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三十一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三十一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三十一回

贬商州王峻失权势

择吉日柴荣封晋王

转眼到了广顺三年,这天王峻进了皇宫,面见郭威,开门见山道:“李谷和范质久居高位,但遇事只会推诿,尸位素餐,毫无建树。陈同和颜衎精明能干,应让他们代替李谷和范质为宰相。”郭威心想:“他们毫不建树,还不是你牢牢抓住大权不放,独断专行之故。”当下道:“秀峰兄,进退宰相岂可如此仓促匆忙?明天是寒食节,你忘了吗?大家都在休息,我这个天子也不能例外。等过了节,我立刻就办。”王峻见他答允,不过要等寒食节过后,似乎在情在理,不好再催,只得道:“既是如此,节后再授陈同和颜衎中书门下平章事罢。”郭威笑道:“一定,一定。”王峻道:“我告辞了。”郭威颔首道:“节后再见。”王峻点了点头,大步而去。

郭威独自坐于殿中回首前尘,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机缘巧合,与王峻相识,渐渐成为莫逆之交。然则大周立国之后,王峻却变了,变得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了,早已不是从前的那个知己了。一直以来百般迁就,王峻非但不领情,反而觉得郭威离不开自己,犹是越发骄横跋扈。为了顾全大局,郭威都忍了。去年王峻故意试探郭威,辞官而去,又暗中胁迫各地节度使们上书。郭威这才下定决心,除去国之大患。之所以一直隐忍不发,实是投鼠忌器。一只讨厌的老鼠在脆弱的花瓶上张牙舞爪,上蹿下跳,总不能为了打死老鼠而毁了花瓶。王峻今天讨官明天索财,现在又要用自己的人为宰相。欲壑难填,胃口越来越大,难保日后不窃夺大周天下。去年科考之后,郭威更加纵容,其用意正是为了麻痹王峻,让他树更多政敌。敌人多了,扳倒起来,岂不更加容易?郭威知道该出手,至于杀是不杀,却是委决难下。

当天夜晚,郭威秘密召见冯道、范质和李谷。再过几个时辰天就亮了,郭威夤夜秘密召见,冯道等人料想出了大事,不但怠慢,匆忙进宫。郭威神色凝重,一言不发。他不说话,冯道等人也不敢问,君臣四人就这么枯坐无语。过了良久,郭威道:“我深夜召见你们,你们心中一定十分纳闷罢?”冯道道:“请问陛下,是否出了大事?”郭威道:“今天王相公跟我说,范相和李相占着宰相的位置不做事,要你们下来,好给能干人腾地方挪位置。他要罢你们的官,让陈同和颜衎做宰相。”范质和李谷面面相觑,均想:“这可真是坐在家里,祸从天降,平白无故的又被王峻算计了。”

范质不知道郭威的心思,站起身来,试探着道:“陛下,臣做这有名无实的宰相,受够了憋屈,受够了窝囊气,不必朝廷罢官,自己辞官,以成全陛下与王相公的君臣情义。”郭威知道他这是以退为进,道:“你若辞官,岂不正中了别人的下怀?”李谷道:“是啊,不要学王峻,动不动就辞官。”范质道:“臣适才太激动了,请陛下恕罪。”郭威道:“这两三年来,王峻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就差拿着刀枪,明火执仗的谋逆了,我看离谋逆篡位也不远了。”他一锤定音,盖棺定论,范质和李谷心中便有底了。如果郭威对王峻言听计从,就不会夤夜召见,直截了当下诏贬官就是了。可是他言语之中暗示王峻久蓄不臣之心,显而易见,这是召见大家一起论罪。

一直以来,冯道等人深受王峻压制,早就恨之入骨。然则他权势滔天,无法撼动。如果贸然出手,倒霉的一定是自己。众人虽然耿耿于怀,却始终无可奈何。现在郭威召见大家论处王峻之罪,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李谷当下站起身来,义正辞严道:“陛下,王峻结党营私、藐视皇权、贪墨受贿,臣要参劾他。”范质道:“臣也要参劾他。”冯道跟着道:“臣也要参劾他。”郭威点了点头,道:“王峻咎由自取,虽然从前和我情同手足,可是罪过深重,我也不能因公废私,袒护于他。”顿了一顿,又道:“你们谁替朕草拟诏书?”王峻倒台在即,众人再无顾忌。范质道:“臣替陛下草拟诏书。”略一思索,搦笔一挥而就,道:“请陛下过目。”

