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十九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十九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十九回

行奇谋郭威夺天下 悯苍生天子说弊政

郭威兵进开封的时候,原本踌躇满志,想象文武百官蜂拥而至,挤破门槛,不厌其烦的劝进。如意算盘打得虽好,殊不知事与愿违,枯守府邸,竟然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回到府邸之后,连夜召集众人商议对策。

王峻道:“刘承祐已死,国不可一日无君,不能再等了,明天就进宫,逼迫李太后就范。”冷笑一声,续道:“谅她一介女流之辈,也无力回天了。”王溥摇头道:“侍中打得‘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倘若心急火燎的逼宫,反倒显得怀有私心。”王峻道:“依你说来,咱们就这么等下去?到得现在,还没有一个大臣登门劝进,要等到甚么时候?”

魏仁浦道:“皇位不能伸手索要,否则便有窃国之嫌。刘承祐死了,可是李太后还在,百官之所以没有动静,多半是在看她的脸色。这件事确实不能久拖不决,久拖下去,必然会生变故。侍中应该化被动为主动,明天入宫觐见太后,试探她的口气,再做计议。”郭威心中也是这般想法,点了点头。

正在这时,李重进敲门而入,道:“派出去的侦骑回来了,说道刘崇已经召集本镇军马,准备动身了。”郭威道:“叫他进来,我有话询问。”李重进对着书房外的军士道:“侍中要你进去。”那军士走进书房,行了一礼。郭威道:“河东最近有甚么动向?”那军士道:“刘崇紧急召集河东军马,整装待发,我觉得事情紧急,因此快马加鞭赶回来报信。”郭威点了点头,道:“你辛苦了,下去歇息罢。”又对李重进道:“赏他五贯钱。”那军士听说有赏,当下告谢,退出书房。

郭威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双眉深锁,神情异常凝重。原来他心中忌惮的不是李太后,而是河东节度使刘崇。刘崇乃是刘知远的亲弟弟,刘知远驾崩之后,他拥兵自重,不再向朝廷进贡税赋,留下来的钱用来招兵买马,整顿武备。如今河东计有五六万人马,乃是第一大藩镇。兵强马壮,比之天雄军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崇、刘信和刘赟乃是汉朝的三个定海神针,一旦齐聚京师,万万不是敌手。

郭威道:“大家都听到了,河东军马整装待发,一旦动手,天雄军未必就是对手。”王峻道:“刘崇虽然兵强马壮,可是只要你抢先登基,他也无可奈何。”郭威反问道:“刘崇、刘信和刘赟三镇军马加起来足有十万之众,如果联手反扑,不但功亏一篑,而且咱们还死的极惨。”王峻咬牙道:“这是背水一战,不是刘氏一族亡,就是咱们死,索性拼个鱼死网破。”郭威摇头道:“我一个人的生死不足为惜,可是不能置诸位于险境,容我再想想。”

众人退去之后,郭威一个人在书房里闭目沉思。这次起兵,倚仗的是天雄军数万军马。历来兵强欺将,遇上了彪悍跋扈的兵士,节度使也只有忍气吞声。原本就没有掌控天雄军,不过诱之以利,天雄军才会铤而走险。天雄军将士劫掠开封,把礼义廉耻抛到九霄云外,一个个大发不义之财,气焰更加嚣张。一旦对战河东军马,不是投降就是溃败。要抓住军心,为自己所用,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任意所之,方能化险为夷。可是抓住军心,谈何容易?

次日郭威率领文武百官入宫觐见李太后,走进福宁宫,郭威趋步上前,跪下哭道:“太后,臣没能保护好陛下,致使陛下给郭允明那个乱臣贼子杀害,臣罪不可赦,请太后降罪。”这段说话声泪俱下,闻者无不动容。数万天雄军就驻守在刘子坡,虎视眈眈,谁敢降罪于他。李太后知道郭威这番说辞,不过虚情假意,惺惺作态而已,其实心中恨透了刘承祐,巴不得他早点死。为江山社稷之计,不能自乱方寸,眼下最要紧的莫过于稳住郭威,不逼他挥军兵变,等待刘崇等人回京。她叹了口气,道:“是郭允明那个乱臣贼子作乱,侍中不必自责。”顿了一顿,又道:“侍中请起。”郭威却不起身,道:“太后这么说,臣更是无地自容。”

