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第273章 民部尚书

重生周隋之际 第273章 民部尚书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45:43

第273章 民部尚书

第273章 民部尚书

开皇九年,前任高句丽王曾经联络库莫奚、契丹,图谋辽西之地,但尚未出师,便在次年病逝。

都蓝可汗与奚王阿会鲁苏交情颇深,自然也是知道这件事的。

他清楚高句丽人的野心,派往平壤的使者还在途中,却有两名不速之客来到都蓝的汗帐。

正是西部突厥达头可汗以及西突厥泥利可汗派来的使者。

显然,他们已经听说了突利可汗即将迎娶大隋公主的消息。

当着使者的面,都蓝可汗与左右近臣笑道:

“天下之事,无奇不有,达头与泥利居然还记得我这位大可汗。”

达头可汗的使者说道:

“是隋人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才使诸位可汗生隙。

“当年沙钵略可汗强盛,隋人于是交好阿波可汗、达头可汗。

“此后阿波可汗崛起于漠北,隋人又庇护沙钵略可汗。

“如今大汗的部落日渐兴盛,隋人感受到了威胁,他们又与突利可汗和亲。

“用隋人的话来说,便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大汗,你就是那位沛公呀。”

都蓝可汗闻言,已经不复笑颜。

真话往往是最伤人的,突厥汗国如今四分五裂,固然有其本身大小可汗制度的缺欠,但也少不了隋朝为他们刻意制造矛盾,挑拨离间。

泥利可汗的使者见状,说道:

“不敢欺瞒大汗,隋人曾经遣使联络我家可汗,愿与泥利可汗联手,共击大汗。

“我家大汗深知隋人狼子野心,与他共事,便是与虎谋皮,于是断然拒绝。

“但还是派我前来提醒大汗一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今隋人已经磨刀霍霍,大汗若不早做准备,恐怕将来就要成为待宰的羔羊。”

都蓝可汗大怒,他拍案喝道:

“杨坚老儿,欺我太甚!”

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隋朝是否真的派人联系过泥利可汗,这都只是使者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但奈何这么些年里,隋朝在突厥内属实是缺了大德,到处兴风作浪。

在突厥人眼里,这就是杨坚能干出来的事。

自此以后,都蓝可汗与隋朝断了朝贡,转而与西部突厥、西突厥联手,谋划对付突利可汗染干。

如今身处仁寿宫的崔澈对此并不知情,崔澈与都蓝可汗的关系不同于阿会鲁苏,对他没有那么强的控制力。

而都蓝可汗野心勃勃,也并非能够轻易驾驭之人。

尤其是崔澈如今不在幽州任职,更难以影响到对方,都蓝可汗也不会向他事事禀报。

如今崔澈一心当他的民部尚书,会计军国财用。

民部之下,辖有四司,即民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都是以侍郎、员外郎为主次官员。

民部司为四司之首,执掌全国户口籍帐、土地、赋役之政令。

度支司为四司之二,掌管财赋出纳。

金部司为四司之三,负责审核全国库藏钱帛出纳帐籍、钱币铸造及有关度量衡的政令。

仓部司为四司最末,顾名思义,主管全国粮食仓储,出纳租税、禄粮、仓廪之政令,同时兼管义仓、常平仓用以防备凶年,平抑谷价。

崔澈就职也有一段时间了,熟悉了整个民部的政务后,不得不感慨:

隋朝并不征收商税,而国用富足,这天底下的百姓究竟被剥削得是有多惨。

贫苦百姓一家只能被授予二十亩的公田,却得承担一百四十亩的赋税,其中七倍的差距,也足以压得民众喘不过气来。

就这,杨坚居然还能得到轻徭薄赋的美名,属实离离原上谱。

对此,崔澈麾下的那群东阳门客最有发言权。

不过仔细想想也能释然,若非如此,隋朝仓储之丰,又岂能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说唐朝建国后,二十年内,还在吃隋朝的积蓄,当然站不住脚。

毕竟《新唐书》就明确记载:‘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

粮食哪能存放二十年。

但杨广即位后,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等多者曾至千万石,少者也有几百万石,各地义仓皆充盈,却是属实。

千万石是个什么概念。

开皇三年,黄河决堤,崔澈就任河南抚慰使,往青州等地赈灾,也只是带走了三百万石粮食,足足供应了灾民一年,直至次年秋收。

可见隋朝之富。

所谓轻徭薄赋的政策下,这么多粮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虽然隋朝的农耕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朝廷若真是轻徭薄赋,却也达不到这般骇人听闻程度。

靠的可不就是与实际赋税的七倍差额,才攒下了这么巨大财富。

隋朝灭亡,杨广是要背大锅,但真正说起来,百姓早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经不堪重负。

只是他们父子的区别在于,杨广漠视底层百姓的生死,他心里装不下别的,只有自己。

而杨坚还会时不时下诏减免部分税赋,让民众能够喘口气。

中国古代的百姓历来如此,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不会有人造反,故而终杨坚一朝,百姓虽然过得苦,却也能够苟延残喘,没有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

当然,逼迫江南百姓背诵《五教》除外。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七月二十二日,度过了炎热的夏季,杨坚以及文武百官又从仁寿宫回到了大兴。

崔澈一进家门,便径直前往崔昭容的院子。

“姑母,乐儿的婚事定下来了。”

崔澈笑道。

崔昭容大喜,她扶正了鼻梁上的眼镜,急切问道:

“是哪家的姑娘,怎地不提前与我说一声。”

崔澈得意道:

“是越国公杨素的嫡长子杨玄感之女。”

裴秀也曾就读于渭水书院,与崔澈、杨玄感、窦威三人同一间宿舍,彼此关系很是亲密。

崔昭容抚掌大笑,忍不住拍着崔澈的肩膀,夸赞:

“好啊!这真是一门好亲事。”

当初裴秀误以为崔澈得罪杨坚一家,在长安替他四处奔走,杨广为了演戏演得逼真,还逼迫官府擒拿裴秀,是杨玄感与窦威的帮助,才让裴秀逃离长安。

这件事,崔昭容也是知道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