郭威看了一遍,其上共列举了十多条罪状,条条都能置王峻于死地。他面色变得哀伤,叹息一声,道:“你们或许知道,朕与他相识少说有二十年了。年轻时虽然穷困潦倒,可是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相处的十分开心。后来大周立国,我立刻授他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军权政权都交给了他,国事也都全都托付给了他,这是对他的万分信任。我从来没有疑过他,如果他恪守本分,势必传为君臣辑睦,上下一心的佳话。殊不知他变了,甚么时候变的,我从前丝毫没有察觉。等到我有所察觉的时候,他已经成了挟藩镇以令天子的权臣了。去年他辞官,各地的节度使纷纷上表挽留 ,你们知道其中端倪吗?”

冯道道:“据臣所知,此是他私下胁迫各地节度使上表,不过天雄军节度使王殷第一个上表,似乎迫不及待。”范质道:“王殷是他的死党,第一个上表,顺理成章。”顿了一顿,又道:“王殷每次出行,数百名亲兵护卫,声势之浩大堪比天子仪仗,不得不防。”郭威点了点头,道:“当初离开邺都的时候,府库里尚有余财,王殷到任不过两年,府库就干干净净了。虽说没有贪墨之嫌,却也大手大脚。朕曾经告诉过他,没有钱就向朕要,不要盘剥民间。”顿了一顿,又道:“王殷的事以后再说,先说王峻。他把柴荣死死摁在澶州,我们父子要见一面都难。上次回来不过三天,王峻就从郑州赶回来,疾言厉色把他赶出了京师。王峻远在郑州,怎么知道京师里的事?他没有千里眼顺风耳,只因在京师广布了眼线耳目。朕每每想到此事,都是不寒而栗。王峻究竟在皇宫内外布下多少眼线?除了监视皇宫监视朕,还监视着多少大臣?”范质道:“王峻大逆不道,这么处心积虑,不正是为了谋逆篡权吗?陛下英明神武,堪破他的阴谋诡计,论之以罪,正当其时,天下人皆拍手称快。”李谷道:“陛下,皇宫里要不要多派禁卫?”郭威道:“我已经召见李重进了,要他后天再加派禁卫。你们不要回去了,就在皇宫里过节,后天早上就宣读诏书。”

冯道三人知道郭威如此安排,是怕走露了风声,逼的王峻狗急跳墙,反而弄巧成拙。郭威未雨绸缪,谋后而定,就等后天一早宣读诏书,时机把握的恰到好处,分寸拿捏的丝毫不差。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王峻插翅难飞,冯道等人不禁佩服的五体投地。皇宫里有吃有喝,还有太监服侍。冯道三人乐得忙里偷闲,就等后天到来。

后天一大早,王峻带领众文武大臣进殿。陈同和颜衎于宰相之位志在必得,昂首挺胸,左顾右盼之间趾高气扬。过了一会,郭威入殿,王峻带领众大臣行礼过后,道:“陛下,范质和李谷庸庸碌碌,身居相位而毫无建树。陈同和颜衎精明能干,为官以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可为宰相。范质和李谷才不配位,该当贬官,由陈同和颜衎代替他们为相。”如果范质和李谷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势必手足无措,方寸大乱。然则定罪的诏书就揣在范质怀中,王峻倒台在即,两人犹是气定神闲,从容不迫。

郭威不置可否,道:“今天有件大事要先说,范相,宣读诏书。”范质拿出诏书,走到丹墀下,念道:“ 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平卢节度使王峻,虽居高位,然不思忠心报国,结党营私,藐视皇权,屡屡胁迫天子,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着即革除所有官职,在家待罪。”王峻听完大吃一惊,他做梦也想不到郭威会有这么一手。前天还称兄道弟,今天就翻脸不认人了。出手之快,猝不及防。陈同和颜衎也都惊掉了下巴,一声不吭,似乎傻了一般。范质又道:“来人。”李重进早在殿外等候,听到叫声,立即带领四名禁军走进大殿。范质又道:“除下他的幞头和官服。”李重进与王峻早有夙怨,等这一刻不是一天两天了,当下亲自摘下王峻的幞头,两名禁军则解开玉带,脱下官服。范质又道:“押他回去,严加看管。”李重进做了个手势,另两名禁军架起王峻往外走去。