李太后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都知道了,始作俑者是李业,我日后一定会治他惑乱朝政之罪。陛下也为国捐躯了,恩恩怨怨也一笔勾销了,侍中意下如何?”郭威见好就收,道:“臣谨遵太后懿旨。”两人心照不宣,彼此慰勉,在众大臣面前演了出一团和气的好戏。

李太后吩咐宫女搬来锦墩赐坐,郭威坐定之后,道:“陛下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太后择定新君,继承大统。”李太后不紧不慢道:“陛下虽然驾崩,可是天下还姓刘。继承皇位之人,应从刘氏族人中择立。诸位大臣议议,是刘崇、刘信还是刘赟继承皇位。”郭威起兵为的是报仇夺国,刘承祐已死,血海深仇得报。他不以乱臣贼子自居,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索要传国玉玺,改朝换代。眼见李太后装傻充愣,硬要立刘氏一族继承皇位,也不好反对。

范质道:“臣推举刘承勋,刘承勋是高祖第三子,兄终弟及,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乃是最合适的人选。”郭威摇头道:“听说刘承勋身体羸弱,久在病中,而且不能下地,继承皇位,怕是不妥。”冯道道:“侍中觉得刘承勋不能继承皇位,那么就刘信罢。刘信是高祖亲弟弟,继承皇位,没有甚么不妥罢?”郭威仍是摇头,道:“刘信之上,还有刘崇,刘信继承皇位,刘崇会怎么想?”

阎晋卿道:“这个不愿意,那个不答应,侍中是不是想自立为帝?”郭威霍然而起,一把扯开衣领,露出飞雀刺青,道:“你们瞧瞧这是甚么?自古岂有雕青天子?”他年轻时就在脖子上刺了飞雀图案,因此得了‘郭雀儿’的外号。众人见他露出刺青明志,无不耸然动容。商议了一天,最后郭威定夺,由刘赟继承皇位,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派遣冯道前往徐州迎驾。

翌日,郭威带领李荣、韩通等天雄军属官入宫觐见李太后。他们一行人都身头带头盔,身穿铠甲,腰悬宝剑。天雄军丧心病狂,在开封烧杀抢掠,人们都视郭威为杀人魔王。众大臣、太监宫女眼见他们一身戎装进宫,每一步都铿锵有力,唯恐要大开杀戒,一个个胆战心惊,一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郭威等人解下配剑之后,才走进福宁宫。李太后见他们一个个衣甲整齐,似乎出了大事,先是一怔,随即镇定下来,问道:“侍中进宫,有何要事?”郭威道:“禀告太后,边关急报,辽军趁着河北空虚,大举入侵。臣要即刻回去邺都,抵御辽军,特地入宫辞行。”所有人都巴不得他走得越快越好,越远越好,李太后也不例外,只是不能表露出来。神情变得惋惜,道:“原本想留侍中在开封多待些时日,既然辽军大举入侵,国事为重,我就不留侍中了。”郭威跪下道:“臣去了,请太后保重。”李太后见他情真意切,道:“侍中是国家重臣,也要保重。”郭威一拜在地之后,起身而去。

回到府邸,郭威道:“你留下来留意皇宫里的一举一动,有事就快马来报。”王峻颔首道:“你放心,有我在,决计出不了差错。”郭威点了点头,道:“郭崇威。”郭崇威上前一步,道:“末将在,侍中有何吩咐?”郭威道:“你也留下来,给你二千精兵,随时策应。”郭崇威领命说是。

郭威当下出城,带领天雄军回往邺都。随着穷凶极恶的天雄军离去,心有余悸的人们才小心翼翼的陆续出来,开封又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来的时候,马不停蹄,快马加鞭,从滑州到开封,只用了区区两天时间。可是回去的时候却慢慢腾腾,磨磨蹭蹭,一天走不了几里路,走了半个多月才到滑州。这哪里是军情紧急的样子,分明就是在游山玩水。这段时间,郭威迎娶了第四任妻子董氏。而魏仁浦、王溥、韩通、李荣等人受了郭威指使,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道天雄军逼死了刘承祐,刘氏一族决计不会善罢甘休。顿时流言四起,搅得人心惶惶。天雄军从丧心病狂中冷静下来,越想越觉得不无道理。刘赟一旦继承皇位,第一件事就会拿天雄军开刀。要保住性命,除了郭威当皇帝,再也没有别的办法。

