吼叫着冲向城池,黑压压的如同潮水一般,吞天噬地。他心魄为之震惊,肝胆为之绽裂,向后疾退,忽然失足跌倒。惊醒过来,已是满身大汗,道:“来人,来人。”一名太监匆匆忙忙而来,问道:“陛下有甚么吩咐?”李璟道:“快去看看,周军到了城下没有?”那太监终于明白李璟做了噩梦,道:“没有周军的消息,陛下适才是做噩梦了。陛下安心,有长江天堑护着金陵,周军要渡过长江,除非生了翅膀。”李璟终于回过神来,自觉失态,道:“看来是朕多虑了,朕的衣裳湿了,给朕换件衣裳。”

次日李德明呈上草拟好的国书交给李璟过目,李璟但是开篇是‘唐皇帝致书于周皇帝,唐周比邻而居,世代交好。唐有何过失,以至于兵戎相见?’李璟摇头道:“这样写不好,开篇就诘问周国为何侵袭南唐,似乎我们兴师问罪一样。开篇先问候柴荣,还要加上一句‘吾愿以兄视之’”李德明和钟谟对望一眼,钟谟道:“这样不妥罢?柴荣比陛下小,以兄视之,恐要遭人耻笑。”李璟叹道:“柴荣兵强马壮,我伏低做小,也是出于无奈。”李德明道:“可是这样太委屈陛下了。”李璟道:“只要柴荣能够退兵,还南唐安宁,我受点委屈,在所不惜。”顿了一顿,又道:“耶律德光也比石敬塘小,石敬塘还认他为父。认柴荣为兄,也不算过分。”李德明和钟谟面面相觑,均想石敬塘为了一己之私,现在是为了挽救南唐,岂可相提并论?只听得李璟又道:“进献金银茶酒等物品,朕看够了,改好国书之后,你们即刻前往寿州,与柴荣和谈。”李德明和钟谟应声说是。

这日李德明和钟谟来至寿州行宫,求见柴荣。因为李璟一天几问的催促行程,他们只得轻装简从,快马加鞭赶往寿州,进献的物品则落在了后面。柴荣为了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加派了禁卫站岗。说是行宫,其实就是一座从前南唐的官署而已。南唐的官员虽然逃走,可是却带不走官署,柴荣加以利用,暂时做为行宫。他深知每一枚铜钱都来之不易,节俭惯了,每一枚铜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因此行宫未加修葺,只是增添了用物,挂上黄色帘子,椅子铺上一张黄布,略具天子气象而已。

张永德带领李德明和钟谟走进行宫,他们眼见道路两侧每隔三步就有一个擐甲执兵的禁卫。这些禁卫都身形粗壮魁梧,束腹挺立,如同铁塔一般巍然屹立。看着这些面露凶像的禁卫,李德明心中发虚,钟谟则暗暗咽了一口口水。他们明白这是鸿门宴,只是临危受命,心中虽然憷惧不安,还是要硬着头皮走下去。一段不长的路,在他们眼里却是荆棘丛生,危机四伏。

走到殿外,张永德先入内禀告,道:“启禀陛下,南唐使臣求见。”柴荣淡淡道:“让他们进来。”张永德走到殿外,微笑道:“二位使臣,陛下请你们进去。”李德明和钟谟跟随张永德步入大殿,行礼道:“南唐使臣见过周天子。”柴荣明知故问道:“二位使臣求见朕所为何事?”李德明躬身道:“唐皇遣我二人与周天子和谈,请求退军。”言罢呈上国书。柴荣看了一遍,嗤之以鼻,道:“进献御服,金器一千两,缯绵二千匹,牛五百头,酒二千斛,看来李璟也不怎么大方啊。”钟谟道:“咱们二人为了早日与周天子和谈,因此先行一步,进献的物品还在后面,三日之内必到。”柴荣摆手道:“不必了,把这些东西都运回去罢。”李德明和钟谟面面相觑,猜不透柴荣的心思。