出了大殿,王峻方才醒过神来,怒道:“松手。”李重进嘿嘿冷笑,厉声道:“你以为自己还是一手遮天的宰相吗?你已经被免官了,回去好好面壁思过。”王峻挣扎道:“我是冤枉的,我要见陛下,我要见陛下。”李重进道:“陛下不想再见你了,再不老实就不客气了。”王峻盛怒之下神智大乱,挣扎的更加用力了。李重进当下重重打了一拳,恶狠狠道:“再不老实,今天活活打死你。”这一拳用尽全身力气,只打得王峻痛彻脏腑。两名禁军不由分说,架起王峻就走。

王峻自从做上宰相,变着花样索权要钱,郭威顾全大局,始终姑息迁就。长此以往,在众大臣看来,郭威懦弱无能,昏聩暗昧,成了臣强君弱之势。然则今天一上朝,就宣读诏书,褫夺了王峻官职,除掉了他的官服。手段之果决,意念之坚定,今非昔比,宛如换了个人。王峻掌权以来颐指气使,排斥异己。只要是他的人就平步青云,步步升迁,当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是政敌,就千方百计打压。他树敌太多,除了陈同和颜衎等少数几个大臣,没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可是树倒猢狲散,王峻已然倒台,陈同等人吓得噤若寒蝉,唯恐殃及池鱼,一个个缄默不语,求情的话都不敢说。

郭威走到殿中,抓住冯道一只手,道:“王峻不但欺凌朕,还不许吾儿回京看望朕。如此下去,就是谋逆了。朕忍无可忍,不得不罢免他的官位。”范质正色道:“王峻心怀叵测,觊觎神器,如此丧心病狂,忤逆不臣,不杀不足以平息民愤。请陛下下诏,明正典刑,以正国法。”郭威神情痛惜,道:“虽然他罪大恶极,但是从前毕竟和朕亲如手足,朕实在不忍心杀他。”李谷猜想郭威不愿落下暴君的恶名,反正王峻已经被一撸到底,再无翻身的机会了。留他一条命,做给旁人看罢了。他顺水推舟道:“陛下顾念旧情,仁慈宽厚,既然不杀王峻,臣请贬其为商州司马,陛下意下如何?”商州司马其实有个故事,去岁科考,赵上交秉公取士,王峻指定的人悉数落榜,从此结下仇恨。王峻犹是怀恨在心,一直寻找机会伺机报复。正巧后来赵上交一不留神,犯了点小错。王峻抓到把柄,不依不饶,非要贬为商州司马。他虽然独揽大权,可是公道自在人心,群臣廷议,罚的太重,最后只得罚俸了事。李谷奏请贬王峻为商州司马,实则是在羞辱他。

郭威沉吟片刻,道:“这样也好,总算保全他了。只盼他洗心革面,不再嚣张跋扈,在商州好好做官。”李谷道:“陛下仁德,希望他能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群臣当下交口称赞郭威宅心仁厚,乃是仁德之君。陈同眼见大势已去,再不与王峻划清界限,只怕连三司使的都保不住了,当下痛斥王峻狼心狗肺,忘恩负义。又信誓旦旦,发誓做大周的忠臣。

次日,范质带领两名太监来到王峻的府邸宣读贬官的诏书。王峻原本打算站着聆听诏书,可是经不住家人劝说。又想今非昔比,自己眼下是待罪之身,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得心不甘情不愿,梗着脖子跪接诏书。范质宣读完诏书,又道:“王相公,陛下顾念旧情,力排众议,保全你一命,只贬官商州司马而已,望你明白他的苦心。”王峻站起身来,冷笑道:“为甚么不下诏赐死我?”范质微微一笑,道:“陛下仁德宽厚,不会赐死从前的朋友。”顿了一顿,又道:“临行之前,郭威着我转告相公。”王峻道:“他还要说甚么?”范质道:“陛下说,到了商州好好做官,经常来信,过个三年五载再慢慢想办法调你回京。”王峻摇头道:“我是不会再回来了。”范质道:“诏书上说的清清楚楚,王相三日之内必须起程前往商州,请立刻收拾,早些动身。”言罢带领两名太监大步而去。

