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御猫 > 第319章 土豆伯?

红楼御猫 第319章 土豆伯?

作者:橘猫不是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26:19

第319章 土豆伯?

贾琮被召入紫禁城,刚刚走到勤政殿的门口就警觉的将脑瓜子往一旁偏了一下。

啪!

皇帝老爷好大的力气,这茶盏都飞出大殿了。

“一百八十万两,你怎么不去抢!”

嗯?

我有要过这么多银子?

他将目光转向立于殿中的林如海,两人对视一眼,皆无奈苦笑。

老貔貅不愧是老貔貅,这手段,财神爷下凡都得光着膀子回天上去。

“臣贾琮拜见阝……”

“贾琮,你来告诉朕,多少钱?”

文同轩冲着贾琮挑了挑眉,皇帝老爷龙炎都快喷出来了,贾琮毫不犹豫的……

“回陛下,是一百八十万两没错。”

老倌笑了,皇帝老爷也笑了,不过却是冷冷一笑:“来人,将贾琮拖出去,吊在殿外的廊柱上,让他清醒清醒。”

一声令下,四名大汉将军走进殿中。

“住手!”

文同轩这回罕见的郑重起来,将走进殿中的大汉将军喝止住后,整理了一下衣冠,微微躬身。

“陛下,泗水县子于国有功,如今又为国朝培育出如此仙粮,岂能如此折辱?”

这话令皇帝刘恒有些恍神,他看了看丹陛下站着的贾琮,突然苦笑了起来。

“朕都险些忘了,这小子也长大了,朕不能再拿他当小孩子了。”

他挥了挥手,让大汉将军出去后,瞥了一眼贾琮,转头就给文同轩说了句:“八十万,就这么多。五十万送去荣国府,剩下的三十万用作户部夏收后在京畿皇庄的推广种植。”

一百八十万两被皇帝老爷打了个对折还割了一刀,但文同轩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美滋滋的领旨。

“财神爷,你不能不要老盯着朕的内库,几十万两白银罢了,户部如今又不缺钱,你这抠抠搜搜的性子能不能改一改。”

刘恒对这位户部尚书是又喜又头疼,示意几人坐下说话。

文同轩坐下后拱手说道:“此事不同以往,几十万两白银是不多,但这银子由户部出还是皇家出,完全是两码事。百姓概念朝廷还是感念陛下,其中看似没有多大的区别,实际上差别大的很。”

这么一说刘恒就品出其中的味儿了,起身向老倌拱手致谢。

文同轩说得对,这银子必须是皇家内库出!

“陛下,实际上老臣也是来之前才想明白泗水县子为何非要要这个钱。以往朝廷对培育粮种、制作农具等等此类事的重视程度还是差得太多。依稀记得元祐二年,开封张朝山造出了新式脱粒机,朝廷奖其白银五百两,可到了他的手上时,只有五十两……”

这话让刘恒老脸一红,张朝山造出了可将小麦脱粒的简便装置,大大加快了夏收的速度。

可偏偏被祥符县令的亲戚冒领了功劳,而张朝山只得了五十两的封口费……

哪怕最后县令被撸,张朝山得到了朝廷的补偿,可这事之后,数年时间内,地方再未有上报过农具的创新与新种的发现培育。

“陛下,臣以为,朝廷当制定新的奖励规矩。比如培育粮种、制造新式农具等等,朝廷可以奖励散官,并以金银购买其制作、培育的办法。”

贾琮以自己寻找、培育土豆的事为范例,详细的说了其中的艰辛与耗费的人力物力。

“由此可见,每一种新粮的出现,都来之不易。若朝廷只是用少量的银钱拿走百姓辛辛苦苦培育的粮种,这跟明抢实际没有什么差别。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耗费精力去做得不偿失之事。”

殿中君臣具是点头赞同,林如海也抱拳说道:“陛下,臣有一策……”

“爱卿请讲。”

“以贾琮培育土豆为例,可以看出其中所耗非常人可以承担。故而臣以为,当设立专门的农场、牧场以及工坊,由朝廷出资,精心研制、培育各种农具、粮种。如今朝廷不缺钱了,大可派出船队,从海外寻找新种子,加强我朝的粮食、果蔬种类,以备不时之需。”

林如海侃侃而谈,从《吕氏春秋》、《汜胜之书》、《齐民要术》一直说到前朝的《王祯农书》。

“陛下,神农、仓颉,圣人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蔡伦立意造纸,岂方缣牍之烦?且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益国利民,不朽之术也。谚日:‘智如禹汤,不如尝更。’是以樊迟请学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农。’然则圣贤之智,犹有所未达,而又况于凡庸者乎?”