钟谟试探着问道:“周天子是不是觉得进献的物品少了?”柴荣却不回答,问道:“南唐的国库在甚么地方?”李德明和钟谟面面相觑,心想哪有一见面就问国库的道理?但是柴荣既然询问了,又不敢不答。李德明道:“回周天子,敝国国库位于皇宫西侧。”柴荣点了点头,对张永德道:“召集三军将士,让南唐的使臣见识见识周军的军威。”张永德应声而去。这时一名禁卫服侍柴荣更衣,披上山纹铠甲,腰间系上金带,双肩龙首护肩,戴上鎏金头盔,最后悬挂宝剑。穿戴完毕之后,张永德走了进来,道:“陛下,三军将士集结完毕。”柴荣点了点头,大步而出。张永德道:“二位使臣,请罢。”明明说好是双方和谈,现在居然变成了观军容。李明德和钟谟不敢违抗,随了张永德走出行宫。

柴荣骑马当先而行,张永德等人徒步紧随其后。放眼望去,远处黑压压数万士卒,无边无际。但是无论左看还是右看,队列都整齐划一,笔直的像一条直线,想见平日训练有素。李德明和钟谟对望一眼,都心中五味杂陈。南风吹拂,无数面旗帜迎风招展,而周军将士则肃然挺立,纹丝不动。刀枪在阳光照耀之下散发点点光芒,目为之眩。

行至近处,禁卫勒住骏马。柴荣朗声道:“他们是南唐的使臣,李璟派遣他们求和来了。李璟进献了金银酒茶,出手倒也大方。本来嘛,南唐鱼米之乡,物产富饶,非中原所能比拟,这点贡品在南唐不过九牛一毛而已。”话锋一转,又道:“不过咱们不是讨饭的叫花子,倘若收下这点点贡品,倒叫李璟小觑了,倒叫南唐人轻视了。”又指向金陵方位,道:“拿下金陵,南唐国库里的金银财宝就是给你们的赏赐。”三军将士热血沸腾,振臂高呼:“万岁,万岁...!”数万人齐声高呼,声音如滚滚天雷,穿透云霄,直达九重,顿时风云为之变色。周军气势雄壮磅礴,压得李德明和钟谟透不过气。柴荣神色冷峻,冷眼斜睨,道:“回去告诉李璟,要想求和,亲自来见朕。”话声甫落,已然驰马而去。

李德明和钟谟求和不成,无法回去复命,愁眉苦脸,相对无语。张永德笑道:“二位请回去罢。”钟谟道:“请问张将军,周天子究竟想要甚么?请将军指点迷津。”李德明道:“是啊,咱们两手空空回去,无法复命,请将军指点一二。”张永德昂首大笑,道:“陛下御驾亲征,大周倾举国之兵,兴师动众,难道就为了这点散碎银子吗?咱们收了这点散碎银子就退兵,岂不真成了沿街乞讨的叫花子?”李德明问道:“请问周天子究竟想要甚么?”张永德腆腹插腰,一付高高在上的架势,一字一顿道:“陛下要淮南所有的州城土地。”李德明和钟谟对望一眼,各自吸了口冷气,均想索取淮南的州城土地,柴荣的胃口未免也太大了。钟谟道:“咱们官职卑微,无法答复皱天子的要求,须得回去金陵禀告唐皇,请唐皇定夺。”张永德道:“那我劝你们走快些。”钟谟心中大奇,问道:“为何要走快些?”张永德道:“陛下英明神武,三军将士效命奋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会攻破金陵。二位若是走慢了,只怕再也见不到李璟了。”大笑声中,早已扬长而去。