王峻越想越觉得不对,为甚么要把自己贬往商州,而不是别的地方?细细品来,终于恍然大悟。赵上交没去成,就把自己贬往商州。这分明就是在羞辱自己,看自己的笑话,简直比凌迟处死还要难受百倍。他越想越气,非但不反躬自省,检讨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反而关起门来大骂郭威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骂了半天,不但没有精疲力尽,除了口干舌燥,反而精神越来越旺。从前如日中天,得势之时,似陈同这类趋炎附势之人,削尖脑袋往这里钻,门槛都叫这些人给踩烂了。现在失势了倒台了,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这些势利眼们躲瘟神一般,避之不及,一个个跑的比鬼都快。从前是车水马龙,如今却门可罗雀,当真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在他眼里,无论郭威、范质,还是陈同,统统都不是好人。而赵上交、冯道之流更是千方百计的算计自己,坏到骨头里去了。总而言之,天下没有一个好人。

王峻贬官商州,扫清了柴荣回京的障碍。郭威随即下诏,召柴荣回京。孙延希领了诏书,来到澶州,宣读完诏书之后,满面堆笑道:“恭喜使相,贺喜使相,再也不用看王峻的脸色,终于可以回京了。”柴荣问道:“王峻贬官,朝廷里有没有波澜?”孙延希摇头道:“甚么动静也没有,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和往常一样。”顿了一顿,又道:“王峻罪大恶极,百官议罪,原本定为腰斩。然则陛下仁德,顾念往日旧情,饶他一命。他非但不感恩戴德,反而满腹牢骚,当真不知道好歹。”柴荣问道:“这些陛下知道吗?”孙延希道:“陛下知道,不过一笑了之罢了。”柴荣心想:“王峻翻不了身了,父亲犯不着再穷追猛打,留下恶名。”当下道:“陛下胸襟辽阔,包容天下,王峻笑也罢骂也罢,只当是鸟啾虫鸣,因此不加理会。”孙延希笑道:“还是使相看得透彻。”顿了一顿,问道:“使相甚么时候动身?”柴荣道:“交割完公事就可以动身了,我与我一起回京。”孙延希连声说好。

王朴、赵匡胤、王著和曹翰都忠心耿耿,王朴性烈如火,才思华瞻。赵匡胤胆大心细,任劳任怨。二人的格局皆非常人可比,几乎挑不出甚么毛病。比起他们,王著和曹翰虽都有些小聪明,但是一个贪财一个好酒,缺陷也十分明显。柴荣经过深思熟虑,决计先带王朴和赵匡胤回京,道:“王朴、赵匡胤,你们先随我回京。”王朴和赵匡胤应声说是。赵匡胤自投靠柴荣,极少回家探望,现在终于可以回京,自是喜出望外。王著和曹翰被留下来,不禁大失所望。柴荣微微一笑,道:“这次不带你们回京,你们不要失望。留下你们,有更重要的事情。”曹翰道:“甚么大事,请使相吩咐。”柴荣道:“新任的节度使还没有来,你们先全权署理澶州公务,以后我会找机会调你们去京师的。”王著和曹翰应声答是。

回到府邸,柴荣走进内室。符氏怀胎已经有四五个月了,肚子鼓了起来,脸庞也圆润了,也越来越慵懒了。她正合衣躺着,听到脚步声响,睁开眼睛,道:“官人回来了。”柴荣笑道:“告诉你一件喜事,王峻贬官商州,父亲下诏要我们回京。”符氏喜道:“这么说来,咱们终于可以回去了?”柴荣点了点头,符氏问道:“官人打算何时起程?”柴荣道:“就这几天动身,收拾好了就可以回京了。”