到了滑州,天雄军不肯走了,里三层外三层,把郭威围的密不透风。赵匡胤等亲兵如临大敌,各自抽出钢刀,护卫在侧。郭威大声道:“你们做甚么?想要兵变吗?”一名军校道:“咱们这些人逼死了刘承祐,又在开封杀人放火,刘赟一旦登基,决计不会放过咱们。咱们都商量过了,恳请侍中即皇帝位。”郭威佯怒道:“刘氏一族待我不薄,皇恩浩荡,我决计不会做乱臣贼子。你们哪个再妖言惑众,休怪军法无情。”顿了一顿,又道:“今天就算了,明天起程赶路。”严令之下,天雄军次日才硬着头皮起程。

可是到了澶州,又生变故,无论郭威下甚么军令,天雄军再也不肯走了。郭威见将士们不走,只好听之任之,自己躲进了民房。其实离开开封的这段时间,他一刻也没有闲着,每天与王峻、柴荣互通消息。快骑不绝于途,开封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之中。

天雄军赖在澶州不走,可苦了李洪义。要么就战,要么就回去,这么赖着不走,算怎么回事?不但提心吊胆,而且还要每天供给粮草,虽然强颜欢笑,但是心中叫苦不迭。

刘崇接到诏令文书,带领兵马,心急火燎奔赴开封。半路中又接到文书,得知百官推举刘赟继承皇位。儿子做了皇帝,自己不就是太上皇了。天上掉馅饼,砸中了自己的脑袋,怎不叫他大喜过望,心摇神驰?原本满腔怒火,准拟一战斩杀郭威,给刘承祐报仇雪恨。转念一想,若非郭威起兵大闹开封,刘承祐也不会死于非命,刘赟更不会继承皇位。如此说来,郭威岂非有恩?

他当下写信,催促刘赟大步流星,快马加鞭,一刻也不停歇的赶往开封即位。万一去晚了,又生变故,给别人捷足先登,岂非竹篮打水,空欢喜一场?郭威带领天雄军回往邺都,汉朝之危消弭于无形,安然无恙。天下还是姓刘,只不过从刘承祐变成了刘赟。他觉得大局已定,天下太平,没有必要率领兵马奔赴开封,于是下令原地休整。

掌书记李骧道:“请问中书令,怎么不走了?”刘崇的官职是河东节度使、中书令,人们皆以中书令相称。刘崇虽然五十五六岁年纪,但仍踌躇满志,道:“如今郭威回去邺都了,我儿也做了皇帝,我打算回军河东。”李骧急道:“万万不可,郭威老奸巨猾,这是他挖的陷阱,等待刘赟自投罗网,中书令万万不能上当。”刘崇闻得此言,脸色变得阴沉,李骧没有察觉他神情变化,续道:“中书令仔细琢磨琢磨,郭威为甚么会推举刘赟继承皇位,还不是忌惮于你。你赶快写信给刘赟,要他死守徐州,不要去开封赴险。”

刘崇道:“天雄军已经回去了,还有甚么危险?”李骧问道:“请问中书令,你亲眼看到天雄军悉数走了吗?”刘崇被他顶撞的够呛,过了一会,方道:“文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难道文书有假?”李骧道:“郭威处心积虑,起兵作乱,甚么好处也没有捞到,你猜他会善罢甘休吗?这个时候,不是亲眼睹觌,别人所言,都不能相信。”刘崇沉声道:“刘承祐已死,郭威为家眷报了仇,两下扯平,他还要攫取甚么好处?”

李骧道:“此人老谋深算,深不可测,不得不小心提防。”刘崇嘿嘿冷笑,道:“他有甚么能耐?不过攀上了高祖,才平步青云罢了。待刘赟继承皇位之后,我再慢慢收拾他。”李骧急道:“只怕那时晚了,中书令想想,高祖有三个儿子,虽然长子刘承训和陛下已亡,但是还有幼子刘承勋。按照常理推断,兄终弟及,应该刘承勋继承皇位,怎么也轮不到刘赟。郭威舍近求远,推举刘赟继承皇位,一定包藏祸心...”