李德明和钟谟匆忙回到金陵,觐见李璟。钟谟道:“陛下,周天子断然拒绝了求和。”李璟见他们无功而返,自是大失所望,道:“柴荣拒绝了求和,你们就回来了?”责备之情,形于辞色。李德明道:“周天子不但断然拒绝了求和,还让咱们观看了周军的军容。数万周军将士井然有序的挺胸而立,没有一个交头接耳,东张西望。军威之雄壮,臣见所未见,当真大开眼界。”李璟看了看钟谟,钟谟虽然觉得李德明言过其实,但大致不差,于是点了点头。只听得李德明又道:“周军百战精锐之师,勇不可挡。我军将士懦弱怯战,丢城失地,一败涂地。再打下去,徒然损兵折将,劳师糜饷。”钟谟却有不同见地,道:“李学士,你盛赞周军军威浩大也就是了,可是却又贬低唐军,拿两者相提并论,颇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李德明问道:“钟侍郎,观军容的时候,你我都在场,周军军威雄壮,我没有说假话罢?”钟谟颔首道:“没有。”顿了一顿,又道:“可是你不该贬低唐军。”

李德明道:“我军大将战死的战死,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就没有一个能战的。”钟谟问道:“你忘了寿州的刘仁瞻将军吗?寿州没有援军,刘将军坚守孤城已有数月,怎么能说我朝没有能战的大将?”李德明道:“刘将军固然是我朝的中流砥柱,可是除了他,还有谁能征善战?刘将军再怎么神通广大,也只能困守孤城,而不能力挽狂澜,捩转战局。”又对李璟道:“周天子雄心囊括天地,壮志凌于云霄,于淮南的土地人口志在必得。为息事宁人之计,不如奉表称臣,割让淮南州城。”钟谟皱眉道:“李学士,你做着我朝的官,当此危难之际,不思建言献策,图存报国,还劝说陛下奉表称臣,割淮南州城,实乃误国。”李德明毫无羞愧之情,反而昂然道:“钟侍郎说我误国,那么你有甚么救国之策,我洗耳恭聆。”

钟谟道:“陛下知道拂晓吗?天亮之前谓之拂晓,此时的天色最为昏暗。战局每况日下,国事举步维艰,此刻就如同拂晓。臣觉得当务之急就是安抚军心,要不吝赏赐那些忠心报国的将士,还要重金招募天下猛士。与其向柴荣进献贡品,不如把这些金银财宝用在精兵猛将身上。只要挨过这最艰难的时刻,曙光必现,那时全力反击,必然反败为胜。”李德明沉吟片刻,问道:“要是挨不拂晓呢?”这轻轻一问竟然把钟谟给问住了,他无言以答,默然无语。李德明道:“要是挨不过去,南唐就要亡国了,陛下也将成为亡国之君,你这是在误君。”

李璟即位之初,也曾踌躇满志,登泰山绝顶而俯瞰众山,可是骨子里毕竟风流倜傥,攻灭闽楚之后,自负文治武功,虽尧舜不可企及,一时性起的雄心壮志便难以为继。其后骄奢淫逸,整日与文臣学士们吟诗作赋,和唱对答。美人佳丽,载歌载舞。琼浆玉液,觥筹交错。当真是天上人间,流连忘返。他词作颇丰,为了一句佳词,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有时连国事都不管不顾了。他原本优柔寡断,但见钟谟和李德明各执一词,又似乎都有道理,好生难以决断。叹息一声道:“我也是堂堂一国之君,奉表称臣,割让土地,岂不屈辱?然则交战至今,花钱如同流水,国库已然空虚。国用尚且不足,哪里还有余财招募天下勇武之士?你们没有回来之前,韩熙载进言铸造铁钱,朝廷正在商议此事。”这句话虽然否定了李、钟二人的进言,又似乎甚么也没有说。

钟谟道:“陛下,柴荣咄咄相逼,南唐已经无路可退,不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或许尚有转机。”李璟性情懦弱,摇头叹息,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何其容易?吴越国落井下石,已经出兵常州了,南唐腹背受敌,怕是有亡国之虞。”李德明大吃一惊,道:“燕王在常州,陛下当速速召他回金陵。”李璟摇头道:“朕早就召他回金陵了,可是他不听,说是要统兵御敌,打退吴越军。”无可奈何之情,形于辞色。李德明道:“燕王虽然志气凌云,但是毕竟年轻,万一不敌吴越军,战局更加雪上加霜。”李璟道:“朕不是没有下诏,可是他不听,朕也没有办法,随他去罢。”