赵匡胤回到营房收拾衣物,张琼走了过来,问道:“指挥使,听说你要随使相回京了?”赵匡胤笑道:“是啊,我走了,别人来做指挥使,说不定没有我这么严厉了。”张琼道:“其实我知道,你令行禁止是为了咱们好,可是有的人却误会你是存心折磨人。”赵匡胤道:“为了这件事,你没有少与人争的脸红脖子粗。你性情耿直,原是性情中人,可是脾气暴躁,以后要改改。”张琼不以为然,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就是这个样子,改不了的。”赵匡胤微微一笑,语重心长道:“刚则易折,这样会吃亏的。”张琼道:“你忽然要走,我这心里忽然空空荡荡的,要不跟你一起走。豪言壮语我不会说,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上刀山下火海,只要你一句话,我绝不皱一下眉头。”虽然不是豪言壮语,但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见心迹真诚。赵匡胤见他剖明心迹,不禁耸然动容,沉吟片刻,道:“这次回京,不知道会调往何处,待我安顿下来,再写信给你。”张琼喜道:“一言为定。”赵匡胤笑道:“一言为定。”

过了两天,众人收拾妥当,启程离开澶州。曹彬、王著和曹翰等人一直送出十里,方才折返回城。

这天走到开封城下,柴荣昂望城楼,心想:“开封,我回来了。”来到皇宫的西门,柴荣亲自扶了符氏下车。孙延希领了他们来到福宁宫外,道:“使相稍等,我先进去禀告一声。”言罢走了进去。过了一会,孙延希回到宫门口,笑道:“陛下传使相进去。”柴荣扶着符氏迈过门槛,走到宫中。眼见郭威和德妃坐在椅上,当即三步并作两步,上前跪下,道:“父亲、德妃娘娘,儿回来了。”郭威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符氏也跟着盈盈拜倒,董氏见她挺着肚子,伸手扶起,问道:“有几个月的身孕了?”符氏道:“回德妃娘娘,已经五个月了。”董氏自从嫁给郭威,肚子始终没有动静。吃的药不下几箩筐,用尽一切办法,还是无济于事。眼见符氏怀有身孕,犹是羡慕,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

董氏和符氏在这边拉家长,郭威则和柴荣在另一边说话。郭威道:“你把澶州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做的很好。比起张永德和李重进,能干多了。”柴荣不屑贬低李重进和张永德,正色道:“只要心中有父亲有国家有百姓,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孩儿只是做了份内之事,不见得比他们能干。”郭威见他不居功自傲,心中十分欣慰,叹息一声,道:“他们二人可不似你这般想法,表面上虽然客客气气,但是私底下互相说些含沙射影的话,以为我听不出来。”柴荣皱了皱眉头,道:“他们是面和心不和,归根结底还是一山不容二虎。”郭威点了点头,道:“我本想一家人,能够齐心协力,殊不知竟然互相拆台,看来当初我想错了。他们不但心胸狭隘,格局也小,我真是没有办法。”失望之情,形于辞色。柴荣道:“父亲不要失望,改天孩儿再和他们好好谈谈。儿觉得既然他们不和,不如调一个人去别处,免得日后生出事端。与其两个人都挤在殿前司,不如调一个人去侍卫亲军司。”

郭威见他所想与自己不谋而合,颔首道:“我也想过此节,侍卫亲军司的将领们都是前朝的人,他们把持着军权,终究让人不放心。我准拟调李重进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张永德任殿前都指挥使。”柴荣道:“父亲思虑周全,如此安排,再好不过了。”郭威道:“这次回来,哪里都不要去了,就做开封府尹,我还要册封你为晋王。”唐朝时的晋王地位仅次于太子,无比尊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周朝皆沿袭唐朝旧制,晋王举足轻重。闻得此言,柴荣当即跪下,道:“多谢父亲垂爱。”郭威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你虽非我亲生儿子,却胜似亲生,我不会看错你的。”柴荣不禁热泪盈眶,道:“孩儿不会让父亲失望。”郭威道:“你没有回来之前,我就要钦天监算过了,四月十八日是黄道吉日,当天行册封礼,受百官拜贺。”柴荣应声答是,接着站起。

郭威又道:“近来我觉得精神头没有从前好了,或许是老了的缘故罢。”柴荣道:“怎么会呢?父亲春秋鼎盛,至少还能再活五十年。”郭威笑道:“再活五十年,那不就一百岁了?”柴荣道:“天子是万岁,活一百岁并不为过。”