“臣以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主,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国之纪纲,在于制度,商农工贾,各有所专。”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故我朝当城门立柱,订立新规。有功于农、工、商者,无论贵贱,皆赐官身,以助其行。”

林如海不但提及农、工,就连如今士大夫最为鄙夷的商者,都摆在了明处,道出了商人连通南北,沟通有无的巨大作用。

这一点是刘恒没有想到的,一时间皱起了眉头。

“老臣附议!”

文同轩站出来说道:“陛下,去岁商税、市舶司税银已经超过了农税总额。昔年前宋以一隅之地力抗前元数十年,商税之力,不可轻忽。”

前朝虽异族治中国,可海贸之利远超本朝。

刘恒不得不细细思量林如海的谏言,特别是关于抑商的问题。

林如海再谏道:“陛下,臣以为商税之利,朝廷不可不重视。我朝之商税,取十税一、三十税一。看似重税抑商,实则官爵士绅避税实多……”

“林爱卿……”

刘恒突然出声打断了林如海接下来的话,因为类似的话林如海这几年没少在密奏中说。

可惜,当下还不是时候。

他摆了摆手:“此事搁置再议,今日只说农工。拟旨,户部、工部挑选人手,于西山皇庄设立皇家农工司,专职培育、研发农工技艺。命各地选才任能,送至京城备用。”

“贾琮!”

“臣在。”

“你闲着也是闲着,回去好好琢磨琢磨,拟一份关于农工技艺的奖励措施,七日内送到朕这里来。”

贾琮懵了,让我自己给自己定奖赏?

刘恒只看了一眼就知道这小子在想什么,轻咳两声说道:“你为朝廷培育出了两种新粮,朕自然不会亏待了你。”

文同轩立马掐了掐自己的大腿,惊讶的问道:“两种?难道除了土豆还有别的新粮?产量如何?是否容易种植?”

贾琮回道:“回老大人,还有一种新粮,不过产量不及土豆,却也是耐寒耐旱的粮食。目前还在培育阶段,种子不够,暂时不宜推广。”

“这是泼天大功,陛下,老臣以为,当重赏!”

“这是自然……”

龙禁卫早就将贾家庄子里的新粮培育之事事无巨细的呈报入宫,刘恒与太上皇早有定计。

“贾琮,土豆收获之日,朕会与圣人并百官齐至你家的庄子里,到时当着众臣的面,看一看你这亩产四十石的新粮,再行封赏!”

……

五十万两白银送到荣国府时只剩三十七万两了。

文老貔貅感觉这些白花花的银子都应该姓户,突然想起了宁荣两府在户部还有欠银,立马兴奋的命人取来账册,于是乎,十三万两白银填了亏空。

敬大老爷当天就收到了户部的回执,无奈笑叹这老貔貅真是会玩,亲笔写了一张欠条送去了荣禧堂。

“这敬儿也真是的,虽说亲兄弟明算账,可他送这欠条不是打我的脸么。”

老太太说是说,但还是把欠条收好,送去库中存放。

无债一声轻,户部亏空还清后,老太太感觉整个人都松快了不少。

提起今日在勤政殿的事情,林如海琢磨了一会后,跟老太太、贾政、贾琮说道:“琮哥儿晋爵的可能性极大,家里还是有个准备的好。”

贾琮苦笑着给自己拟了个封号:贾琮,晋土豆伯……

“晋爵?”

老太太惊呼一声,贾政也是差不多的模样。

贾琮如今是泗水县一等子,公侯伯子男,再晋爵岂不是超品的伯。

那样的话,贾琮就可以从荣国府分出去了。

林如海点了点头:“没错,若晋了伯,琮哥儿就该分出府去了。”

“可琮哥儿才十一岁……”

老太太如今可舍不得贾琮这么早分出府去,荣国府这几年增添了不少产业,像是南边的珠场、北边的牧场甚至城中的各种产业,都是贾琮弄出来的。

不但还完了户部的欠银,更是为荣国府挣下了好大的家业。若这么快就分出府去,岂不是连那些产业都要分走?