李德明注视着李璟,问道:“陛下究竟是想战还是想和?”李璟摇头道:“朕心里很乱,不知道。”顿了一顿,又道:“柴荣要朕去见他,朕是万万不能从的。”钟谟道:“陛下所言极是,万一陛下去见柴荣,他起来了歹心,扣下陛下,南唐可就乱了。”李璟道:“朕虽然不去见柴荣,但是可以去掉帝号称臣...”钟谟大吃一惊,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李璟道:“我是看出来了,柴荣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与其失掉江北州城,不如送几座州城给柴荣,让他早点退兵。”满脸的愁苦无奈。钟谟却是心如刀剜,不停的摇头。李德明察言观色,李璟还要求和,甚至不惜去掉帝号及割让土地,觉得大有可为,于是毛遂自荐,道:“陛下既然还要求和,臣愿再往寿州与周天子和谈。”李璟点了点头,算是答允了。钟谟道:“臣不愿往了。”他主战,李德明主和,主见大相径庭,说不到一处。李德明见他不愿再与自己同行,正中下怀,于是推荐孙晟同行,李璟准允。

李德明携带降表来到柴荣的行宫,请求觐见。张永德问道:“陛下命李璟来行宫觐见,为甚么不来?”李德明连连作揖,道:“将军有所不知,唐皇病了,病的走不动道了,因此无法亲自前来行宫。”张永德笑道:“莫不是连惊带怕,吓病了罢?”李德明尴尬一笑,道:“将军说笑了。”张永德道:“陛下说了,除非李璟亲自来,否则谁也不见,李学士请回金陵罢。”李德明见他下了逐客令,急忙道:“唐皇虽然不能来,可是愿意向周天子称臣,并割让土地,每年向大周上贡金帛。请将军代为转告,让我见见周天子。”张永德故作沉吟,道:“咱们都是做臣子的,知道做臣子的难处,你见不到陛下,难以回去复命,我帮帮你便是,不过陛下见不见,就很难说了。”李德明连连作揖,道:“将军不但是当朝驸马,还是周天子的左膀右臂,当朝第一人,有你替我说话,周天子一定会见我的。”张永德吃软不吃硬,给他捧到天上去了,心里格外受用,笑道:“你的眼睛雪亮,看来我不想帮你,也要帮你了。”言罢转身进了行宫。

张永德走进行宫,道:“陛下,南唐的使臣又来了,还是李德明学士。”柴荣道:“我上次说过,除非李璟亲自来,否则谁也不见,让他回去。”张永德微微一笑,道:“李璟愿意去掉帝号称臣,并且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看来他是真的服软了。”柴荣重重‘哼’了一声,道:“服软?我看未必,这或许是缓兵之计,疑兵之计。这边跟我求和,那边又向辽国求救。要不是边将逮到了派往辽国的奸细,我差点就给李璟蒙蔽了。”张永德既然答应了李德明的恳求,想方设法也要让他见上柴荣一面,道:“准不准求和,全在陛下一句话,见上李德明一面,或许能从他的嘴里套出些虚实,不知陛下意下如何?”柴荣沉吟片刻,道:“好罢,传他进来。”张永德转身而去,领了李德明进来。

李德明手捧降表,毕恭毕敬道:“见过周天子。”额头几乎触到了地面,卑躬屈膝,就差行跪拜之礼了。柴荣指了指案上的一封蜡书,道:“给他看看。”张永德答应一声,把蜡书交给李德明,道:“你仔仔细细地看清楚了。”李德明见他神情不善,果然逐字逐句的凝目而视,起初神情大变,接着面色转为苍白,最后竟然汗如雨下。孙晟见他举止失常,料想蜡书上的事情极其不同寻常,拿过蜡书一看,也是不知所措。原来这是一封向辽国求援的密信,不过给边将截了下来,交于了柴荣。