当晚柴荣夫妇就在福宁宫陪郭威和董妃一同进膳,吃罢晚膳。柴荣道:“父亲,孩儿要举荐镇宁军掌书记王朴和衙内都指挥使赵匡胤,他们二人尽职尽责,请朝廷酌情拔擢。”郭威道:“王朴是乾祐状元,做镇宁军掌书记,的确是屈才了。赵匡胤乃武将之后,出类拔萃。你既然回来了,理当褒奖他们。我明天就知会吏部,要他们速办。”柴荣道:“多谢父亲。”郭威道:“唯才是举,国家才会兴盛。国家缺的就是人才,你以后要多多留意。不论是推荐给朝廷,或是留着自己用,都无不可。”柴荣应声答是。

过了一会,柴荣夫妇告退。出了皇宫,柴荣道:“你们且先到我的府邸去,我有话说。”王朴和赵匡胤应声说是。张永德夫妇知道柴荣近日就会回京,早就差人将府邸打扫一新,并安排了丫鬟仆从。柴荣甚么都不必操心,回来入住就是。走进府邸,丫鬟仆从上前见礼。柴容笑道:“张永德夫妇想的真周到,甚么都安排妥当了。这个人情我领了,改日再登门致谢。”符氏含笑道:“正该如此。”柴荣道:“夫人先进去歇息,我还有话和他们说。”符氏微笑道:“你们聊着,我进去了。”

柴荣坐于上首,道:“这里没有外人,坐罢。”王朴和赵匡胤坐于下首。柴荣道:“你们在澶州恪尽职守,我已经向陛下举荐你们了。以后不论到哪里,做甚么官,都要公忠体国,始终廉洁清正。”王朴和赵匡胤对望一眼,站起身来,道:“多谢使相提携,咱们谨记使相教诲。”王朴想了一会,道:“使相只说咱们,怎么不说自己。陛下召使相回京,授予甚么官职?”柴荣道:“陛下授我开封府尹、晋王。”王朴和赵匡胤大喜过望,尤其王朴,素来不苟言笑,整天表情严肃,少有笑容。闻得此言,却是喜不自禁,看样子比自己封了王爵还要高兴。两人当下改口道:“恭喜晋王殿下。”柴荣微微一笑,道:“陛下说四月十八日行册封礼,你们现在就称呼我晋王,似乎早了些。”

王朴道:“是啊,高处不胜寒,越在高处越要小心谨慎。等到行过册封礼之后,咱们再大大方方称呼晋王。”柴荣道:“天色不早了,赵匡胤,你家就在京师,早点回去与家人团聚罢。王朴,你在京师没有家,你们一家人先住在这里。”王朴道:“怎敢打扰晋王殿下,下官一家人先找个客栈落脚,慢慢再找个地方住下。”柴荣道:“搬来搬去岂不麻烦?先住在这里,慢慢再找住处。”他一再挽留,王朴只得从命,道:“如此打扰晋王殿下了。”柴荣道:“我没当你是外人,不必客气。”

赵匡胤辞别柴荣,踏着月色径直回家。一家人刚刚睡下不久,就被赵匡胤拍门的声音吵醒。这两三年间,赵匡胤只回过家两次。即便如此,也是匆匆忙忙,在家呆不了几天,就即刻返回澶州。小妹已经出嫁,与米福德结为连理。赵匡义已经十四岁了,头顶刚到赵匡胤腋下。赵匡美也已经六岁了,正是顽皮的时候。贺贞日思夜盼着丈夫回家,此刻赵匡胤终于归家,不禁喜极而泣。

赵匡胤见过父母之后,抱着两岁的二子赵德昭又亲又看。赵德昭给他吵醒,啼哭起来。贺贞笑道:“阿爹回来了,不笑一声,怎么啼哭起来?”赵匡胤笑道:“孩子还小,哪里知道这些。或许是我的力气大了,弄疼了他。”贺贞接过赵德昭,哄道:“阿爹回来了,不哭,不哭。”赵匡胤道:“我还饿着肚子,家里有没有吃的?”贺贞道:“你等一下,我这就去做。”杜氏道:“匡义,你二嫂要去厨房生火做饭,你把日新抱到里屋去。”‘日新’是赵德昭的字。贺贞把赵德昭交给赵匡义,自去厨房做饭。