贾琮见屋子里的气氛有些凝重,笑了笑说:“便是分了伯,三两年内我还不会分府别居的。最多提前开个伯爵府,明面上过得去就行。”

林如海闻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个意思,至少明面上该做一做样子,省的有人借此弹劾,说咱们家尾大不掉。”

宁荣贾家的实力已经完全恢复了当年的盛况,比之当年更盛三分。

宫中有皇妃皇子,外有国侯掌兵,内有少年英才崛起。

不提别的,已经回了金陵的镇抚使贾琏,与即将封伯的贾琮兄弟二人,足以让朝中迂腐之人警觉起来。

若是再有有心之人刻意挑起事端,来一个外戚之家威胁国朝安定,宁荣贾家该如何做?

难道让家中最粗的顶梁柱贾赦解甲归田?

“姑父说的对,这的确是个问题。”

贾琮有些苦恼,他为何非要拿五十万两的买土豆钱?一来是让朝廷提起对农业研发的重视。二来就是想借此推了朝廷的赏赐。

解万民饥馑之苦,这功劳太大了,不比灭国之功差。

皇帝老爷已经暗示了贾琮,晋爵估计是跑不了了。若真是如此,那分家另居的事就得提上日程了。

“岳母大人,小婿觉得,最好去宫中问问娘娘,看娘娘那边有没有说法。”

“你说的对,这事是该去问问娘娘,请她拿个主意。”

老太太一琢磨女婿的话,这还真是个好主意。

她又将目光放在了贾琮的身上,这个孙子的际遇真是好的出奇,这才十一岁,就要封伯了!

……

土豆收获的日子还有一个多月,贾琮与黛玉在书房连续奋战数日,终于拟定完善了一封关于农工研发的奖励措施,送去了勤政殿等候皇爷老爷的审阅。

随后与宝玉二人去了顺天府府学报道,不过两人均未在府学正经读过几天书,露了几天脸混了个脸熟后就齐齐回府。

一来贾琮还得忙着跟户部交接土豆事宜,二来徐晋又扔给了贾琮几份作业。

至于宝玉,他实在吃不了去府学读书的苦,得了秀才功名后结识了不少仕林友人,最近不是诗会就是文会,连姐姐妹妹都顾不上了。

贾琮看着手中的作业,牙根都在疼。

“我都怀疑老师是不是早就跟陛下商量好了,要拿我当刀嘎嘎乱杀!”

黛玉伸手在苦巴巴的贾琮脑瓜上搓了搓,笑道:“青藤先生这是在教你呢。他主持南北直隶的清丈田亩事,你想想之后会是什么?”

贾琮脑中立刻闪现一道灵光,一拍大腿:“改革税法!”

“对,肯定是改革税法。”

黛玉继续循循善诱:“那么改革税法首先要面对的是什么?”

“官商士绅,至少在我朝,光是那些投献得来大片田产的举人、进士老爷就是个大问题。”

贾琮已经清楚出京巡视京畿的老师,送来这份作业的原因了。

他要对税法动手,那就免不了跟官商士绅作法。这是一个庞大到令人咋舌的利益团体,但凡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功亏一篑。

所以……

贾琮拿起那封手书,苦笑道:“老师让我精研《大夏律》,寻找仕人官绅免税之出处、规定,这打算以律法祖制说事啊。可我就是不看《大夏律》都能指出当下对有功名者的免税规矩,有很大的错漏之处。”

黛玉接过话来,皱起了绣眉:“实际上所谓的免税,是刻意夸大并约定成俗的仕林潜规则。不管是谁将这件事翻出来摆在明面上,都要得罪整个仕林。”

贾琮有些哭笑不得的扬了扬手书:“所以老师在信中最后叮嘱我说,他已经跟忠顺王爷谈好了,让我站在幕后,由忠顺王出头。反正忠顺王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

推荐票

感谢梵琴煮鹤的打赏。

今晚先更到这里,明日继续。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