刘崇一声断喝打断他的说话,怒道:“你说刘赟不配继承皇位吗?刘承勋病秧子一个,整天睡在药罐子里面,有气没力,说不定哪天就两腿一登归天了。我儿聪颖机灵,稳重沉着,哪点比不上刘承勋?”李骧忠心耿耿,虽然看到刘崇的脸色变得铁青,而且杀气腾腾,犹是谏道:“除了刘赟,刘氏一族并非无人继承皇位,郭威这么做,就是要陷害中书令和刘赟,千万不能上当。”

刘崇听不进逆耳忠言,终于忍无可忍,拔出宝剑,疾言厉色道:“我看包藏祸心的人就是你,来人,将他乱刀砍死。”李骧起初以为刘崇说的是气话,不信他真会杀了自己。但见众亲兵齐刷刷拔出钢刀,不禁脸色陡变,呼道:“中书令,忠言逆耳,请你三思而行。”刘崇宝剑虚劈,众亲兵当下乱刀齐发,将李骧砍成了肉酱。

柴荣接到郭威书信,急忙快马来到澶州,面见郭威。郭威问道:“这些时日,边境还太平罢?”柴荣道:“下官牢记侍中的话,外松内紧,严密封锁消息,还算太平。”郭威点了点头,道:“这里没有外人,不必拘谨。”柴荣问道:“父亲折而复返,是不是此行出师不利?”他们父子相依为命十多年,一直坦诚相待,毫无隔阂,郭威当下据实相告,道:“刘承祐虽然死了,但是还有刘承勋、刘崇、刘信、刘赟等人,刘氏一族僵而不死,他们觉得天下还姓刘,怎么会让我夺取天下?”

柴荣道:“事到如今,父亲有何打算?”郭威站起身来,道:“已经开罪了刘氏一族,开弓没有回头箭,除了夺取天下,我已经无路可退了。”顿了一顿,又道:“你来的时候,将士们是不是议论纷纷?”柴荣颔首说是,道:“我看见将士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听了一下,都在议论拥立父亲为天子之事。”郭威冷笑一声,道:“他们一个个烧杀抢掠,大发不义之财,又想置身事外,天下岂有白捡的便宜?我这么迂回穿插,看上去颇费周折,就是要获取军心。他们得罪了刘氏一族,唯有拥立我夺取天下,才能保住性命。如今只要一声令下,天雄军势必赴汤蹈火。”

柴荣恍然大悟,郭威之所以原路返回,实则为了获取军心。这么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天雄军收拾的服服帖帖,当真高明之极。父子二人关起门来,密谈一夜。次日清晨,柴荣方才返回邺都。

次日,即是十二月二十一日,郭威下令开拔,天雄军非但不走,反而将民房团团围住,大呼小叫,鼓噪呐喊,群情激昂,甚嚣尘上。区区一座民宅如何能挡得住这些心急如焚的大兵,他们一个个翻墙而入,瞬间占领了民宅。郭威装的毫不知情,神情忐忑不安。好在众亲兵恪尽职守,匆忙拔出钢刀,贴身保护。

郭威沉声道:“尔等要作乱吗?赶快起程,回去邺都。”一名军校道:“咱们逼死了刘承祐,已与刘氏势不两立,倘若刘赟继承皇位,决计不会放过咱们,咱们愿奉侍中为天子。”郭威脸色大变,斥道:“胡闹,尔等这是要陷我于不仁不义。我是汉室忠臣,决计不会谋朝篡位。”那军校道:“侍中不做皇帝,咱们都没有了活路,恳求侍中做咱们的皇帝。”乞求之情,形于辞色。这句话正是大家的心声,当下大呼:“愿奉侍中为天子,愿奉侍中为天子。”数千人齐声呐喊,声音高亢洪亮,惊动四野,穿透云霄。

王溥眼见火候刚刚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于是扯了扯韩通的袖子。韩通心领神会,当下扯裂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并率先跪下,大声道:“吾皇万岁!”将士们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虽然木已成舟,可是郭威神情凄苦,嗟叹一声,道:“你们何苦这般逼我?”韩通道:“刘氏气数已尽,侍中当立。为了数万兄弟们的身家性命,请侍中答允。”李荣道:“侍中若不答允,咱们只好再杀回开封,和刘氏决一死战了。”王溥道:“为了国家安定,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请侍中答允。”郭威闭着眼睛摇头不语,接着一声长叹,算是默许了。