赵弘殷问道:“这次回来,又有甚么公干?”赵匡胤道:“王峻贬官,扫清了使相回京的阻碍。陛下召使相回京,所以带儿子一起回来了。”赵弘殷点了点头,道:“如此说来,再不走了?”赵匡胤道:“或许罢。”赵弘殷又道:“陛下要册封柴荣为晋王,这件事早就在京师里传开了。他做了晋王,是不是也该奖赏你了?”赵匡胤道:“使相说册封大礼之前,先不要称呼晋王。使相已经向陛下举荐儿子和王朴了,就等吏部的消息了。”赵弘殷点了点头,道:“你任劳任怨,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柴荣记着你的忠心,总算没有白跟他一场。”赵匡胤叹息一声,道:“使相器宇恢宏,雍容大度,儿子真不愿离开他。倘若被调往别处,当真舍不得走。”赵弘殷沉吟片刻,道:“陛下册封柴荣为晋王,颇有立储之意。于你而言,他就是绝好的靠山,为了前途,要把握每一个机会。”杜氏嘱咐道:“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有人提携帮衬,固然事半功倍。可是自己没有本事,别人再怎么帮,也无济于事。”赵匡胤道:“阿娘说的极是,儿子顶天立地,想要博取功名,终归还要靠自己一刀一枪挣来。”杜氏点头道:“我儿知道就好。”

四月十七日,郭威沐浴更衣。十八日祭拜天地之后,礼部官员宣读册文:维广顺三年,岁在癸丑,四月十八日,皇帝若曰:惟元穹降祚,启我周运。皇子荣天资睿哲,肃敬孝悌,可封晋王。其妻符氏端庄贤良,可封晋王妃。宣布中外,咸使知悉。柴荣夫妇跪接册文印玺之后受百官拜贺,礼成。册文中虽然没有指明立柴荣为皇储,但是明眼人都得看出,郭威头戴平天冠,身穿衮服,如此郑重其事。整个册封大典,钟鼓齐鸣,彩旗招展,隆重威严,气势磅礴,丝毫不亚于册封太子之礼。

京师的官员及各地节度使们都来拜贺,可是唯独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李重进,原因是病了。他身形似铁塔,强壮如熊罴,怎么说病就病呢?而且偏偏挑在这么个普天同庆的日子生病?其实他压根就没有病,生的是心病而已。在他看来,柴荣只是郭威的养子,是柴家的人,不是血亲。自己则是亲外甥,正儿八经,如假包换的骨肉血亲。论到亲疏,柴荣无法比拟。可是柴荣封了王爵,自己则从殿前都指挥使调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虽说品秩升了一级,可是毕竟没有爵位。比起柴荣,竟然矮了一大截。可真是人比人,气死人。郭威胳膊肘往外拐,不册封自己为王,不止偏心那么简单,简直就是老糊涂了。别人都在皇宫里欢声笑语,他却躲在家里生闷气。他虽是郭威的亲外甥,其实一点也不了解郭威。郭威看重的是人品,而非血亲。

这日赵匡胤领了调任滑州兴顺军副指挥使的文书,这是做为柴荣在澶州班底的奖赏。他喜欢热闹,这些时日都在和韩令坤、石守信、高怀德等兄弟朋友们聚会喝酒。明明是闲散人员,但是忙于应酬,每天都早出晚归,比在澶州还要忙碌。他揣着文书回到家中,道:“阿娘,儿已经领了调任滑州兴顺军副指挥使的文书了。”杜氏‘喔’了一声,道:“这么说来,你要去滑州当军官了?”好不容易才团聚十多天,转眼丈夫又要去外地做官,贺贞不禁怅然若失,道:“你又要去外地了?”赵匡胤点了点头,道:“是啊,这次去滑州,离家不算太远。”贺贞道:“能不能和人家说说,留在开封?”赵匡胤道:“朝廷有朝廷的安排,哪容讨价还价?领了文书却不赴任,说不定也官都做不成了。”贺贞蹙眉一声叹息,问道:“甚么时候动身?”赵匡胤道:“就在这几日罢,我想先向晋王殿下辞行,再与众兄弟们聚聚。”杜氏道:“你能升官,怎么说都有晋王的面子在里面,应该向他辞行。”赵匡胤道:“儿现在就去开封府。”贺贞问道:“晚上回来吃饭吗?”赵匡胤道:“不见得,不留我的饭算了。”