李德明不愧为满腹经纶的学士,定了定神,问道:“请问周天子,这封蜡书来自何处?”柴荣怒道:“你问朕,朕还要问你呢?李璟一面派你来求和,一面向辽国请求出兵,究竟是何居心?”他龙颜大怒,天威深不可测,李德明顿时打了个机灵,战战兢兢道:“这件事我并不知情。”柴荣怒极反笑,道:“好一个并不知情,一句并不知情,就能推得干干净净了吗?大约李璟并不死心,一面使这个缓兵之计迷惑朕,一面向辽国求援。等到朕收兵了,你们再来收拾残局,打朕一个措手不及。如果战局顺利,不但能把朕赶过淮河,还能灭亡大周。”李德明信誓旦旦道:“周天子息怒,这件事我委实毫不知情。倘若知道,也不敢来请求陛下退兵了。”只此一句话,柴荣就断定他性情懦弱,是个好胁迫之人。张永德审时度势,敲起了边鼓,笑道:“陛下,这件事或许李学士真的不知情。换成任何一个人,知道南唐一面求和,一面向辽国求救,都不敢觐见陛下。难道不怕陛下一怒之下,下令处决?”李德明应声附和,连声说是。其实张永德替李德明缓颊说情,乃是事先与柴荣商量好的。两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柴荣装成消气的模样,道:“好罢,朕姑且相信你这一回。”李德明终于松了口气,道:“周天子圣明。”柴荣又道:“你知道朕为甚么要讨伐李璟吗?”李德明摇头道:“不知道,请周天子明示,以解心中不惑。”柴荣道:“李璟口口声声以唐室后裔自居,不朝贡中原,却与辽国蛮夷眉来眼去,卑躬屈膝,此罪一。他骄奢淫逸,不恤民力,肆意盘剥,此罪二。只此两条罪行,就已经不可饶恕,因此朕兴兵讨伐,解百姓于倒悬,救黎民于水火。南唐丢城失地,屡战屡败,兵败如山倒,他竟然还指望辽国能够出兵救援,简直执迷不悟。告诉你罢,辽国出了昏君,自顾尚且不暇,不要做梦辽国能够帮你们。除了朕,谁也救不了南唐。”李德明唯唯诺诺,道:“唐皇正因为知道错了,故而向周天子求和。周天子胸襟辽阔,包容天地,万望饶恕唐皇之罪过,既往不咎。”柴荣嘿嘿冷笑,道:“朕虽然不斤斤计较,但是也不健忘,回去告诉李璟,想要求和,亲自来向朕请罪。”言罢右手一挥,示意退下。

李德明又碰了钉子,无可奈何,只得退出行宫。张永德道:“陛下,臣再试试他的口气。”柴荣点了点头,张永德当下走出行宫。李德明与孙晟大眼对小眼,眉头紧锁。孙晟问道:“李学士,咱们就这样两手空空回去吗?”李德明叹息道:“这是我第二次出使求和了,再这么回去,当真无颜面对陛下。”孙晟道:“可是周天子语气决绝,只怕不会再见咱们了。”李德明道:“遇点小小挫折你就打退堂鼓了?往大里说,南唐的安危存亡咱们责无旁贷。往小里说,求和的使臣就是受气包。没有完成堂皇交代的使命,我不能回去。”心中猜想柴荣之所以这般强硬,无非是要坐地起价,凭着自己的口才与智慧,一定能求和成功。

正说之间,张永德走到近处,笑道:“李学士是即刻动身回去金陵,还是在此歇息一二日再走?”李德明苦笑一声,道:“求和不成,我没有脸回去。”张永德道:“既然李学士现在不想回去,去我的营地走走罢。”李德明早有此意,道:“将军乃是陛下的近臣,我正有许多事情向你请教。”张永德道:“请罢。”