众军当下欢声雷动,如此一来,身家性命不但无忧,而且升官发财,不在话下。有的人更是心生鄙夷,明明处心积虑的要当皇帝,却偏偏推三阻四,当真言不由衷,心口不一。其实郭威知谙天雄军并非牢不可破,于是略施迂回计策,把他们耍的团团转,心甘情愿的效忠,奉立自己为帝。

郭威一付勉为其难的样子,道:“我并非是为了一己之私欲而答允你们的,我视你等为手足,为了保护你等,这才甘愿忍受悠悠骂名。”顿了一顿,大声道:“起程,回去开封。”随后大军簇拥着郭威南下,将士们要帮他夺取皇位,一个个精神抖擞,四肢百骸无不充满力量。一路而行,军容整肃,健步如飞。

郭威派遣魏仁浦先行一步,向王峻报信。魏仁浦当下披星戴月,快马加鞭,回到开封。顾不得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面见王峻,道:“澶州兵变,将士们拥立侍中为帝,侍中提兵南下,最多二三日就回来了。”王峻与郭威同气连枝,休戚与共,连日来处心积虑,等的就是这一天,欣喜之下,大声说好。魏仁浦拿出一封信函,道:“这是侍中给李太后的信。”王峻嘿嘿一笑,道:“大局已定,侍中还来这些虚的。”魏仁浦道:“侍中受了三军将士胁迫,甘愿忍受骂名,不得已而为之。再说李太后还在,该走的过场还是要走的。”

王峻会心一笑,道:“我这便进宫,把信交给李太后。”魏仁浦忽然一阵头晕眼花,身体不稳,差点摔倒。王峻问道:“你怎么了?”魏仁浦微微一笑,道:“或许是急着赶路的缘故,有些头昏。”王峻道:“你也是太拼命了,快下去洗个热水澡,吃的东西,然后睡上一觉。”魏仁浦在军士搀扶之下,退了下去。

王峻看了看信函,带领一百名军士,入宫觐见李太后。来到福宁宫,一百名军士握刀持枪,守在外面。福宁宫的太监们吓的噤若寒蝉,宫女们吓得花容失色。李太后已经明白了三分,但是好整以暇,不动声色。王峻大步而入,不以臣子之礼跪拜,而是做了做揖,道:“见过太后。”挺胸阔步,显得趾高气昂。

这些举动僭越无礼之极,李太后也无可奈何,问道:“王监军来见我,有何要事?”王峻道:“澶州兵变,将士们奉立郭侍中为帝,大军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李太后闻得此言,无比震惊,随即心情低沉到了极处。郭威机关算尽,终究得到了天下。大局已定,刘氏已经无力回天了。刘氏族人虽多,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郭威的对手。可笑刘崇,挖个坑就义无反顾往里面跳。终于错失良机,白白拱手相送了大好江山。

王峻呈上信函,又道:“这是侍中写给太后的信,请太后阅览。”李太后是懂事知趣之人,事到如今,已然无话可说,摇头道:“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王峻道:“这是侍中的亲笔信,太后务必阅览。”口气变得严厉,似乎下令一般。宫里太监们都是人前是人,背后是鬼的人精,眼见刘氏一族完了,汉朝江山改名更姓了,正盘算着如何巴结新朝皇帝。当下争先恐后的抢着接过信函,递到李太后面前,道:“侍中的信,太后不能不看。”

这一刻李太后算是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只得拆开信封,看了一遍。郭威在信中倒尽苦水,说道三军以死逼迫,不得以黄旗加身。最后恳求供奉刘氏祖庙,并信誓旦旦许诺,以母礼侍奉太后。李太后心想:“我自己有儿子,再说你比我年长将近十岁,何必你来侍奉。”她收好信函,淡淡道:“我该走了。”王峻问道:“太后要去哪里?”李太后看了看宫殿,道:“福宁宫不是我该住的地方了,我要迁居别处了。”言语之中透着几许无奈几许悲凉,也算是认输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王峻率领文武百官在城外谒接郭威。上次回来的时候,文武官员一个个木桩一样,岿然不动。但是如今大局已定,风向已变。郭威骑马走近,文武百官当即跪在了道路左侧,齐声道:“拜见侍中。”郭威下得马来,面露微笑,道:“诸位请起。”宰相窦贞固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国君之位空虚久矣,于国不利。为江山社稷之计,为黎民百姓之计,吾等恳求侍中登基即皇帝位。”范质道:“吾等翘首以盼,如久旱期盼甘霖,请侍中即皇帝位。”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劝进。更有甚者,引经据典,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当真语不惊人死不休。