来到开封府,赵匡胤行礼道:“见过晋王殿下。”柴荣正和王朴说话,笑道:“今天怎么有空来开封府?”赵匡胤回道:“下官领了吏部调任滑州兴顺军副指挥使的文书,不日就要动身,今日特来向殿下辞行。”柴荣上任伊始,忙于交接公务。这些时日不曾见到赵匡胤,倒也没有甚么。这时他前来辞行,竟然有些舍不得,似是自言自语道:“原来你辞行来了。”赵匡胤道:“下官就要走了,请问殿下有甚么训示?”柴荣不急于回答,心想赵匡胤机敏之中不失稳重,干练却不张扬,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忠心不二。往往心照不宣,想到一处。自己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他都心领神会,使起来十分顺手。他和王朴一文一武,堪称左膀右臂。如今王朴任右拾遗、开封府推官,而赵匡胤却要去滑州上任。如此一来,左膀右臂少了一个。他忖思再三,决计挽留,道:“愿不愿意留在开封府做马直军使?”其实赵匡胤也不想离开柴荣,闻得此言,不假思索道:“下官愿意。”比起开封府马直军使,兴顺军副指挥使不仅官大,而且易于升迁。但是英雄惺惺相惜,赵匡胤还是义无反顾、心甘情愿留在柴荣身边。

李重进病了,可急坏了福庆长公主。她再三追问,终于知道端倪,自是不能置若罔闻,心急火燎于是进宫觐见,开口就道:“阿弟,你册封柴荣为晋王,却不封你的亲外甥为王,是不是有些不妥?”言辞之中颇有怨意。郭威怔了一会,终于明白了她的来意,反问道:“有甚么不妥?这话是李重进要四姐来问我的?”福庆长公主就是再没有脑筋也不能供出儿子,道:“是我自己来找阿弟的,李重进病了。”郭威问道:“他是真病还是假病?”福庆长公主急道:“自是真的病了,他这些日子茶饭不思,整个人都瘦了一圈。我瞧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是出了甚么意外,叫我如何是好?”一边说一边硬生生挤出几滴眼泪来。郭威顾念亲情,不想把话点破,淡淡道:“既然病了,那就好好在家养病。”

福庆长公主见他神情冷漠,仿佛吃了一只死老鼠,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心中格外不是滋味。两人相对无言,殿中一阵寂静。过了一阵,福庆长公主终于道:“阿弟,连柴荣都封王了,干脆也把李重进一并封王罢。反正王位多的是,也不多李重进一个。”乞求之情,形于辞色。郭威心中冷笑,这话要是出自旁人之口,早就一顿疾言厉色的驳斥了,然则福庆长公主乃是亲姐,非比寻常,只得耐住性子道:“阿姐,王位岂是任何人都能封的?荣儿乃是皇子,才得以封王。”福庆长公主道:“他毕竟是你的养子,而非亲生儿子。李重进就不一样了,他是你的血亲。血浓于水的道理,阿弟想必知道。”

郭威正色道:“这么多年来,我与荣儿相依为命,我当他是亲生子嗣,绝没有看外。阿姐这话,从此休要再说。”福庆长公主给他一顿驳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颇有难堪。只听得郭威又道:“我之所以册封荣儿为晋王,看中的是他的人品和格局。”福庆长公主道:“李重进的人品远在柴荣之上,阿弟就没有想过吗?”郭威知道今天不把话说开说透,阿姐还会絮絮叨叨,纠缠不清,当下道:“朝廷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原是冀望他们同心合力,那知李重进心胸狭隘,一门心思的与张永德勾心斗角。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只是不说罢了。当然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张永德也有错。常言道见微知著,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皇亲国戚,即便封王,也是德不配位。册封当日,朝中大臣和节度使们都进宫拜贺,唯独李重进称病,说轻了是在使小性子。往重了说,就是眼里没有晋王,没有我这个天子。回去告诉李重进,好好反躬自省,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伸手讨封,算哪门子的英雄?男儿汉大丈夫,顶天立地,就应该凭真本事博取功名。曹彬也是皇亲国戚,可是彬彬有礼,要他好好学学曹彬。”语气虽不严厉,可是措辞十分犀利。福庆长公主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悻悻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