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极品赘婿 > 第二百一十四章:治国三,开海!

第二百一十四章:治国三,开海!

“废除徭役?”

朱元璋明显神色一顿,目光暗淡的看着赵晨道。

“我个人拙见,朝廷既是公权力,也有个信任问题,民间百姓对朝廷信任,而这个信任,是有保质期的,一旦保质期过了。”

“朝廷还要按照以往的制度,耗费民力,必然会导致百姓不堪重负,看不见活下去的希望,从而流民遍地,揭竿而起。”

“废除徭役制度,改为雇佣,很有必要,朝廷可以出钱,其他的一切不管,做各种各样的大工程。”

“百姓为民,却只是农民,实际上的百姓,乃是百业,织衣纺布,养殖鸡鸭,小商小贩,修修补补,乃至山上的树枝柴火供应,这些的从业者,都是百姓。”

“如果朝廷废除徭役,改为雇佣制度,百姓农忙时,在家中忙着农活,农闲时,朝廷工程不断,百姓可以务工。”

“也能贴补家用,而如今没有大型器械,若是陛下真的要把都城迁往关中之地,首先要打通的就是与云南的联系。”

“都城在应天,水路虽然驳杂,但云南和京师还算紧密联系,倘若都城到了关中,水路便只能弃之不用,而改为陆路交通,崇山峻岭,工程永远不会断绝。”

“百姓虽然活的会很累,但他们也有奔头,对生活有足够的期盼。”

“倘若陛下不改徭役政策,都城迁往西安后,想要打通陆路和云南的联系,必然要召集民夫数十万人。”

“历时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打通路上联系,如此的话,过度消耗民力,让百姓不堪重负,看不见生存下去的希望,只会加剧朝廷和百姓,走向对立面的速度!”

赵晨倒是没有危言耸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天然就是这般,平衡很难,可打破平衡却很容易,一旦打破平衡,结果可想而知。

云南与关中,崇山峻岭阻隔,除非朱元璋会放心沐家,可即便朱元璋放心自己的干儿子,那朱标也放心自己的义兄,到了三代人呢?五代人呢?

还会那么放心吗?

而沐家,天高皇帝远,崇山峻岭阻碍,他们又会不会起不该有的心思,封锁深山,自立为王?

都城在北平的话,水路还可用,从云南境内入河道,飘飘洒洒的来到应天,转头北上,进入运河。

整个大明境内,大江大河,南北走向的根本没有,运河还是人工修建的,天然形成的根本不存在。

而西安那条线的运河,早就荒废多少年了。

“你这可真是给朕提了两个治国之策啊,让朕来做选择,好啊,好啊!”

朱元璋双手背在身后,他放弃了继续去看奏疏,因为他感觉,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赵晨说的很简单,但做起来,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废除徭役,只要一道圣旨,但改为雇佣制,朝廷要每年花出去多少钱?

而另一条,改商税,直接对半增长的商税,又要面临多少阻碍。

朱标似乎看出了老爹的心思,犹豫片刻,看着赵晨道:“你刚才说的商税,只说了十五税一和七税一,那三税一是什么?”

“三税一针对海外贸易,所有出海的商品,除朝廷禁令的物品外,一律按照三税一的标准执行。”

“海外的商品进入大明,一律按照二税一的标准执行。”

赵晨要做的很简单,在政策层面,给大明建立一个顺差贸易的壁垒,本身海外的东西进入大明,就不是很受欢迎,如果再苛以重税,那就更没有什么销路了。

可大明的商品,在海外那是紧俏货,元廷的市舶司,已经荒废五十年了,也就是说,中原的物品,已经五十年没有前往其他地区了。

无论他们把商品送到那里,即便是三税一,大明的商人也有的赚。

“陛下,其实我的三条治国策,还有一条没说,就是……开海。”

赵晨顿了顿,他也不知道,自己说这话,会不会被老朱送去诏狱,开海,朱元璋的禁令是片帆不得入海。

这条禁令已经执行了十多年了。

多少人提议让朱元璋开海,都被朱元璋给捏死了。

眉目上挑,背着手的朱元璋转头看向赵晨道;“开海要做什么?大明现在什么东西都没有,一旦贸然开海,商人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必然会把物品集中,销往海外。”

“如此一来,大明境内的所有商品都会涨价,物品严重匮乏,物资外流严重。”

“刚刚有点恢复的民生,又要被打入深渊!”

朱元璋对那些商人的脾性太了解了,他们为了钱,为了利润,真的是没什么不敢做的。

“其实……这三条策略,只有前两条是需要尽早安排的,开海的事情,陛下退位之前安排就好。”

吞了吞口水,他能感觉到,朱元璋一听到开海,气血上涌,怒气升腾。

而开海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有许多需要朝廷去做的,海军,水师!

“你给朕算一算,倘若每年招募三十万民壮,时刻修桥铺路,朝廷需要支出多少钱!”

朱元璋绞尽脑汁,他本就是小农思想,即便如今做了天下最大的地主,也改变不了。

废除徭役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诚如赵晨所说的,那是开历史先河,收天下民心啊。

“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而且也不能以人数作为基础,还要看地区,金陵招募一个年壮,一个月要二十文钱吧,如果有些技艺的,至少要三十文钱起步。”

“但如果在其他地方,未必要这么多钱,而且,朝廷修桥铺路,也不是朝廷自己来做。”

赵晨躬身作揖道,这账根本就不是算出来的,各地民情不同,价格也会有许多差异。

单单给个人数,鬼也算不出来啊!

“不是朝廷自己来做,那是谁来做?你来做?”

朱元璋瞥了一眼,目光凝视着。

“那也当然不能是我来做了,朝廷只管把任务分派下去,分派给布政使,布政使再分派给知府,知府分派给县令,县令作为基层,去做这件事。”

“所有郡县,同时动工,一个郡县修一块地,等到最后,朝廷只需将其连接起来,足矣。”

“而一旦出现贪腐的事情,或是公款私用,工程不达标。朝廷直接问责布政使,问责知府。”

“权力压到最低,布政使顶着朝廷的压力,知府顶着布政使的压力,县令要顶着布政使和知府的压力,再派各地御史监察,由锦衣卫前往验收。”

“作为挑毛病专家的锦衣卫,验收的过程中,只管挑毛病,不好的加强,好的加勉,差的直接抓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