郭威不再推辞,欣然应允。众大臣无不欢天喜地,看上去比自己当了皇帝还要高兴。众大臣簇拥着郭威走进开封城,王峻紧随其后。郭威道:“刘赟在甚么地方?”王峻道:“他已经到了宋州,住在驿馆,我已经派遣郭崇威带领七百名骑兵保护他了。”说是保护,实则是伺机谋杀。郭威点了点头,道:“务必做的干净利落,不要留下后患。”王峻应声说是,又道:“李太后执意迁居太平宫,留下她终是麻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郭威敛足止步,众人也跟着停下步伐。

郭威沉吟片刻,道:“太后深谙世道,识得大体,知道甚么时候该怎么做怎么说。又是女流之辈,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不能杀她,饶她一命罢了。”王峻见他这般说法,不好反驳。回到城中,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各行其是。郭威并不急于登基称帝,而是带领王峻入宫觐见李太后。

二十七日,李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并下诏郭威监国,中外庶政,全权处置。至于‘皇帝’刘赟,他磨磨蹭蹭,瞻前顾后,迟迟不到开封,终于为他人做嫁衣,谁有闲工夫理会他?郭威念在他千里迢迢从徐州来到宋州,一路风尘仆仆,着实不易,赐其一个‘湘阴公’的爵位。过了几天,郭崇威便谋杀了他,将他葬在了宋州。

就在同一天,李太后又下诏: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剪除祸乱,安定邦家,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老身未终残年,属此多难,唯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认深意,涕泗横流。郭威上尊号曰:昭圣皇太后,再一次信誓旦旦许诺,以母礼事之。

在这一年最后的几天里,后汉的臣子格外忙碌,无论朝中大臣还是各地藩镇,纷纷上表劝进。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只要不是傻子,没有人会落在别人后头。便是慕容彦超,不但上表劝进,还提前送来了贺礼。

转瞬之间,到了第二年。正月丁卯初五日,郭威身着冕冠冕服,在銮仪直引导之下,由皋门进入皇宫。编钟、排箫、编磬、建鼓,琴瑟笛笙箎柷等诸多乐器奏响华乐。郭威头戴平天冠,垂十二旒洁白珍珠,大红丝带冠缨。冕服上衣深青,下裳赤红,衣领袖口为黑色,十二章纹。朱袜赤舄,白玉双佩。他神情庄严肃穆,缓步走向崇元殿,登基即皇帝位。他自称是周朝皇室苗裔,虢国国君后代,定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广顺’,寓意大周天下,风调雨顺。后汉传位不过两代,享国仅仅四年,正式灭亡。

为了安定人心,稳固国体,后汉的文武大臣们不但一个没有挪动位置,而且不少人得到了升赏。而王峻、韩通等开国功臣更是水涨船高。王峻一直是郭威的左膀右臂,大周第一功臣,除授宰相兼枢密使,政权军权大权一手抓,成了大周朝皇帝之下的第一人。王殷除授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授韩通奉**第六军都校,领雷州刺史。郭崇威为了避讳,改名为郭崇,授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授王溥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授魏仁浦枢密院副都承旨,授李重进内殿直都知。郭威封女儿为晋国公主,女婿张永德也成了驸马都尉、左卫将军,领和州刺史。

郭威虽然做了天子,可是异常沉着冷静,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来这皇位是妻子儿子的性命换来的,二来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内忧外患,举步维艰。大周危机四伏,只要一个火星就能成燎原之势。刘赟虽然埋葬在了宋州,可是刘崇和刘信还在。还有后汉的外戚们,诸如李洪义、李洪信等人。他们都各居津要,手握重兵。一旦这些人沆瀣一气,合纵连横,联手叛乱,大周必有灭顶之灾。虽然穿上了黄袍,可是龙椅一点也不稳。为今之计,只有暂且忍隐,稳住来之不易的天下。待到国库充盈,民生富庶,天下太平,一切危机也就消弭于无形,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新朝皇帝登基大典,按照惯例,该当赏赐功臣近卫,以示勉励。可是刘承祐骄奢淫逸,荒淫无度,耗尽了国库。郭威接手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一个铜钱也拿不出来,无可奈何,只得免去赏赐。大典之后,他除下冠冕 ,换上常服,迫不及待的召集众大臣议事。君臣相对而坐,郭威叹了口气,苦笑一声,道:“朕登基即皇帝位,原本是件普天同庆的喜事,该当赏赐诸位,可是眼下国库空虚,一个铜钱也拿不出来。朕是个穷的叮当响的皇帝,实在拿不出像样的宝物赏赐诸位。”顿了一顿,又道:“也许有人在想,朕是守财奴,是吝啬的小气鬼,故意叫穷。”

