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第442章 晋阳宫殿

重生周隋之际 第442章 晋阳宫殿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45:43

第442章 晋阳宫殿

第442章 晋阳宫殿

晋阳宫始建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由渤海王高欢所筑,是东魏权臣高欢、高澄父子在晋阳的王宫所在,也是北齐历代君主的行宫。

开皇九年,杨广伐陈得胜而归后,复为并州总管,曾扩建晋阳宫,为其修筑起一道周长八里、高达四丈的宫墙。

此后,晋阳宫历经秦王杨俊、汉王杨谅的修缮,不敢称富丽堂皇,但也没有老旧之感。

只是朝会之所,却不在晋阳宫内,而在大明城中。

晋阳由四座城池组成,一曰西城,一曰新城,一曰仓城,一曰大明城。

西城是在西晋末年,由并州刺史刘琨增筑,周长二十七里,因地处汾水以西,故称西城。

新城便是指的晋阳宫,杨广扩建晋阳宫后,称其为宫城,后由杨坚改名新城。

仓城则是在开皇十六年,由秦王杨俊所建,东城墙与新城西城墙相连。

而大明城便是指古晋阳城,春秋时期,赵氏家臣董安于主持修筑,后因北齐后主高纬在此兴建大明殿得名。

大明殿富丽堂皇,气派森严,甚得高纬的欢心,曾为此下诏大赦天下,文武百官进二级,免除太原郡百姓一年租税。

此后又以大明殿为基,兴建大明宫,又在此起十二院,壮丽远胜当时的邺城宫殿。

大明宫与晋阳宫皆在汾水以西,说是两座宫殿,但也紧密相连。

杨颢即位后,崔澈使其移居大明宫。

杨谅遗留下来的妃嫔,则被崔澈尽数安置在晋阳宫中,也包括了太后豆卢氏。

而崔澈则以晋阳宫前殿为相国府,平日处理国事太晚,便会在偏殿的厢房歇息,夜宿晋阳宫中。

为了参与今日的朝会,崔澈由晋阳宫赶赴大明宫,这大明宫内雕梁画栋,巍峨的大殿,更是气势恢宏。

这让崔澈不得不感慨,如此大兴土木,也难怪在大明宫落成的同一年,北齐就被北周灭亡。

大明殿外,守卫森严,又高且长的台阶两旁,尽是披甲执锐的禁军。

早在崔澈入主晋阳之时,就已经将杨谅以前的王府卫队尽数遣散,如今这些禁军,自然都是崔澈的嫡系部队。

无论是晋阳宫,还是大明宫,皆由崔澈从河北带来的战兵宿卫。

崔澈走向大明殿,沿途所过,禁军们无不单膝跪地,俯首向他请安。

如今早就过了朝会开始的时间,殿内群臣都已经恭候多时,始终等不见崔澈,有些耐不住性子的大臣难免低声耳语,一时间嗡嗡之声大作。

但随着殿外禁军们此起彼伏地向崔澈请安,呼喊声传入殿内,众人也心知:崔相国终于来了。

一时间,殿内寂静无声。

崔澈出现在殿门处,他不紧不慢地脱下鞋子,

随着殿外响起禁军们此起彼伏地呼喊声,众人也心知,崔相国要来了。

殿外的礼官大喊一声:

“相国到!”

文武百官无不自正衣冠,直背而坐。

宋朝以前,君臣是坐着议事。

到了宋代,百官却要站着。

等清朝的时候,连跪,也有个门槛。

崔澈半点也没有迟到的觉悟,他不紧不慢地在殿外脱下鞋子,这才缓缓步入殿中。

来到百官的最前列,崔澈并未急于坐下,而是向小皇帝请罪道:

“启禀陛下,微臣昨夜忙于国事,今日耽误了朝会的时辰,还请陛下治罪。”

崔澈请罪的同时,也有许多他的心腹在留心观察文武百官们的神情,但凡神色有异,则会记在心中,在退朝后,将那人告知崔澈,也能借此分辨一部分不满自己的官员。

小皇帝不知崔澈昨夜究竟在忙些什么国事,但早有人教导他该如何应答,只见杨颢抬手道:

“相父切莫如此,朕年少无知,全靠相父为朕处置国事,朕又怎能为此责怪相父,还请相父入座。”

崔澈躬身一礼,朗声道:

“臣谢陛下宽宥。”

在崔澈入座后,也终于开始了杨颢登基以来的第一场正式朝议,也是今年的最后一场朝议,明天开始,便要到了元日长假。

第一项议题,自然便是崔澈所奏,请求重开商税。

如今国库空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再不想办法开源,只怕崔澈就要学着杨坚当年的做法,一边给官员们降工资,一边裁撤官员数量。

魏征此前就曾说过,只要不触动士族的政治特权,只是收缴百分之二的过税与百分之三的住税,他们绝不会反对此事。

毕竟随着崔澈一手扶持起了东隋政权,河北士族又重新收获了东魏、北齐时的政治特权,不比再受关陇勋贵们的排挤,也自然不会为了百分之五的商税与崔澈翻脸。

朝堂百官纷纷响应崔澈所请。

既然群臣不反对,重立商税便算是通过了,按理说杨颢就该批阅用印。

只不过崔澈昨夜上奏之前,他就已经代替杨颢批阅过了自己的奏章,崔澈在奏疏上用朱笔写道:

‘相父所言有理,着有司处置。’

也就是开设商税牵连甚广,过去一些诏令,都是崔澈在晋阳宫中前脚写下奏疏,后脚御笔朱批,他是一点累都不让杨颢去受。

第二项议题则是杨谅的谥号与庙号,如今不是两汉,庙号已经烂大街了,帝王几乎人手一个。

杨谅虽说打了败仗,沦为傀儡,但他首举义旗,崔澈也必须给他送上一个庙号,至于谥号,更得是美谥。

群臣讨论一番,最终由崔澈拍板,为杨谅定庙号为世宗。

世,指世系发生转移,由杨勇一脉,转到了杨谅一脉。

至于为何是世宗而非世祖,是因为祖字,指开疆扩土,建国之君。

西隋、东隋都标榜自己是隋朝正统,杨谅自然不能算作建国之君,他也不曾开疆扩土,便只能冠以世宗的庙号。

而原时空中,杨广庙号世祖,便是他有开疆扩土之功,只不过这份边功,却葬送了整个王朝。

至于杨谅的谥号,则取一个明字,为东隋世宗明皇帝。

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

这里所言遏恶扬善,便是指声讨杨广弑父。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