来到殿前司的营地,张永德请李孙二人进了军帐,宾主落座之后。李德明道:“将军是周天子的近臣,敝人是唐皇委派的使臣,敝人有个请求,咱们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张永德含笑道:“李学士说罢。”李德明道:“唐皇没有病。”张永德笑道:“李学士不说,陛下也知道,李璟是不敢来,害怕来了就回不去了。”李德明不语,算是默认了,沉吟片刻,问道:“敝人想知道周天子的想法,请将军赐教。”张永德哈哈一笑,道:“陛下上次就说过,要江北的州城土地。”既然对方漫天要价,自己也该落地还钱了,李德明当下道:“虽然眼下战局与南唐不利,但是唐皇以和为贵,无意与贵国大动干戈,撕破脸皮,因此二十万精锐之师一直按兵不动。如果贵国要价太高,唐皇不免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人?到那时候,双方斗的鱼死网破,贵国未见得一定获胜。万一败了,就是亡国。莫若现在见好就收,收取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退兵言和。”

张永德嘿嘿而笑,道:“南唐果真还有二十万精锐之师按兵未动吗?李学士是在说笑话还是在吓唬我和陛下?刘仁瞻被困,皇甫晖身亡,王环弃暗投明,南唐还有多少能征善战的大将?就算还有二十万人,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李德明道:“南唐人杰地灵,人才济济,文有韩熙载、冯彦鲁、江文蔚、陈继善,武有陆孟俊、张全约、林仁肇、张彦卿。文武大臣们愿为干城,为南唐抛头颅洒热血,战至最后。”说到最后语调变得高亢,神情激昂慷慨,颇有燕赵悲壮之势。张永德不以为然,道:“你说的这些人,我一个都不认识。但是我知道,你说的这些人当真舍生忘死,也不会被逼的求和了。”这句话虽然轻描淡写,然则直切要害,李德明顿时哑口无言。脸上神情变化,慷慨悲壮之情消弭的无影无踪。

张永德又道:“请问李学士一件事。”李德明道:“将军前讲。”张永德道:“李璟一面向辽国求救,一面要你求和,究竟你是南唐的一枚棋子还是你得罪了甚么人?这件事大有蹊跷,我心中好生不解。”李德明脸上虽然不动声色,但是心中却想:“唐皇一面遣我求和,一面又向辽国求救,这不是在陷害我吗?”转念又想:“唐皇没有错,错的是那帮主战的奸佞小人,他们见我力主求和,就千方百计暗算于我。幸得周天子心怀仁慈,不然我早已成了刀下厉鬼了。”念及于此,愤怒悲怆一股脑的涌上心头。自己虽然主和,然则做决断之人乃是唐皇。来往于寿州与金陵之间,委曲求全,低声下气,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些主战的大臣却放冷箭拍黑砖,委实不仁不义,丧尽天良。想到这些,顿生报复之心,心想:“你们不是主战吗?我偏偏要说服唐皇割让江北诸州城。”

正自忖思之间,张永德道:“李学士,我替你不值得。”不待李德明询问,又自顾道:“你不辞辛劳,两次来觐见陛下求和,可是李璟却暗中向辽国求救。不是我挑拨离间你们君臣,这件事怎么看,都是在把你当猴耍。”李德明受激不过,霍然而起,道:“周天子要江北之地,敝人这便回去说服唐皇,割让江北州城。”张永德道:“我去问问陛下。”来到行宫,道:“陛下,李德明说道愿意回去说服李璟,割让江北土地。”柴荣不置可否,道:“李璟此番只肯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当真想把朕当叫花子打发了,他未免也太小看朕了。现在江北一半的州城在朕的手里,各大将进展也十分顺利。李璟一面求和,一面向辽国借兵,两面三刀,可恶之极,不许求和。”张永德谏道:“虽然战况十分顺利,但是若能兵不血刃拿下剩下的州城,岂不更好,望陛下明察。”柴荣沉吟片刻,道:“这样也好,让那个李德明回去罢。”顿了一顿,又道:“也不知李璟愿不愿意忍痛割爱,告诉大将们,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一点也不能手软。”张永德颔首说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