阎晋卿曾经当众质问郭威谋朝篡位,差点叫他下不来台。唯恐他衔狠在心,耿耿于怀,当下站起道:“汉隐帝荒淫无度,奢靡成性,赏赐喜欢的伶人,一出手就是几条玉带,眼睛都不眨一下。赏赐禁军的时候,更是耗尽了国库,这些臣亲眼目睹。国家入不敷出,徒有其表,罪在汉隐帝。他虽亡故,但是难辞其咎。臣等入仕,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不是为了安逸享受,而是为了竭尽所能,定国安邦。如今国家举步维艰,臣等心系天下,与国共休戚,与君成一体,不敢请赏。”‘汉隐帝’是刘承祐身后的谥号。这句话先盖棺定论,指责刘承祐昏庸无道。而后话锋一转,大表忠心,大拍郭威马屁,当真滴水不漏。

众大臣眼见阎晋卿拔得头筹,于是纷纷信誓旦旦,效忠大周,效忠郭威。一片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简直把郭威吹捧到天上去了。郭威心中明镜也似,一点也不沾沾自喜,微微一笑,道:“朕从前和诸位同殿为臣,对诸位算是了若指掌,冯相公高风亮节,阎相公满腹经纶,窦相公足智多谋...”冯道、阎晋卿、窦贞固三人见他说到自己,当下站起身来。

郭威摆了摆手,笑道:“三位相公请坐。”待到冯道三人坐下之后,又道:“朕这几天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满朝大臣能文能武,汉隐帝为何不能把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反而弄得支离破碎?”王峻讥笑道:“汉隐帝就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哪懂得治理国家?”阎晋卿道:“汉隐帝骄奢淫逸,怠于国事,而且志大才疏,信任宵小,以至于享国不足三栽。”郭威颔首道:“你们说的都对,不过朕还觉得更重要的是他把国和家混为一谈。国者,天下人之国,非君王一己之国。家国天下,岂能真的当国是家?朕绝不做汉隐帝那样穷奢极欲、穷兵黩武的天子。”顿了一顿,又道:“朕出身寒微,倍尝艰辛,更知民瘼疾苦,现今民间困顿,国家艰难,大家议议,有甚么办法能让民间富庶,国家强盛?”

王峻道:“如今国库空虚,不如把天下良田卖给富人,以解燃眉之急。”原本以为郭威会满口答允,哪知他摇头道:“这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不是长久之计,朕想免除民间的苛捐杂税,例如梁太祖朱温把牛租给民间耕作,收取牛租,这原本无可厚非。可是时至今日,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朝四十余年,当年的牛早就死了,官府却仍然在收取牛租。朕登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当年的牛租。不仅如此,苛政猛于虎,民间深受荼毒,朕还想废除以往的苛捐杂税,开禁盐铁。”

此言一出,众大臣又议论纷纷。王峻当即站起反对,道:“大周北有辽国,南有吴越蜀国,西有党项,还有刘崇、刘信等刘氏余孽,群狼环视,说不定哪天就要用兵,花钱的地方不可计数。现在不筹集钱财,万一哪天开战,朝廷拿不出来钱,战怎么打?”郭威道:“朕抚有天下,岂能与民争利?”说话虽然和缓,但是语气却不容置疑。王峻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反驳。

郭威道:“唐朝末年以来,天下四分五裂,战乱不绝,百姓深受其害,当真是民不聊生。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不说别的,就说农民。他们世世代代被禁锢在一块土地上,哪里也不能去,就算死了也要埋在这块土地上。身负苛捐杂税,虽然种地,可是一年到头,别说吃饱吃好,不饿死就已经是烧了高香。朕亲眼所见,他们实在是苦不堪言。大周立国,该当气象一新,朕不是因循守旧之旧、墨守成规之人,朕决意推行新政,废除减少以往的苛捐杂税,废除以往的严刑峻法。冯相公,这些事情就请你多多费心了,先清理有哪些苛捐杂税和酷刑峻法,如何废除减免,先拟个条陈出来。”冯道站起身来,道:“臣奉诏。”

郭威微微一笑,道:“诸位都忙自己的事情去罢,王相公,跟朕去御花园走走。”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御花园,这里虽然名为御花园,不过巴掌大的地方,莳花植草,寂静雅致而已。两人走进亭子,相对而坐。郭威笑道:“秀峰兄,我把厘清苛捐杂税和严刑峻法的事交给冯相公,你不要觉得我疏远了你,因为你有更加要紧的事做。”他虽然即位称帝,但是与王峻的情义比山高比海深,非比寻常,没有外人的时候,仍以‘秀峰兄’相称。

王峻问道:“有甚么事?”郭威站起身来,神情凝重,蹙眉四顾,道:“废除苛捐杂税和严刑峻法虽然重要,却不是迫在眉睫之事。大周虽然立国,可是国本不稳啊。朕夺了刘氏天下,刘崇一定怀恨在心。各地的节度使们服不服朕?有多少节度使和刘崇暗中勾结,眉来眼去?这些都不得而知。眼下最要紧的是稳住各地节度使,要他们与刘崇断绝来往。你是枢密使,责无旁贷。”王峻乃是功臣元勋,身兼宰相和枢密使之职,凌驾于众大臣之上,可是大周开国以来的第一件大事却落在了冯道身上。原来心中极其不是滋味,但是听到郭威这一说,心中释然。论说亲疏远近,冯道等人自是无法和自己相提并论,最为机密的大事,还是自己这个心腹重臣亲自出马,当下道:“我知道该怎么做,你放心好了。”又咬牙切齿道:“哪个节度使敢和刘崇勾结,我饶不了他。”

郭威见他一点就透,不再赘言,又道:“我想命荣儿留在邺都,接任天雄军节度使,防御辽军。”王峻想了一会,道:“他没有资历没有威望,只怕镇不住桀骜不驯的天雄军。再说河北是北方屏障,万一失守,大周岌岌可危。非骁勇善战、身经百战的大将,不足以镇守河北。”郭威见他所言不无道理,只得打消这个念头,道:“那么李洪义呢?”王峻嗤之以鼻,道:“他素来胆小怕事,恐怕也难以担当这个重任。”顿了一顿,又道:“王殷彪悍骁勇,素知边事,我看可以让他出任天雄军节度使。”王峻推荐王殷,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王殷原本半生戎马,威名远扬,如今更是统领禁军的都指挥使,与他分掌军权。王峻一者深为忌惮,二者为了压制,正好借此机会,踢出朝廷。

郭威思忖片刻,道:“他确是最好的人选,就怕他不愿意去邺都赴任。”王峻道:“让他做天雄军节度使肯定不会愿意,可是典军如故,让他节制河北诸州军马,多半不会推辞。”郭威叹道:“国家可用的人才太少了,先这样罢。”顿了一顿,又道:“王殷去了邺都之后,我就召荣儿回京。”柴荣虽然没有赫赫战功,一直身居幕后,不显山不露水,但是严谨刚毅。没有一件事出错,挑不出半点毛病。再者郭威的子嗣全都给刘承祐杀害了,他十有**继承皇位。王峻更是忌惮,当下道:“柴荣虽然稳重果敢,可是毕竟年轻,少于历练。”郭威问道:“秀峰兄想让他待在王殷身边?”

王峻道:“依我之见,让他接替李洪义,出任镇宁军节度使。”郭威一时不解,问道:“那李洪义呢?”王峻道:“刘赟死了,忠武军节度使空缺至今,不如让他去徐州。他毕竟是前朝的皇亲国戚,如果乖乖移镇,说明他还是个明白人。”郭威问道:“如同他不肯移镇呢?”王峻道:“那就密令柴荣,伺机将他拿下,除去这个后患。我知道你十分器重柴荣,让他坐镇澶州,正好历练历练。将来回到京师,也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为了不让柴荣回到郭威身边,这段话说得冠冕堂皇,挑不出半点瑕疵。郭威对王峻信任有加,视为肱骨,哪知他这时心里许多的弯弯绕绕,恍然大悟,当即颔首说好,吩咐守在亭外的孙延希,传召王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